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为什么不在偷袭珍珠港后造几千上万架类似B29四发远程重型轰炸机大规模空袭美国本土,强迫美国屈服?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在战略层面上具有极高讨论价值的问题。简单来说,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没有选择大规模空袭美国本土,并非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在当时的技术、经济、资源、人员以及战略认知上,都缺乏可行性。

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1. 目标设定的根本性错误:珍珠港的战略目的

首先,需要理解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核心战略目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及其主张者认为,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打击,能够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从而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东南亚夺取和巩固资源(石油、橡胶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他们认为,一旦日本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美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和犹豫后,可能会选择接受现状,避免一场漫长而代价高昂的战争。

换句话说,珍珠港袭击的目标是瘫痪美国海军的短期作战能力,而非占领或摧毁美国本土以迫使对方屈服。这是一种非对称战争的策略,意在通过快速、精准的打击,在对手的反击能力形成之前,达成既定战略目标。

2. 轰炸美国本土的技术与现实障碍:

航程限制: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当时日本最远程的轰炸机是九七式重型轰炸机(三菱G3M“陆上母舰”)和一式陆上攻击机(三菱G4M“贝蒂”)。它们的实际作战半径(携带足够炸弹往返攻击)远远无法覆盖从日本到夏威夷,更不用说美国西海岸。
九七式重轰的作战半径约为3,500公里左右,但这是在轻载或不携带炸弹时的理论值。实际携带炸弹执行任务,航程会大幅缩减。
一式陆攻虽然改进了航程,但同样无法轻松往返美国西海岸。它在航母上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但在日本本土起飞进行远程轰炸,依然是杯水车薪。
珍珠港的攻击距离对当时的日本海军来说已经是极限操作,需要舰队的掩护和中途岛以东的补给点。
B29的对比: B29“超级空中堡垒”是美国在战争后期研发的四发远程重型轰炸机,它拥有超过5,600公里的作战半径,甚至可以携带10吨以上的炸弹。这种飞机的设计就是为了跨洋轰炸,是美国工业能力和技术进步的体现。日本在战争爆发时,完全没有同等性能的飞机,甚至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开发基础。
载弹量和破坏力: 即使勉强能够抵达,日本的轰炸机载弹量也远不如B29。大规模空袭需要的是能够造成战略性破坏的载弹量,一次性投下数十吨甚至上百吨炸弹才能对工业区或城市造成显著影响。日本的飞机一次只能携带少数几枚重磅炸弹,其战略威慑和破坏力是有限的。
侦察与导航: 远程轰炸对侦察和导航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当时,缺乏有效的远程侦察机队来侦察美国本土目标以及沿途天气情况,同时导航技术也相对落后,远距离飞行失败率会非常高。
空中掩护与护航: 远程轰炸必须要有战斗机护航,以应对敌方的战斗机拦截。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虽然在初期性能优异,但其作战半径和续航能力并不适合超长距离的护航任务。为轰炸机护航需要大量战斗机,而日本的航空兵资源是有限的,难以同时保障舰队、陆上机场和远程轰炸任务。

3. 资源与工业生产能力的差距:

工业基础: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其汽车、钢铁、化工、航空等产业高度发达。在战争爆发后,美国能够迅速将民用生产线转为军用生产线,以惊人的速度生产飞机、坦克、舰船和武器弹药。B29的生产就体现了这种强大的工业实力。
日本的劣势: 日本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重工业方面。日本在战争期间,主要依靠 imports 来获取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偷袭珍珠港和后续太平洋战争的目的。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的封锁使得日本的资源获取越来越困难,这直接限制了其军事工业的扩张和维护能力。
生产能力对比: 日本在战争期间每年生产的飞机数量与美国相差甚远。即使日本投入巨资和人力去研发和生产类似B29的飞机,其生产能力也无法与美国抗衡。美国在战争最高峰时,一年能生产数万架轰炸机,而日本的生产能力则相对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

4. 人员与训练的限制:

飞行员储备与训练: 远程战略轰炸需要大量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日本在战争爆发时,其最精锐的飞行员集中在海军航空兵,用于执行偷袭和舰队支援任务。要组建一支庞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需要海量的飞行员储备和长时间的训练,这对于资源有限的日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技术人才: 设计、制造和维护先进的远程轰炸机,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日本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相对不足。

5. 战略认知与战争目标的不匹配:

“闪电战”思维: 日本的军事战略深受“闪电战”(Blitzkrieg)思想的影响,即通过快速、决定性的打击,在敌方反应过来之前取得胜利,迫使对方屈服。他们认为,一旦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拖入消耗战,日本就会因为资源短缺而失败。因此,他们的目标是速战速决,而不是与美国进行一场漫长而全面的总决战。
对美国决心和实力的低估: 日本决策者低估了美国卷入战争的决心和其巨大的潜能。他们认为美国会因为珍珠港的损失而退缩,或者无法承受战争的经济和人员损失。然而,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国民的愤怒情绪空前高涨,反而更加坚定了参战的决心。
战线过长与分散: 日本的战争目标设定在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这意味着其有限的军事力量必须分散在多个战线上,无法集中资源去执行一个单一、极具挑战性的战略轰炸任务。

6. 实际尝试与后果:

尽管日本没有大规模空袭美国本土,但他们确实尝试过一些象征性的行动,例如:

“气球炸弹”(FuGo): 这是日本在战争后期,试图利用西风带将携带炸弹的简易气球送往北美。这些气球数量庞大,但大部分未能抵达目标,或者降落后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仅在少数地区造成了人员伤亡。这虽然是一种创新,但与战略轰炸的效率和影响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日本海军飞行员对夏威夷的侦察和零星轰炸: 在珍珠港袭击后不久,曾有日本侦察机对夏威夷进行了侦察,并进行了零星的轰炸。但这些行动规模很小,无法造成实质性战略影响。

总结来说,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没有大规模空袭美国本土,是因为:

技术和装备的绝对劣势: 日本缺乏能够执行如此大规模远程轰炸任务的飞机(航程、载弹量、可靠性)。
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 日本的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短缺,无法与美国匹敌,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先进飞机生产和维护。
战略目标的局限性: 日本的战略是寻求速决,而非与美国进行消耗战。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瘫痪美国海军来争取战略优势,而不是试图通过摧毁美国本土来迫使其屈服。
人员和训练的限制: 日本缺乏足够数量的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技术人才来支持如此庞大的战略轰炸行动。
对美国实力的低估: 日本决策者对美国的决心和工业潜力存在严重的误判。

如果日本真的要“强迫美国屈服”,那需要的是类似B29这样能够跨越太平洋进行战略轰炸的飞机,以及与美国相匹配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而这些恰恰是日本在当时所不具备的。他们选择的战略,是当时基于自身条件和对美国心理预期的判断,但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不说昭和日本有没有造出这种载弹3~5吨时航程20000km以上的超级轰炸机的技术实力了(德国人造个航程15000km级的美利坚轰炸机都费了大劲,日本航空业连个意大利人都能搞定的仿DB601都搞不利索),

也不说这种轰炸能不能有效摧毁美国人的抵抗意志和工农业生产,

也不说美国陆海军会不会“寇可往,我亦可往”以牙还牙攻击日本本土,


螺旋桨时代的常规非精确制导战略轰炸本质上是拿钱砸死对手


换句话说就是双方互拼血条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当你可以造出114514架重爆,对手能造出1919架的情况下,战略轰炸是有效的——你补充对手给你造成的损失的速度高于对手修复你造成的损失的速度,对手会被持续放血到死

如果你可以造出1919架重爆,对手能造出114514架的话,战略轰炸非但不能有效削弱对手,反倒会加速自身的失败——能造出114514架多发重爆,就不难造出1919810架防空战斗机和一个配套的雷达引导防空系统,而要打破这一系统,所需的技术和人力物力绝不是造114514架轰炸机那么简单了

英美两国对第三帝国有压倒性的生产力优势,战略轰炸也持续了近两年才最终起效——这效果里面东西两线陆上攻势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还不好说……

日本想单纯靠渡洋爆击打崩美国?











当然,日本人还是有一个办法的

手搓1919个核弹,用1919架轰炸机照美国每个城市来一颗,倒不是不行(滑稽

user avatar

为什么中国在江阴海战后不造出20艘战列舰把加贺送上天?

为什么中国不在解放战争时造10艘航母解放日本,把天皇拖到东北关起来?

为什么中国不在朝鲜战争打响第一枪时就用远程轰炸机把汉城夷为平地?

一个道理。

user avatar

因为那个叫做贾儒的大财主没有给日本无限钢铁和石油……

话说回来了,如果那个叫贾儒的大财主给了日本无限石油和钢铁,他不先把东亚给弄完去招美国干啥呢?

user avatar

有这经济实力,还犯得着和全世界开战?

user avatar

日本二战飞机产量

轰炸机 (14513架)

D3A单发双座舰载俯冲轰炸机•99舰爆--------1495架

D4Y单发舰载俯冲轰炸机•彗星------------2038架

G3M双发中型轰炸机•九六式陆攻----------1048架

G4M双发中型轰炸机•一式陆攻-------------2479架

P1Y双发中型轰炸机•银河-------------------1002架

Ki-21 97式重爆----------------------------------2064架或2050架
Ki-32 98式轻轰炸机----------------------------864架

Ki-48 99式双轻爆------------------------------1977架

Ki-49 百式重爆怒龙----------------------------819架

Ki-67 四式重爆飞龙-----------------------------727架

战斗机 (35528架)

A5M 96式舰战------------------------------------1094架

A6M 零式舰战------------------------------------10449架

A6M2-N 零式水上战斗机----------------------327架
J1N双发远程/夜间战斗机•月光------------477架

J2M单发单座截击机•雷电-------------------470架

N1K单发单座水上战斗机•强风--------------97架

N1K1-J单发单座战斗机•紫电----------------1007或1435架

N1K2-J紫电改------------428架

Ki-10 95式战斗机-------------------------------2588架
Ki-27 97式战斗机-------------------------------3386架或3999架
Ki-43 一式战斗机隼式--------------------------5751架

Ki-44 二式战斗机钟馗式-----------------------225架
Ki-45 二式双发战斗机屠龙-------------------1690架

Ki-61 三式战斗机飞燕-------------------------3078架

Ki-84 四式战斗机疾风式----------------------3577架

Ki-100 五式单发单座战斗机-------------------271架或396架

攻击机 (5285架)

B4Y单发舰载攻击机•96式舰攻------------205架

B5N单发舰载攻击机•97式舰攻-------------1149架

B5M1单发舰载攻击机•97式2型舰攻------125架

B6N单发三座舰载攻击机•天山-------------1286架

B7A单发双座舰载攻击/轰炸机•流星------114架

M6A单发双座水上攻击机•晴岚------------18架

Ki-51 99式袭击机------------------------------2388架

运输机 (2045架)

Ki-54 1式高教/运输机------------------------1358架

Ki-56 1式运输机-----------------------------------121架
Ki-57/L4M 百式运输机-------------------------507架
Ki-59 1式小型运输机---------------------------59架

辅助飞机 (4774架)

C6N单发三座侦察机•彩云-------------------463架

E7K单发三座舰载水上侦察机----------------530架

E15K单发舰载水上侦察机•紫云-----------15架

E16A单发水上侦察/轰炸机•瑞云----------256架

Ki-15 97式司侦----------------------------------437架或439架
Ki-36 立川98式联络机--------------------------1333架

Ki-46 百式司侦----------------------------------1740架

教练机 (4665架)

Ki-9 95式中级教练机---------------------------2618架
Ki-17 陆军“93-3”式初级教练机-----------658架
Ki-55 99式高级教练机------------------------1389架

总结一下就是,日本在开启战争后到二战结束,期间总共制造了6681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55326架, 这其中,四发轰炸机只有700多架,包括单发的99舰爆都归类为轰炸机后单发和双发轰炸机总数是接近14000架,单发战斗机是3.5万架多点,还有5000多架攻击机,以及一万多架运输机教练机等辅助飞机。

所以很显然,先不谈科研,日本根本没能力去生产成千上万架四发重型轰炸机。

user avatar

因为夏威夷离东京真的比离洛杉矶远。

user avatar

怎么着听你这意思,靠张嘴就可以造轰炸机了?

user avatar

给题主讲一个最简单的事。

做米饭,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米,一样是做米饭的技术。柴、水、锅灶这些都忽略。

如果没有米,肯定做不出来米饭,有技术也不行。这就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有米,没有技术,肯定也做不出来米饭。这就叫笨妇难为有米之炊。

懂得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你就应该能懂很多道理了。

当年日本要造成千上万架B29那样的远程轰炸机,有足够的特种金属吗?有技术吗?两样没有一样。不要说特种金属,就是普通钢铁,日本也很缺,二战后期,日本造的坦克很薄,重机枪都可以打透。成千上万架大型轰炸机,不是拍脑袋就能造出来的。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知道飞机、坦克、大炮、汽车、轮船、火车、楼房、织布机都是用钢铁造的,这么简单的知识很多人就是不知道,其中还包括很多大学者。我发觉,越是简单的知识,知道的人越少。很多人居然不知道人要吃饭。

教员说过,一个粮食,一个钢铁,只要有这两样东西,就一切都好办了。这句话什么意思,有几个能理解?

当年教员大建重工业,大造钢铁,要钢铁赶英超美,现在还有很多大学者指责这一做法。可是今天中国成为基建狂魔,成为世界加工厂,那一点能离开钢铁?路上水泄不通的汽车,不都是钢铁吗?工厂里轰隆隆的声音,不都是钢铁在叫吗?

指责教员发展重工业的大学者们说,当年不应该发展重工业,应该像西方一样优先发展轻工业,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需要。这些大学者,显然不知道轻工业是用钢铁堆起来的,他们显然认为没有米也能做出来饭。种米干什么?应该先做饭,老百姓饿了,急等吃饭,你不做饭,种米干什么?你关心老百姓疾苦吗?他们实际就是这样指责教员的,似乎只有他们才关心老百姓疾苦,他们才掌握真理。

教员除了注重钢铁,还注重技术。在技术这方面,教员也抓得很紧,一是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二是自力更生,学不来的技术自己集中一切力量研究,能学来的技术也力争超过师父。力求中国,既要有米,也要有做米饭的技术,永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的许多人指责教员当年发展重工业,大造钢铁,就好比今天的人吃饱了肚子,指责老一辈开荒种田。

user avatar

1942年2月,山口多闻向军令部第一部长福留、GF参谋长宇垣、航本总务部长大西送交了意见书——“战时编制立案意见等缀”,其中:

1.海军军备方式

航空军备(昭和18年度之前结束)

大型机 300架

续航距离11000千米 最高速度250节 搭载爆弹量 2吨以上 对美屈服战使用

中型机(目前配备的陆攻) 3000架

战斗机远距离型 300架

零战型 4000架

两战斗机的奇数是足够在航空战绝对保持优势

舰攻·舰爆 各1000架

击破敌主要舰艇、攻略舰船等的足够兵力

水上侦察机 300架


舰艇军备(期限不明)

空母 苍龙以上 12艘

最高速度32节 续航距离15000海里/18节 搭载机 舰战45·舰爆27·舰攻27

高射炮 20门 大型机枪 40门 重防御·急速进行建造

潜水艇 300艘

续航距离15000海里 行动日期 3个月

防空舰 50艘

完善对空对潜兵器 续航距离·最高速度顺同空母

护卫舰 100艘

最高速度20节 续航距离2000海里/12节 完善对潜兵器


3.作战用兵

第二阶段作战

昭和17年5月之前攻略印度要地(锡兰·加尔各答·孟买)

7月末之前攻略斐济·萨摩亚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澳洲

可能的话,指导对澳洲谋略,参加大东亚共荣圈

第三阶段作战 第1期

8月-9月,攻略阿留申。11月-12月,攻略中途岛、约翰斯顿、巴尔米拉。12月-昭和18年1月攻略夏威夷。

第三阶段作战 第2期

切断南北美洲(和德国联合),机动部队、潜水舰队在美国西岸机动,根据情况破坏巴拿马运河;机动部队、基地航空部队空袭北美西海岸,与德国一起派兵南美要冲,加入枢轴阵营,切断向美国的资源出口;以及根据情况占领加利福尼亚油田地带,基地航空部队进入,攻击北美整个地区。

——————————

即便是这么疯的玩意儿,发疯程度也比提这问题的低了两个数量级,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