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民是否希望消费者浪费粮食?而消费者节约粮食是否有利于农民?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点绕、但又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农民和消费者这两个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农民希望消费者浪费粮食吗?

从最直接、最朴素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农民希望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被糟蹋。 咱们想想看,种地是个多不容易的事儿?从翻土、播种、施肥、除草、打药,到日夜操劳地看着它生长,再到收割、晾晒、储存,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心血,还有对风调雨顺的祈盼。

农民的收益,说到底还是来自粮食的销售。如果消费者大量浪费,那意味着他们买的粮食比实际需要的要多,或者对食物不珍惜。理论上,这似乎能带来更大的销量,似乎对农民有利?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复杂性:

“供需关系”的微妙影响: 粮食市场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消费者浪费严重,导致市场需求相对疲软(虽然总购买量看起来大,但实际被消费的部分少),这可能会在长期内影响粮食的价格。试想一下,如果社会整体对粮食的需求下降,即使农民产量再高,价格也可能被压低,这反而不利于农民的收益。反之,如果消费者珍惜粮食,吃多少买多少,合理消费,这有助于维持一个更健康的供需平衡,让粮食的价格更加稳定,甚至有所回升,这才是农民真正乐见的。
储存和运输的成本: 即使消费者浪费了,农民的粮食还是得经历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中间的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浪费是普遍现象,那意味着社会整体的流通量可能被“虚高”的需求所驱动,但最终的有效消费却不高。这反而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增加农民的仓储成本,或者在某些地区造成局部性供过于求,对价格造成压力。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投入: 农业生产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和高投入性。农民在播种前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租赁农机,雇佣劳动力。他们是基于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来进行生产的。如果消费者大量浪费,意味着他们的预测可能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最终还是会传导到农民身上。如果大量粮食最终被浪费,农民的投入就打了水漂,他们的收益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情绪和尊严: 更何况,农民不仅仅是生产者,他们也是人。看着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被丢弃、被浪费,谁心里会好受?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一种对劳动的蔑视,对辛勤付出的不尊重。很多农民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劳动能被社会认可和珍惜,而粮食的浪费恰恰是对这种认可的反面。
品牌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些追求品牌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民或农业企业来说,消费者对粮食的珍惜程度,也是他们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一个浪费严重的市场,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教育消费者,或者调整生产策略。一个消费者尊重食物的社会,对他们的长期发展是有益的。

所以,尽管在某些短期、局部的情况下,浪费可能似乎“消化”了产量,但从长远来看,农民是绝对不希望消费者浪费粮食的。 他们希望的是粮食能被物尽其用,能以合理的价格被销售出去,能支持他们持续地生产。

那么,消费者节约粮食是否有利于农民?

毫无疑问,消费者节约粮食,从根本上说,是绝对有利于农民的。 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个道理:

更稳定的市场和更高的收益: 当消费者珍惜粮食,按需购买,按需食用时,市场需求就会变得更加真实和稳定。这意味着农民的粮食能更容易地销售出去,并且有更高的可能性获得更好的价格。稳定且合理的价格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如果大家都理性消费,对粮食的“刚需”就会支撑起一个更健康的粮食价格体系,农民就能从中获得更公平的回报。
降低生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如果消费者节约,意味着社会整体的粮食需求会更趋于实际产量。农民在进行下一轮生产时,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从而更有效地规划种植面积、投入生产资料,降低因市场波动而产生的风险。比如,如果大家都精打细算,不会过度囤积和浪费,农民在计划播种时就能更自信,减少“丰产不丰收”的尴尬。
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升级: 当农民的收益得到保障,他们才有更多的资金和意愿去投入到农业的改进和升级上。比如,购买更好的种子、更先进的农机、采用更环保的耕作技术,或者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消费者节约粮食,其实是在为农民创造一个能够进行良性投资和升级的土壤。一个注重节约的社会,也是一个更懂得珍惜资源、重视生产环节的社会。
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尊重感: 当消费者珍惜每一粒粮食,也就间接提升了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受到的尊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付出的劳动没有被随意丢弃,而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珍惜。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对于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农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虽然这是从宏观层面讲,但粮食生产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过程,需要水、土地、能源等。消费者节约粮食,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对这些资源的消耗会减少。这实际上也是在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从长远来看,是对农民利益的根本性保护。
鼓励高品质的生产: 如果市场普遍存在浪费,那么生产者可能会倾向于生产“够用就好”的产品,甚至是为了迎合某些不理性的购买习惯而生产。但如果消费者开始注重品质、珍惜食物,他们会更愿意为真正优质、美味的农产品买单,这会激励农民去追求更高的生产标准和品质,从而提升整个农业的价值链。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一个村子里的农民辛苦种了一年的水稻。如果市场上因为消费者普遍浪费,导致稻谷价格不高,收购商不愿意多收,那他们可能就得眼睁睁看着一部分稻谷发霉、虫蛀,最后不得不低价处理甚至丢弃。这对农民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但如果这个村子所在的地区,消费者都非常珍惜粮食,吃饭不剩菜,购买适量,那收购商就会更积极地收购,价格也可能更高。农民们就能卖出更多的粮食,获得更好的收入,他们就有钱去购买更好的种子、肥料,或者为下一季的丰收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总结一下, 农民不希望消费者浪费粮食,因为浪费意味着对他们劳动的不尊重,也可能带来市场价格的扭曲和生产风险的增加。而消费者节约粮食,则是对农民劳动价值的肯定,能带来更稳定、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支持农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民的收益保障。这是一种共赢,也是一种对农业生产者最基本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糟蹋粮食对不起农民”,这句话是有历史背景的。

情感上,农民当然不喜欢看人糟蹋劳动成果;但在理性层面说,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消费者”按照市场价买粮食,农民希望他们多买——而一代人之前的社会恰好和这个设定相反。如果商品粮的消费者并未支付粮食的全价,如果农民卖粮食是一种负担,农民当然在理性上也希望少卖粮食,也希望城市消费者节约粮食。

具体来说,当年城市的“商品粮”供应包含三部分:公粮、征购粮、超购粮,前两者都不是单纯的市场交易。

所谓公粮,就是后来的农业税,古代的田赋,所谓“皇粮国税”是也,国家按照固定比例从农民的粮食分成,从东周一直收到2006年。不过解放战争期间大致有个约定,就是新政权到了和平时期增产不增税,基本按照50年代初的亩产收公粮。1952年,全国平均亩产200斤,总产量3260亿斤,收了388亿斤,平均税率是12%。到了1976年,总产量5720亿斤,农业税还是300亿斤上下,税率已经掉到了个位数,对于县级开始普及化肥厂的中国农村来说不算重。

但另一方面说,交了农业税之后,农民还得出售“征购粮”。这部分粮食国家虽然付钱,但明显不是农民期望的价格,所以也要强行派指标。一般来说,征购粮要比公粮多几倍。70年代末的征购粮基数是700多亿斤,和公粮合计1000亿斤上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商品粮”的主体。国家通过公社-生产队来收取这部分粮食,只为其中的2/3付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

当然了,农民交了农业税,再“卖”了征购粮,留下口粮,最后如果还有余粮,依然可以“议价”卖给国家。所谓议价,就是在征购指标外,你不愿卖国家就得加价(超购),就得发奖品,这基本就是公允价了(评价当时的中国GDP记得用这个价格去估算农业)。后来余粮还可以私下到市场上卖,国家虽然原则上统购统销,但大多数时候对这部分粮食睁只眼闭只眼放过。

在另一面,城市居民买粮的价格不仅不是议价粮水平,甚至还低于征购价。只要你有粮票和粮食本,购买数量不超过配额,一两毛钱就能买一斤米面(不是未脱壳的粮食),而农村征购价格也就这么多。考虑到粮食加工存储运输的损耗,国家还要再贴一笔钱来供应城市居民。具体数据看下面:

关于1979年国家决算、1980年国家预算草案等的报告

1979年国家决算总支出为1273.9亿元,扣除原来预算中没有列入的利用国外借款安排的基本建设拨款等70.9亿元,国内财政支出为12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7.4%。

可以看到,国家财政的十分之一要用来补贴城市居民吃饭。其中一部分财政也是农业税构成的。

到了1985年,粮食统购取消,农民卖粮食不再低于市场价;90年代初,国家不再发放含有粮油补贴的粮票;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农民终于不对降低市场粮价有额外的责任了,可以完全市场化出售粮食,即农业土地的地租(不改变用地性质前提下)和农民自己的劳动力完全归自己,基本免税。到这个时候,你才可以说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希望消费者多消耗粮食,90年代之前消费者消耗的越多,农民反而亏的越多。80年代末,农民经常用鸡蛋进城换粮票,就是反过来赚一部分粮油补贴。我1998年到上海读书,同时转移的粮油关系还给我每月带来十几块钱的收入,算是粮食逆价销售时代的尾声。

往深了说,农业税是自古以来政府工作人员的口粮和办公经费,征购粮食算是政府要从土改“红利”中拿走的部分——少于过去地主拿走的地租,但毕竟来自农民。在农民吃不饱的情况下,有一定强迫性。可以说这就是国家搞革命,搞土改,搞公社化的根本原因——把中国农业剩余收集起来搞建设,不要被几百万地主分散换成外国消费品,永久地把国家锁死在农业时代。

陈锡文谈“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四件大事”

实际上,现实比我讲的还要严峻,我们的土地少,土改以后也没多少地,分给农民土地,农民积极性高了。有的专家做了分析,农民分到土地之后,省下了向地主应该缴纳的每年700斤粮食,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要研究,过去佃农向地主交租,是因为佃农没有地,所以不存在税赋问题。把租交给地主,地主有地,地主要交税,现在农民都有地了,当然也要承担税赋。所以实际上,土改之后,农民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多留几百斤粮了,其中一部分要交税。这么多农民这么多年来没有吃过饱饭,当粮食富余了,都想多吃一口。这就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农村粮食的归集方式改变了,过去一半以上的土地是由佃农在种,这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地主家成了农村粮食的重要集散地,他把粮食通过粮仓出售,后来没有地主了,粮食归集方式也就改变了。所以粮商不知道跟谁买粮食,一家一户的买卖非常困难。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遇到的巨大困难是,城里边的粮食供应极度困难。于是才有了必须要搞统购统销的办法。陈云在会上实事求是地讲,实行统购统销好比挑了一副担,前面是黑色炸药,后边是黄色炸药,碰到哪儿都要炸,得罪农民,农民不满意,搞不好农民积极性下去了,粮食产量就会下去,大家就不好过了。所以当时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确实是得罪农民的,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所以那时候国家要拼命宣传节约(商品)粮,要控制城市人口。保障绝大多数(有粮票指标)非农业人口都有助于整体产业升级或者保卫国家,同时不允许城市中学生在毕业后无条件获取粮油补贴(要下乡和农村中学生竞争非农业工作机会)。你要是问那时候的农民对城市人口浪费粮食怎么看?答案不言而喻。

相关回答: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些看似昏招,实际却十分精妙的国策? -马前卒的回答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么少为人知或被刻意隐瞒的悲惨经历?-马前卒的回答

马前卒: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为什么近代自北洋军阀到民国,出这么多大师,最后却是共产党得天下?(读最后一部分)

user avatar

作为曾经的农民小哥,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那就是,只要是你花钱买的,你爱怎么浪费就怎么浪费,关我屁事?如果我是以种粮为生,卖粮是我的主要收入,我巴不得你多买多浪费。

但是,浪费粮食真的挺可耻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只能吃二两米饭,每次却偏偏要买四两米饭。没什么特殊原因,不差钱,就喜欢每次都有剩饭剩菜的感觉。

这不是可耻是什么?贱人!

user avatar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企业以利润为导向,当然农民不希望节约粮食。因为这样影响农民的利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农民完成生产任务即可,不关心消费者是否节约粮食。社会整体会倾向与节约粮食,因为这样会节约劳动时间和资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点绕、但又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农民和消费者这两个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农民希望消费者浪费粮食吗?从最直接、最朴素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农民希望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被糟蹋。 咱们想想看,种地是个多不容易的事儿?从翻土、播种、.............
  • 回答
    看着你这句话,我能感受到一股子焦灼和一丝绝望。特别是提到了“农村普通高中”、“每次考试都倒数”,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没救了”的想法。但是,我想跟你说,别这么快给自己判死刑。 真的,高中三年,尤其是一年级,有很多很多变数,考倒数真的不代表你大学就没希望了。咱们一点一点来聊聊,好不好.............
  • 回答
    关于“农民是否有劣根性”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个体差异等多个层面。简单粗暴地给农民贴上“劣根性”的标签,不仅不准确,也极具侮辱性。然而,如果我们尝试理解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某些社会观察和批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劣.............
  • 回答
    洪秀全砸孔庙,还能聚拢千万农民军,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确实能让人琢磨。它并不直接说明古代贫苦农民“没把孔子儒家太当回事”,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情况,以及农民起义的动因并非全然是对儒家文化的否定。咱们得把洪秀全砸孔庙这件事放进历史的大背景里来看。首先,洪秀全的“砸孔庙”行动,绝.............
  • 回答
    明朝要向皇太极服软,稳住皇太极,再集中力量镇压农民军,这种设想,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但要说明朝因此就有“延续的机会”,这个机会到底有多大,以及成功的可能性有多高,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咱们得承认,明朝当时面临的局面那是相当的危急。北有后金(后来的清)虎视眈眈,南有席卷中原的农民起义军,.............
  • 回答
    提高农产品价格以实现农民富裕,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事实证明,这条路并非坦途,也绝非简单的“涨价就能富”那样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我们得从多个角度、细致地去看待它,才能明白其中的复杂性和可行性。理论上的美好与现实的骨感从最直接的逻辑来看,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的收入自然就上去了,尤其是对于那.............
  • 回答
    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屡屡被提及的组织形式,它的存在究竟有没有分量,能不能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带来好处?这绝对不是一个能简单“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官方文件里的漂亮词汇,看看合作社在现实土壤里到底能开出什么样的花。首先,我们得承认,合作社的出现,的确是针对了传统小农.............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农民和工人的利益是否一致,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他们的根本利益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导致相对不一致的局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 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农民和工人作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两大重要群体,他们的根本利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追.............
  • 回答
    “农民杀猪卖肉150斤,被罚款10万元”,这则新闻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普通民众对农民的遭遇感到同情,认为处罚过重;另一方面,也有声音认为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有其依据,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那么,这150斤猪肉,这10万元的罚款,究竟是怎么回事?市场监管局的处罚是否合理合法?咱们得掰.............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苏联早期历史的核心以及工业化战略的根本性质。简而言之,如果斯大林不采取对农民高压的掠夺政策,苏联在相同的时期内实现同样规模和速度的工业化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对“掠夺性政策”的定义和内.............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引发广泛讨论的电视剧中,祁同伟和赵德汉两位角色的命运轨迹,确实触及了一个颇为敏感且值得深思的议题:出身于农民阶层或其他社会底层的人员进入官员队伍,是否会因此面临某些固有的局限性,甚至更容易走向腐败的泥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出身本身,而需要深入剖析祁同伟和赵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农民”这个概念的传统认知与《七武士》这部电影所呈现的现实之间的张力。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电影中的农民“龌龊”,并非因为他们本身就比其他阶层的人更肮脏,而是因为黑泽明通过这些角色,极其真实地揭示了在极端困苦环境下,生存本身会暴露出的,我们不愿轻易提及的“人性阴暗面”。首先,要理解《七.............
  • 回答
    说起李自成和洪秀全,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领袖,但大众对他们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个被部分人歌颂为反抗暴政的英雄,一个则更多地被视为蛊惑人心、祸乱天下的罪魁。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他们各自的出身、思想、领导方式、以及最终的结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出身与早期经.............
  • 回答
    “往上三代都是农民”,这句话在很多中国人的家庭中都有着很强的共鸣,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又或者说,它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广泛的认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印记。历史的视角: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的长河里看一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的大部分时期,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
  • 回答
    叔叔阿姨,您们好!听到您们担心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我特别能理解。这就像把汗水一点点浇在泥土里,眼看着它干枯,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我父母也是一辈子种地,我知道他们那份朴实和对家人的心有多重。咱们中国人讲究“勤俭持家”,这没错,但光靠“省”有时候是挡不住大环境变化的。通货膨胀,简单说就是东.............
  • 回答
    “码农”这个词,对于很多IT工程师来说,确实是个微妙的存在。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带着调侃和亲切,有时候却又藏着些许的轻视和不被理解。想象一下,一位IT工程师,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复杂的编程语言,能够构建出精密的软件系统,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在深夜调试代码,在关键时刻排除故障,用自.............
  • 回答
    李自成被强调为“农民军”,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这背后不仅是对他起事性质的定义,更牵扯到对整个明末历史的解读,以及后来者如何看待这段历史。首先,这是对李自成起义性质最直接、最根本的界定。 “农民”的标签,直接指向了他队伍的构成和组织方式。 什么是农民?就是生活在.............
  • 回答
    全红婵的父母都是农民,她能成为跳水界的明星,这背后有着一个令人瞩目的成长故事,也反映了中国体育人才选拔体系在基层的一些努力和成果。要说她是怎么被选出来的,不能简单地说“细致”,但绝对是充满偶然、慧眼识珠和日复一日的辛勤训练的结合。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的体育人才选拔并非总是“像大筛子一样细致”,尤其.............
  • 回答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为何是农民问题?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土壤,以及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交织缠绕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深入到那个最广大、最底层的群体——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与土地、与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 根深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