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大多数军迷会夸大现代武器的威力?

回答
军迷们普遍存在夸大现代武器威力,这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一、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与片面性:

媒体宣传与“明星武器”效应: 媒体,尤其是军事题材的影视剧、游戏、以及一些军事爱好者论坛,往往倾向于聚焦和放大某些“明星武器”的性能。例如,一架先进的隐形战斗机,会被渲染成“空中霸主”,能够轻松摧毁敌方一切目标;一艘装备先进导弹的驱逐舰,会被描绘成“海上巨兽”,能够威胁整个舰队。这种宣传往往只突出武器的优点,而忽略其局限性、部署难度、以及实际作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有限的公开信息与信息茧房: 大部分现代武器的真实性能和作战能力是高度机密的。军迷们能够获取到的信息,大多是经过筛选、美化或推测的公开资料。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根据零散的信息进行想象和放大。同时,军迷群体内部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大家都在传播和接受相似的观点,进一步巩固了对某些武器的“神化”认知。
游戏化与娱乐化倾向: 军事题材的游戏和模拟软件极大地普及了军事知识,但它们的设计目标是娱乐性而非真实性。游戏中,武器的威力、射程、精度往往被夸大,以增加游戏的刺激感和玩家的成就感。这种游戏中的设定很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军迷对现实武器的认知。

二、心理因素与情感认同:

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 许多军迷对本国拥有的先进武器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当看到国家在军事科技上取得突破时,他们会本能地将其与国家实力、国际地位联系起来,并倾向于夸大这些武器的优势,以表达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认可和支持。反之,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对手国家)的先进武器,则可能存在选择性忽视或低估的倾向。
对军事力量的崇拜与英雄主义情结: 一部分军迷可能对军事力量本身抱有一种崇拜心理,并将先进武器视为力量的象征。他们将现代武器拟人化,赋予其“决定性”、“压倒性”的能力,仿佛有了这些武器就能轻松战胜一切。这种心理也与对英雄主义、战场传奇的向往有关。
“唯技术论”的思维定势: 有些军迷过度相信技术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要拥有最先进的武器,就能在战争中无往不利。他们往往忽视了战争的复杂性,例如战略战术的运用、后勤保障、士兵的训练和士气、政治决策、甚至战场上的偶然性等。将战争简单化为技术比拼,自然会夸大单一武器的威力。
“军备竞赛”的心理暗示: 军备竞赛本身就会制造一种紧张和“实力至上”的氛围。各国媒体和官方在展示新武器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强调其先进性和对潜在对手的威慑力,这会间接影响到普通民众对武器威力的认知。

三、缺乏实战经验与理性分析能力:

隔岸观火式的想象: 大部分军迷都是从资料、影视作品或游戏中了解军事的,他们缺乏真正参与战争的经历。没有经历过炮火的洗礼,没有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做出决策,因此他们往往只能通过想象来构建对战争和武器威力的理解。这种想象容易偏离现实的残酷性。
对“威力”定义的模糊: “威力”这个词本身就有多种解读。它可以指单次攻击的杀伤力,也可以指武器的射程、精度、隐蔽性、机动性、以及其在体系作战中的作用。军迷们往往会将这些不同的“威力”概念混淆,或者将某种特定类型的“威力”泛化到整体上。例如,一款弹道导弹的核弹头威力巨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常规战争中的作用就无敌。
对“权衡与妥协”的忽视: 任何武器的研发和部署都涉及到大量的权衡与妥协。例如,为了提升隐蔽性可能牺牲一定的火力;为了追求射程可能增加体积和重量,影响机动性;为了提高精度可能牺牲射速。军迷们在讨论武器时,往往只关注其最“炫酷”或最“强大”的性能,而忽略了这些设计上的取舍及其对整体作战效率的影响。
对“体系作战”理解的不足: 现代战争是体系作战,单靠一两件“天顶星武器”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武器的威力需要在整个作战体系中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军迷们在分析时,往往容易将武器孤立开来讨论,忽略了其在情报、侦察、指挥、通信、后勤等环节中的配合作用,从而高估了单一武器的独立作战能力。

四、传播链条中的“放大效应”:

“卖关子”和“神秘感”: 军事爱好者群体内部,分享和讨论各种“内幕消息”或“未公开细节”也是一种乐趣。当某个武器的某项性能被披露或猜测出来时,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被添油加醋地放大,从而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放大效应”。
“段子手”与“梗”的流行: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关于武器威力的夸张说法很容易演变成网络“梗”或段子,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这些段子虽然有趣,但往往与事实相去甚远,却能给军迷留下深刻印象。

总结来说,军迷夸大现代武器威力是一个由信息获取渠道、心理需求、认知偏差和传播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夸大并非出于恶意,更多的是源于对军事的热情、对国家实力的期盼、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合理推测。然而,这种认知也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武器的威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技术指标所能简单概括的。理性地看待现代武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军事科技的进步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得不说在前面“军迷”可真是一个反智反科学的群体!

你说他们喜欢军事吗?答案往往相反 他们不过是靠着道途听说以及各种营销号段子然后再加点自己脑补缝合出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神论 ,以来满足自己的吹牛逼和拜武器信仰需要而已


绝大部分人往往夸大了数十倍左右的威力 比如高赞回复中的155mm炮弹仅仅依靠超压可以对半径20m的人造成致命伤害

想要造成致命伤害需要60KPA以上的冲击波超压

然而8KGTNT 20m外的冲击波超压仅仅14.81kpa连造成耳膜破裂都办不到

想要办到能造成致命伤的最下限则需要15倍155mm炮弹的威力才能办到

至于想仅仅靠上百枚炮弹就让4-8km的战线 寸草不生更是夸大了百倍以上 在短时间内投射上万枚以上炮弹却无法清除仅仅几平方千米上的人员的战例比比皆

真的是越来越离谱了

只能说是无稽之谈

美军的155mm火炮演示中 连彻底解体小桥车都办不到更何况是坦克

2000磅航弹威力是155mm的50倍也仅仅不过是拆了半辆M60



续更- 不得不说军迷真是有趣啊哈哈哈


一边说着相信科学一边反科学





youtube上使用.30-06狩猎野猪的视频 请问一下是这野猪是飞了多少米啊哈哈哈还是说这只野猪一吨重 那么这个猎人是不是个巨人啊

和你说过了能不能击飞看动量而不是动能啊

Armor piercing, M2 (1939–1954): This cartridge is used against lightly armored vehicles, protective shelters, and personnel, and can be identified by its black bullet tip. Bullet is flat base, weight 163–168 grains. Defense against the M2 projectile by name is one of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Type IV body armor.[38]维基上的.30-06数据

.30-06M2弹重差不多是10.8克 初速850M 假设冲锋的人员体重80公斤 那么就是10.8 x 850/ 80000 = 0.11475m/s的加速度而已 这还是得是百分百转换才可以 就这打飞人?


另外和这位答主说一下你口口声要相信物理什么的,可是你的回答不都是你主观感受吗?直接就定性155mm冲击波20m距离一定会死,怎么可能会没事,最后又开始军迷常用的报菜名那套,想反驳请拿出相关证据


是不是军迷都像你这样 ,除了主观输出情绪外什么都不会哈哈哈哈我认为155mm的炮弹杀伤半径是150m所以就是150m哈哈哈哈哈

按照常识哈哈哈军迷都是你这样唯心主义的吗看一下上面的图直击连彻底解体汽车都办不到,还能解体10m外的汽车哈哈哈哈哈顺便说一下直径5m左右的弹坑需要合适的深度引爆如果是触地爆弹坑直径连2m都不会有

user avatar

主要就是核武器威力夸大太多。

武器当量和杀伤半径只是正相关,并不是正比例,武器当量提高一倍并不能导致杀伤半径提高一倍,所以单纯提升核武器当量效费比极低。

核武器中也就脏弹对环境污染严重,那就是为了污染而搞出来的破玩意儿,现代核武器核燃料燃烧很充分,除了爆炸时强烈的核辐射外并不大量持续释放放射性物质,日本挨的第一发核弹是非常原始的枪式原子弹,核燃料燃烧非常不充分,绝大部分核燃料都被炸飞了,即使如此广岛现在依然能住人,日本挨的第二发“胖子”是内爆式原子弹,燃烧效率大幅提高,现在长崎也能住人。

所谓的核冬天是早期地球物理还处于原始时期提出的危言耸听的假说,已经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现代地球物理研究显示地球的自净化能力远远超出人类最初的想象,冷战时期人类在地球上进行了数千次核试验,包括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大伊万,然而现在仍然该干嘛干嘛,连民航都无所顾忌的在平流层开展业务,你能发现一丁点核冬天的影子?

火山爆发专门往平流层喷射物质,能量比核武器大得多得多得多得多,然而除了带来一点点天气影响以外基本没什么影响,你把所有核武器捆一块点爆了也没一次大型火山爆发对地球环境影响大,指望核武器灭世还不如求神拜佛让黄石火山赶紧炸了完球。

核威慑真正威慑的点是直接威胁对方战略目标,辛辛苦苦几十年发展出的工业基地、军事基地、城市、大型基础设施被一波扬了会让一个国家花了天文数字的资金和资源的发展成果一夜之间付诸东流,这才是核威慑真正要干的事儿,毁灭全人类压根就做不到,哪怕把现在整个地球所有的核武器都拿出来均匀的铺在陆地引爆都远远无法覆盖陆地,更别提毁灭全人类了。

至于那个什么钴弹,信这个的人说这玩意儿杀伤力太大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禁止研究制造,这理由你自己信吗???没有就是造不出来,或者效费比极低,或者威力压根就不是传说中那样,威力太大大家都禁止研究?

天真过头是为蠢!

user avatar

枪肯定没夸大,电影里面重机枪都打不穿汽车,一群人窝在车门对射,偶尔一个机灵点的主角趴地下射脚,实际上大街上的汽车车门挡不住步枪机枪子弹。还有那些掀个沙发就挡飞机扫射的,绝对是人才。

手榴弹肯定夸大了,正常情况下手榴弹不会产生可见的明火,也不会有一枚手榴弹就把一层楼都炸的火浪四溢的情况。同理还有rpg,能拆一栋楼的rpg导演肯定给它加了料鸭!

至于其他的航弹炮弹导弹,有夸大的也有没夸大的,但是一定加了助燃药就是了,正常爆炸火光没那么亮,除非火灾现场。

近防炮则不好说,说夸大嘛,电影里面那射速弱成渣渣,说削弱了吧,两三发短点射就能打下一枚导弹的近防炮你见过?

user avatar

你只要看看中央七频道的军事节目就知道了。。

这个频道经常有放真炮的部分。。

就是记者站在几十米以外,摄像机对着着一台炮。之后轰的一声。

我这种在电视机前的人听了以后,都感觉受不了。

记者自己被放炮生成的气浪吹的腿疼。震得半天说不出话。

更何况被击中的区域里面的人。。

别说被弹片击中。气浪都能把人吹飞。震动都能把人震死。。

在现代武器面前,人还不如一只蚂蚁。。起码蚂蚁被吹飞还能继续爬,人被吹飞不死也只有半条命了。

user avatar

你这是拿杀人无数的现代热兵器开玩笑么?冷兵器在战争里屠城灭族如砍瓜切菜,热兵器尤其是现代热兵器居然被称之为夸大?

脆弱的碳基生命, 居然飘起来了,先顶住菜刀再看不起热兵器吧。

先看看书,算算一战二战那种水平的热兵器战争带走了多少人。

补张图看看,太血腥的估计发不了。 找了两张文明点的自己感受一下。

这个防弹插板上面的弹坑看到了吧? 借个图参考一下。

有个哥们就挨过这么一下,幸运的是他没挂,不幸的是有PTSD:退役以后不穿防弹衣不扛着上膛的枪就睡不着,现在做保安,不拿枪不打仗的地方不乐意去。

你以为这是被机枪怼着打? RPG糊脸? 很抱歉,这仅仅是一枚82mm迫击炮弹。 挨揍的人说他离炸点大约50米远。


就是这么个二踢脚一样的小炮,你以为它炸起来地动山摇? 这玩意其实就是“崩”一声,冒一坨不大的烟就完了。

标称的杀伤半径是22米,信他你就输了。

据当事人说,他挨炸的时候离炸点起码50米。 有人离炸点只有10米不到。10米不到那人只是被震懵了,口鼻流血加脑震荡,一个弹片钢珠都没挨上。

另外离炸点20来米的地方死了一个人,一条狗,一辆吉普车的发动机被崩穿了。

离炸点50米开外一个重伤(没穿防弹衣)一个轻伤。

这发炮弹的弹片卯着劲全奔一个方向去了,一路上神挡杀人,佛挡弑佛,你跟谁说理去?

你说弹片伤不重? 这张有没有说服力一点?

比82迫击炮弱的只有50/60mm迫击炮了。

你想像中的杀伤是汽化还是身体被撕成渣? 实际上战争里大部分的伤口都是这样的,不及时救治的话你会在几分钟到几个月之间慢慢死去,同时痛苦不堪......

我的军事知识有限,能接触到的都是枪械……最多是RPG,迫击炮,高射炮这个级别。认识的人没挨过榴弹炮。 据说那玩意隔着百米都能把人炸崩溃......

对任何杀人武器都应该抱有敬畏之心。

备战不好战...

user avatar

夸大?

我去过含能材料(其实就是炸药)实验室,你知道实验室内制备含能材料,一次不能超过2g,而且制备必须有人陪同吗?

因为2g的炸药足够要你命了。

而武器的炸药都是以kg为单位的,你自己算算吧,威力多少倍。

其实现在网络上对于炮弹和炸弹一类的爆炸武器的视频和解析非常少,同时英雄电影游戏又非常多,导致大家对爆炸物品的威力认识严重不足,说严重低估了都不为过。高估?高估个锤子!

—————————————————————-

评论区有人用“武器难以摧毁防护掩体”来反驳我。你说的对,是不能摧毁掩体,但是拿这个来说武器威力弱就挺没意思的,这就好比通过“地震震不塌防震建筑”从而得出来“地震破坏力小”的结论一样不值一驳,因为人家防的就是这个啊!而且正是因为武器威力太大了才会造专业的防护掩体,没什么破坏力的东西谁专门挖个掩体去防护?

user avatar

和你说点实话,现代武器普遍被削弱了。

现代所有武器都只有两个目的:杀人,以及摧毁敌人的防御后杀人。

所以,很多游戏中,人物都引入了“血量”这一概念。而大多数枪械类武器,只要命中躯干,就足以使敌人丧失战斗力。且命中要害,足以使敌人致死,没有例外。

这只是枪。

而且以枪为主体进行的战争,已经是在一战了,大约一百年前。从二战开始,枪械只是用来清扫的工具,和士兵是一样的——士兵是军队的工具,枪是士兵的工具。

真正以歼灭为目标的战争,信息战为第一武器,第二武器即杀伤性武器都是炮弹,扔的、投放的、导弹带着的、人抱着跑的。这些炮弹带来的伤害远远不是那些冰冷的数据,而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杀人——人们所认知到的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没有那么大,实际上属于没有必要。

大家都在研发的武器只是这样的思路:一发炮弹需要多少当量能杀死一个人?然后这个当量,能不能用什么方式让它的范围扩大,杀死更多的人?

所以白磷弹云爆弹温压弹这些用来杀人的武器的威力确实不用那么大,因为不需要。只要杀死人,且能让人痛苦的死去,这样的威力已经足够。如果要用来杀死一种比人类耐受力高的动物,那么这些武器的威力随时可以加到更大。

包括有人说道的ak47,是它的子弹威力在各类作品中都有加强,可是ak47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武装穷人的!它的设计思路就只是便宜!如果以威力为第一要义来设计武器,那么人类的思路可以让人想想就发冷。

以最近的一部电影:明日之战为例,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未来的人类会被所谓的“白刺兽”消灭,那只是一种生物啊,而且就人类可以解读其基因并创造出针对性毒素来看,这还是一种哺乳生物。即使能滑行,力量大、有远程伤害能力又如何?它们可是能被监测生物信号的!

人类封存了多少年的生物毒气呢?各种大威力炸弹呢?而且人类为什么不用核弹和那些该死的生物同归于尽而是从三十年前拉一批人去送死?为什么现代政府会支持这群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野小子?中国人连病毒都征服了,还没有魄力搞定一个白刺兽?

所以我有了一个猜测:大家都在使自己越来越危险,并让自己看上去越来越安全。

所以,真正的现代武器根本不会让无关人士知道,现在人们看到的那些武器,比最前端武器应该至少落后了20年。

user avatar

知乎上有个政治正确,叫“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同样的,抛开距离谈威力也是耍流氓

现在倒好,高赞答案,距离不谈了,连威力也不谈了?全凭道听途说和爆炸的视觉效果来脑补现代武器的威力,某乎军版已经堕落成这个样子了吗?


网民对武器的威力普遍存在过褒和过贬两个倾向。

而过褒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因为部分影视剧中武器的威力过小,导致观众矫枉过正,转而夸大武器的威力;

二是因为,现代武器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过于震撼,导致不懂行的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其威力极大。

举个栗子:

下图为1991年海湾战争中英军的百夫长AVRE殉爆事故的画面,爆炸当量大概是一吨多TNT。

什么?你说伤亡?有几个老哥受伤了,0死亡

拜武器教徒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视听效果和威力划等号了。


记者自己被放炮生成的气浪吹的腿疼。震得半天说不出话。

假如有个职业炮兵,开炮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那你是不是又觉得威力小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威力最小的武器有多大威力。
第一次玩这玩意的时候,我被那爆炸的声浪给炸懵逼了,我以为我被雷劈了。毫不夸张的讲,你在地面上听过最响的雷声,也没有这个区区橘子大小的手雷爆炸时声音大。

@情深不瘦 82-2手榴弹的威力,是由它的结构,它的装药量,它的预制破片(钢珠)数量决定的,不是由它吓不吓人决定的。不然世界上最致命的武器是恐怖片。

讨论武器的威力,靠的是分析实验数据、实战效果、仿真等手段,

不是想象。


回到题主的问题描述,题主的结论是对的。一枚155mm榴弹在距人类20m的距离爆炸,如果不考虑破片,只考虑超压,那么确实无法对此人造成伤害,只会吓一(大)跳,可能还会附带暂时的听力损伤。

以下为计算过程,计算依据为“当量比例距离法”。

取TNT当量为8KG,求得Ze=10;取pa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即101Kpa,求得超压Δp=19.9Kpa

(尴尬,和题主算的不一样,不过这只是个经验公式)

19.9Kpa的超压能对人造成什么损伤呢?

在此回答《红海行动》的忠实影迷 @高显成 的问题:

155 榴弹炮,一枚下去, 你觉得20m处的人会没事????连他们的耳膜都不会炸穿?

是的。


[1]傅智敏,黄金印,臧娜.爆炸冲击波伤害破坏作用定量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06):390-395.

user avatar

82-2手榴弹,和橘子大小差不多,杀伤半径六米,应该是我军目前列装的威力最小的爆炸性武器了。

第一次玩这玩意的时候,我被那爆炸的声浪给炸懵逼了,我以为我被雷劈了。毫不夸张的讲,你在地面上听过最响的雷声,也没有这个区区橘子大小的手雷爆炸时声音大。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威力最小的武器有多大威力。对了,这个小橘子里面还装了好几千颗钢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军迷们普遍存在夸大现代武器威力,这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与片面性: 媒体宣传与“明星武器”效应: 媒体,尤其是军事题材的影视剧、游戏、以及一些军事爱好者论坛,往往倾向于聚焦和放大某些“明星武器”的性能。例如,一架先进的隐形战斗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网文创作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一提到明末,读者们脑海里闪过“穿越”两个字,紧接着出现的往往是那个被描绘成反派角色的“闯王”李自成和他领导的闯军(大顺军)。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我们读者熟悉的“正史”和“通俗认知”说起。.............
  • 回答
    同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何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解放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之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差异?这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历史、政治、思想、战略以及战争实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黄埔军校的创建初心,分析其后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国共两党.............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变革,其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如同三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共同汇入了日本近代化的洪流。其中,“富国强兵”无疑是那条最汹涌澎湃、也最引人侧目的主流,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日本迅速崛起的基石,也最终将这个岛国推向了军国主义的深渊。要理解富国强兵何以导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的。要说为什么大多数人更喜欢蕾姆而不是艾米莉亚,这背后涉及的情感、心理和叙事上的东西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艾米莉亚在故事里是“官方指定”的女主角,是男主角昴最重要、最核心的感情寄托。她身上有着王选继承人的责任,有着对人类的善意和宽容,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关注点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事件的规模与直接影响: 苏联的战争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极其惨重,估计总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700万,其中男性死亡比例远高于女性。战争的残酷和漫长,以及后来德国占领区的暴行,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在基本指挥技法上的一个有趣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背后有着相当实在的实践原因。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指挥的目的和不同乐种的特性来分析。首先,得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并非所有合唱指挥的拍点动作都是向下,也不是所有交响乐指挥的拍点动作都是向上。 这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更.............
  • 回答
    关于中医“把脉”为何大多数不采用机器,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中医诊疗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的独特性。简单地说,机器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但难以完全替代中医“把脉”中蕴含的许多精妙之处。我来为您详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把脉”到底是什么。它可不是简单地测量一下心率或者血压那么简单。中医所说的“脉象”,是人.............
  • 回答
    要说现代复合弓狩猎,腕式撒放器之所以能压倒握式撒放器,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哪个厂家的推广就能决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性能和狩猎需求的双重作用。咱就掰扯掰扯为啥腕式撒放器能这么得人心。首先,得从最根本的——稳定性与精准度上说。打个比方,你用手指直接扣弦,虽然熟练了也能做到稳定,但终究.............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渊源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塔吉克斯坦和伊朗在语言和文化上有深厚的渊源,都属于波斯文化圈,使用印度欧洲语系中的伊朗语族语言,这确实是事实。然而,要理解为何大多数塔吉克斯坦人信奉逊尼派,而不是伊朗的主流什叶派,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地理、政治以及社会文化.............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不少人在退休后显得比较“迷茫”,好像没什么特别的精神寄托或者生活重心。这背后,我觉得与其说是“没爱好”,不如说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不同人生阶段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一些影响。首先,得从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说起。 很多中国人在年轻的时候,生活的重心几乎全在“拼搏”二.............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你瞧,古代“义气”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但细究起来,其实跟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绑得死死的,不是凭空来的。先得说这生存环境。古代社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遇到个啥事儿,指望政府部门及时伸出援手,那基本是.............
  • 回答
    在那些允许自由组党、公开竞选的民主社会中,本土的共产党之所以普遍未能成为执政党,更难跻身成为主要在野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根源可以从历史、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变迁以及政治现实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不能不提的是历史的重负。二十世纪,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与.............
  • 回答
    希腊神话里的战神阿瑞斯,在无数的影视游戏作品里,似乎总是让人觉得“差了点意思”,很难像他那位光明磊落的哥哥阿波罗,或者那位智慧过人的雅典娜那样,成为玩家和观众心中真正闪耀的明星。为什么这位身负“战神”之名的神祇,在现代流行文化里反而显得有些平淡无奇呢?这里面其实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得回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 回答
    当世界主流医学早已转向现代合成药物的时代,中医药却依然顽强地扎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角落,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绝非简单的“传统”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实践检验与时代适应的复杂融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医药的生命力源自其悠久而坚实的实践基础。数千年来,无数医者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通过观察、实.............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 回答
    关于“黑人身体素质好”的印象与“战争能力不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生理、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体能与战争能力划等号,更不能以偏概全地看待任何一个族群。首先,我们来谈谈“黑人身体素质好”的普遍印象。这种印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