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农村一个老人还没断气呢,就准备他要走的一切了,算不算是很不孝呢,没有送去医院医,就因年纪有点大了?

回答
在农村,一位老人尚未断气,家人就已开始准备后事,这种做法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显得有些冷漠甚至不孝,但在很多农村传统观念和现实情况下,却有着其复杂的背景和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行为,而不能简单地定论为“不孝”。

一、 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

生死轮回的认知: 许多农村老人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对于生老病死有着更顺应自然的态度。他们可能相信人有天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必强求,更不愿给子女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他们自己也可能表现出顺应的态度。
“在家送终”的传统: 在过去,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很多重病老人选择在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接受子女的照料。这种“在家送终”的传统,也包括了生前做好准备,让老人走得体面、安心。子女在老人临终前准备后事,也是一种对老人意愿的尊重和对传统习俗的遵循。
对“落叶归根”的重视: 许多老人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详离世,并且希望在生前就能安排好一切,避免给子女带来麻烦,也让自己心安。
“死后体面”的观念: 在农村,丧葬礼仪非常重要,被视为对死者最后的尊重。从挑选寿衣、棺材,到安排灵堂、通知亲友等,这些都需要时间准备。一旦老人生命垂危,如果等到老人过世了再去准备,可能会显得仓促,不够体面,甚至会影响丧事的顺利进行。

二、 现实原因和考量:

医疗资源的考虑:
远距离和交通不便: 偏远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距离最近的医院可能很远,交通也不够便利。对于一个已经生命垂危的老人来说,折腾一趟去医院,可能反而会加剧痛苦,并无太大意义,甚至可能在路上耽误事。
医院的“无救治希望”判断: 如果老人病情严重到医生也认为已经回天乏术,只是在等待生命的最后阶段,那么送去医院除了花费医疗费,并不能改变结局,反而可能让老人离开熟悉的家和亲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家中接受亲人的照料和安慰,对老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医疗费用的压力: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巨额的医疗费用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如果老人已经年老体衰,病情无法逆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消耗,选择在家中静养,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老人的意愿: 很多时候,这种准备是基于老人自己的意愿。老人可能早早地就交代过自己的身后事如何安排,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得到家人的陪伴和照料,而不是在冰冷的医院里。子女提前准备,也是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
照顾的便利性: 临终老人需要24小时的照料,包括喂食、翻身、清理等。在家里,子女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照顾,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支持。而如果在医院,即使是重症监护室,家属的陪伴和照顾也是有限的。
避免“抢救”的痛苦: 有些老人可能不愿意经历痛苦的“抢救”过程,尤其是那些被认为已经无法挽回的重症。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更希望的是平静和安宁。

三、 如何看待“不孝”的指控:

孝顺的多重表现: 孝顺并不仅仅体现在临终前是否送医,更体现在日常的关怀、尊重和照顾。如果子女平时就对老人尽心尽力,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那么在临终前尊重老人的意愿,在家中平静离世,也未尝不是一种孝顺的体现。
尊重老人意愿: 在很多情况下,提前准备后事,正是为了更好地尊重老人的意愿,让他们能够安心、有尊严地离开。如果老人自己也希望如此,那么子女这样做就是顺从了老人的心愿,这本身就是一种孝顺。
避免不必要的“折腾”: 对于一个年老体弱、生命垂危的老人,反复的医院检查、治疗,可能是一种身心的折磨。如果老人在家更有归属感,也更能得到家人的安慰,那么选择在家中静终,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关怀。
当地风俗习惯: 农村地区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城市化的标准去衡量农村的行为。很多农村家庭对临终关怀和身后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安排。

四、 总结:

在农村,老人临终前家人就开始准备后事,虽然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够“及时”或“积极”,但往往是出于以下原因的综合考量:

1. 尊重老人意愿和当地传统: 许多老人希望在家中安详离世,子女尊重其意愿,并按照传统习俗提前准备。
2. 现实条件的制约: 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交通便利性以及对老人生死判断的考量,使得送医并非总是最佳选择。
3. 经济和精神上的考量: 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开销,以及希望在熟悉的家中给老人最大的安慰。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这种行为定论为“不孝”。 更重要的是要看子女在平日里对老人的态度和关怀程度,以及在这种临终关怀的安排上是否真正尊重了老人的意愿和需求。在很多农村社区,这种做法是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是一种包含着爱、尊重和现实考量的临终关怀方式。

当然,如果老人有强烈的意愿要去医院,或者子女有能力且认为送医对老人有益,但却因为其他原因(如懒惰、省钱等)而不去,那另当别论,这确实可能是不孝的表现。 但题目描述的“因年纪有点大了”而没有送去医院,更倾向于是一种基于对老人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的判断,而不是完全忽视老人的生命权。

要全面评价一个子女是否孝顺,需要结合其日常行为、对老人的精神关怀以及在重大事件(如临终)中的实际处理方式来综合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人上了年纪,尤其是有病在身的,一般都会提前准备好自己走时的衣服,有的还会准备好棺材,就是怕走时仓促。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仪式。我一个长辈亲戚,连自己的骨灰盒都选好了,说那是他另一个家,必须要自己满意的。

不知道你说的这个老人具体情况,其实很多病去医院的意义不大了,无非就是花钱尽孝心,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好多癌症晚期病人,医生也会告诉家属,回家好好呆几个月,让病人走的舒服些。

如果这个老人不是绝症,子女却不送医院,就等着老人死,那才是不孝。

user avatar

今年10月份就是我外婆的百岁寿辰了,她的寿棺在35年前就准备好了,一直放在我大舅家的柴房里。我大舅今年也80岁了,大舅妈78了,二十年前他们老两口的寿棺也也做好了,也放在柴房里。三口寿棺排成一排放在那里。

我小时候每次去大舅家,就害怕进柴房,就是觉得慎得慌。20年前我大舅的寿棺刚做好,是我大表哥掏钱给他们老两口做的,大舅非常高兴,逢人就夸他儿子孝顺。做好后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躺进去试一下大小,以后每天都要进柴房,去看一下,摸一下,就仿佛一个爱车的人抚摸自己的新车一样。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死亡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终归都是避免不了的话题。有的老人活了一辈子,这个早就看开了。对我外婆大舅这个年龄来说,就算过世也是喜丧,葬礼其实就是一场欢送会,准备那些身后之事的东西,只是庆祝他完满的过完了这一生,要前往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了。

user avatar

部分地区直到现在,还有在老人过60或者70大寿之后,就准备棺材和寿衣的。

老人会对棺材和寿衣提意见,选款式,做好了还要去棺材铺看看。

这并不是诅咒,而是对老人的孝顺,让老人没有后顾之忧,要知道,一口好棺材加一套寿衣,几万可能都打不住。

这些可是在老人活蹦乱跳的时候就要准备的。

等人不行了,就会换上寿衣,人死后会很快僵硬,那时就穿不上寿衣了,所以寿衣一般是弥留之际就穿,其实弥留和死之间的界限真的很模糊,说没断气也不为过。

一般老人都会提前交代,按老人的愿望就可以了。

老人希望去医院,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抢救,直到医生无能为力。

老人希望死在家里,叶落归根,那就尊重老人的愿望。


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行为。

user avatar

古代皇帝刚一上任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一个陵墓修几十年是常事,修墓是咒自己早死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