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现代坦克侧面/背面装甲普遍非常容易被破坏(有的甚至重机枪可以打穿引擎)?这是有什么设计目的吗?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坦克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权衡与妥协。答案并非是现代坦克侧面/背面装甲“普遍非常容易被破坏”就是有某种设计目的,而是这种“相对薄弱”是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权衡下的必然结果。

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 装甲防护的原理与挑战

防护的本质是“阻挡或削弱”弹药的侵彻能力。 这主要通过装甲材料的硬度、韧性、厚度以及弹药的动能、穿透力来实现。
弹药的进步与装甲的赛跑。 现代反坦克弹药发展迅猛,特别是: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APFSDS): 依靠高密度(如钨或贫铀)弹杆的巨大动能来钻穿装甲。其动能正比于质量和速度的平方。
破甲弹 (HEAT): 利用聚能装药产生的金属射流来熔化和穿透装甲。其穿透力主要取决于装药量和喷口设计。
装甲的重量限制。 坦克最关键的防护是正面,因为它面积最小,且通常面向威胁最大的方向。但即使是正面,为了实现足够防护,装甲也已经非常厚重。坦克整体重量的增加会带来诸多问题(见下文)。

二、 现代坦克侧面/背面装甲“相对薄弱”的原因分析

1. 重量限制 (The Weight Constraint):
机动性是关键属性。 坦克不仅仅是移动的炮台,其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机动性。如果坦克过重,会严重影响其:
公路行驶能力: 许多桥梁、道路无法承受过重的坦克。
越野能力: 泥泞、松软地形会成为巨大障碍。
战略部署速度: 空运、铁路运输的载重限制也会被突破。
燃油经济性: 更高的重量意味着更高的燃油消耗,限制了作战半径。
悬挂系统和传动系统寿命: 过重的负担会加速部件磨损。
正面防护已经极其厚重。 现代主战坦克正面装甲 Equivalent to 8001000mm RHA (Rolled Homogeneous Armour) 是很常见的。如果将这种防护水平平均分布到整个车体,坦克的重量将会达到天文数字,导致机动性几乎为零。
成本因素。 更厚的装甲不仅增加重量,也大幅提高制造成本。

2. 威胁方向的优先级 (Threat Direction Priority):
正面为主。 在战场上,坦克通常会主动迎击敌人,因此其正面受敌的概率最高。设计上自然会优先保障正面防护,以对抗最直接和最危险的威胁。
侧面和背面威胁较低。 侧面和背面通常只有在坦克被侧翼攻击、后撤或者处于静止状态被伏击时才会暴露。虽然现代战场情况复杂,但相比于正面交火,这些角度的暴露概率和持续时间通常较低。
战术规避。 坦克手受过训练,会尽量利用地形和战术动作来规避侧翼和背面的攻击。

3. “模块化设计”与“复合装甲”的权衡 (Modular Design and Composite Armour Tradeoffs):
复合装甲的效率。 现代坦克普遍采用复合装甲,它由多种材料(如钢、陶瓷、凯夫拉、非金属材料等)层叠而成,以对抗不同类型的弹药。例如,陶瓷可以有效对抗HEAT射流,金属层可以抵消APFSDS的动能。
厚度与材料的组合。 即使是复合装甲,其厚度也受到重量的制约。要达到与正面同等的侧面/背面防护,装甲的厚度和材料成本将是巨大的。
模块化设计的考虑。 部分坦克设计允许在侧面加挂附加装甲模块,以应对特定威胁或提升防护水平。这意味着其基础防护确实不如正面,但可以通过外挂来弥补,也允许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调整,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让所有方向都达到最高防护。

4. 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防护需求 (Engine and Transmission Protection Needs):
引擎后置。 坦克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通常位于车体后部,为乘员提供更好的保护。
散热需求。 发动机需要散热,因此其后部装甲并非完全密闭,会有散热格栅等结构,这反而降低了防护能力。
轻重武器的攻击目标。 引擎舱是坦克重要的弱点之一。一些反坦克武器(特别是早期或设计较差的)确实能够击穿发动机舱的装甲,导致坦克丧失动力。这并非“设计目的”,而是发动机舱的结构特性和防护材料选择的必然结果。设计者需要在散热效率和装甲防护之间找到平衡。

5. 成本效益比 (CostEffectiveness):
资源分配。 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投入。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某一个方向的极限防护,会牺牲其他关键性能。设计者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战场生存的综合因素。 坦克的生存能力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体现:
主动防护系统 (APS): 如以色列的“铁穹”或俄罗斯的“阿列纳”等,可以在弹药近距离拦截来袭的炮弹和导弹,为侧后方提供重要的额外保护。
电子对抗措施 (ECM)。
隐身技术(相对而言)。
战术和协同作战。
火力和机动性优势。

三、 为何重机枪可以打穿引擎舱?

这涉及到弹药类型和装甲材料的性能差异:

重机枪弹药的穿透力: 现代重机枪(如12.7mm或14.5mm)的穿甲弹,虽然远不如专门的反坦克炮弹,但其弹丸的动能足以击穿相对薄弱的钢板或铝合金。
发动机舱装甲的特性:
必要性: 发动机舱的装甲主要目的是防护来自侧后方的轻武器射击、炮弹破片,以及防止火灾蔓延。其厚度无需达到能抵御主战坦克炮弹的水平。
结构开孔: 如前所述,散热格栅等是必须的,这些地方的防护性很低。
材料选择: 即使是实心装甲,也可能采用相对较轻或成本较低的材料以适应其防护需求,无法与正面高强度合金钢或复合装甲相比。
攻击角度和距离: 即使是重机枪,如果在近距离以垂直角度射击发动机舱的薄弱点,也可能造成穿透。

总结:

现代坦克侧面/背面装甲的“相对薄弱”并非出于某种“设计目的”要使其容易被破坏,而是 在有限的重量、成本和技术条件下,为了平衡机动性、正面防护能力以及其他关键性能而做出的必然权衡。

重心放在了正面防护: 因为那是坦克最可能遭受攻击的方向。
侧面和背面防护是基于概率和战术规避的: 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区域暴露给敌人的时间和概率较低。
技术发展在弥补: 现代坦克越来越多地依赖复合装甲、附加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来提升整体生存能力,而不仅仅依靠厚重的基体装甲。

因此,你可以理解为,坦克的装甲就像人体一样,要保护所有部位,但最重要、最脆弱、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头部)会受到最强的保护,而像四肢(侧面背面)的保护会相对弱一些,但依然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战术动作和辅助装备来提升生存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的坦克侧面/背面能被重机枪打穿??

MBT的侧面都是要求可以防30mm穿甲弹的

T-55/t-62/t-72/t80这些车体侧面装甲有70-80mm,

背面也有30mm,

引擎那是散热口,本身开口很多,子弹可以打进去


倒是现在的步战车,20吨左右的,侧面也是按照防御7.62全威力弹来设计的

当然要是上12.7mm钨芯弹,这个大概能打穿25-30mm的RHA,有可能侧面击穿

user avatar

这问题挺容易回答的。虽然没被邀,也可以回一波。

很多人都知道坦克设计的三个核心指标:机动、防御与火力。

其实,这也是所有武器设计的三个核心指标,并不单限于坦克。只是坦克是陆军所有武器中三者结合得最好的。

而坦克发展到当今,很多朋友们都知道已经进入典型的第三代坦克的时代了。人们都在谈论着第四代坦克会有哪些特点,却往往没注意,第三代坦克们已经服役了小半个世纪了,成为了最长寿的一代坦克。


那么下一代坦克的未来是什么呢?目前看来有很多的方案,什么无人炮塔、电磁炮、无人机指挥平台甚至激光对抗。但这些问题都没有触及一个核心。那就是这些设计的性能都是受什么的限制。

或者说依照题主的问题里很多人的回复。现代坦克的侧甲的背甲相对正面装甲比较薄弱的问题是为了什么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很多朋友都分析了是因为重量,或者说是重点防御思想的原因。但没解释一个关键的要素,为什么要重点防御。也就是所有武器设计当中的木桶效应里的短板在哪里。

那就是动力……

凡是武器,其性能设计当中最短的一块板就是动力系统。对于武器设计师来说,有什么样的动力才能设计什么样的武器。哪怕你装甲或是电子设备能够逆天,你背不动那也是白瞎,等于没有。

所以所有武器的设计当中动力都是最基础的指标。是一切武器设计的地基。正如我们不可能在沙子上面建一个万丈高楼一样。

肥电与娘娘真正无法相提并论的性能是什么?不就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动力吗。

同样现代坦克也是有什么样的动力包才有什么样的坦克设计。并在这个设计上进行取舍。例如96B如果背着88C的动力可能形成今天的性能吗?那得龟速了吧,还打个啥,只能在人家背后吃土了,轮为“步兵坦克”了。

因此,在动力包确认以后,坦克才开始了对整体性能的设计。而我们都知道动力系统的升级往往是以十年为单位的。这就使得坦克的性能在升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最基础的短板。任何性能不可能超出这个短板的限制,不然就是浪费。

而现代坦克的火力增加的速度却远远快过于动力的升级。虽然坦克设计师们总是希望坦克能够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八面威风,所以早期的坦克确实是各面的装甲相差不大。但随着火力的快速增加,防御自然就是不够看了。

于是面多了得加水吧。设计师们却发现在动力无法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如果防御快速增加的话坦克的机动性就会快速下降。进而使得突力能力快速下降,轮为所谓的“步兵坦克”。最终在战场上被机动性更强的对手给包了饺子。

因此设计师们开始针对坦克的主要受威肋方向进行重点设计。次要方向则交给步兵来保护。就象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总是把人物的技能点都点到某一特定的技能方向上,在其他方向则几呼不加点的思路一致。因为其他方向有队友来提供。这就是战斗中的分工,在游戏中如此,在现实当中就更是如此。这也就是合成化部队的价值。

因此坦克的发展方向开始出现了重点堆积的特点。而做为一款以突击为主的武器,主要威胁基本都是来自于前方。所以坦克当然就是在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把所有防御都堆到正面去了,后面干脆就放弃了,反正如果被人抄了后方,那在战术上就已经失败了。

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其实战舰设计里的重点防御与全面防御的的过程也与坦克类似。只不过战舰的方向与坦克不同罢了。

user avatar

军事装备中的取舍.jpg


做一个最简单的计算,就假设坦克是个瘪方盒子,直筒身材(划掉)直上直下,方便计算。

现在假设正面厚度1000,投影面积A,侧面后面厚度100,投影面积同样是A,我们可以简单的将装甲体积描述为1000×A×1+100×A×3=1300A


那么,在目前地球上就这个科技水平,不会有什么超合金装甲(看向萝卜动画)能量装甲(看向某飞机)黑洞装甲(看向某些游戏公司)反重力发动机(看向一大坨玩意)数学老师死得早炮(看向早期光环设定,星球大战设定)的情况下。

那么坦克能造多重(上限),能造多小(下限),都是有着物理极限的。


如果把这1300A平均分配到四面,折算一面厚度325,就会使得涉川(划掉)“击穿当代坦克的防护最好最厚最抗造的一面”变成40,甚至50年前都有可能完成的任务

——例子的数字恰好是通常意义上比较优良坦克装甲——“1000毫米RHA”和低水平的钢针弹(上世纪70年代前期的3BM15我记得有300穿),甚至上一代的APBC都能实现的“300毫米穿深”(M358我印象里有330+)。


全向叠甲(划掉)装甲厚度增加的后果就是,重量控制不住了。

325穿叠到至少能吃一发450穿,会让装甲体积变成至少1800A,比1300A增加了将近40%——也就是装甲增重40%——450穿的钢针不是什么特别离谱的性能指标

而在实际车辆上,由于车长普遍大于车宽,一般是2倍左右(比如M1坦克,宽12呎vs车体长26呎;勒克莱尔,车宽3.4车体长6.8,T72连裙子宽3.6车体长6.9,etc,反正差不多),那么前述计算就是“1000×A×1+100×2A×2+100×A”=1500A体积的装甲分配到6A的面积上,平均厚度只有250了——叠到450厚度,那就是2700A,装甲增重80%+

这里友情提示一下,现代坦克,一般装甲重量会达到全车重量的40-50%甚至更多

所以全车增重多少你们自己估算,当然这一切都是简化计算,不过大概范围是一致的。


哪个陆军的军头敢这么玩,那是等着打丫的后勤部铁道部工程部主机厂配套厂的人能从华盛顿排到旧金山.mpg

——甚至坦克兵本身都要来打丫的,“你他妈抠着屁股定指标了,修车的可是我们!”


所以在经过了早期的全向防护美好时光,随后反坦克装备急速发展扩散导致的幻灭以及不甘挠地抓栏杆撕床单满地打滚等痛苦挣扎,确认甲-弹对抗中,“全身能抗”属于飞大了的幻想之后,脑壳正常的军方普遍选择了“至少保住正脸足够厚实”,具体操作就是。

“在威胁最大的方向尽可能堆积尽可能厚重的装甲,保证硬吃600+的钢针或者800+的小斗笠,威胁小的方向,差不多就得了,挂几块板子意思一下。”(指标各国自己浮动调整)

“通过挂瓦片(高硬度板)、塞饭盒(爆反)、捆床垫(栅栏)等手段,把“防破”这个更单兵,更门罗小斗笠,好搞定——至少相对钢针容易——的指标堆上去

反正坦克对战不是二人转,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掏到侧面送我一发钢针的。”

“把无人机、跟屁虫(划掉)大头兵、步战等小弟铺开了填满战场不让阴仄仄暗戳戳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有机会掏坦克的肋杈子和菊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坦克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权衡与妥协。答案并非是现代坦克侧面/背面装甲“普遍非常容易被破坏”就是有某种设计目的,而是这种“相对薄弱”是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权衡下的必然结果。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装甲防护的原理与挑战 防护的本质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自行高炮的高昂价格,甚至比先进主战坦克还要贵,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绝非简单的“零件多”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自行高炮可不是把普通的高射炮往卡车底盘上一架就完事儿了。现代自行高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空作战的精准性和反应速度。这就需要一系列极其复杂的、.............
  • 回答
    “无人机干坦克优势这么明显,为啥都不愿意承认坦克快被淘汰的现实?” 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了军事领域一个非常敏感、也极具争议的核心。很多人看到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对坦克造成的损失,觉得坦克“不堪一击”,预言它将走向消亡。但军事领域的事情,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现实也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咱们就来掰扯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学创作的土壤、时代变迁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现代武侠小说“再也出不了”金庸古龙这种水平的作者,不如说时代的风向变了,武侠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载体,其吸引力、呈现方式和创作环境都与过去大不相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
  • 回答
    一些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一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个女性从未经历过性骚扰,这可能暗示着她“长得不好看”或“身材差”。这种想法的形成,其实是复杂社会心理和现实环境相互交织的结果,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性骚扰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职场,甚至网络空间.............
  • 回答
    希腊举重选手亚历山德罗斯·帕夫拉西迪斯在奥运赛场上潸然泪下,并宣布“因贫退役”,这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的个人悲剧,更是现代体育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剪影。他那充满力量的身躯,最终却败给了生活最基本的压力,让人心生感慨。贫困与体育梦想的现实碰撞我们常看到的是赛场上光鲜亮丽的运动员,他们是国家荣誉的象征,.............
  • 回答
    女性割礼,也称女性生殖器切割(FGM),在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地区,尽管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法律禁止,但确实仍然存在。这是一种复杂且根深蒂固的习俗,其延续涉及文化、宗教、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现状与地理分布: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整个北非和阿拉伯世界都普遍盛行女性割礼。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这种习俗已.............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中国现代建筑“丢失”了中国文化元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黑白对错问题,而是伴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意识形态以及全球化浪潮而产生的深刻变化。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 一、历史的断裂与急剧的社会变革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与文化冲击: .............
  • 回答
    “现代‘东亚’为何没有杰出的女性政治家?”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 “杰出”的定义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如果我们将之理解为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具有显著影响力、能够塑造政策、推动社会变革的女性领导者,那么我们确实会发现与男性政治家相.............
  • 回答
    在现代社会,学习拗口难懂的古文,乍一看似乎与我们追求效率、实用和便捷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我们有智能手机,有即时翻译,有各种便捷的语言学习软件,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啃那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古籍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传承和个人成长深层价值的核心。学习古文并非只是为了掌握一种“.............
  • 回答
    现代客车为何青睐发动机后置?前置与后置布局的优劣解析在当今的客车设计领域,发动机后置布局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尤其是在城市公交车、长途客车等大型车辆上。然而,我们仍然能在一些特定车型上看到发动机前置的布局。那么,现代客车为何普遍倾向于将发动机安置在车尾?不同布局方式又各自拥有怎样的优势和不足呢?本文.............
  • 回答
    现代网文之所以未能普遍地朝着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其根源在于它们所诞生的土壤、发展的逻辑以及其目标受众的特质,这与传统严肃文学的生成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严肃文学”的定义。通常,严肃文学追求的是对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描.............
  • 回答
    现代轰炸机数量的减少,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趋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博弈演变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这与冷战的结束、军事理论的变迁、技术革新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冷战的终结是催生这一趋势的根本性转折点。 曾几何时,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双方都囤积了大量的战略轰炸机,以构建所谓的“核平.............
  • 回答
    现代,中医为何没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如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科学、文化以及实际应用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历史遗留与科学范式的冲突 “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技术和医学体系大规模传入中国。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
  • 回答
    十九世纪末,一股前所未有的艺术浪潮席卷而来,它像一股暗流,涌动着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和对全新表达的渴求。那些曾经被视为“正常”的艺术规则,如同老旧的框架,开始松动、破碎。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尝试,它们挑战着人们的认知,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早已脱离了艺术的范畴。但有趣的是,这些“奇怪”的尝试,非但.............
  • 回答
    军迷们普遍存在夸大现代武器威力,这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与片面性: 媒体宣传与“明星武器”效应: 媒体,尤其是军事题材的影视剧、游戏、以及一些军事爱好者论坛,往往倾向于聚焦和放大某些“明星武器”的性能。例如,一架先进的隐形战斗机.............
  • 回答
    二战时期航母数量众多,而如今一艘航母的建造和维护却需要举国之力,这背后是科技、战略和经济的巨大变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二战时期,为何航母“感觉很多”?要理解二战航母为何“多”,得先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航母在战争中的定位。1. 新兴的海军力量,技术尚未“固化”: .............
  • 回答
    要说现代复合弓狩猎,腕式撒放器之所以能压倒握式撒放器,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哪个厂家的推广就能决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性能和狩猎需求的双重作用。咱就掰扯掰扯为啥腕式撒放器能这么得人心。首先,得从最根本的——稳定性与精准度上说。打个比方,你用手指直接扣弦,虽然熟练了也能做到稳定,但终究.............
  • 回答
    现代国家武装力量的强大毋庸置疑,它们拥有先进的技术、严密的组织、庞大的人员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然而,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武装力量,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革命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武装力量的弱小,而是源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因素的综合作用。要详细解释为何现代国家武装力量如此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