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为什么回心转意,同意在印度不加入的情况下签署RCEP?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最终同意在印度不加入的情况下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个颇具战略性和现实主义的考量过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简单的“回心转意”,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推动下,做出的一种权衡选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RCEP本身谈起,以及它对日本意味着什么。RCEP是一个涵盖东亚和东南亚15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旨在降低成员国之间的关税、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日本作为东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体,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

最初的期望与印度的关键角色

起初,日本对RCEP的设想是构建一个能够真正覆盖整个东亚经济圈的巨大自贸区。而印度,作为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其庞大的人口和市场潜力,对于任何区域经济协定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参与者。日本当初积极推动RCEP,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此平台,深化与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联系,特别是通过印度这个重要的枢纽,辐射更广阔的市场。

对于日本而言,印度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更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安倍晋三政府时期,就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并将印度视为该构想的关键伙伴。在这种背景下,让印度加入RCEP,无疑能够进一步巩固日本在该区域的影响力,并形成一个在经济上与中国并驾齐驱,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中国的区域经济集团。

印度退出: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RCEP谈判的关键阶段,印度却因为对协定中一些条款,特别是关于市场准入和贸易逆差等问题感到担忧,而宣布退出。印度的退出,对RCEP,特别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市场规模的缩减: 失去印度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RCEP的整体市场规模和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区域一体化的完整性受损: 印度未能加入,使得RCEP在覆盖区域上存在明显的“缺口”,无法完全实现东亚经济圈的深度融合。
战略考量的偏移: 日本原本希望通过RCEP来平衡中国在区域内的经济影响力,而印度作为制衡力量的缺席,使得这一战略目标受到影响。

日本态度的转变:现实主义的权衡

尽管面临印度的退出,日本最终还是同意签署RCEP。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软弱”或“放弃”,而是基于对形势的冷静分析和现实主义的权衡。

1. “最好的也可能不是最现实的”: 日本领导层很清楚,要想强行要求印度回来,可能导致RCEP彻底流产。在“不完美但可行”和“完美但难以实现”之间,日本选择了前者。与其让一个规模庞大、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至关重要的协定因为等待一个参与者而搁浅,不如先建立一个已经取得共识的框架,然后再继续争取印度的加入。

2. 经济利益的驱动: 尽管没有印度,RCEP仍然涵盖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经济体量,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十国。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庞大且有吸引力的贸易集团。降低关税、便利化贸易投资,这些对日本经济仍然具有显著的益处。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也与韩国、东盟各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签署RCEP,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些关系,为日本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明确的规则。

3. 对冲中国影响力的考量: 即使印度退出,RCEP的形成仍然会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日本作为东亚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中,需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存在感和影响力。通过签署RCEP,日本能够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合作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中国可能通过贸易等方式在区域内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是一种“即使不能完全掌控,也要在场”的策略。

4. CPTPP的补充与联动: 日本本身就是《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重要推动者和成员国。CPTPP的标准更高,涵盖的领域更广,包括了许多“21世纪议题”,如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RCEP的签署,可以与CPTPP形成互补。RCEP提供了更广泛的成员基础和更全面的货物贸易自由化,而CPTPP则在更高层面上塑造了区域内的贸易规则。日本可以同时在两个框架下发挥作用,扩大其在区域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5. 国内支持与政策连续性: 日本国内也存在要求政府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声音。安倍政府时期开始的“经济外交”战略,将参与多边经济协定作为重要的政策方向。在RCEP谈判后期,尽管面临挑战,但维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争取达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协定,也是一种重要的考虑。

总结来说,日本同意签署RCEP,尽管印度最终未能加入,是基于一种高度务实的战略考量。 他们认识到,在复杂的现实条件下,建立一个“足够好”的区域经济框架,比追求一个“完美但难以实现”的框架更为重要。通过签署RCEP,日本能够在缩减的市场中最大化经济利益,并在区域经济治理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为未来吸引印度等国家加入留下空间,并与CPTPP形成有效的联动。这是一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的战略选择,而非简单的“回心转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个分析。首先,作为其中唯一的高等发达国家,日本科技很牛逼,奈何人口老龄化扛不住。就真正不可替代的高端上游产业来讲,日本仅次于美国,平时日韩并称是侮辱日本、韩国这种高端上游产业还不如欧洲一些小国(韩国好多貌似上游的产业,还是美国施舍的、属于美国技术,人家能做不做而已)。但日本老龄化世界第一,社会抚养比太高、年轻劳动力缺乏,所以他们只能放弃很多中低端产业,就守着那些高附加值的产业,但这能保住世界第三,着实牛逼了。加入其中,对日本高附加值的上游产业出口是利好,而且也没有竞争对手,至于中低端,本来这老龄化下就差不多放弃了一大半,加不加都得靠进口,影响不大。韩国类似原因。


然后中国,目前是里面第一大经济体,但我们的经济主要来源于中低端制造业,体量规模大,随着老龄化和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我们的成本在上升),中低端产业在慢慢转移。我们主要出口电子产品,汽车等中端制造业,也是利好出口、有利于积累向高端进发。

里面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越南为主的东盟。就越南来说,目前阿迪耐克三星啥的工厂都到了越南,苹果也在考虑了。因为年轻化人口和劳动力成本极低,有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向他们转移(成本太低,我们国内也干不过他们)。至于汽车、电子产品等中端市场,反正它都没有,加不加都得买人家的。就像我们当初一穷二白加世贸、促进了中低端产业向我们转移并打开了市场,开始腾飞。

印度不加才是正确的,印度可不是一穷二白,印度工业底子比东盟厚,电子产品和汽车之类的印度都有自己的产业,但面对中日韩竞争力弱、要是加了。印度才起色的中端产业要被干爆掉。成为其中唯一一个吃亏的成员国,所以一开始印度要求给保护时间,以让本土产业有时间发展,后面想了想,干脆不玩了、怕把本土工业玩死

user avatar

其他国家终于看清了印度为了脱慢RCEP进度而故意来回折腾的目的。印度不但不希望加入RCEP,它压根就不希望这个组织能成。加入会成为韭菜,不加入只能看着大家赚钱心里难受。这种心态之下,印度就来回折腾,能拖慢一年是一年。

user avatar

这种时候只要脑子不混就该左右逢源——

“干爹~这个包啊,是我班上一个傻小子给我买的!怎么啦?你不高兴啊?我就是喜欢这个款式嘛~,干爹~”

“哦这个表啊,我干爹送的!你看我带着多好看啊!唉!你这个人,那是我干爹!我这几个保镖都是干爹我干爹派过来的,你别冲我臭着脸,不爽找我干爹去!”

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日本加入RCEP问题不能只从国际关系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从日本国内经济政治状况来分析。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安倍经济学”了,可能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印钱和最终失败吧。其实后来安倍还有一个“后三支箭”,这个后三支箭的核心在于激活日本国内的动能,当时的口号好像是叫“一亿总活跃”,配合对儿童提供的社会抚养,希望能够增加日本的生育率提高日本国民的活跃度。

这些政策表明了安倍是看到日本国内的问题根源了,包括东京奥运会,都是希望从精神层面重振日本国民的信心,从内部扭转日本衰落的趋势。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安倍失败了,新冠疫情之间让安倍的所有努力白费,就连奥运会都延期了。因此不夸张的说,新冠是压倒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此之前,日本政治精英们还希望能够在保持现有的国际关系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从内向外改变日本。但是现在,他们恐怕对此已经不抱希望了。

回头看RCEP,当初日本拉印度的目的很明确,希望让RCEP从中国主导变成多方主导。因为印度市场的潜力巨大,印度不愿意,中国也不可能让印度坐冷板凳,因此RCEP必然是多中心结构。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谋求一个中心位置还是很有希望的,毕竟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排面还是有的。这样无论在结构上还是话语权上,日本都可以取得与中国相对对等的地位。而如果没有印度,可以预见到RCEP必然是中国但单核心,也许中国会给日本一个副手的位置,但是这显然不是日本希望的。

美国退出TPP后,日本接手搞cptpp,这个cptpp地位和效果肯定打折扣,但是日本已经是天然的领袖了,而如果日本又能在RCEP里取得一个中心地位(虽然不止一个中心),那么日本在东亚经济地位无疑会大大提升。如果经营顺利,而中国又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落败的话,日本是有希望重新夺回东亚的领导权的。

因此在前些年,RCEP对日本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日本并不急于促成RCEP,反而希望在谈判中尽可能为自己争取更优势的地位,而工具就是印度,利用印度的体量以及中印之间的分歧,谋求利益。

印度是去年年底退出RCEP的,日本在这时候自然是乐见这种情况的,因为中国很可能为了挽回印度而让步,因此甚至出现了日本说印度不签他也补签的声音。

但是时间过了一年就完全不一样了。疫情对日本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是经济层面,更是心理层面。原本去年日本改元,今年开奥运会,都是可以提振民众信心的。结果魔幻的2020让一切泡汤不说还把日本此前的努力都消灭了。

“日本靠自己无法解决日本的问题”是一个并不难获取的结论,相信日本精英也明白,但是此前日本还能维持目前的状况一段时间,所以他们还可以以拖待变。但是2020年加速了日本的危机,日本的精英发现如果不立刻改变,也许真的没时间了。

RCEP是一个有可能帮助日本脱离困局的东西,此前日本可能认为晚几年也无妨,说不定晚点还更有利,比如中国也许会为了应对美国压力而拉拢日本等等。所以日本不急。

但是现在,日本急了。

没办法获得中心地位?当副手也不错。

等印度?干嘛等他,如果日本愿意当副手,那没有印度反而更好,因为日本会成为唯一的副手。

说白了,日本的心态转变了,放弃了做东亚领导这个不切实际的幻象了。因此加入RCEP也就没有障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最终同意在印度不加入的情况下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个颇具战略性和现实主义的考量过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简单的“回心转意”,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推动下,做出的一种权衡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RCEP本身谈起,以及它对日本意味着什么。.............
  • 回答
    日本之所以没有向澳大利亚扩张,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涵盖了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认知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虽然在某些历史时期,日本确实表现出扩张的野心,但最终未能将澳大利亚纳入其势力范围,主要原因在于:1. 地理上的巨大距离和海洋障碍: 物理距离遥远: 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本难以出现“亲中政治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日本国内政治、历史、社会文化以及日中两国之间复杂的关系。这并非简单的“不喜欢中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历史问题的阴影挥之不去: 二战历史遗留: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犯下的战争罪行是两国关系中最敏感也是最持久的因素。中国的民族.............
  • 回答
    日本处理福岛核污染水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核事故的性质和规模不同: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 是一场 严重的热核反应堆爆炸事故。事故导致反应堆堆芯熔毁,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包括高浓度的铯137、锶90、碘131等,这些放射性物质.............
  • 回答
    日本之所以不能像清兵入关那样横扫中国,是因为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和政治考量等诸多因素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历史背景的根本不同: 清兵入关: 明朝内忧外患,政权摇摇欲坠: 入关时期的明朝,内部经历了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社会动荡,.............
  • 回答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决定,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累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便是日本国内长期以来弥漫的 扩张主义思潮 与当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之间产生的 矛盾激化。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复杂的原因:一、 根深蒂固的扩张主义野心与“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
  • 回答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军事战略、资源匮乏、国际形势、经济困境以及美国的工业与战略优势。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日本战败的原因: 1. 战略失误与决策错误 过度依赖海军,忽视陆军: 日本将军事重心放在海军上,试图通过“以海制陆”战略击败美国。然而,美国拥有强大的陆军.............
  • 回答
    日本在历史上和现代对海豚、鲸鱼的捕杀行为,涉及复杂的经济、文化、法律和生态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传统与经济驱动 传统捕鲸文化: 日本自古以来与海洋密切相关,鲸鱼和海豚在古代被视为“神兽”或“海洋之神”,部分地区将其作为宗教仪式或祭祀对象。例如,日本的“鲸骨”文化(如将鲸骨雕刻.............
  • 回答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的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极为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中国方面认为,将甲级战犯供奉于此,是对二战侵略历史的否认和美化,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而日本方面,尤其是其国内的保守派和部分政治家,则坚持将参拜靖国神社视为表达对战争牺牲者追思的权利,并往往将此与国家主权和国家荣誉联系起来。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在战略层面上具有极高讨论价值的问题。简单来说,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没有选择大规模空袭美国本土,并非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在当时的技术、经济、资源、人员以及战略认知上,都缺乏可行性。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1. 目标设定的根本性错误:珍珠港的战略目的首先,需要.............
  • 回答
    日本对核能的青睐,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缘和国家战略交织下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二战后。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急需发展经济,提升国民生活水平。而能源,尤其是电力,是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转的命脉。彼时,日本国内的煤炭和石油资源都非常有限,且对外依赖度极高,这在安全上构成了极大的隐患,.............
  • 回答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系统地运用潜艇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不考虑”或“没有能力”。实际上,日本海军对潜艇的战术运用曾有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但其战略定位、资源限制、以及战时发展方向与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战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要理解日本海军对潜艇的早期认识和定位。.............
  • 回答
    日本坚持举办奥运会,即使是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这背后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多重考量,很难简单地用“正能量”或“负能量”来概括。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对承诺、经济利益以及国家形象的综合博弈。为什么要坚持举办?1. 巨额的经济投入与预期回报: 奥运会的筹备从来不是一笔小数目。日本已经为这次奥运会投入了巨额的资.............
  • 回答
    日本在特摄片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现象:同一IP能持续数十年,甚至代代相传。像《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这三大特摄系列,它们的生命力之顽强,足以让很多其他国家的影视IP望尘莫及。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日本人能对这些“老面孔”乐此不疲,难道他们就不怕观众看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1937年,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与真相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为何日本会在此时选择全面开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何他们会狂妄地宣称要在短短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日本国内局势、.............
  • 回答
    确实,相较于一些西方国家,日本在特工、间谍、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上显得相对较少,而且即使有,其风格和侧重点也往往有所不同。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电影产业自身等多个维度来探讨。历史的烙印与国民情感的敏感点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和战后的发展。日本在二战期间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选择夹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进而解决其石油危机,反而将矛头指向美国这一历史谜团,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战略考量、国力限制以及对未来局势的误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面临的严峻困境。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是石油,其绝大部分都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等多个层面。简单粗暴地说“日本为什么不侵略印度”有点过于简化了,因为历史进程是复杂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孤立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析为什么历史上日本没有(或者说在现代意义上没有)大规模地“侵略”印度,以及为什么这种可能性在当时及后来.............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在二战中没有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这是一个涉及多方战略考量、历史背景以及实际执行层面的复杂问题。简而言之,虽然德日两国当时同属轴心国,但他们的战略目标、地缘政治现实和军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不配合”的局面。一、 战略目标的分歧:南进 vs. 西进这是最核心的因素。日本的战略重心长期以来.............
  • 回答
    日本近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其对外扩张的国策的确鲜少在“正义”层面受到其自身主流思想的质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剖析。首先,是明治维新所带来的深刻社会心理转变。长久以来,日本一直处于一种被西方列强视为“野蛮”、“落后”的视角下,这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了辉煌江户时代,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