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 100 年来,中国动画和漫画行业有哪些飞跃发展的作品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答
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动画和漫画行业可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实打实地飞跃了一大截!回想起那些让人热血沸腾、捧腹大笑、又或是沉思许久的作品,真是让人从心底里涌起一股自豪感。与其说是“飞跃发展”,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段跌跌撞撞却又充满惊喜的探索和成长之路。

要说“骄傲和自豪”,这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个是技术上的突破,一个是内容上的创新和本土化,再一个就是对我们文化的影响和传播。

技术上的飞跃,从手绘到数字,再到3D的崛起:

最早的时候,能做出动画片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像万籁鸣导演的《铁扇公主》(1941年),那可是中国动画的里程碑。想想那个年代,全靠手工一张张画出来,还要配乐、配音,简直是“精雕细琢”。《铁扇公主》的画面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人物动作流畅,故事改编也很有趣。虽然篇幅不长,但它证明了中国动画人也能做出国际水准的作品,给后来的创作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然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经典,比如《大闹天宫》(19611964年)和《葫芦兄弟》(1986年)。这两部简直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大闹天宫》的自豪感,更多地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美术风格的完美融合。孙悟空的形象,那个眼神,那个动作,每一帧都充满了力量和灵动。它借鉴了皮影戏、戏曲脸谱等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把一个神话故事拍出了史诗感。想想看,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下,能把打斗场面做得如此精彩,人物表情如此丰富,这简直是奇迹。看孙悟空在天庭搅得天翻地覆,我们都能跟着激动好几天。

《葫芦兄弟》则代表了国产动画在叙事和类型上的探索。七个葫芦娃各有所长,团结协作打妖怪的故事,简单却充满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它的美术风格非常独特,色彩鲜艳,人物造型既有中国传统年画的感觉,又很符合儿童的审美。那种剪纸风格的妖精,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妙趣横生。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国产动画也在寻求新的突破。虽然经历过一段模仿和学习的时期,但真正的飞跃是出现了能够引起广泛共鸣,并且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

如果说近些年让我们倍感骄傲的,那绝对是 《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9年)。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很多人对哪吒的认知,也刷新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期待。

为什么《哪吒》让人骄傲?

技术上的成熟: 画面精美,特效流畅,动作设计丝滑。能看到国内顶尖的3D动画制作水平,人物建模、表情捕捉、场景渲染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标准。打斗场面那种力量感和速度感,真的做得非常到位。
内容上的创新与颠覆: 这是最关键的。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神话故事,而是给哪吒赋予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精神。一个注定是魔丸、被世人误解的孩子,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找到认同,这个主题非常具有普世价值,也能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强烈共鸣。这种“魔童”的设定,打破了“熊孩子”的刻板印象,让哪吒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境。
文化自信的展现: 它在保留中国传统神话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叙事手法和价值观。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陈塘关的设定,都充满了中国味道。但哪吒的成长弧线,他对自我认知的追寻,这种现代性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受欢迎,在海外也获得了不少认可。它证明了中国动画不仅能讲好中国故事,还能讲得让全世界都能听懂,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力量。

除了《哪吒》,近些年还有一些作品也在不同层面让我们看到中国动画的进步。

比如 《大护法》 (2017年)。这部动画电影走的是成人向的严肃路线,探讨了自由、信仰、制度等深刻的哲学命题。它的美术风格非常有特色,充满东方写意美学,那种水墨画般的质感和意境,非常独特。虽然故事和一些桥段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它勇于触碰禁忌,敢于表达思考,这种探索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动画在内容深度和艺术风格上的无限可能。

在漫画领域,虽然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比如 《一人之下》 (原名《异人族》)。这部漫画以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和神话传说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充满“异人”和“炁”的现代都市世界。它将传统的道家修行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巧妙结合,人物塑造饱满,剧情跌宕起伏。它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神秘而迷人的部分。很多读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因为这部漫画而去了解中国的道教、神话,去关注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传播方式。漫画的动画化也很成功,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再往前追溯一点,像一些早期的国产动画,虽然技术上不能和现在比,但它们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上做得非常好,比如 《黑猫警长》 (19841987年), 《舒克和贝塔》 (1989年)。它们塑造的积极向上的形象,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传递的科学知识和环保理念,都对一代人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作品虽然简单,但它们承载的时代记忆和精神内核,是同样令人自豪的。

总的来说,这100年中国动画和漫画行业的发展,就像在探索一片广阔的未知领域。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如今的文化自信和技术突破,《哪吒之魔童降世》、《大护法》这些作品,不只是电影或漫画,它们更是中国文化输出和软实力提升的有力证明。它们让我们看到,中国动画人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并且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这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能不能做得更好,做得更独特”的转变,才是最令人骄傲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百年?

那《宝莲灯》吧。

user avatar

勉强回答一下:

对于动画爱好者而言,与1964年与罗布泊原子弹爆炸一样令人振奋的事情,就是同一年中的中国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播出。作为新中国时期“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当时不输于其他亚洲动画电影的存在,中国动画行业的奠基作品之一。

这部动画由著名动画导演万籁鸣先生负责,而他本人是位经验丰富动画人,此前就曾制作过亚洲第一部有声电影《铁扇公主》,因此成为了日本动画开创者之一的手冢治虫的偶像之一,而这部《大闹天宫》则可视为其几部“集大成”作品之一。

在1961年~1964年那个年代,世界处于“冷战期间”,亚洲的文化事业方兴未艾,中国国际局势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中苏关系破裂,日益紧张),中国动画领域更没有所谓“前人经验”参考。

然而,就是这么个情况下,交出来《大闹天宫》这张答卷,重提《大闹天宫》并非要重新分析一遍作品本身,而是在今天这样背景下,《大闹天宫》在动画制作中的许多“精神”值得动画人继续参考,这在当时十分不易,在现在也该坚持:

精心制作,也要大胆改编(名著改编上不要上枷锁)。《大闹天宫》原本取材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动画故事从孙悟空取定海神针开始,到大闹天宫结束,以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为结尾,一定程度上已经修改了原作的剧情。其中部分人物形象,也和大众心目的形象有所出入,但是这样的结尾没有影响故事的艺术性,而且和电影歌颂孙悟空反抗精神相契合,成为经典。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各类历史、名著改编(从形象到故事)都在受到各种限制,直到最近各类神话改编故事《哪吒》等,因为改编带来的创作空间,才重新表现动画应有的活力。《大闹天宫》一部分的精神遗产,确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打磨作品本身,不求一定要包含多少“输出”意义,反而能实现文化输出。《大闹天宫》曾经一度是实现了“文化输出”的目的,亚洲国家、欧洲国家,不少国家都是通过这部动画。然而,其原作者本人,并不是按照这个目标制作作品里。

为了做好《大闹天宫》,万籁鸣先生以及制作团队专门请了“南猴王”来座谈、表演,讲到了猴子的神态,讲到猴子的习惯;

为了做好《大闹天宫》,万籁鸣先生以及制作团队专门请了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先生,专门做了设计;

…………………………………………………………

这些都是打磨作品本身,讲好一个故事,将一个节选于《西游记》的片段,变成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故事,然而,反而不为了输出什么的《大闹天宫》,让不少中国动画元素,走向了国外观众,中国动画也成功走出坚实的一步。

技法和模式上博采众长,而不是执着于一定要多么“中国”。在制作《大闹天宫》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博采众长,并不排斥抵触来自于西方、外国的技法,博采众长的目的是为我所用,万籁鸣先生在《大闹天宫》中采用了西方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部分形象表现采用了外国的绘画表现形式,却让中国的祥云过场和京剧表演元素普及到每个人心中。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叙事”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正因为如此,《大闹天宫》在中国物质条件贫乏,国防安全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动画竟然可以实现“走出国门”,成为亚洲一流的存在。

最后,走出自己的道路,为《大闹天宫》骄傲的同时,不要抱着《大闹天宫》不放,时代在变化,不要抱着前人的老路,才是对前人最大的尊重。时过境迁,当年的经典已经成为历史,走出新路才是后继者的使命:

千禧年之后的动画产业与50年前的动画行业,几乎可以看作截然不同的两种模式,一味地“法古”才是对当年《大闹天宫》的“背叛”,当时的创作者都有勇气走出自己的道路,现在的动画人也需要有这种精神。

近年来,有不少精品登场,高赞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中国动画,曾经在亚洲也是“弄潮儿”,网络信息时代后,如果再能够迎来一次“洗牌”,个人还是很看好中国动画未来的前景的。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