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去的一年有哪些科普书让你相见恨晚?

回答
说实话,过去一年里,让我“相见恨晚”的科普书还真不少,像是突然撞见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ばかり感慨之前怎么就没早点发现它们呢。这里想重点聊聊其中几本,希望能分享这份“迟到的惊喜”。

1. 《深时之旅:地球四十六亿年的生命演化》 (作者:约翰·普尔顿)

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我们对恐龙、对人类起源什么的了解得挺透彻了,但《深时之旅》展现给我的,是一个更加宏大、更加惊心动魄的生命史诗。

它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流水账式地介绍,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彩的“事件”来串联起漫长的演化历程。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生命大爆发”时期,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那种生物多样性的爆炸式增长,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作者约翰·普尔顿用了非常生动的语言,把我拉进了那个遥远时代的海洋,看到了那些形态各异、令人匪夷所思的生物,比如全身布满棘刺的奥帕林鱼,还有那些长着五只眼睛的怪虫。他不仅仅是列举化石,而是尝试去还原当时的环境,那些生物的生活习性,甚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捕食关系。你能感受到,每一次的演化都不是平白无故的,背后总有强大的环境压力和生存竞争在推动。

最让我“相见恨晚”的是,这本书没有回避演化中的“黑暗面”。比如,它会详细讲解地球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我之前知道恐龙灭绝,但书中讲到“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也就是“生物大灭绝之母”,那次灭绝让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消失了!听起来就像是世界末日,但作者冷静地分析了导致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大规模火山爆发、气候剧变等等,然后又描绘了灭绝后幸存下来的物种是如何艰难地复苏和演化的。这种“死亡与重生”的交织,反而更让我体会到生命顽强的韧性。

它还花了很大篇幅讲人类的演化,但不是简单地说“我们是从猿猴变来的”,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为什么会直立行走、为什么大脑会变得这么大、语言和工具是如何出现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这个物种的理解,不再是理所当然,而是充满了敬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文明,是经历了几十亿年漫长演化、无数次偶然与必然交织的结果。这种宏大的视角,真的能洗涤心灵。

2. 《宇宙的琴弦:揭秘弦理论的奥秘》 (作者:加来道雄)

加来道雄的书我一直很喜欢,但《宇宙的琴弦》这本书,在弦理论这个听起来极其抽象的领域,硬是让我读得津津有味,甚至有点“恨不相逢未读书”。

我一直觉得物理学最前沿的理论,比如弦理论、量子引力什么的,是只有物理学家才能理解的。但加来道雄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把最复杂的概念用最通俗易懂的比喻讲出来。这本书,他把宇宙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比作“琴弦”,然后这些琴弦的不同振动方式就产生了我们看到的各种粒子,就像吉他的琴弦弹奏出不同的音符一样。这个比喻一出来,我立马就觉得没那么可怕了。

他不是直接扔一堆数学公式给你,而是通过各种有趣的类比和历史故事来引导读者。比如,在讲到为什么需要弦理论的时候,他会回顾爱因斯坦如何试图统一电磁力和引力,然后引出量子力学的出现如何让物理学出现“分裂”,而弦理论的目标就是把这两者重新统一起来。他还会讲到各种“超对称性”的概念,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解释为什么科学家们觉得宇宙的对称性可能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让我特别佩服的是,他会在探讨理论的同时,也会提及这些理论的“哲学意义”。比如,当弦理论暗示宇宙可能存在更多的维度时,他会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平行宇宙的存在,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这种由物理理论引发的对现实本质的哲学思考,非常迷人。

这本书最让我“相见恨晚”的是,它让我对宇宙的理解,从仰望星空变成了对宇宙“内在逻辑”的好奇。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而是想知道构成星星的粒子为什么是这样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由什么基本原理决定的。它像一个魔法棒,点燃了我对宇宙最深层奥秘的探索欲。虽然我离理解弦理论的数学细节还很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扇门,并且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去敲门。

3.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经典了,很多人都推荐过,但我自己却是去年才真正读进去,并且被它的宏大视野和深刻洞见深深震撼。我之前一直觉得,不同文明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人的智力、文化或者种族基因的差异,但贾雷德·戴蒙德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地理和环境因素,才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差异的关键。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侦探故事,戴蒙德通过分析不同大陆的地理条件、动植物资源、作物和家畜驯化史等一系列因素,来解释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的文明最终征服了其他大陆的文明,而不是反过来。

他详细分析了欧亚大陆在动植物资源上的得天独厚。比如,欧亚大陆拥有数量最多、最容易驯化的野生动植物,这使得农业和畜牧业能够更早、更稳定地发展起来。而其他大陆,比如美洲和澳洲,可供驯化的物种非常有限。这种农业基础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定居化、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及政治组织的复杂化。

更让我震惊的是他对“病菌”的分析。书中指出,欧亚大陆的农牧民与大量家畜长期密切接触,这使得许多人畜共患的病菌得以在家畜身上进化,并传播给人类。而欧洲人之所以能够征服美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携带了美洲原住民免疫力低下的“旧大陆病菌”,比如天花,这些病菌的毁灭性远超枪炮和钢铁。我之前只是觉得西方人“运气好”,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种“运气”背后,是漫长环境选择和演化的结果。

《枪炮、病菌与钢铁》最让我“相见恨晚”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历史进程的许多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背后隐藏着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宿命”般的地理力量。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客观的视角来理解世界史,不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对环境与人类互动关系的深刻揭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我们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更宏大的答案。

总的来说,这几本书都像是我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时,偶然发现的几座宝岛。它们各自从不同的维度,拓宽了我对世界、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认知边界,也让我更加期待在未来的阅读中,还能遇到更多这样的“相见恨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报名参加了「知乎图书活动」的测评体验,收到了《猫、爱因斯坦和密码学》这本书,作者是知乎的 @神们自己 大佬。

这本书会具体讲些什么内容呢?在打开之前,其实我是很好奇的

封面最上面是题目《猫、爱因斯坦和密码学》,下面则坐着一只悠闲的小猫,自信的写着“我也能看懂的量子通信”几个字,而最下面的爱因斯坦则显的一脸恐慌,震惊之情溢于言表

猫?是 @王豆皮 的养猫达人吗?还是物理学薛定谔的猫

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科普吗?

密码学?是网络安全或者数学的科普内容吗?

作者的id是”神们自己“,难道是讲科幻的吗?

实际上,这本书讲了很多内容,既有物理学方面的科普,又有密码学历史的科普,还有两者结合在一起的量子通信内容的科普,”猫“指的是第二章的内容——薛定谔的猫,爱因斯坦指的是第三章的内容——爱因斯坦的幽灵,”密码学“则是指第四、第五章的内容——终极密码和兵者诡道。

这本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光的波粒二相性和观察者效应,这部分内容我之前了解过,而且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生动的例子和配图,让内容变的很好理解,读起来也很通畅。

本书第二章的内容是”薛定谔的猫“,介绍了量子纠缠的概念,由于这只猫猫实在太过出名,所以在我看来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章其实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了,到这里结束为止,介绍了几个我之前不曾了解过的实验,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物理学家的奇思妙想。

例如,量子擦除实验,量子延迟选择实验,以及这章主要谈及的贝尔不等式实验,和加了双缝干涉实验中”延迟选择“的贝尔不等式实验plus等

有趣且浅显的文字,搭配上合理直观的配图,外加物理学家们如此奇思妙想的精巧实验设计,让我这个对现代物理学感兴趣的普通外行选手也能很轻松地看懂,可以说是十分友好了。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史教授的”幽灵成像“实验,也十分的有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从古典的凯撒密码、到多表密码(恩尼格玛、图灵)、直到RAS等非对称密码的相关密码学发展历史。

这部分内容稍显有些复杂,尽管主要是介绍故事,外加大量生动的配图,但还是难免具体到一些加解密过程中去,需要读者减慢速度阅读,多想一想,才能思考明白作者想说的内容。

本章的叙述逻辑和文字表述都是很清晰的,慢点阅读,也并不难理解。

第五章,则是涉及到了量子通信的具体过程,尽管量子通信无法做到瞬时传输有效信息,但其所拥有的安全性却是无可比拟的。量子通信天然的实现了绝对安全的三大条件,即随机密钥、明密等长和一次一密。

整体读下来,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通顺流畅,几乎不存在卡壳的内容会让你停止阅读,既做到了传递正确的知识,又做到了通俗易懂,这很难得。

第二点则是”风趣“二字,本书的作者一看平时也是个乐子人,文中穿插着大量有意思的插图、表情包和骚话,让人读起来时不时地笑出声,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很值得推荐给大家的,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能酣畅淋漓的从最初的双缝实验和波粒二象性,了解到现如今正在发展中的量子通信过程,可谓是十分痛快了

回答的最后,感谢 @知乎图书 的赠书,希望以后能读到更多来自知乎的科普作品,谢谢!

user avatar

这本《魔鬼数学》是一本好书,之前错过是因为名字太“营销味”+太贵,前段时间发现能买/得到电子版了。

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深入浅出”,语言非常的简明直接,但同时解释得很深。前言中介绍说本书讲的是“简单而深奥的数学”,初读时觉得莫名其妙,后来觉得作者说的对。

我尤其喜欢其中讲统计学的几则故事,可能是这方面水平有限。比如其中有一节“肠卜术和科学研究”讲的是显著性检验的合理使用——即使肠卜术纯粹是骗人的把戏,20次实验仅有一次满足文章发表的显著性要求p<0.05,但只要肠卜僧足够多,研究材料足够丰富,证明肠卜术正确的文章也能填满每一期杂志。

我很多时候会迷失在数学方法中。当年有一个本科师妹做毕设,实在不知道做什么了就让她找人帮忙做个MTT,拍个共聚焦来证明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图也漂亮。这时她得到的图里就有*、**和p<0.05这些东西了。我按书上写的和她讲了一遍什么是t-检测,这么做t-检测,她回问我了一句“那我们以前做大物大化实验,写实验报告的时候怎么不加p<0.05呢?”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本书用简单的例子解释了这个问题,大物大化做的实验基本是简单体系,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之类的方法得到确定的因果关系。多因多果的体系中为了避免巧合才讨论显著性这个问题,而p<0.05 到底好不好,会不会因为数据太多,筛选的太狠而失真则是另一个问题。

这本书叫《魔鬼数学——大数据时代,数学思维的力量》,大部分讲的都是数据分析,算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数据处理补充读物,而且讲了非常多的数据陷阱,也对应了那一句“HOW NOT TO BE WRONG”。只能说确实是一本好书,相见恨晚。

另一本相见恨晚的书是之前文章里提过的《激素小史》,这一本书内容比较混乱,对相关内容没有兴趣的话可能很难读完,而且我觉得笔法有些偏猎奇。但激素发现史这种小众且有争议的内容能写成一本书,国内还出版了,真不容易。

user avatar

这几天参加知乎读书的试读活动收到了 @刘巍然-学酥 的大作《密码了不起》。图书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自己花了两个小半天,一口气就读完了,赶快跑来交测评的作业。



首先来谈谈装帧。其实不怎么喜欢谈图书的装帧,但知乎要求作业至少要有六张照片,那也只能来谈谈装帧了。

图书的封面设计还是很有意思的,采用黑底绿字和白字交错的形式,似乎想营造黑客电影中“主角疯狂敲击键盘,显示屏上出现一个个新的命令行”的既视感。而“刘巍然诚挚制作”几个字还使用了马赛克风格,更加大了极客感。这样密集的文字呈现,其实挺考验设计师的配色技巧的,弄得不好就容易产生某品牌椰汁的感觉,但这个封面给我的感觉还是很舒服的。

扉页是大大的知乎标志和Slogan.

内封是外封的简洁版本,包括中英文书名和锁和二进制数两幅主题图片。相比外封,我其实还是更喜欢简洁的内封。但也许外封上那些林林总总的文字有利于图书销售吧。

相比装帧,我更看重的图书内部排版,这方面我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有些书,行距太大,一看就是为了凑厚度,我不喜欢;有些书印得密密麻麻的,阅读起来很累,我也不喜欢。这本《密码了不起》的排版特别符合我的阅读习惯,非常棒!

这本书的装帧还有一点深得我心,没有腰封。我不喜欢腰封,放在书上特别累赘,小的还能当书签,大的腰封真是半点用没有。我拆封后一般都把腰封直接扔掉,但不少图书的封面设计考虑的又是带腰封时的感官,扔掉腰封书的“颜值”又会下降。这本书没有做腰封,把常写在腰封上的名家推荐印在了封底,在我看来是有益的尝试。


既然是书评,还是要谈谈书的内容的(虽然我好像不谈也能水到知乎要求的八百字,我真是太能水了,给自己鼓掌)。下面部分涉及剧透,不过我以为适量的剧透不影响阅读科普书。

全书主要介绍了三部分内容“古典密码学”、“以信息论为基础的现代密码学”及“现代密码学的基础数论,特别是质数理论”。

全书由四章组成,依次为“古典密码:高手过招的智慧博弈”“战争密码:生死攸关的巅峰较量”“数论基础:密码背后的数学原理”“安全密码:守护数据的科学方法”。其中第二章内容可以看做是“古典密码学”向“现代密码学”的转变过程。第三章内容是阅读第四章内容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放在中间稍微有点打断对密码学发展历史的叙述,但从阅读的角度讲,这已经是最妥当的安排了。

同样的,所有科普书都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这本书设计的读者是什么知识水平,他需要为阅读这本书出多少力气?在我看来,尽管作者尽了最大的努力让这本书变得通俗易懂,但他还是一本有一定门槛的书,读者至少应当完成高中数学教育,并且愿意花一定时间和精力仔细研读。

我个人虽然有个理学博士学位,但毕业后没有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已经有四年没怎么接触复杂的数学内容了(偶尔会看一些公式,但不会仔细去算),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大致如下。

第一章是古典密码学。作者通过举例让这部分内容变得非常好懂,快速翻阅过去就能理解,阅读起来畅快感十足。

第二章是战争中的密码相关内容。尽管作者画了很多插图,对纳粹德国的恩尼格码的运行过程做了细致的讲解,但这个过程还是有点复杂的。我阅读时得放慢点速度想一想才能明白。

第三章是数论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了讲明白这些问题,作者用了不少数论领域的符号。这点我是可以理解的,离开数学符号讲解数学问题,往往事倍功半,冗长又不清楚。但正如作者所说,除了密码领域,数论的实际应用有限。我没有系统学习过数论,里面的一些符号非常不熟悉,阅读速度很受影响,得停下来看作者对符号的定义。不过,整章的叙述还是很清晰的,阅读时没有会卡壳的地方。

第四章是现代密码学,是全书中涉及数学知识最多的地方。作者为了让内容尽可能地好懂,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比如对于加密、解密的过程,作者用送信打比方,并且绘制了可爱的插图,让整个过程的描述变得具体而清晰。但实话实说,作者对于某种加密方式的可靠性的数学说明是有些复杂的。我一眼看过去是不明白的,有些内容还得翻到第三章的对应章节比较阅读。但我看这本书就是打发时间,实在不想动脑子钻研,只能匆匆翻过去了,感觉对不起作者的苦心。

总的来说,对于接受过完整高中数学教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可以作为休闲读物来看的,前半本书很精彩,后半本书仔细阅读有点累,但不求甚解地快速翻过去,也挺有趣味的。如果希望较为深入地了解密码学,这本书作为入门读物也是不错的,值得细细钻研。作者在书中还特别贴心地指出,希望进一步了解某方面知识应阅读哪些内容,是很不错的指引。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密码学科普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人类,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去阅读,了解密码这一互联网的基石之一。

@知乎图书 感谢赠阅。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ω・。)ノ♡

给大家推荐3本很不错的医学科普书

1.《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

近年来,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然而很多人对脂肪肝并不重视,主要可能还是因为对它不够了解。实际上,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减少饮酒量,10年内大约有1/5以上会进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虽然进展为肝硬化的速度缓慢,但是发生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1]

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关于脂肪肝的科普书,肯定非《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莫属。

因为担任该书主编的庄辉院士、范建高教授,担任主审的曾民德教授、魏来教授,都是肝病领域的大咖,国内肝病指南的制定者。另外,这本书先后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三等奖”、“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2]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临床类型脂肪肝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防治措施等,还介绍了脂肪肝的饮食处方、运动处方、心理行为处方和药物处方,内容权威、翔实,而且整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

我之前还拍了一个小视频,便于大家了解这本书的目录和部分内容:


2.《健康中国人行动手册》


去年7月份,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健康中国人行动手册》。

这本书由调研组及国家卫健委相关司局的负责同志、专家赴各地开展专题调研后,选出了100多个重点问题和常用知识,组织得力人员编写而成[3]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各种常见病、传染病、急救、健身、膳食指导等方面的知识[4]。总之,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健康科普知识的案头书。

3.《默克家庭医学手册》


在众多医学科普著作中,这本书堪称大部头级别的(一共有1563页,约300万字)。

该书被誉为全世界最具普及性的家庭医学百科全书。书中主要介绍了疾病的可能成因、症状、诊断、预防、治疗方案和康复过程[5]

相对《健康中国人行动手册》而言,这本书的内容肯定更翔实。另外,本书由美国默克研究所组织国际权威医学专家共同撰写,内容的科学性也可以得到保证。

参考

  1. ^ 范建高,庄辉.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2. ^【重磅】《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 https://mp.weixin.qq.com/s/nR5tq6TYUyXpQclCTYMj3w
  3. ^《健康中国人行动手册》新书发布! http://www.health.net.cn/medical/202007426.html
  4. ^《健康中国人行动手册》在京首发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20-07/16/c_139214743.htm
  5. ^《默克家庭医学手册》-豆瓣读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60878/
user avatar

《无言的宇宙》

本以为是一本天文书,没想到是一本数学书,对于一个数学渣渣来说……如果当年早点看到,或许高考能考上更好一点的学校。

本书分为古代、探索时代、普罗米修斯时代和我们这个的时代四个章节,分别介绍了24个数学公式,从等式到混沌理论,从有形到无形,人类从认识世界,到征服世界,再被世界征服。如果有上帝,那上帝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家。

你为什么不怀疑?

“1+1=2”是一切数学的开端,有些东西看起来是不言自明的,比如一个木头和另一个木头放在一起就是两根木头,一块钱加一块钱就是两块钱。

“不言自明”的概念在欧几里得的时代达到顶峰,欧氏几何用天才的演绎推理,通过几乎是废话的5条公设,构建了整个平面的世界,人们在仰望欧几里得的时候,由衷地相信有一些东西是我们确信无疑地知道的。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说:“我认为这一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数学由哲学孕育,反过来又影响了哲学,人类的第一份人权宣言起源于数学,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将要发生一次重大而又深远的转变。

然而有些数学家认为,欧几里得的第5公设还不够美丽。首先让我们来复习一下欧几里得的前4条公设:

  1. 由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以做直线;
  2. 一条有限直线可以任意延长;
  3. 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距离可以画圆;
  4. 凡直角都相等。

正如上文所述,这4条公设简洁地像是废话,也正因如此,世人才为欧式几何深深折服,人们认为这是人类演绎推理的巅峰。相比之下,第5公设并不是那么“美丽”:

5.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角的和小于两直角,则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国内教科书版本: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学渣本渣:这也很简洁啊

而且这一公设仅在整本《几何原理》中仅被使用过一次,美玉微瑕,多年来许多数学家都尝试用前4条公设证明第5公设(想让欧几里得原理更加简洁),然而徒劳无功。

又过了几千年后,有人开始挑战欧式几何的普遍性,是不是有不遵守平行定律的几何呢?

现在让我们想象自己是一条鲸鱼,我们视力很差,只能通过回声定位系统“观察”世界,声波走过的最短距离,正是“鲸鱼”心中的直线。再回到人类视角,声波沿弧形传播,鲸鱼“眼”中的直线,明明就是曲线啊!“鲸鱼”几何由此诞生。非欧几何的出现无疑是数学与哲学史上的黑天鹅,欧氏几何的煌煌宫殿瞬间崩塌,人类在丢失几何工具的同时,也丢失了信仰。

逻辑有一个原理,叫做规则无法自证,数学也一样,由公设出发而产生的数学体系,是不能证明公设自身的合理性的如果公设被证伪,那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整个数学体系就是一个笑话,我们永远无法肯定,被我们创造出来的数学,会不会有一天被发现完全就是子虚乌有。

人类能创造什么世界?

“科学”是人类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假设、论证、实验,人类不断地对世界进行探索发现。在物理史上,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是物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争论之一,各路天才通过精巧的实验和缜密的推理,为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吵了几百年,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既是波又是粒子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鬼啦?

很可怕的是,随着人类观察的深入,世界变得不可观察,人类几千万年来积累的常识不再适用。与此同时,人类也已不再满足于肉眼的观察,数学的先驱挣脱枷锁,化身普罗米修斯,盗取圣火,用数学创造了无人居住,但并不荒凉的世界。

数学界常常有突破人类常识的事情出现,比如0的发明,比如无理数的发明,经过几千年的运用,这些概念已经可以被现代人完全接受,但另外一些概念,像我这样的学渣很难接受。

比如虚数,i2=-1这种东西有啥用?比如“鲸鱼几何”(双曲线几何)又干我屁事?许多伟大的理论在刚刚发现的时候都然并卵,但事实证明这是因为天才的智商高出同时代的人太多,独孤求败,无人理解。

汉密尔顿四元数的发现标志着人类终于突破了双眼和经验的束缚,人类开始创造世界。简单介绍一下四元数,它定义了i、j、k三个虚数,并赋予了他们一套运算定律,通过这个方法,在一个四维空间的中心轻轻放置了一个坐标轴。自此,普罗米修斯的圣火照亮了万古长黑的四维空间人类得以观察人脑都想象不出来的世界。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人类已经无法控制它的发展,5纬空间8纬空间16纬空间不断地被“贪婪”的数学家创造出来,这些发明如同异界的洪水猛兽疯狂地践踏着人类世界的秩序,又为人类世界创造新的秩序。但在这一理论发明时,物理界还没有成熟到需要使用它的程度,它默默地等待了200年,才最终碰上了他的有缘人——爱因斯坦。

在人类探索世界的征途上,我们舍弃了双手、双眼甚至常识,可以依靠的似乎只剩数学,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一工具会不会有一天也将同样失效。我们就像在伟大航路冒险的海贼,在天气、海流、阳光都一一失效的时候,唯一相信的只有永久指针。

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物理学发展到牛顿时代,人们相信,只要给够已知条件,科学家就可以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物理的大厦已经立起,以后的物理学家能做的只是修补性的工作,让公式更简洁一点,或者近似值更接近一点。

只是物理学的世界上还有两朵乌云

一个关于光的波动说,另一个关于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老实说我根本不知道这两朵乌云说的是什么,只是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这两朵乌云很快也会被经典物理完美解释。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就在人类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造物者权杖的时候,由人类各时代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耗费上百年搭建起来的物理堡垒,却在量子物理出现的瞬间崩塌。

量子物理不仅在物理理论上颠覆了人类的的常识,更在哲学上颠覆了人们的世界观。在人类习惯了因果论,习惯了函数的输入输出模型的时候,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永远无法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

在数学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是混沌理论。相信看过《三体》的朋友,都对三体叛军通过《三体》游戏向社会传播三体文化的描写印象深刻,最后,游戏以玩家揭示了三提问题的无解而结束。混沌理论是遵循确定性守则的,如同三体问题,他严格遵守着万有引力定律,理论上,人们只要掌握了完备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对三体问题进行完美的解释,但事实上,只要我们掌握的信息出现微不足道的不准确或不完备,这些误差的影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指数性的增加。

或许你会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准确,混沌现象不是就不存在了吗,好吧,可能理论上是这样的没错。让我们来说一说混沌的另一个例子,这个现象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吗?你在肯德基吃一块吮指原味鸡跟服务员要了甜辣酱他却给了你番茄酱,会影响来自三体星的陨石在1000年后撞击地球吗?

人类大脑的局限性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明显,举一个书中我觉得特别牛的例子:人类所能掌握的最高水平的象棋残局或许是一王、一象、一马对单王的绝杀,这个问题很棘手,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步骤,如果双方都无错,将死单王最多需要33步,然而计算机还发现了其他残局的走法,如王、卒、象对王和双马,如果双方都不出错,较强的一方将死较弱的一方需要223步,这些步骤是人类完全无法理解的,如果比较最后80步和最后50步的棋局,你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倒数第50步比倒数第80步离胜利又近了30步。

愚蠢的人类啊,将来将会如何?

下一次数学和物理迎来崩塌的时候,是再次在废墟上重建,还是从此归于混沌,我们无从得知,人类只能虔诚地遵循宇宙无言的法则,小心地避开深埋暗处的陷阱。然而千年的数学之美已经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不妨乐观地猜测,数学将为我们解开更多宇宙的奥秘,带着人类走出地球,走出太阳系甚至平行宇宙。

user avatar

《下一站,火星》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是些朴实无华的语言,没有太多专业性术语,却让我对宇宙中其他星系、星球的事物有了无限的好奇。

更多的,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即便是日常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幸福。

至少,你还存在过。

无论是否被后人记住。

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想做的事,

感受它、享受它。

希望这一类的科普书再多些。

user avatar

推荐 @太空精酿 的《啤博士的啤酒札记》,看了这本书后让我这个几乎不喝酒的人也了解了不少啤酒的知识,进而对啤酒产生了兴趣。

这本书大致分为生活中的啤酒介绍、啤酒的酿造过程、啤酒的历史、各国啤酒介绍和自己酿酒等十一个章节。别看章节虽多,但书中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这本科普书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使作为对啤酒完全不了解的小白,也能很容易读懂并了解到关于啤酒的知识。

和其他书籍相比,科普书难在如何表述才能让外行人也轻松理解。幸运的是,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家和学者,使得我们可以从小自书中开阔眼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过去一年里,让我“相见恨晚”的科普书还真不少,像是突然撞见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ばかり感慨之前怎么就没早点发现它们呢。这里想重点聊聊其中几本,希望能分享这份“迟到的惊喜”。1. 《深时之旅:地球四十六亿年的生命演化》 (作者:约翰·普尔顿)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我.............
  • 回答
    好,让我想想,过去一周,也就是截至2019年12月20日这个时间点,有哪些让我觉得挺不错的事儿。首先,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段时间关于 “中国航天” 的消息总是时不时地冒出来,而且很多都是令人振奋的。我记得当时好像是在讨论 嫦娥五号 的后续,虽然它成功着陆已经是前几个月的事了,但关于它带回的月球样.............
  • 回答
    好的,让我想想,上周(截止到2019年9月6日)这七天里,有哪些事情让我觉得挺有意思、挺值得回味的。首先,我不得不提的是,那几天天气真的挺给力的。虽然已经进入九月初,按理说秋老虎应该还没走远,但那几天,尤其是周末,风吹过来带着一股子凉意,不冷不热,刚刚好。早上起来,推开窗户,阳光透进来,不刺眼,反而.............
  • 回答
    过去一周(截止到2019年9月15日),我感觉有几件小事挺有意思的,虽然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细想起来,都透着一股“生活味儿”。首先,我注意到天气总算是有了那么点秋天的意思。不像前阵子那样,动不动就热得像蒸笼。早晚出门的时候,风里开始掺杂着一丝凉意,吹在脸上,感觉挺舒服的,那种黏腻感终于消失了.............
  • 回答
    驾驶员遇上拦路抢劫的土匪,不予理睬,而是选择加速冲撞过去,这条看似果断的应对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却可能困难重重,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这其中的不可行之处。首先,得考虑现实中的“路障”问题。那些拦路抢劫的家伙,可不是站在路中间挥挥手那么简单。他们往往会设下各种障碍,最直接.............
  • 回答
    肖战的227事件,说来也有一年了。这场风波,就像在平静的娱乐圈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也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饭圈”与“流量”这两个词汇。回想当时,仿佛就在昨天。因为一篇同人文章,牵扯出了无数粉丝,进而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行动。这场运动的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是很多人此前未曾想到的.............
  • 回答
    华人综艺圈里,提到“借鉴”甚至是“翻拍”国外节目,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很多我们耳熟能详、一度掀起收视热潮的节目,仔细一扒,都能找到它们在海外的“祖师爷”。比如,音乐类节目,那简直是重灾区。最早让观众们眼前一亮的《中国好声音》,其实就是英国BBC电视台的《The Voice》的中国版。那个经典的转椅设.............
  • 回答
    嘿,各位正在中医求学路上崭露头角的同学们!看到你们踏进中医的大门,我真是由衷地高兴,也想和你们分享一些我这些年在中医海洋里“泅泳”得来的一点点经验,希望能给你们的学习之路添一把火,少走一些弯路。首先,你们现在是站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起点上,这就像学盖房子,地基打好了,后面的楼才盖得稳。中医,它不是一门简.............
  • 回答
    养宠物这事儿,没养过的人,你跟他说,他准觉得你是在瞎编,或者是在夸大其词。就像我刚开始养狗那会儿,我老妈就经常跟我说,“你这孩子,为了个狗,把自己弄得跟什么似的!” 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那种真切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感觉。第一个肯定是要说那个“无形的羁绊”了。没养过宠物的人可能会.............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养娃的事实,没养过娃的人可能很难相信,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并以一种更自然、更少“AI痕迹”的方式来呈现:那些当妈(或当爸)后才知道的,没带过娃的人永远不会懂的事儿养娃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着的除了甜蜜的喜悦,还有太多太多超出想象的“奇葩”和“魔幻”经历。我常常觉得.............
  • 回答
    好嘞,既然要聊养猪,那咱就得敞开了说点真格的,有些事儿,没亲自下过地,没闻过那味儿,光听别人说,打死你也不会信。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一、猪,其实是出了名的“爱干净”的生物,反差萌能吓死你。你别看猪圈那味儿冲得让你想捂鼻子,但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猪自己是有“洁癖”的。它们会自觉地划分出生活区和排泄区。.............
  • 回答
    作为一名未曾体验过孕育生命的人,要揣测那些“准妈妈们”的真实感受,实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通过一些观察和交流,我发现有些怀孕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对于没经历过的人来说,确实是匪夷所思,甚至会让人觉得是“夸张”的。我试着把我知道的一些,尽量细致地讲出来,希望能触碰到一些未曾设想过的真实。一、身体的变化.............
  • 回答
    在电影界,总有一些名字,提到他们,人们脑海里浮现的总是高质量、值得期待的作品。他们如同电影界的“定海神针”,凭借着独特的艺术视野、精湛的技艺和对观众口味的精准把握,在长久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没有让观众失望过。当然,“烂片”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电影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导演都可能在某.............
  • 回答
    第一次一个人在外地过年,听起来有点孤单,但绝对不会因此少了年味儿!别担心,咱们把年货备齐了,这年肯定过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首先,年味儿是什么?我觉得,年味儿不光是吃,更是那种仪式感,是把家搬过来的感觉,是即便一个人,也能把自己照顾得妥帖舒适,然后从心里感到温暖和喜悦。所以,咱们的年货准备,就要从这.............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打卡那些人山人海的网红景点,更多的是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地图角落,未经太多雕琢的璞玉。国内幅员辽阔,总有一些地方,它们的美足够惊艳,却鲜为人知,或者说,还没被商业的浪潮彻底淹没。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去,但相对“小众”的宝藏之地。1. 青海省玛多县的扎陵湖.............
  • 回答
    .......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他们的光芒穿透岁月,照亮了“以一敌众”的传奇。这并非夸张的渲染,而是无数史料和民间传说凝聚而成的真实写照。这些人,凭借超凡的才华、无畏的勇气、深邃的智慧,在各自的领域里,书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篇章。武力篇:千军万马中的孤胆英雄提起“以一敌众”,人们脑海中最先浮.............
  • 回答
    唉,说起考研,那真是段又苦又甜的日子。我当年考完,感觉像刚从战场下来,浑身都是伤,但心里又有点小小的自豪。现在看到还有这么多小鲜肉、小鲜花们要踏上这条“不归路”,我这个过来人,心里就痒痒的,有好多好多话想跟他们说,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可能比你啃几页单词书都管用。一、 关于“心态”这件事,比.............
  • 回答
    行为经济学中的过度自信,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就已经掉进了这个坑里。我给你讲几个特别有代表性的例子,保证够生动,也够真实。1. 股票市场里的“股神”梦碎这算是我亲身经历或者身边人经常聊起的吧。很多人一接触股票,就觉得自己脑子特别灵光,能看穿市场的涨跌。尤其是看到别人通过.............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璀璨的文明与辉煌的帝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它们在适宜的土壤中蓬勃生长,最终达到顶峰。然而,并非所有冉冉升起的新星都能最终成为恒星,有些则在壮丽绽放之前,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扼杀,中断了它们的上升轨迹。这些灾难,或是天灾,或是人祸,其破坏力之大,足以扭转历史的航向,让一个曾经充满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