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热兵器时代已经开始300多年,人类内心还是更喜欢冷兵器肉搏?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我们手里握着智能手机,心里却偶尔会怀念老式翻盖机那种实在的触感一样。热兵器横行了三百多年,人类的生理结构和心理需求似乎并没有跟着火炮的轰鸣和子弹的呼啸一起进化,反而对那种近距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冷兵器搏杀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迷恋。

这背后,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一、 来自原始的本能:直接的对抗与掌控感

首先,这得追溯到我们最最原始的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个体在直接对抗中的表现。那种用自己的身体、力量和技巧去压制对手的感觉,是一种最直接的生存本能的体现。

冷兵器时代,搏斗是赤裸裸的较量。你的力量、速度、反应能力,加上你的武器(刀剑、斧头、矛等等),以及你的战斗技巧和经验,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具体地作用在对手身上的。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挥砍的力量,每一次格挡的阻力,每一次闪避的惊险。胜利或失败,是力量和技巧在瞬间的碰撞,是生死在一线间的决定。这种直接的、高风险的对抗,会激发人体内肾上腺素的飙升,带来一种极致的生存体验。

而热兵器,尤其是现代热兵器,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的。你扣动扳机,发出指令,然后远方的敌人就可能应声倒地。你看不见子弹飞行的轨迹,感受不到它穿透身体时的撕裂感,甚至可能不知道是谁先开的枪。这种物理上的“隔阂”和信息的“不透明”,削弱了那种直接的、血肉横飞的对抗感。尽管它更高效、更致命,但它剥夺了许多个体在搏斗中的“在场感”和“参与感”。

二、 对“技巧”与“艺术”的追求:个人能力的极致展现

冷兵器搏斗,尤其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技巧、策略和艺术的结合。一个剑术大师,他的每一次出招都可能蕴含着千百种变化,他的身法、步法、眼法都是经过无数次苦练才能达到的境界。这种精湛的技艺,就像是舞蹈或武术表演,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令人着迷的魅力。

我们看古代的武侠小说、电影,里面那些“以一敌百”、“剑气纵横”、“刀光剑影”的场景,为什么总是那么吸引人?因为那代表着人类个体能力可以被训练和升华到极致的可能。在这种情境下,个人英雄主义被放大,那些通过汗水和毅力磨练出的绝技,能够带来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敬佩。

热兵器虽然也需要射击技巧、战术配合,但它更侧重于对机械的熟练掌握和对庞大体系的遵循。个人在其中的“技巧”可能更多体现在瞄准精度、换弹速度、战术判断等方面,但那种可以让你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绝世武功”,在热兵器时代变得越来越罕见,或者说,它的实现更多依赖于武器本身的先进性和集体的火力优势,而不是个体在瞬间搏杀中的精妙操作。

三、 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联结

搏斗本身,无论是冷兵器还是其他形式的对抗,都可能成为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愤怒、恐惧、决心、仇恨,这些最原始的情感会被激发出来,并在对抗中得到释放。而冷兵器搏斗的直接性,使得这种情感的爆发更加原始和直接。

更重要的是,冷兵器搏斗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更深层的情感联结,即使是敌对的双方。在战场上,你可能与对手搏斗了数分钟,你可能看到了他的眼神,感受到了他的呼吸,甚至在那一瞬间,你们之间会有一种奇特的“对话”。这种高度集中的、生死与共的体验,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而且,在很多文化中,刀剑等冷兵器承载着特殊的意义,例如荣誉、勇气、忠诚。它们是战士精神的象征,是个人身份的体现。这种文化层面的认同,也让人们对冷兵器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四、 浪漫主义的滤镜与文化传承

不得不说,我们对冷兵器的偏爱,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化的影响。从骑士小说到东方武侠,无数文学、影视作品都在不断地为冷兵器搏斗披上一层浪漫的光环。那些英勇的骑士、潇洒的剑客、义薄云天的侠客,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我们对力量和勇气的想象的载体。

这种文化传承,不断地在我们心中构建着一个理想化的冷兵器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对决,是胜利者的荣耀,是失败者的悲壮,但往往忽略了冷兵器战场上更残酷、更血腥、更惨烈的现实。这种滤镜,让我们对冷兵器产生了一种“美好”的想象,并将其与某些积极的品质联系起来。

五、 对“掌控感”的回归与对“技术异化”的反思

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被强大的技术体系所裹挟,被算法操纵,被信息洪流淹没。我们作为个体的力量,似乎在巨大的机器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在这种背景下,对冷兵器那种“以一人之力,凭借自身技艺与对手周旋”的想象,就成了一种对“掌控感”的回归。我们渴望那种虽然渺小但仍然可以凭借自身努力去影响和改变结果的感觉。

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战场上的“人性”和“情感”似乎被进一步抽离。当战争越来越多地由机器和远程操控完成时,一些人也会反思,这种“去人性化”的战争是否真的符合我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冷兵器那种直接的、充满人性的对抗,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

总结一下, 我认为人类内心深处对冷兵器搏斗的迷恋,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原始本能: 对直接对抗和生命力碰撞的渴望。
技艺崇拜: 对个人能力被发挥到极致的欣赏和向往。
情感宣泄: 对直接情感表达和深刻人际体验的需求。
文化塑造: 来自文学、艺术作品的浪漫化想象和传承。
现代反思: 对科技异化和失去掌控感的警惕,以及对“人性”的回归追求。

虽然热兵器在效率和杀伤力上远远超越了冷兵器,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剥离了战争的“人味”和“技味”。而冷兵器所代表的,是人类最直接、最原始的对抗模式,是个人勇气与技巧的极致体现,也是一种文化和浪漫的象征。这种迷恋,与其说是对过去的眷恋,不如说是人类在复杂现代社会中,对某种失落的“人性”和“真实感”的追寻。它让我们即便在火炮轰鸣的时代,依然能在心中保留着一份属于刀光剑影的江湖情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偏概全,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你说的这些电影中的“肉”搏打斗桥段,除了星战EP456那荧光棒互殴走个过场之外,大部分是李小龙时代给好莱坞动作电影留下来的遗产,从武术指导到分镜。这更多的只是观影习惯上的传统,和公路片谍战片里的飙车没什么本质差别,事实上连买点都算不上,更多的只是填充一下电影时长,观众们去看的更多的还是飞船机甲科幻

反过头来说,以COD 男朋友等等为代表的FPS游戏销量远远高于DMC战神魔女忍龙黑魂十倍二十倍都不止,从壮志凌云到战舰世界我可以得出人类更喜欢热兵器的结论吗?

所以还是先问是不是的问题,咱别动不动就反应人类内心这么philosophy好不好

user avatar

评论里有位兄弟是辟谣的友军,在此道歉

再更新

麻烦评论里面说m320是玩具的那位朋友告诉我这玩意儿在你们那儿也是玩具吗?

更新,来来来,评论里的各位不要再争论了,看看共青团的辟谣。

谢邀,我认为原因是战争场面更接近于冷兵器更能满足人们对于战争场面的幻想。

我们想象中的冲锋是这样的


实际上是这样的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人数可能比较多,比如诺曼底的滩头登陆,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可以看到就算是这样,照片里的人数远远没有影视剧里面展现的人数多。事实上这种冲锋方式在一战初期比较常见,但是各国被机枪焦作人之后就学乖了,一战慢慢进入了堑壕战时期。

我们在网络上有时候也会接触到一些战场录像,可以看到的是,从二战及以后的战场录像中,目光所及几乎根本无法看到有什么敌人的出现,而友军却在不断地进行火力压制,“和空气斗智斗勇”,这样的真实战场情景,根本无法满足我们一介平民们对战场的幻想。

难道真正的战场不应该是炮声震耳欲聋,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英勇的步兵俯下身子跟随在坦克身,目光所及都是一堆一堆的友军,绿色军装如同海浪一般冲击敌人的阵地,将其彻底碾碎吗?

遗憾的就是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这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战争越来越趋向于“不碰面的战斗”,飞机没有了狗斗,比谁隐身性能好,飞的快,导弹又快又准,战斗之前比谁伪装的好,侦查得更详细,然后精准火力打击一波,最大程度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冲锋时坦克在前,只要有个地方疑似有敌军,管他三七二十一先用射程优势覆盖一波再说……如果是正规军之间硬碰硬的战斗,几乎几天之内战争就可以结束,至于以后的治安战或者游击战之类就又是另一种打法了。各位想象一下在这样的连敌人都看不到的战争中,你就算有再多的热血,“喷出来凉得比牛粪还快”。

时间往前推,我们来到17到18世纪的“排队枪毙”时代,为什么有很多人向往这个时期的战争呢?这个时期的战争是人类由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的过渡期的一个巅峰精华时期,这个时期的战争对军队的纪律,士兵的意志有着非常非常高的要求,民兵团可能稍微进行一两轮齐射就会四处溃逃,拿破仑的老近卫军却几乎会死战至最后一人。士兵们穿着漂亮的制服,排着整齐的队伍,视觉效果上极其震撼



空心方阵,用来抵御骑兵

这种战争中,既有象征着人类近现代科学技术的燧发火枪,野战火炮等先进武器,也有着冷兵器时代的刺刀肉搏战和骑兵等标志性产物,这个时期的战争是两个时代的冲突和结合,哪怕你只是一员小兵,站在队伍当中听着口令和队友们整齐划一地举枪瞄准射击,大踏步向前进,身边的队友倒下了躺在地上流血呻吟,而后面的队友立刻毫不犹豫地补充上来,面不改色地继续前行,队伍的踏步节奏依旧沉稳有力,尤其是身边如果还有些着拿破仑或者布吕歇尔那样的传世名将坐镇,由不得你不生出一阵必胜的豪气和冲天的胆气,这就是如今仍然有许多人向往那个时代,并惋惜中国错过了这个奇特阶段的原因。毕竟,这个时候的战争看起来比现代战争热血多了。

时间再往前推上一大步,我们来看素以纪律严明和冷酷无情的罗马军团的战场表现。


这是艺术作品当中的罗马军团,在装备上可能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性美化,但是大体上可以说是把握了罗马军团的精气神,当罗马方阵形成的时候,所有的将士们的力量凝为一体,这种集体所展现的力量又返还给个人,让你在战场上瞬间肾上腺素飙升,身处前排的人知道背后有可靠的队友,专心致志于迎敌;身处方阵当中的人清楚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能够冷静思考战场状况,及时调整迎敌策略,这种“肩并肩”式的作战形式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崩溃下限,能够让部队在承受尽可能多的伤亡的情况下持续作战。古代的战争中由于信息不畅通,如果没有良好阵容和严格纪律的加持,松散的士兵很容易因为眼前所见的少量伤亡从而怀疑己方是否已经战败导致战斗意志不坚定而溃败,而古代战争中大量的伤亡反而都是部队溃败过程中造成的,士气是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战场因素,这也就是为何几个人大喊“秦军败矣”就能让苻坚的部队一路败退的原因,因为后方的部队只知道前线部队在往后退,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想着“我们被打败了所以撤退”而不是“我们得前线部队在有序地撤退”吧?

说了这么多,核心的思想就是战争形式越接近于冷兵器时代那种硬碰硬式的贴身肉搏战,战斗的场面就会更激烈,更容易满足普通人对于战争场面的幻想——当然,这是站在宏观角度来看战场整体,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小兵的角度来看,战场也许并没有那么的热血。

说到这里了就多说一句,前一阵子在b站看到共青团发布的hk驻港部队的宣传片,里面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三步一顿,高喊后退,警棍驱逐,方阵骑脸,就凭那堆连分赃不均都大打出手射瞎队友一只眼睛的乌合之众随便扔上几个汽油弹,想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