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民是否有劣根性,如果有,这种劣根性是否难以被改变?

回答
关于“农民是否有劣根性”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个体差异等多个层面。简单粗暴地给农民贴上“劣根性”的标签,不仅不准确,也极具侮辱性。然而,如果我们尝试理解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某些社会观察和批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劣根性”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指向一种根深蒂固的、难以改变的负面特质,似乎与生俱来。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那么将任何一个庞大且多样的群体——比如“农民”——笼统地归结为拥有共同的“劣根性”,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谬误。农民群体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接受不同的教育程度、抱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正如城市居民并非铁板一块,农民群体也绝非如此。

但是,历史和社会观察者们,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存在一种对农民的批评声音,认为他们身上带有某些“弊病”,这些弊病被认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这些批评往往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视角:

1. 封建残余与小农经济的影响: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而小农经济的特点往往塑造了农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保守与守旧: 农业生产周期性强,对自然依赖度高,这容易滋生一种保守和守旧的心态。农民习惯于遵循祖辈传下来的耕作方法,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可能相对较慢。这种“靠天吃饭”的经历,也让他们更加注重眼前和实际,对于长远规划和抽象理念可能不那么敏感。
目光短浅与局限性: 农耕生活通常意味着生活范围的局限。农民的社交圈子、信息来源往往围绕着村庄和乡邻。长期的封闭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他们视野相对狭窄,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有限,对宏大叙事和复杂社会问题的理解也可能受到影响。
个体利益至上与集体意识的相对薄弱: 小农经济强调的是个体家庭的生计和发展,虽然乡邻之间有互助,但本质上是一种分散的生产模式。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农民可能会更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于更广泛的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其认同感和投入度可能不如集体主义教育下的城市居民。
“私”与“公”的辩证: 这种个体利益的强调,有时会被解读为“自私”。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一个温饱都难以保障的时代,为家庭生存而努力,这是一种本能,一种责任。将其简单斥为“劣根性”是过于苛责。

2. 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和被压迫的经历:

在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农民一直是社会中最底层的群体,他们承受着地主、官僚、帝国主义的多重压迫,包括沉重的赋税、徭役、战争的蹂躏。

愚昧与迷信: 长期缺乏教育和科学知识,使得一些农民容易相信迷信,对科学和理性持怀疑态度。这并非他们天生愚昧,而是缺乏接触先进知识的机会。
忍耐与服从: 经历过长期的压迫,很多农民养成了忍耐和服从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这种“逆来顺受”在某些批判者看来,可能被视为缺乏反抗精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聪明”的反面——狡黠与功利: 也有观点认为,为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存环境中谋取一线生机,农民可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狡黠”或“投机”心态,更注重实际利益和眼前好处。这其实是在残酷现实中形成的生存智慧。

3. 知识与教育的鸿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行扫盲和普及教育,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了教育上的巨大鸿沟。

文化素质的差异: 这种教育上的差距,自然会带来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媒介素养等方面的差异。这差异的背后,是国家发展阶段和资源分配的问题,而非农民个体“劣根性”。
思想观念的更新速度: 接受教育程度不同,信息获取渠道不同,也决定了思想观念更新的速度。一些新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在接受速度上可能存在差异。

这种“劣根性”是否难以被改变?

如果我们将上述提到的这些“弊病”理解为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经济模式和教育条件所塑造的,那么答案是:这些特质是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改变环境而逐渐改变的,并非“难以改变”的“劣根性”。

教育是关键: 普及和深化教育,是改变农民群体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当农民拥有了更好的教育,他们的视野会开阔,科学素养会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增强。
经济发展带来机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参与市场经济的机会增多,他们也会接触到更多新的信息和技术,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信息流通的加速: 互联网的普及,让农村地区的信息壁垒逐渐打破。农民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外部信息,了解世界,这有助于更新他们的观念,打破固有的认知局限。
社会流动性的增强: 随着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民进入城市,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
历史的进程: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就一直在致力于改造旧社会,包括提升农民的素质。无数的农村改革、教育普及、扶贫工作,都在证明这种改变是正在发生的,而且是可观的。

总结来说,

将农民群体笼统地定义为拥有“劣根性”,是一种简单化和刻板化的认知。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某些“弊病”,更多是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模式和教育背景下的产物,是社会问题的反映,而非个体不可救药的“劣根”。

更重要的是,这些特质 并非“难以改变”。相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腾飞,教育的普及,信息的畅通,以及城乡融合的发展,农民群体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勤劳和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用更历史、更辩证、更充满尊重的眼光来看待农民这个群体。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与其纠结于“劣根性”的标签,不如关注如何通过持续的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真正实现全面的解放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民到底有没有劣根性?

题主列出了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的例子,以此证明一个观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有思辨思维是好事,但在“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渲染,父母的高度才是孩子的起点”之后,题主随即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农民都有劣根性!

老实说,其实我没看懂你的辩证方法。

我揣测了一下,你的思辨方法可能是这样的:因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农民的思想、思维方式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注定了他的后代只能一辈子做农民——所以,农民都有劣根性。

我觉得你可能需要先搞清楚“眼界不够宽阔”与“劣根性”之间的区别。

农民者流,成大事者不多,这点我是承认的。前者如陈胜,后者如李自成,虽定大事,但终未成事,眼界不够宽阔,确实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如陈胜,不顾张耳、陈余劝阻,急吼吼的称王,一副典型的暴发户形象;至于李自成,错误更多,此处不赘。

但这不能代表农民就一定有劣根性,这只能表示,农民比那些出身高贵,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在气魄、胆量、远见和行为上,要矮那么一点点。之所以自古风流英雄多豪门,也就是差在那么一点点。

何为劣根性?

劣根性,是指人类固有的不良品质,以及不健康的心理需要。

这是来自百度百科的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是准确的,那么有劣根性的,又岂止农民?依我看,几乎所有民族,每个国家,全部人类,都有其劣根性。

董卓废立皇帝,横行洛阳,是不是军人阶级的劣根性?

袁术占领扬州,暴虐残酷,是不是统治阶级的劣根性?

曹操霸占人妻,宛城之变,是不是男人的劣根性?

《中国人德行》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太太,为了省下雇人抬棺材的钱,便扶着墙,步履蹒跚,亦步亦趋,硬撑着走到了自己的亲戚家。

这究竟是中国人勤俭持家的好品质,还是中国人自私自利的劣根性?

劣根性这种东西,确是难以言说的东西。所以,我很反对把这个名词冠以任何群体之上。

不想再多说了,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