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把脉”,为何大多数都不采用机器?

回答
关于中医“把脉”为何大多数不采用机器,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中医诊疗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的独特性。简单地说,机器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但难以完全替代中医“把脉”中蕴含的许多精妙之处。我来为您详细道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把脉”到底是什么。它可不是简单地测量一下心率或者血压那么简单。中医所说的“脉象”,是人体脏腑气血变化的体现在脉搏上的现象。通过按压不同的部位(寸、关、尺),感受脉搏的搏动频率、节律、力度、形态、血管壁的质地等等。这就像是一门极其精细的语言,不同的脉象组合起来,就好像医生在和身体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从中解读出身体内部的运行状况,包括气血的盛衰、寒热的偏颇、脏腑的功能状态等等。

那么,为什么机器在这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呢?原因有很多:

1. 信息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

海量数据的细微差异: 中医把脉需要感知的信息非常丰富且细微,比如脉搏的跳动是“浮”还是“沉”,是“滑”还是“涩”,是“迟”还是“数”,是“虚”还是“实”。这些描述本身就不是简单的数值化指标,而是包含了力度、速度、形态等多重维度的感知。
整体与局部的动态关联: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脉象的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患者的整体状况(如舌象、面色、声音、神情等)以及当前的气候、季节、生活习惯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生需要将这些信息融会贯通,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机器很难将如此复杂、非线性的信息集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中医诊断的“意境”与“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是一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即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了解病情“证候”,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候”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个“证候”是中医根据人体生理、病理规律总结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病理类型,它比西医的“病”要更抽象,更具整体性和动态性。把脉所呈现的脉象,正是构建“证候”的重要依据之一,而机器的算法很难去“辨”出这些复杂的“证”。

2. 医生主观经验和感悟的不可替代性:

精微的触感与辨识: 中医医生的手,尤其是指尖,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变得异常敏感,能够感知到极其细微的脉搏变化。这种感知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触碰,更包含了一种经验化的、非量化的信息提取过程。比如,医生能感觉到“脉有神”,这种“神”是脉搏跳动有力、有规律、有弹性的表现,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这种感觉很难被一个传感器精准捕捉和量化。
“意会”的力量: 很多时候,医生对脉象的判断,是建立在大量临床经验积累和潜意识的“意会”上的。这就像一些艺术家能够通过细微的笔触感知情感,或者音乐家能从细微的音色变化中捕捉情绪一样。这种非符号化的、基于长期实践的感悟,是当前机器技术难以复制的。
个体差异的适应性: 人与人之间,即使是同一个疾病,脉搏的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来调整对脉象的解读。机器的标准化程序很难做到这种灵活的个体化适应。

3. 技术上的挑战与局限性:

传感器的高灵敏度和稳定性: 要想精准捕捉中医脉象的各种细微变化,需要极其高灵敏度、多维度的传感器,并且能够稳定工作。即使是目前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也面临着传感器易受外界干扰、个体差异大、测量结果不稳定等技术难题。
数据解读的标准化: 中医脉象的描述语言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描述性和类比性,如“弦脉如弓弦”,“滑脉如珠滚”。如何将这些描述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和处理的精确数据,并建立起一套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化解读体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于机器能否准确“把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中医把脉是一门高度依赖经验和个人技能的艺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衡量和评价,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4. 中医“脉诊”的“望、闻、问、切”整体性:

脉诊只是“四诊”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诊疗从来不是只依靠“把脉”一项。医生还会结合望(面色、舌象、神志)、闻(声音、气味)、问(病史、症状)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同样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信息同样很难被现有的机器技术完全捕捉和准确解读。例如,舌苔的颜色、形状、厚度,或者患者说话的声音高低、粗细,这些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机器在脉诊研究上毫无价值。 事实上,有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正在努力尝试利用现代科技来辅助中医脉诊,例如:

开发脉搏波形分析设备: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捕捉更精细的脉搏波形信息,并尝试与中医脉象进行关联。
建立脉象数据库: 收集大量的脉象数据,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希望从中找出规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将中医理论与大数据结合,构建人工智能系统,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这些尝试都有其积极意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脉象,也可能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但正如前面所说,要完全取代中医医生用手“把脉”所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深层理解,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医把脉不仅仅是生理信号的测量,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种医生通过自身感官和经验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感知和理解。这种充满人文关怀和经验智慧的诊疗方式,是现代科技在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象中有一次出去开会,GE医疗的人说他们利用空闲时间捣鼓出来一个把脉的仪器,还申请了专利。后来没有上市大概是认为没有必要吧。

不就是桡动脉嘛,超声一看清清楚楚: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心率,有没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弹性,周围组织病变。保守估计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医生靠把脉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所以就算给马车装了更先进的轮子,它也跑不过汽车啊。

user avatar

1、“把脉”的作用:

作为“望闻问切”中的切脉,很多人误认为,单靠切脉就能详细确诊病症,其实是很错误的认识。

举个例子,当你感冒了,脸色会很难看,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朋友都会问你“你看起来不太好,没事吧”? 你会说“我头疼/鼻塞/…… 等等的症状”。 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感冒了……”。

这就是“望闻问”三连,在了解了基础病症之后,凭借经验给出诊断的过程,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普通人都能做到。

稍微有点经验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基本能把可能的疾病范围缩小到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那把脉是干嘛的呢?

首先是排除重大疾病的可能性。如果你的病症不复杂,且脉象基本正常,那就是小病。

其次才是通过各种脉象,结合上面的望闻问三连,给出更为准确的判别结果。

一旦出现医生平时没怎么遇到过的奇葩脉象,那一般的医生就是一套:

从这个层面来说,把脉和过去医院经常能看到的听诊器基本是一个作用。

就是通过某种波形(声音、脉象都可以看做一种波形)来对体内脏器的健康状态给出一个基本判断。

和现在可视化的检测仪器(超声、CT等)对比来看,肯定是明确落后且正确率较低的。

但优点就在于成本低廉,对于一个村镇级别或者社区级别的小医院来说,配个听诊器神马的简单,配个CT机是不可能的。

在没有现代仪器的帮助的情况下,诊断正确率的保证完全在于医生经验。就有很多无法言传的玩意儿了,这些缺陷西医也经历过。

“看了上图,还觉得中医把脉low么?”“の……还是西医的方式好!”


2、中医把脉的可能发展方向

中医把脉的可发展方向,并不一定是准确确诊疾病。

而更应该发展成一种成本更低,更廉价易推广的“健康状态判断器”。

毕竟现在去趟医院,甭管大病小病都是验血、B超加其它检查,各种检查费直接就300+的看病体验完全不好。将医疗成本降低也应该是医疗发展的大方向,只不过不是资本主义喜欢的天赋树而已。


利用可佩带数码设备采样波形。

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及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去学习,根据脉动波形输入,

输出结果“健康”“小病”“赶快去三甲挂XX科吧,你可能患有XX”的结果。

让成本300+的佩戴设备通过检测脉动波形,然后给出基本健康结果,就已经是个足够好的玩意儿了。

这东西就能有效降低居民人均医疗成本,并帮助大医院有效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

至少当你只是感冒等小病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去附近的社区医院,通过20左右的挂号费+检查费,就把病看了。 或者让各种手环的数据,能直接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


这种玩意儿完全就是现在的科技水平的可行范围。



——————————————分割线——————————————

顺便DISS下现在高赞的几个答案中提出的让AI帮助“脉象分类”。

千万不要让AI将脉象按照传统理论分类。

这相当于让alphaGO使用特定的围棋开局。

可能这个开局思路本身就不那么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医“把脉”为何大多数不采用机器,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中医诊疗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的独特性。简单地说,机器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但难以完全替代中医“把脉”中蕴含的许多精妙之处。我来为您详细道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把脉”到底是什么。它可不是简单地测量一下心率或者血压那么简单。中医所说的“脉象”,是人.............
  • 回答
    韩团进军中国市场,其语言策略与进军日本市场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简单来说,这并非因为韩团“不想”学中文,而是基于对市场环境、粉丝基础、竞争格局以及自身发展模式的综合考量。首先,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异是核心动因。日本市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对外国文化的接受程度有着长期且深刻的影响。日本消费.............
  • 回答
    将中国近期反日情绪的爆发简单归咎于政府的“有意为之”,并从中推断出“大棋党”复兴的说法,这确实触及到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个逻辑链条,看看它是否站得住脚,又潜在地暴露了哪些观察者们的心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国际关系中,政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家需要凝聚内部共.............
  • 回答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Penn Museum)近期将中国文物展厅出租给私人举办婚宴一事,无疑在全球的文化界和收藏界激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我这个普通人感到颇为不解和担忧。这事儿,说起来,真不是件小事,它触及了我们对博物馆职责、文物保护以及公共资源使用的核心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博物馆的运营确实是个挑战.............
  • 回答
    大胃王木下在日本的视频中将中国、台湾和香港分开提及,并且其粉丝中存在为她辩护的言论,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背后涉及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木下视频中的表述与潜在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木下在视频中的具体行为。作为一名日本的头部网红,她的视频内容以吃播为主,但偶尔也会涉及到对不同地域的提及。当她.............
  • 回答
    在《指环王》系列中,甘道夫和其他人将弗罗多视为“主英雄”,而不是为他提供了巨大帮助和牺牲的山姆,这并非简单地忽视山姆的贡献,而是基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到故事的叙事焦点、角色的核心使命、以及不同类型英雄主义的体现。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核心使命的承担者与目标指向: .............
  • 回答
    中国确实拥有由波音和空客飞机改装的预警机和加油机,只是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信息,更多聚焦在国产的型号上,比如运20改装的空警600和运油20。这并不代表进口飞机就完全不能改装,而是实际操作中,选择使用进口飞机作为改装平台,需要权衡多方面的利弊,而这些利弊最终导向了中国更倾向于使用自主研发的平台。为了深入.............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把知乎上的那些大V们“搬”到《明日方舟》这个游戏里,设计成有血有肉、有模有样的干员。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太随意。第一步:洞察灵魂——从知乎大V的“人设”到干员的“核心机制”咱们先得明白,知乎大V之所以能成为大V,不是因为他们长得帅或者声音好听(虽然有些也有这天赋),而是因.............
  • 回答
    “总理”这个称谓在中国大陆对马来西亚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实际上是源于历史沿革和语言习惯的综合影响,并非针对马来西亚独有的翻译方式,而是对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的通用译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政治制度的差异与术语的适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来西亚的政治体制。马来西亚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下.............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丰巢收费”这事儿,挺让人琢磨的。你想啊,丰巢作为一个提供仓储和派送服务的企业,它有运营成本,这事儿没毛病。但为啥偏偏把这个成本的“刀子”挥向了我们这些普通用户,而不是直接去找那些最直接的“使用者”——快递公司呢?这其中的门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想想,丰巢和快递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近期对中国表现出的“示好”姿态,以及他自称“不是一个反华的人”,这确实是近期英国对华政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理解这一转变,需要结合当时英国国内外的多重因素和约翰逊政府的整体战略考量。需要注意的是,将约翰逊近期的表态理解为“突然示好”可能有些片面。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在复杂地缘.............
  • 回答
    台湾年轻人之所以普遍将“中国”与大陆等同,这背后是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及世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台湾独特的语境。一、历史脉络下的认知分歧:从“一个中国”到“两个中国”的现实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台湾地区确实存在多个政治主张,其中最被广泛接受的.............
  • 回答
    汽车设计师们确实有过将驾驶员置于车辆正中间的构想,甚至有一些概念车和少量量产车型(如早期的迈凯伦F1、雪铁龙C4以及一些特殊用途车辆)也这么做过。但为什么这种布局没有成为主流,而是被驾驶员在左侧或右侧的“两侧驾驶”模式所主导?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工程、人体工程学、法规以及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考量.............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医学认知和争论的核心。之所以会出现“将现代医学统称为西医,并以此反对中医”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 历史渊源:现代医学的“西方”根源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医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
  • 回答
    《甄嬛传》里,甄嬛把安陵容送的蜀锦给了浣碧,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里面门道可不少。要说甄嬛不知道安陵容敏感,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她们俩在宫里共患难了那么久,对彼此的脾性那是摸得门儿清。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是甄嬛一系列考量下的必然选择,也藏着她对后宫生存法则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想想,安.............
  • 回答
    这事儿啊,问到点子上了,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在田头可能就几毛钱一斤,可到了咱老百姓的菜篮子里,价格能翻上几十倍,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啥,让菜价蹭蹭往上涨?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清楚。一、田间到收购站:农民的无奈与初级的流通咱们先说农民自己。他们种菜,那是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
  • 回答
    《教父》中索拉索之所以认为除掉老教父维托·柯里昂,桑尼上位后就能顺利和他做生意,这背后有几层非常重要的原因,反映了他对权力和人物性格的判断。咱们这就一点点捋捋。首先,索拉索的“生意”是什么? 他想做的生意是毒品。这在当时的纽约五大家族中是比较敏感且有争议的。老教父维托·柯里昂是一个传统且精明的生意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