问题

人类 300 多万年的历史上,为何地球很少受到陨石大规模冲击?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度,与地球 45 亿年的沧桑相比,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在这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地球确实经历过多次惊心动魄的宇宙撞击,每一次都给这颗星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聚焦于人类出现之后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在我们能够记录和观察的历史长河中,大规模的陨石冲击似乎变得异常罕见。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造成“大规模冲击”的条件。这类事件通常源于尺寸巨大的近地小行星或彗星。它们拥有足以穿透地球大气层,并对地表造成毁灭性影响的质量和速度。想象一下,一个几公里直径的岩石天体以每秒数十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其释放的能量堪比数千枚威力最强的核弹。

地球的“幸运”在于,其所处的太阳系,尤其是内太阳系,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大部分足够大的“太空岩石”已经被清理得差不多了。太阳系的早期,是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充斥着大量的行星胚胎、小行星和彗星。地球在形成之初,也经历了一段频繁的“重轰炸期”,那时的撞击留下了月球的形成、地球地壳的成分以及生命起源的条件等深刻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系内的引力平衡逐渐稳定。木星,这颗巨大的气态行星,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宇宙吸尘器”的角色。它强大的引力能够捕获、改变轨道,甚至将许多可能威胁内层行星(包括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推向太阳,或者踢出太阳系。虽然木星有时也会将这些天体甩向地球,但总体而言,它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我们遭遇大规模撞击的概率。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球大气层。它就像一个厚重的保护罩,能够有效地削弱和分解穿过它的小型天体。大多数我们今天看到的流星,其实都是尺寸不大(几厘米到几米)的太空碎片。它们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只留下短暂的璀璨轨迹。即使是一些相对较大的物体,在穿过大气层时也会承受巨大的摩擦和压力,导致它们在撞击地面前就已经破碎或减速,从而降低了破坏力。

当然,地球本身也在不断地“治愈”自己。地质活动,如板块构造、火山喷发和侵蚀作用,一直在改变着地表。那些曾经发生过的、足以改变地质面貌的大型撞击坑,许多已经被时间、风雨和地壳运动所抹平。例如,一些被认为是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发生过的巨大撞击事件,留下的痕迹可能早已被厚厚的沉积物覆盖,或者被后期的地质构造所破坏,以至于我们难以轻易发现。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概率。即使存在潜在的威胁,宇宙空间如此广阔,能够直接撞击地球的特定大小和轨迹的天体,其发生的概率本身就非常低。对于“大规模”撞击而言,这种低概率更是被放大。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文明本身的发展。虽然我们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但我们已经发展出了观测和研究宇宙的能力。我们能够探测到许多即将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并评估其潜在的威胁。这使得我们对潜在的撞击事件有了更多的预警和准备。虽然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种能力是缺失的,但即便是在那个时期,大规模的撞击也并非每天都在发生。

因此,人类300多万年的历史,相对地球漫长的生命而言,确实见证了相对“平静”的宇宙环境。这是一种多重保护机制和低概率事件叠加的结果。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宇宙的规律依然存在,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研究,是我们继续在地球上繁衍下去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300多万年没遇到一次全球性灾难撞击挺正常的

看图说话,越大的撞击体,发生的频率越低,越小的发生频率越高。以能引起全球性灾难为标准的话(也就是大约几公里-十几公里量级的撞击物),对如今的地球来说,这样的撞击平均每1000万-1亿年发生一次,所以300多万年没遇到一次灾难性的撞击是挺正常的。6500万年前(很可能)灭绝恐龙的大撞击差不多是十几公里的撞击物,平均一亿多年才发生一次,而这么罕见的撞击也没有灭绝地球上所有生物。

已知的比较接近300万年前的一次大撞击可能发生在格林兰岛Hiawatha冰川上,目前遗留的撞击坑直径约31公里,深约300多米,据推测撞击体直径1.5公里,撞击事件应当发生于更新世开始(260万年前)之后。这次撞击应当对整个北半球的气候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也算不上非常灭绝性。


小撞击至今还是很多啊,但地球大气层能拦住绝大多数。

基本上每个月都有那么两三次能看到个闪的吧,但大部分都不能穿过大气层。


2、月球几乎不能为地球挡什么撞击,因为太远了

↓ 你以为的地球和月球是这样的


↓ 可实际的地球和月球是这样的……月球表示:太远了,爱莫能助啊……


3、月球上撞击坑遍布是因为月球上没有活跃的地质活动来“擦掉”撞击坑

所以即使是月球上40多亿年前的撞击坑,大多也可以保留至今(除非被其他撞击坑套娃了)。

而地球上几乎没有早于20亿年的撞击坑幸存至今。地球目前幸存最古老的撞击坑是位于西澳、直径约70公里的Yarrabubba撞击坑,形成于约22亿年前。


4、月球上绝大多数撞击坑都是30亿年前的

那时候整个太阳系撞击非常频繁,所以很多研究认为即使在那时候地球上已经诞生了生命,也大部分都会被每次大撞击所灭绝然后重启。

但那个动荡期过去之后,如今的太阳系整体受到撞击的概率降了几个数量级,所以不管是地球还是月球,被大撞击体撞到的概率都大大减小了。

↓ 除了晚期重轰击期(LHB)阶段可能有过一段密集的撞击(也只是猜想)之外,整体来说地月系统从45亿年前的平均每年受到 外来物质撞击,也就是100万亿吨(有可能数错0…摊手),到约40亿年前的平均每年,到约30亿年前至今的,也就是1万吨而已。

1万吨什么概念?NASA的冥王号探测器如今正在探测并且采样的小行星,巴掌大的贝努,直径500米,重约7300万吨,而这还不够灭绝恐龙的那颗小行星(直径十几公里)的一个零头。(详情:美国深空探测器 OSIRIS-REx 完成首次小行星「贝努」采样,有哪些看点?

可以说,如今的内太阳系已经安全很多了。


这在直观上也不难理解。可以简单理解为太阳系的大天体定型之后几乎不会再变大,但会因为被撞而破碎变小,渐渐的,大的撞击体互相碰撞都碎的差不多了,越往近期,剩下的撞击体越小,杀伤力也就越小了。

评论区有人说地球被撞的少是因为木星的保护,这个说法其实一直没有定论。确实木星可能会让原本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发生偏转,但也可能让一些原本没有打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直直撞向地球。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巨大的木星确实会扰乱许多小行星和彗星原本的轨道,但对地球造成的净影响会是怎样,其实说不好。

总结来说呢:

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月球地球都确实频繁被撞,但月球上的撞击坑保留了下来,地球上的被地质活动抹去了。到了近30亿年,月球和地球都很少被撞了,而且地球还有大气层拦住了数目多个头小的大部分撞击体,就更加显得地球很少被撞了。

或者说,灭绝恐龙那样的大撞击在近30亿年是很罕见的(理论上只会发生不到30次),但在更早时期稀松平常。

很可能正是因为从大约30亿年前开始,内太阳系受到的撞击大大减少了,才给了地球上的各种复杂生命甚至人类的生存空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