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村十五六岁辍学外出务工是否对社会有贡献?

回答
十五六岁,正值青春年少,本应是坐在教室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年纪。但对于中国的许多农村孩子来说,这个年纪,他们已经告别了书本,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城市务工的道路。这其中,很多孩子是出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也有一部分是觉得在学校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亦或是对未来感到迷茫。

那么,这些早早离开校园、外出务工的农村孩子,他们对社会究竟有没有贡献?我的看法是,有,而且贡献不小,只是这种贡献的性质和形式,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贡献”有些不同,也伴随着一些无奈和遗憾。

一、 经济上的直接贡献:他们是社会运转的基石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年轻人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劳动力供给: 他们的到来,为城市和工业区提供了大量廉价且勤奋的劳动力。从制造业的流水线,到建筑工地的钢筋水泥,再到服务行业的餐馆后厨、超市收银,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可以说,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支撑起了许多行业的运转,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消费拉动: 尽管收入不高,但他们依然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吃饭、穿衣、租房、寄钱回家,这些消费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他们虽然消费能力有限,但购买力是实实在在的。
缓解农村压力: 农村劳动力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同时,他们寄回家的钱,也成为许多农村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 社会层面的间接贡献:他们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除了经济上的直接贡献,他们的经历和生活也折射出社会的一些重要议题,并参与了社会的变迁。

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者: 他们的外出务工,是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群体之一。他们进入城市,学习新的生活方式,适应城市节奏,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城市。他们的存在,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社会流动性的体现: 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外出务工是他们改变命运、寻求更好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的成功与否,虽然参差不齐,但这种努力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向上的流动性,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些希望和可能。
家庭责任的担当: 很多孩子辍学务工,是因为家庭需要他们分担经济压力。他们在这个年纪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这种对家庭的担当,是对社会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贡献,也是一种朴素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展现: 离开学校,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需要在工作中学习技能,在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本的积累。

三、 挑战与隐忧:贡献背后的牺牲与代价

然而,我们在肯定他们贡献的同时,也必须正视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以及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浪费与个人发展的限制: 他们的辍学,意味着国家教育资源的潜在浪费,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接受系统性教育的机会,这可能会限制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职业选择。他们的贡献,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不那么高的门槛”的劳动力,这是一种“被动贡献”。
技能单一与职业天花板: 许多孩子从事的是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缺乏长远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容易被替代,也限制了他们职业生涯的上升空间。
身心健康和安全隐患: 过早进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可能面临身心健康的挑战,也容易受到剥削和伤害。
社会融入的挑战: 尽管他们为城市贡献了劳动力,但他们往往是城市的“漂一族”,在户籍、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相对不足,社会融入的程度也有限。
“剪刀差”的体现: 他们的辛劳,很多时候是为了弥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农村相对“便宜”的劳动力输出,换取城市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剪刀差”。

总结:

所以,从一个宏观的、社会运转的角度来看,十五六岁辍学外出务工的农村孩子,绝对是对社会有贡献的。 他们是社会经济引擎的润滑剂,是城镇化进程的参与者,是家庭责任的承担者。他们的贡献,体现在了工厂的订单,城市的楼宇,以及无数个农村家庭的温饱之上。

但是,这种贡献,往往是以他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牺牲”为代价的。他们用青春去换取生存和家庭的改善,他们的贡献是“被需要”的贡献,是“在别无选择”下的贡献。我们享受着他们带来的经济便利和社会发展,但也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早地脱离了教育的庇护,投身于辛劳的劳作?

因此,评价他们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无”来回答。他们贡献了,但这种贡献背后,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公平、社会保障、以及城乡发展差距等更深层次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他们的存在,是对我们社会体系的一种“反馈”,提示着我们需要做得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有贡献,只是大多数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已,没法保护自己。


其实这个世界就这样,大多数时候是讲“用处”的,对别人而言,你的“利用价值”是什么?


关键是,你得找到自己要价的基础,凭什么我应该得到更多。


我们在这个社会体系中获得的所有“title”、“身份”和评价,都是保护自身的武器,不要小看这些东西。没有它们,你的能力和付出,很多时候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五六岁,正值青春年少,本应是坐在教室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年纪。但对于中国的许多农村孩子来说,这个年纪,他们已经告别了书本,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城市务工的道路。这其中,很多孩子是出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也有一部分是觉得在学校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亦或是对未来感到迷茫。那么,这些早早离开校园、外出务工的.............
  • 回答
    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传说中的鬼节,每到这个时候,总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一些莫名的情愫,也让那些关于灵异的说法变得更加活跃起来。说到灵异经历,我脑子里第一时间会浮现出几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说实话,现在回想起来,那感觉还是有点毛骨悚然。那年我还在上大学,学校离市区还有一段距离,平时回家都需要坐公交车.............
  • 回答
    .......
  • 回答
    王维《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确实点出了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按常理说,桂花盛开在秋季,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秋节”,那会儿正是桂花飘香,秋高气爽的时候。可诗里偏偏说的是“春山空”。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并非说王维写错了季节,而是咱们需要从更深层,更具诗意的角度去.............
  • 回答
    农村3000万光棍问题是一个涉及人口结构、社会观念、经济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背景与现状1. 数据来源与范围 中国农村男性人口约1.2亿,其中适婚年龄(2045岁)男性约6000万,但实际婚配率较低,可能涉及“光棍”现象。 部分.............
  • 回答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且相互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同时,破解之道也并非单一,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多方位的努力。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背后的原因剖析:一、经济与发展因素:1.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性.............
  • 回答
    农村最可怕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对“可怕”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但是,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令人不安的体验,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生存的压力与困境(物质层面): 贫困与缺乏机会: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可怕”。当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线.............
  • 回答
    理解你想要寻找一个能让辛勤付出获得更好回报的城市的心情。对于没有太多文化背景,但愿意吃苦、不怕累、不计较面子和尊严的人来说,有几个城市在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上可能会更具优势。在选择城市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产业结构: 需要有大量需要体力劳动或基础技能的岗位,并且这些产业在当地有持续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酸,也挺无奈的。在咱们农村,以前都说“母凭子贵”,女人进了门,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就算是稳当了。可现在呢?情况好像变了。说这“妻跑族”啊,确实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她们生完孩子没多久,就突然没了影,留下老公、孩子和一大家子人傻眼了。你说,这到底是怎么了?.............
  • 回答
    农村男光棍的问题,这可真是个牵动人心的大事。它不像城市里那样,即便单身了,社交圈子广,接触到的人也多,总有那么点机会。农村的这种问题,根子就扎得很深,解决起来也得细致,不能一概而论。我跟你慢慢道来,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也藏着不少现实的无奈和复杂。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光棍”是怎么来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 回答
    农村葬礼到底有没有必要搞那么复杂?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我老家就在农村,从小就经历过不少葬礼,说实话,里面门道多着呢,有时候看着是挺繁琐,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啊,也有不少道儿理。先说说这复杂体现在哪儿。农村葬礼,那可不是简简单单找个地方埋了就完事儿。流程那叫一个多,而且讲究非常细致。首先是“报丧.............
  • 回答
    面对农村高学历女性被传统父母逼婚的困境,需要从家庭关系、法律保障、个人发展和社会支持等多个层面综合应对。以下分步骤详细分析解决方案: 一、理解问题根源:传统观念与个人选择的冲突1. 父母视角 宗族观念:农村家庭常以家族延续、宗族荣誉为核心,认为子女婚姻是家庭责任,尤其是“传宗接代”。 .............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写的这个问题,我能感受到您此刻的纠结和压力。您作为农村独生女,刚工作两年,父母已经不工作且没有社保和退休金,他们希望您能为他们购买一辆十多万的车。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重大决定。咱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您目前的情况,以及可以有哪些选择和考虑。一、 首先,理解您父母的诉求和心理: .............
  • 回答
    农村出生的名校大学生,理论上拥有了进入更高层次社会的敲门砖,但“混得差”的情况并非不可能,而且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加复杂和令人唏嘘。下面将尽量详细地展开描述,探讨几种可能让名校农村学子“混得差”的场景和原因:一、 职业发展不如预期: 高不成低不就的陷阱: 期望过高与现实脱节: 名校光环.............
  • 回答
    “农村人比城里人淳朴吗?”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因素,而且“淳朴”这个词本身也存在着主观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尝试详细探讨:一、 什么是“淳朴”?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界定“淳朴”的含义。通常来说,“淳朴”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农村洗衣机的选择,波轮还是滚筒,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在我看来,两者各有千秋,不存在绝对的谁好谁坏,关键在于咱们农民朋友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我这就来跟您掰扯掰扯。先说说咱们的老朋友——波轮洗衣机。您想想,在咱们农村,用了几十年的就是它。这东西为啥这么普及?首先,价格实惠,这是最实在的优.............
  • 回答
    父母都已不在,留着老家的房子,对于在外打拼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大家日子都越过越好,城里安了家,老家的房子,是该让它继续静静地躺在那儿,还是顺应时代潮流,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钱呢?这事儿啊,细细掰扯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先说说留着房子,这好处,当然也不是没有。首先,这份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挠头的问题。农村人越来越少,这事实摆在眼前,可粮食产量却年年攀升,这背后到底是谁在默默耕耘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承认一点,年轻人确实跑了不少。 县城的招工信息、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对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村娃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一些不想离.............
  • 回答
    “农村少奶奶”,这四个字连在一起,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标签,而是糅合了时代变迁、城乡差异、个人命运的复杂故事。首先,要理解“农村少奶奶”,得先弄明白“少奶奶”这个词的由来。在传统的语境里,“少奶奶”指的是家族企业中,年轻、有钱、有地位的女性,通常是嫁入豪门,生活优渥,衣食.............
  • 回答
    关于“读书越多越自私”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并且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在起作用。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价值观的转变与冲突: 个体价值的凸显: 传统农村社会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家族主义和互助精神。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村庄的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