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农村的孩子,读博是否有前途?

回答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选择读博,这其中的分岔路口,可不止一条。说它有没有前途,就像问这片土地上种出的庄稼,能不能长出个参天大树一样,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太多太多因素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前途”这俩字,对农村孩子来说,可能比城里孩子想得更实在,也更沉甸甸。城里的孩子,或许父母有现成的资源,有更好的教育背景可以を参照,有更广阔的社交圈子铺路。而咱们农村出来的,很多时候,自己就是那第一代拓荒者。父母的希望,全压在身上,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盼,这份压力,自然比别人多几分。

所以,你说读博有没有前途? 我肯定地说,绝对有!而且,一旦走通了,这个前途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宽广,更有深度。 但这中间的“走通”二字,才是关键。

为什么说有前途?

1. 知识的厚度,打开世界的高度: 博士学位,代表的是你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已经挖到了最深处,变成了那个最懂行的人。这种知识的深度,是很多“找工作”的技能学不到的。它让你能看懂别人看不到的道理,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你掌握的不是一套工具,而是创造工具的能力。

2.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哪里都吃香: 读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碰壁、不断思考、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提出一个原创性的研究课题,到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再到撰写论文、应对审稿人的尖锐质疑,每一步都在磨砺你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弥足珍贵。一个能把科学问题搞明白的人,去分析市场趋势,去优化生产流程,去管理团队,往往能看到更本质的东西。

3. 视野的开阔,打破认知的边界: 博士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你会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思想,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你的视野会从村头地尾,一下拉到全球,甚至触及人类文明的边缘。这种视野的开阔,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局限于“毕业了找个稳定工作”这么简单。

4. 创新与创造力,是未来稀缺的资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未来最值钱的,不是重复性劳动,而是创新和创造力。博士研究的核心就在于“创造新知”,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创造力训练。你可能成为那个改变行业规则的人,那个发明新技术的人,那个创造新产品的人。

5. 成为某个领域的“灯塔”: 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等,博士毕业生往往是核心的科研力量和技术骨干。他们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智囊团”,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人物。

但是,路在哪里?怎么走通?

这才是重头戏,尤其对于农村出来的孩子,更需要清晰的认识和周全的准备。

1. 导师的选择,是“人生导师”+“学术引路人”: 博士读的是“人”,很大程度上是在跟着导师做学问。一个好的导师,不仅要在学术上给你指导,更要在思想上、人生规划上给你启发。他能给你提供研究资源,能帮你建立学术人脉,能告诉你这个圈子里怎么混。农村的孩子可能在这方面信息不对称,需要提前做足功课,多方打听,甚至通过师兄师姐了解导师的真实情况。选择一个“对”的导师,比你选对学校还重要。

2. 学科方向的选择,要找准“风口”和“兴趣”的结合点: 不是所有的博士方向都一样有“前途”。你需要研究一下,未来哪些领域是国家需要、市场稀缺、有发展潜力的。同时,你也要问问自己,这个方向是你真心感兴趣,愿意为之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吗?如果只是为了一个虚名或者一份所谓的“高薪”,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领域,那将是漫长而痛苦的煎熬。农业科学、基础学科,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像互联网、金融那样“光鲜”,但它们同样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且很多时候,深耕下去,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金矿”。

3. 经济压力,不能回避: 读博意味着你可能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收入不高,甚至需要家庭支持。农村家庭可能本身就不是特别富裕,如果父母还要供养几个孩子或者有其他经济负担,这个压力会非常大。所以,你需要提前和家人沟通好,了解家庭的承受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争取奖学金、助学金、科研项目津贴等。有些项目会有企业赞助,或者毕业后有留校任教、进入研究机构的机会,这些都可以提前规划。

4. 学术圈子,需要主动融入: 农村的孩子,可能在人情世故、社交方面会有些“吃亏”。博士圈子虽然以学术为主,但人脉和交流同样重要。你需要主动参加学术会议,主动和同行交流,多与师兄师姐联系,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不要因为自己是农村来的,就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

5. 回乡发展的可能性: 有些人读博是为了改变命运,飞出农村。但也有很多人,希望学成之后,能将所学回馈家乡。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振兴,很多地区也需要懂技术、懂管理的高学历人才去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乡村产业等等。如果你能将你的博士研究方向与家乡的发展结合起来,那将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前景的。想象一下,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改变家乡的面貌,这本身就是一种“前途”,而且是带着温度的“前途”。

6. 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 读博的过程是孤独的,充满挑战的。你会遇到挫折,会质疑自己,甚至会羡慕那些毕业后早早工作、赚着高薪的同学。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能够承受孤独,能够从失败中学习,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农村孩子,往往骨子里就有一种韧性,这种韧性在读博的路上会是你的宝贵财富。

总而言之,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读博绝不是没有前途,而是可能前途无量。

关键在于,你要认清这条路不是坦途,它需要你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更坚定的毅力。

你需要有 目标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读博;

你需要有 规划性,知道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

你需要有 韧性,能扛住压力,不轻易放弃;

你需要有 学习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的学习。

如果你做好了这些准备,那么,读博这条路,可能会让你看到一个你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也会让你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有价值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前途”。别怕自己是农村来的,大胆去闯,去学,去创造,你的未来,由你自己书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亲身经历,以供参考。

我跟我老婆都是农村家庭出身,我是拿的德国高校全额奖学金(100%Research Assistant职位),她拿的CSC 国家公派奖学金,现在在德国读博。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现在的中国,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关键是要抓住机会,并一步步的去实现。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双非学校,研究生考取985高校,硕士毕业拿到英国、法国和德国三所高校的offer,英国给的是全奖,德国是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法国是CSC合作项目奖学金,最终选择来了德国。

我在从小在一个小镇上长大,我刚开始懂事的时候,我母亲就跟我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走出这个小镇,不要像我一样一辈子只能待在这里。我母亲或许没有想到,她这句话我牢牢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母亲或许也没有想到,我不仅走出我们那个小镇,还走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我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认知,是随着我一步步的去更高层次的地方学习逐渐建立的。我从村子里的小学,到了镇上的中学,再到市里的高中,然后是省里的大学,再就是北京的研究生,然后德国的博士,每到一个高层次的地方,我发现我能接触到的机会就越多,我的思想就更加开阔,以前拘泥的东西,发现已完全不是问题。你会发现你眼前的东西并不是全部,你可以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想法,去看待问题。当你始终处于一种单一的环境中时,你永远不可能绕开环境的束缚,然而你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去感受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时候,那你才真正的开始认识这个世界。

留学对我来说,也是实现梦想的过程。出国读书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从一般的本科学校,读到985的研究生,再到全奖出国读博,这个梦想一直在激励着我,让我在选择的时候学会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放弃。本科毕业的时候,我本可以考上公务员,在我们家乡的县城,当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官”,但是我放弃了,我选择考研。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拿到了航天院所的offer,他们给我北京户口,还给我不错的薪水,但是我放弃了,我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或许梦想就是这样,它就是内心那点小小的坚守,总在最关键的时候站出来,指引着你,让你抵制住诱惑,不断前行。

我特别喜欢淘宝的那句广告词“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一条分割线

没想到这一篇引起了大家许多的讨论,这里想做一点补充。

评论区有说我忽略了农村孩子这个主语,在家境不好的前提下,如何尽快独立甚至回馈家庭呢?诚然,我不得不认同大部分在国内读博的农村孩子都面临着这一困境,这也是我当初为什么申请了许多外国留学的原因之一。评论区有人问当初如何从英法德三国中做出的选择,这里我回答,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薪水是我绕不开的权衡因素,在外导水平不错、学校不错、方向吻合的前提下,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的吸引力本身也很大,税前每月3800欧元,大约是三万人民币,加上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联合培养,有一半的时间是去欧洲各个国家的优质高校联培,联培期间补贴的钱几乎又是一份税后薪水,所以独立完全不成问题。

如果不是玛丽居里奖学金,德国全职博士薪水也是差不多水平,如果拿不到全职拿到半职博士,税后也比国家公派每月1350欧要高。也就是说,无论是这四种途径中的哪一种情况,都可以保障农村孩子在德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的途径甚至可以积蓄不少。

再回到问题中的前途,我和妻子都是工科专业,我们经常和国内的老同学好朋友聊国内的形势,今年也有好几个朋友刚刚进入高校任职。按照他们的情况,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俩应该也至少可以回211高校拿个副教授待遇。未来的事不可掌控,但是这条路走到现在还是很踏实,无悔选择。另一篇文章里我有写过留学对我认知方面的影响,坚定了我要把这点新鲜血液带回国去的信念。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一步一步走向更好,作为科研人,不抛弃自己的初心,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user avatar

亲身经历吧,说出来只为给一个参考。

本人农村女孩,刚博士毕业。

家里条件很差,爸妈没有什么手艺,只能靠种地为生,家里地不多,每年也只有那么一点收入,家里还有个弟弟。

爸妈结婚后,爷爷奶奶给他们甩了一屁股债,是真正的一穷二白,除了一间破土屋,什么都没有。小时候,每逢下雨天,家里没有一块地是干的,爸妈都是抱着两个小孩蜷在床的一个角落坐着睡的。

为了盖个不漏雨的水泥小平房,爸妈又借了钱,开始出去打工。妈妈做衣服,老爸就是打零工,看仓库。

我上高中时,家里的债才算还完,渐渐还可以有点存款。那个时候我爸还经常问我要不要考虑师范或者偏国防的大学,这样可以免学费。高考成绩出来考得还不错,爸妈没有干涉我的选择,我上了一所全国排名10左右的学校,选择了工科专业。本科时学费是贷的款,生活费爸妈每年给我一万,第二年开学不管这1万用没用完,爸妈都再给我补齐到一万,我自己还比较争气,每年通过奖学金和做家教之类的,可以拿到一些钱,加上比较节约,基本每年的1万都会剩下很多,爸妈也不需要太补贴我。

本科快毕业时,我非常强烈地想要继续读研究生,一是因为成绩可以保研,二来也是因为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读研,不想掉队。这个过程爸妈没有干涉我的选择,只是在我选择直博时,只有我妈说了几句,让我慎重,让我注意女孩子年纪大了结婚生小孩的问题。我自己个人选择直博的原因却很实际,一是因为博士补贴高,我不需要爸妈再给我补贴生活费了,二是因为当年实验室有师兄师姐拿到了华为offer,年薪近30万。30万啊,这是我爸妈这辈子都没见过的数字。

读博只比工学硕士多两年,但实际的工作压力却可能要大上两倍。博士毕业要有文章要求,还有IF要求,平时除了自己的课题,还要帮老师打打杂写写项目书带带师弟妹。每年逢年过节回家,还被左邻右舍各种亲戚问什么时候毕业,压力还是很大的。文章一次一次被拒时,看到那些已经工作的同学日子越过越好、想到自己还在苦苦挣扎时,也会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读博,但这些时刻都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今年毕业后,拿到了一些offer,工资最高的有年薪50+的,和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比,真的不值一提。但回想我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从我的那个小破村一步一步走出来,从村里老师都不齐的破小学,到镇上初中的重点班,到市里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再到985重点专业的本科和博士,我好像真的走出了很远很远,要知道村里很多和我同龄的孩子,可能就上个小学初中,就出去打工了。

要说读博有前途吗,对我一个没有其他路可走的农村娃来说,这已经是我走得最好的一条路了,读书没有家庭条件门槛,只要你努力、成绩好就可以一路读下来。而我努力往上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更高的学历和更好的工资,目的是养活自己,也为家庭做一点贡献。所以对我,“读博”还是很有前途的。

但对于其他人而言,“前途”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可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客观而言,读博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首先要想清楚读博以后是继续科研还是工作,如果继续科研,那就看方向是否好发文章,能否在毕业前有足够的成绩(论文数,IF数)来支持自己找教职。如果是想读完博工作,那就要看方向是否好就业,业内普遍的就业情况如何。然后还要看家庭是否支持,还要看导师,等等等等。

读博只是一个选择,而影响这个选择带来的结果的客观因素却很多很多,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愿不愿意为之努力。

user avatar

上小学之前,我是跟着奶奶住的。长大之后,奶奶最常跟我讲的,就是那天带我去剔玉米苗的事。

刨坑,把玉米种子撒下去,为了保证以后每个地方都能长出来玉米苗,播种的时候,都会在坑里多放几颗种子。等到出苗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个坑里长出好几棵。为了不影响长势,在玉米苗长大之前,都要把多余的苗给剔了。

4岁的我,没人看,跟着奶奶。奶奶上地,我自然就跟着去了。4岁的孩子,不仅得打酱油,还得跟着剔苗了。当天的太阳很大,但我很乖,学得也很快。奶奶在前面剔,我在后面剔。

过了半天,奶奶喊我去地头上把茶壶拿过来,发现,不得了,我把奶奶剔剩下的唯一一棵苗,都给拔了。奶奶哭笑不得,赶紧把还没蔫的苗重新种了进去。

但即便“聪慧”如此,我依然做了十来年的农活,直到我初中去了县城读书。

老天眷顾,我后来去了西南政法大学读书。我本来对文科的东西不开窍,直到听了李龙教授的民事诉讼法的课,那一天,真的感觉到,我仿佛看到了学习法律的门槛。

李龙老师讲课不用PPT,用Mark笔在白板上板书,左边写个概念,右边画个大括号,然后列出这个概念下的几种情形。说,你们啊,能把这种分类的方法用好,就算不辜负为师的一番心血了。

这句话我听进去了,以后在所有科目的学习中,我都会用分类的方法去细化每个法律概念,细化每个法条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慢慢地,我觉得我已经把门槛甩在了身后。前几天读书,我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东西,那种感觉丝毫不亚于即将因为身中玄冥神掌即将告别人世的张无忌在猿猴的肚子发现全本的九阳真经。这种分类的方法便是,苏格拉底辩证法之第二法“区分与综合的技术”。

司法考试,当年还叫司法考试,我们有个师兄当年考了480分,被重庆当地一个十分牛逼的所直接录用了。我感觉找到了目标,不是那个牛逼的律所,而是480。司法考试四卷一共600分,480分恰恰等于100分卷子的80分。做个优秀的人,最起码给自己看。当时我是那么想的,也是那么做的。

我有鼻炎,进进出出空调屋,很容易不舒服,就是那种感冒的感觉,头昏昏的,看书效果很差。6、7、8月份的重庆,我选了一个没有空调的教室,待了三个月。

查分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是在毓秀湖上的假桥上,可能是在人权宣言那本大书的后面,我打了电话,听到436的那一刻,我是愤怒的。和我的想象差的太远,100分的卷子才考了不到73分。但也算行,前三卷就超过了360,过线成绩。第四卷分数极低,啊,我一直以自己字丑、阅卷老师难以识别来自我安慰。

复习司法考试,有两个收获。一是我知道在所有的科目中,我最喜欢的是民法,虽然我学习法律是在民事诉讼法课上入的门。二是,我确信即便天资不聪慧如我,努努力,还是可以做一点事情的。三是,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古人诚不我欺。哈哈,三个。

毕业论文撰写的时候,我一边考公务员一边写,在经济法学院给定的题目中挑了一个最民法的,把所有相关论文都看了,合同法的书,图书馆能找到的,也都看完了。当时真的没觉得论文有多难写。但很奇怪,这个论文,指导老师看不惯,最终毕业的时候,也没能拿到优秀论文。另外一边,我把这篇论文投了出去,天,现在想都不敢想当初哪来的勇气,被用了,一个地方政法院校的学报,凭着发表,这篇文章还拿到了西政当年学生科研比赛本科组的第一名,还被选为获奖代表分享了论文撰写的经验。

哇,站在台上那一刻,真的有点飘飘的,从小到大,除了罚站和擦黑板,我还真没多少机会站到讲台上去过。稿子准备得很扎实,但确实紧张,几乎是全程读稿子。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爱上了研究。

我总喜欢把选择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我经常和师弟师妹谈到找工作这个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分享的观点。那时,我考上了东部某省会城市的区检察院,研究生考试也过了。究竟该如何选择,我自己是很明确的。但是,父母很是有意见,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爱人)也都喜欢我能够去工作。毕竟年轻啊,21岁的我,毅然决然选择了读研。

当时给父母、女友宣称的道理是“读了研究生,可以考更好的公务员”。

拍毕业照的那天,我遇到了心仪的导师。老师说,我下一年就要去德国了,可能没法指导你。我说,我知道,老师,但我就是想选您。老师愣了一下,说,好。可能老师没想到会遇到如此愣头愣脑的人。

后面三年,我其实就做了一件事情,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法学方法。如果还加上一件事,就是在歌德学院学了德语。中间还在一些二流学报上发了几篇文章。

就在大家都以为我要继续读博的时候,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那天,我记得老师很是开心,开完读书会,老师说喊着我的名字,说,可以复习复习英语、夯实下民法基本理论了,马上就要报名了,我已经和X老师说好了。其实以你的实力,就算你自己和X老师自己联系,也肯定没问题的。

我当时真的很感动,首先是感谢老师的赏识,其次还是感谢老师的赏识。但我真的犹豫了,父母早就期待着我能出来工作自立,女朋友也跟我谈了7年恋爱了,是的,没错,我们刚进学校就恋爱了,以我的观念来看,得给她一个交代了,女孩纸,不能老让别人吊着一颗心啊。

最终,我回绝了老师。我看得出老师的失望。也十分痛心他的失望和我对梦想的放弃。但是,生活不只有学习,我还有要面对的家人和我应当承担的责任。当时,我认为,跟这些比起来,我的梦想,简直是一点点都不重要。

我本来在现在生活的城市找到了一份比较有前途的工作,前途之宽广绝对不亚于跟着至尊宝打劫脚底板。有一次丈母娘和我表达了希望我考个公务员的想法,我觉得应该尊重下老人家的意见,最起码得去考吧。

是的,我最终考上了本科毕业那边考上的区检察院隔壁的单位。“读了研究生,可以考更好的公务员”的话语,每次都会在我脑中响起。三年之间飞奔的房价,更是间歇性地扇我的脸。

那几年,我经常会把自己重新定位到作出选择的那一天,每次我都会作出现在的选择,每次我也都会心痛。

直到去年,我终于迈出新的一步,也成功了,在给联系导师的时候,我在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申请人对教授从事民法基础理论和法学方法的研究方向和治学方式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学生时代即将您视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标尺,申请人在实务磨练中对法学方法的需求以及老师从事的法典评注工作均让申请人的靠拢之意愈加强烈。申请人虽因客观原因硕士毕业即工作未能走上学术研究之路,但内心执念始终未曾退去。今各种条件稳定,工作之外尚有余力,且单位领导亦支持,意欲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如能蒙老师指点,定将尽心竭力、踏实研究,以期为学界贡献绵薄之力。

兜兜转转,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还是走向了那条路。

身边的人经常会问我,工作都这么忙,你还去读个博士,不累吗?

我一般都回答,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但其实内心想的是,如果还有梦想可以追寻,不正是少年之气未脱吗?如果还能在无味的人生中,追求一点自己认为有色彩的东西,难道不是人生之幸吗?

说实话,我不敢讲这些话,虽然是真实想法,但说出来,便矫情至极。

今天,我上完了博士一年级的最后一堂课。这肯定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坐在教室里正式上课了。

我的同学现在基本上已经博士毕业了,有的在学校教书,有的在信托公司赚大钱,有的一边上课一边做律师,有的博士没读完就没了踪影。

我的同事也有读博士的,有许多没有在年限之内读出来,不再提及此事,有一些读了出来,也没有职务上的升迁。

在这两个层面上看,读博和前途,说实话没有相关性。

如果真要我给一个结论,那就是先找到自己人生的追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作出最符合自己的判断。

老师说圈出上一段,说:“这个很重要,后面可以加一句:然后去努力”。是的,既然找到了方向,剩下的便是一往无前。

以上是我自己的抉择和作出抉择所考量的背景。不供参考。

user avatar

读书可能是一个普通农村孩子最好的出路了,不吹不黑!

在读书这个平台上,看的是学历和学校,不看个人家庭背景,不看个人家庭资源,不需要拼爹,不管你爹是普通农民,还是中国首富,都一样。

大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平台,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整个社会运转的规则中,好的学校是连接好的机会好的岗位大公司的平台,有了学校和学历就具备了进入这些平台的资格。即使考个普通大学,也可以直接连接到对应的公司和地域,很容易的进行跳跃。

等到大学毕业后,再工作上个几年,就会发现,想要再有个好的平台和机会,有时候单单凭借自己的本事是不够的,还得有人脉,还有运气,还要有资源等等。

在大学的平台上进行选择的时候,才是最公平公正的时候。

所以能读一定要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