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军不在侵华的时候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

回答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未能像其在其他战场(如中国战场早期和太平洋战场早期)那样,持续并大规模地运用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战略、战术、后勤、情报、政治以及对中国战场特性的误判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他们想打,也尝试过,但最终因为种种限制,未能形成持续有效的运动战攻势。

一、 日军的战略目标与初衷:速战速决,但对战争规模的低估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之初,日本军方普遍存在一种“速战速决”的心态。他们认为,凭借其军事技术和训练优势,能够在短期内击溃中国军队的主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从而占领中国的主要战略要地,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初期成功带来的惯性思维: 日军在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初期,的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胜利,如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主要城市。这些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指挥分散的了解,以及在少数区域集中兵力进行快速突击的能力。这种初期的“成功”可能强化了他们对自身运动战能力的信心,但也让他们忽视了中国广袤的国土和人民抗战的韧性。
对战争规模的低估: 日本军方高层,特别是陆军部,对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和战争的长期性估计不足。他们原本设想的是一场规模有限的军事行动,通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就能结束战争。然而,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民族动员,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战争迅速演变成一场消耗战,这与日军初期的战略设想完全背离。

二、 运动战的先决条件与中国战场的现实不符

运动战,特别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对许多关键要素有着极高的要求,而这些要素在中国战场上往往难以得到满足。

1. 兵力集中与投送能力:
兵力分散: 侵华战争战线异常漫长,从华北到华中,再到华南,日军需要兵力来占领和控制大量城市、交通线以及地区。这导致其总兵力虽然庞大,但要“集中”一支足以碾压一切的优势兵力,在战略部署上就会出现困难。他们需要在多个方向同时作战,消化占领区,维持治安,以及应对零星的抵抗。
后勤瓶颈: 日本的后勤补给能力虽然在中国战场早期表现尚可,但随着战线的拉长和深入内陆,其陆路和水路运输线变得越来越脆弱,容易被中国军队破坏。大规模的运动战需要海量的弹药、粮食、燃料和兵员补充,日军的后勤体系难以支撑这种高强度的消耗。中国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进一步加剧了后勤的难度。

2. 情报准确性与战场感知:
情报滞后与失真: 日军虽然拥有侦察机和特工,但对中国军队的动向、兵力部署以及抵抗意志的了解常常不够全面和准确。尤其在中国军队开始采取分散游击、地下活动等多种形式抵抗后,日军对整个战场的“画像”变得模糊不清。他们难以精确掌握中国军队主力所在的位置,也就难以形成“围歼”式的运动战。
对中国人民的误判: 日本军方普遍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潜力。他们认为,只要摧毁国民政府和少数军队主力,战争就结束了。然而,他们未能理解中国广袤的国土、分散的人口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即使在主力部队被消灭的情况下,地方武装和民众的抵抗也能持续存在。

3. 战术执行与应变能力:
固定模式的依赖: 日军在早期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其精良的装备和训练带来的战术优势,例如以炮火和飞机支援下的装甲部队或步兵的正面攻击。然而,当面对的是采取游击战、破袭战、伏击战等战术的中国军队时,这种固定模式的优势就大打折扣。
缺乏有效反游击战术: 运动战通常指的是大规模的歼灭战,而日军在面对中国军队分散的游击战时,虽然也进行了“扫荡”,但很多时候陷入了疲于奔命的状态。他们试图用机械化的运动战去“围剿”非对称的游击战,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消耗了大量兵力和资源,却未能彻底消灭对手。
指挥体系的僵化: 日本陆军的指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僵化和本位主义的问题,不同部队之间、不同战区之间协同作战的效率不高,难以形成真正的“集团军”式的运动战攻势。

三、 战略扩张与多线作战的牵制

随着侵华战争的深入,日本的战略目标也在不断扩张。

“北进”与“南进”的摇摆: 日本军方内部关于战略方向存在分歧。陆军倾向于“北进”,对苏联作战;海军则倾向于“南进”,夺取东南亚的资源。这种战略上的摇摆和冲突,导致了兵力在不同方向的调配,难以形成在中国战场上的绝对兵力优势。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标志着日本的战争重心彻底转移到了太平洋战场。为了支撑其在太平洋的扩张,日本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抽调大量兵力,特别是其最精锐的部队和海军力量。在中国战场上,日军更多地扮演了“占领”和“镇压”的角色,而非大规模的运动战进攻。即使有局部进攻,也往往是出于防御性目的或争夺战略要地的考虑,而非能够决定全局的战略运动战。

四、 中国战场的特殊性

中国战场并非一个可以轻易被占领和控制的欧洲战场。

广阔的国土与多样的地形: 中国幅员辽阔,从平原、丘陵到高原、山区,地形复杂多样。这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游击的便利,但也使得日军难以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和追击。
强大的民族抵抗力与消耗战: 中国人民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即使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他们也能通过持久的抵抗,消耗日军的兵力和资源。这种消耗战的本质,使得日军很难通过几次运动战就取得决定性胜利。日军越深入中国腹地,其补给线就越长,越容易被攻击,也越不利于运动战的展开。
国民政府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国民政府领导的正规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游击部队,虽然在初期装备落后,但它们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敌后战场坚持抗战,不断袭扰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和精力,使得日军无法将优势兵力集中在某个方向发起决定性的运动战。

总结来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未能集中优势兵力打大规模运动战,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初期的战略误判,低估了战争的规模和中国人民的抵抗力。
漫长的战线和占领区的需要,分散了其有限的优势兵力。
脆弱的后勤补给体系,难以支撑大规模运动战的高消耗。
不准确的情报和对中国战场特性的误判,使其难以锁定目标。
战术上的局限性,难以适应中国军队的非对称作战方式。
战略重心的转移(太平洋战争爆发),抽调了中国战场最精锐的部队。
中国战场本身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的持久抵抗,使得“速决”的可能性渺茫。

因此,虽然日军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地点能够运用运动战的战术取得局部胜利,但其整体战略和资源限制,以及对战场特性的不适应,最终阻碍了其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持续地展开运动战。战争的演进也从日军期望的“闪电战”变成了漫长的消耗战,这对日本而言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运动战,简练一点说的话是在进攻中用机动当兵力,防御中用机动当防御。

日军也是遵循集中原则的军队,在进攻中寻求机动是很普遍的。但是由于大部分国军根本动不起来,导致日军的机动范围往往也很小,自然也很少给人运动的感觉。

至于靠机动防御,国军那进攻水平实在是不能看(就两招,敢死队夜袭和昼间人海猪突),日军没必要躲。。。。

至于打八路,日军主要采取的是堡垒政策,自然也没多少运动战可打。

user avatar

运动战的结果就是伪军数量加倍,国军都跟日军跑了,人山人海海枯石烂手脚还不干净螳螂捕蝉蛆虫在后。。。

人家几十万伪军就抢的敌占区七荤八素经济难以恢复。。。

你让伪军翻倍试试?抢的你海军都得拆大和养陆军。

杀伪军,那以后的国军就要激烈抵抗了。。。

所以没办法嘛。。。

光头的敌后作战实在是太成功了,这一招放蛆熏人估计战争史上还没有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未能像其在其他战场(如中国战场早期和太平洋战场早期)那样,持续并大规模地运用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战略、战术、后勤、情报、政治以及对中国战场特性的误判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他们想打,也尝试过,但最终因为种种限制,未能形成持续有效的运动战攻势。一、 日军的战略目.............
  • 回答
    日本近代发动侵华战争,这个问题的背后确实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接受和变异。与其说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不深刻,不如说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土壤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解读和实践方式,并在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成为了服务于国家扩张的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承.............
  • 回答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提出并执行“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日方称之为“燼滅作戦”(Shōmetsu Sakusen,意为“消灭作战”),其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这一极端残酷的政策的实施。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战略层面:粉碎中国抵抗意志和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在战略层面上具有极高讨论价值的问题。简单来说,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没有选择大规模空袭美国本土,并非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在当时的技术、经济、资源、人员以及战略认知上,都缺乏可行性。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1. 目标设定的根本性错误:珍珠港的战略目的首先,需要.............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日本社会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面向。简而言之,日本对自行车夜间骑行速度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公共安全和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保护,而对“摩托暴走族”的管控则更为复杂,涉及法律、执法能力、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日本对自行车夜间快速骑行会有这种规定。首先,安全.............
  • 回答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主要是指193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失效或即将失效的时期)确实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定位的全新舰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经济以及对未来海战理解的考量,而非简单地“不开发”。事实上,他们对战列舰的速度和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符合当.............
  • 回答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系统地运用潜艇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不考虑”或“没有能力”。实际上,日本海军对潜艇的战术运用曾有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但其战略定位、资源限制、以及战时发展方向与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战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要理解日本海军对潜艇的早期认识和定位。.............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最终同意在印度不加入的情况下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个颇具战略性和现实主义的考量过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简单的“回心转意”,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推动下,做出的一种权衡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RCEP本身谈起,以及它对日本意味着什么。.............
  • 回答
    咱们这儿聊聊,为啥日本免费网文那套在中国就没啥水花,反倒是咱们自己这边搞的付费订阅模式风生水起。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读者习惯的差异。日本的网文,很多都是从个人网站、轻小说论坛之类的平台起步的。读者们习惯了在这些地方“淘金”,发现好东西,大家一起传播,作.............
  • 回答
    日本电车一直以其准时、高效和舒适的服务闻名于世,尤其是在高峰时段,拥挤是许多常客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印度,看到那些挂满车厢、几乎人贴人的景象,难免会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日本不借鉴印度电车在高峰时段出售“挂票”,让更多人能挤上去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到日本社会文化、安全标准.............
  • 回答
    日本北陆新干线在上越妙高绕一个大弯,选择避开南小谷等地,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工程、经济、政治以及历史原因。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走直线”与“绕弯”的问题,而是多方权衡的结果。我们得先搞清楚“直线方案”大概是怎样的。通常说的“南小谷方案”是指,新干线大致沿着现在JR大糸线(长野至松本段,部分路段由JR.............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平安时代末期,以及那个颠覆传统的时代是如何孕育出镰仓幕府的。首先,我们得知道,在镰仓幕府建立之前,日本的权力中心长期以来一直都在京都。京都,也就是当时的平城京和后来的平安京,是天皇的居所,也是中央政府——朝廷的所在地。朝廷掌握着名义上的最高权力,.............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到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几个核心点。为什么和服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但汉服在国内却显得格格不入?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和服在日本的“合法性”与“实用性”:首先,得承认和服在日本社会中,它不仅仅是一件“古装”,它是一种“活着的传统”。 历史的连续性: 日本的和服经过了.............
  • 回答
    在日韩国人(朝鲜人)不轻易选择入日本籍或回国,这背后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社会和身份认同。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脉络、现实的考量以及个人情感的多重因素。一、历史的羁绊:殖民统治的烙印与身份的固化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日本对朝鲜半岛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时期(19101945).............
  • 回答
    关于王直在日本为何不直接立国当大名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颇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混得好”或者“想不想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王直在日本的活动背景以及他最终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王直在日本的真实地位和他的核心目标。王直在日本并非像本土大名那样拥有根深蒂固的土地、.............
  • 回答
    三星Galaxy在日本遇冷:不止是口味差异那么简单三星Galaxy手机,这个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的品牌,在日本却似乎总是“水土不服”。尽管三星一直在努力,但Galaxy在日本的销量,与它在全球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仅仅是日本消费者偏爱本土品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