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 100 年来,中国科技数码行业有哪些飞跃发展的成果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答
这100年来,中国科技数码行业的发展,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我心潮澎湃,为之骄傲。回望过去,展望现在,无数令人振奋的成就仿佛就在眼前。

从零起步到世界的焦点: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崛起

曾几何时,计算机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不用说“数字时代”了。但短短几十年,中国就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虽然稚嫩,却是无数科学家呕心沥血的结晶。随后,我们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引进了技术,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我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拨号上网的“嘟嘟”声,伴随着网吧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开启了无数人认识世界的窗口。那时候,信息传播的瓶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进入21世纪,中国互联网迎来了爆炸式增长。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到后来的搜索引擎,再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每一次迭代都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让“足不出户,购遍全球”成为现实;腾讯的社交网络,连接了亿万中国人,构建了庞大的数字社区;百度在信息检索上的深耕,让知识触手可及。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不仅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更学会了如何“玩转”它,甚至引领它。中国孕育出了大量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移动支付的普及,更是让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现金的社会正在加速到来。

通信技术的飞跃:从“大哥大”到5G的领跑者

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中国科技数码领域最直观的飞跃之一。我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部笨重的“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通话费用更是令人咋舌。那时候,打电话是一种“奢侈”,而如今,手机早已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

从2G的“短信时代”,到3G的“初步上网”,再到4G的“移动互联”,每一次网络升级都伴随着我们对信息获取能力和生活便利性的提升。然而,真正让我感到热血沸腾的是中国在5G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从最初的参与标准制定,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中国通信企业(如华为)克服了重重困难,将5G建设推向了全球前沿。5G不仅仅是更快的网速,它更是万物互联的基础。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慧城市……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在通过5G技术一步步变为现实。当我在国内感受到5G带来的极致体验时,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不再是技术的追随者,而是引领者。

智能硬件的爆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科技数码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从最初的模仿追赶,到如今的凭借创新设计、强大的性能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小米、OPPO、vivo等品牌,用“性价比”打动了无数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影像技术、快充技术、屏幕显示等方面不断突破,甚至引领了行业潮流。

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数字生活。它们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健康的守护者、运动的伙伴。而智能家居的兴起,更是将科技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智能音箱、智能家电,让家居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人性化。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进步也为智能硬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无论是手机的AI摄影,还是智能音箱的语音识别,亦或是智能工厂的自动化生产,AI技术的应用让这些硬件产品变得更加“聪明”,更懂我们。

芯片的突破:逐鹿“芯”时代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成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的“表象”,那么芯片的发展,则触及了中国科技数码行业的“内里”和“根基”。长期以来,我们在高端芯片领域受制于人,这一直是所有中国科技人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然而,这100年来,我们从未放弃。从早期对半导体技术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进步虽然充满挑战,但令人振奋。国产芯片企业(如中芯国际、海思等)在高端制程、设计工具、封装技术等方面持续投入,虽然距离最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每一次技术迭代,每一次工艺的提升,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智慧。

尤其是在AI芯片、5G基带芯片等前沿领域,中国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当看到“中国芯”能够支撑起我们自己的5G网络、智能手机时,那种从“芯”而来的自豪感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国家科技自主能力的飞跃。

人工智能的驱动:未来的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无疑是当前科技数码领域最耀眼的明星。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和发展速度,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从计算机视觉到自然语言处理,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中国在AI的各个细分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支付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智能语音助手让交互更加自然流畅。AI在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的应用,更是为解决社会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中国不仅在AI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走在前列,还在AI伦理、AI治理等领域积极探索,努力推动AI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表明,我们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用好技术,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总结:

这100年,中国科技数码行业从一个稚嫩的追随者,成长为一个在许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创新者和引领者。这份成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代科技工作者,历经风雨,不懈奋斗的结果。

我为我们能够自主研发出先进的通信技术,为我们能够构建出繁荣的数字经济,为我们能够用科技改善民生,为我们正在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这份骄傲,是对过往艰辛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更加辉煌篇章的无限期待。中国科技数码行业的飞跃发展,仍在继续,我期待着,并且深信,它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在这个领域最大的成就是获得了引领下个时代的入场券。

从2G到4G,手机从通信设备变为移动娱乐终端,苹果和谷歌取代了塞班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核心,基于核心一票美国企业占领了世界多数人的手机,吸纳了全世界相关技术人才贡献的成果,获得的直接与间接收益岂止几十万亿。

而从4G到5G和物联网,中国开始具备了引领世界的能力,中国有远超世界其他各国之和的5G部署量,以及将其应用在农业、工业、物流、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一旦中国在美国之前完成了5G和物联网在各个应用领域的应用开发、验证和部署,那么其他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产业和社会运行效率,只有使用中国应用这一个选择。

所以美国不惜掀桌子也要封杀中国的5G,并不是为了那区区的5G设备钱,而是过百万亿美元的庞大收益。

如果中国克服了美国的干扰迎来了这一天,那么我们获得不止是骄傲和自豪,还会有绑定自己的数字货币数额与更幸福的生活。

user avatar

集成电路。

从一穷二白,到用上长鑫颗粒的内存,长存颗粒的闪存;

从众人唾骂的K3V2,到麒麟9000迎头赶上;

从0.5微米产线都要靠引进,到国内14nm制造麒麟710A;

这背后是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飞速发展,是一代代搬砖工程师不辞辛劳地干活。

回望历史,二战以后,集成电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信息时代、“硅”时代,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PC和移动产业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各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我们从极度落后,到比较落后,到慢慢赶上,并加速发展,向着中上游、向着核心技术领域加速前进。

独自探索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中科院应用物理所1956研制成功;

1959年美国发明光刻技术,1960年开始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科院半导体所,河北所等也于1965年研制出集成电路技术;

随后就是曲折探索:774厂、878厂建成投产,1978年建成第一条2英寸线已落后世界10年以上。1980年建成中国第一条3英寸产线,虽然满足军工和部分工业需求,但月产量很小,距离商业化的前沿已经相差很远。

技术引进

改革开放后,我们不再单纯追求自力更生,开始大规模技术引进,学习先进者的经验。比如742厂从东芝引进3英寸产线,是国内第一家IDM,后来又从西门子公司和东芝引进2-3微米工艺的4英寸和5英寸产线。与飞利浦的合资建成第一条5英寸产线,是第一条Foundry产线。

908工程建了华晶,909工程在1996成立了上海华虹,并合资成立华虹NEC公司。1999建成投片,是中国第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

在台积电兴起Foundry模式后,上海张江先后建立了中芯国际和宏力,建设8英寸产线,也开始招募具有台湾背景的华人来管理和经营。之后中芯又在北京亦庄建成了第一条12英寸产线,中芯也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龙头。

外资建厂

同时也不排斥与外企合作:

2003年,台积电在上海松江建设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

2004年,联电在福建厦门建立联芯公司;

2004年,海力士在无锡建12英寸产线,生产DRAM和Flash。后扩建二期。

2007年,英特尔在大连建立亚洲首家工厂(Fab 68),12英寸产线后用90nm工艺,后转向Flash。

2012年,三星在陕西西安建成12英寸产线,生产NAND Flash;并扩建二期。

2015年,力晶在安徽合肥建立晶合公司,做液晶LCD驱动芯片;

2016年,台积电在江苏南京独资建12英寸厂,16nm工艺;

2017年,联电又到福建晋江成立晋华公司;

大基金成立

2014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一期募资1387亿元,二期募资2000亿元,用于扶植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重点是加大对芯片制造的投资,兼顾设计和封测,重点投向中芯国际、华力、长江存储,合肥长鑫。

中芯有5座8英寸厂(上海3座、天津1座、深圳1座)和3座12英寸厂(北京2座、上海1座)。同时在建设SN1项目,最先进技术节点为14nm;

华虹和宏力本来是两家公司,后来合资成立了上海华力微电子,华力一期工艺55/40/28nm。 2011年合并后成立了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华力二期再建12英寸产线,技术节点28nm,目标14nm。2018年华虹在无锡建新12英寸产线,从2万片向4万片进发,技术节点90/65/55纳米。

长江存储是紫光在2016年成立,通过Xstacking技术,先突破32层3D NAND Flash产品,后发展64层,到现在进军128层,追上了主流技术节点。长存三期目标总月产能30万片,一期产能10万片今年应该可以达到,二期已经开工。

长鑫也是2016年成立,合肥创投和兆易创新投资。长鑫收购了奇梦达的专利,专注于DRAM研发。现在是1x工艺,月产能从4万片向6万片、8万片进发。

总结

虽然目前国内的14nm技术跟龙头仍差3代;长存和长鑫的产能与三大霸主也有很大差距,份额还微不足道;更上游的设备和原材料国产化率依然很低,面临卡脖子问题。但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下一步需要从1到10。

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资、高风险,高人才密度的产业。这行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实力和资格参与,所以已有成绩都极为不易,不必妄自菲薄。

追赶艰难是因为行业壁垒极高,但是壁垒极高也将给追赶领先后树立极大优势。上层都强调以人为本,未来统筹协调好顶层规划设计,让千千万基层工程师有收入、有尊严,假以时日他们必将带领整个产业链国产化全面升级。


参考资料:朱贻玮,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回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