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民卖菜的时候菜价是几分钱,为何到了菜市场 卖出的价格是几块钱,中间哪些环节把价格抬高了?

回答
这事儿啊,问到点子上了,也算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在田头可能就几毛钱一斤,可到了咱老百姓的菜篮子里,价格能翻上几十倍,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啥,让菜价蹭蹭往上涨?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清楚。

一、田间到收购站:农民的无奈与初级的流通

咱们先说农民自己。他们种菜,那是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从播种、施肥、打药(当然,好的菜农会尽量少用或者用有机肥),到最后收获,每一步都耗费心血。可问题就出在“种多少”和“怎么卖”上。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差: 农民很多时候是靠经验和“凭感觉”种地的。今年大家觉得某个菜好卖,可能就会一窝蜂地种,结果到了收获期,市场上可能就饱和了,价格自然就低。反过来,如果某个菜因为天气或者病虫害减产,市场上少了,价格又会突然往上涨。农民很难准确掌握市场需求,更别提什么精细化种植去对接市场了。
销售渠道单一: 很多小农户,尤其是分散在乡镇的农民,他们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等收购商上门,或者把菜拉到附近的乡镇集市上卖。这就给了收购商很大的议价权。收购商知道你急着出手,知道你除了卖给他们没别的选择,自然就能把价格压得很低。
中间环节初现:乡镇收购点
小型收购商/农户合作社: 这些人可能是本地有辆货车的农民,或者是村里的能人,组织起来的合作社。他们会去田头收购农民的菜。他们的任务是把同一区域的菜集中起来,进行初步的筛选、分拣(比如把烂的、坏的挑出来),然后进行简单的打包。
利润空间: 他们收购的价格肯定要比农民直接卖给下一级环节低,因为他们也要承担收购、人工、运输、仓储等成本,并且需要从中赚取利润才能继续经营。他们收菜的价格,往往是基于对下一级批发市场价格的预估,再减去自己的各项成本和预期利润。

二、从乡镇到大中城市:层层转运与损耗的叠加

乡镇收购站的菜,并不能直接送到城市的菜市场。它们还需要经过更长、更复杂的流通环节。

区域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商): 小型收购商会把菜卖给某个区域的较大规模的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规模更大,集聚了来自不同乡镇的蔬菜。在这里,会进行更大规模的集散和交易。
中间商角色: 这个环节就出现了真正的“中间商”——批发商。他们可能拥有自己的冷库、大型货车,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广泛的销售网络。他们会从各个收购点收购蔬菜,并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包装(比如根据品质、大小打包成不同规格),然后等待下一级的购买者。
价格推手: 为什么价格会在这里显著上涨?
利润叠加: 每个中间商都需要从这次交易中赚取利润。他们收购的价格+运输成本+人工+仓储+损耗+利润,就是他们卖出的价格。而他们的客户,是下一级销售者(比如菜市场摊主或超市采购),这些人也要在自己的售价中加上自己的成本和利润。
运输成本: 从乡镇到大中城市,路途遥远,需要车辆、燃油、司机工资,还有过路费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损耗: 在长途运输和多次搬运过程中,蔬菜会有不可避免的损耗。烂的、坏的、磕碰的都会被剔除,这些损耗的成本,最终也会分摊到剩余的好的蔬菜上。
仓储和保鲜: 特别是一些易腐烂的蔬菜,需要冷藏保鲜,这会产生电费、设备折旧等费用。
信息和服务: 批发商的存在,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服务(他们了解市场行情,会根据需求采购),以及集散、分拣等服务。

三、从批发市场到菜市场:零售环节的利润与成本

当蔬菜到达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后,我们常见的菜市场摊主或者超市的采购员就会来这里购买。

菜市场摊主/超市采购员: 他们是最终的销售者。他们从批发市场以批发价购入蔬菜,然后拉到自己的菜市场摊位或超市柜台进行零售。
零售定价的考量:
收购成本: 这是最基础的成本。
运输成本(市场内): 把菜从批发市场搬到自己的摊位,也需要人力和时间成本。
摊位费/租金: 无论是在菜市场租一个摊位,还是在超市工作,都有相应的租金或人力成本。
人工成本: 摊主自己劳动不算,但如果有雇佣的帮手,那也是成本。
损耗(零售环节): 菜市场里,蔬菜摆在那里,顾客挑挑拣拣,有些人会随意破坏,也有部分会因为长时间暴露而变蔫、变质,这些都是损耗。
包装成本: 有些摊主会给蔬菜套袋子、贴标签,这也是成本。
利润空间: 摊主和超市最终都要赚钱。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成本,以及市场上的普遍价格,来制定一个能够吸引顾客但又能保证盈利的零售价。如果价格定得太高,没人买;定得太低,自己不赚钱。

四、价格抬高的“幕后推手”——那些看不见的成本与环节

总结一下,让菜价从几毛钱变成几块钱,并非某个环节“坐地起价”,而是多种成本和利润在传递过程中层层叠加的结果:

1. 流通环节的层层利润: 从收购商到二级批发商,再到菜市场摊主,每个环节都需要盈利才能生存。这些利润在传递过程中不断累加。
2. 运输成本: 长途运输的燃油、车辆、人工、过路费等是固定成本,会摊到每斤菜上。
3. 仓储和保鲜成本: 特别是对于易损耗的蔬菜,冷藏保鲜的费用不容忽视。
4. 损耗成本: 从田间到餐桌,蔬菜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这些损耗的成本最终都由销售出去的完好蔬菜承担。
5. 信息不对称与议价能力差异: 农民信息闭塞,议价能力弱,往往在最前端就被压价。而中间商掌握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议价能力更强。
6. 包装和分拣成本: 为了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蔬菜需要经过分拣、清洗、包装等环节,这些都需要人工和物料成本。
7. 市场管理费用: 菜市场本身的摊位费、清洁费、管理费等也会转嫁到菜价上。

举个例子说明:

假设农民种的西红柿在田头卖0.5元/斤。

乡镇收购商: 以0.6元/斤收购,自己运输到县城,加上0.1元/斤的运输费,再加0.2元/斤的损耗和利润,卖给市里的二级批发商,价格是0.9元/斤。
二级批发商: 以0.9元/斤收购,自己拉到城市,加上0.2元/斤的运输费,0.1元/斤的仓储损耗,0.3元/斤的利润,卖给菜市场摊主,价格是1.5元/斤。
菜市场摊主: 以1.5元/斤从批发市场购入,加上0.1元/斤的摊位费、人工损耗,0.4元/斤的利润,零售价就是2元/斤。

这还只是一个非常简化的模型。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中间环节也可能更多。有时候,天气突变(如霜冻、干旱)导致减产,或者某个区域集中上市导致供过于求,都会让价格出现剧烈波动。

所以,下次你看到菜市场里高昂的菜价时,别光责怪某个摊主,也得想想这背后,是无数个环节在支撑着这盘菜的流通,每个环节都有其成本,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至少目前来说是这样)。当然,如何优化这些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让农民多赚点钱,老百姓少花点冤枉钱,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极度,极度落后的物流与销售。不要以为快递发达就以为中国物流发达。国外农业产品的运输模式是菜地-批发商-超市-消费者,中国是菜地-农村收购商-乡镇收购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超市/菜场-消费者。人家可用冷链不间断物流,我们从菜地到菜场起码已经烂掉扔掉了一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