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村人说,读书越多越自私,为什么?

回答
关于“读书越多越自私”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并且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在起作用。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价值观的转变与冲突:

个体价值的凸显: 传统农村社会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家族主义和互助精神。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村庄的利益紧密相连。而现代教育,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接受教育,更倾向于培养个体独立思考、追求个人成就和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个体意识的增强,在习惯了集体利益至上的农村社会看来,可能会被解读为“自私”。
“出人头地”的压力与回报: 在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读书被视为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当一个人通过读书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他/她可能会面临“光宗耀祖”的期望,同时也伴随着为自己及家庭争取更好生活的动力。这种个人奋斗的成果和目标,在没有经历过类似过程的人看来,可能会被误解为不顾他人,只顾自己。
知识与信息差带来的隔阂: 读过书的人接触的信息、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可能与未读书的人存在差异。他们可能更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沟通上的障碍,当他们提出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想法或做法时,容易被视为“想得太多”、“不顾人情世故”,进而与“自私”挂钩。

二、 现实利益的考量与分配:

经济回报的导向: 在很多情况下,读书确实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当读过书的家庭成员获得更高收入时,他们可能会优先考虑改善自己小家庭的生活条件,例如购房、子女教育等。这种对个人和直系亲属利益的优先考虑,在资源有限的大家族或村庄里,可能会被视为对其他成员的忽视。
“亲疏有别”的感知: 随着知识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些受过教育的人可能会更注重家庭内部的界限,或者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的核心家庭中。这与传统农村中更强调大家庭、宗族共同体成员间的无私奉助、资源共享的模式有所不同。这种“亲疏有别”的界限,在习惯了“大家庭”模式的人看来,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能力与责任的辩证: 读书多的人通常拥有更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更有办法。然而,有时他们也会选择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能够带来个人价值实现或经济回报的事情上,而不是无偿地为村庄或亲戚朋友解决问题。这种“能而不为”或者“为自己而为”,也容易被解读为自私。

三、 社会观察与心理投射:

“望子成龙”的焦虑: 很多父母倾尽全力让孩子读书,期望他们“出人头地”。当孩子真的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但却与家庭的传统生活方式渐行渐远,甚至对家乡和亲戚表现出疏离时,父母可能会感到失落和不解,并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孩子“自私”的评价。
“眼红”与“嫉妒”的心理: 在信息不对称和缺乏理解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将他人因读书而获得的成功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视为一种威胁或不公平。他们可能会用“自私”来标签化这种成功,以减轻内心的失落感或维持一种心理平衡。
对“变”的抵触: 传统农村社会往往是相对稳定的,变化较少。读书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观念,也意味着变化和挑战。有些人可能对这种变化感到不适应,或者认为这种变化是脱离根基的表现,因此将其视为“自私”的表现。
信息传播的偏差: 一些个别案例,比如某个读过书的亲戚确实表现出明显的利己行为,这些案例可能会被放大和传播,形成刻板印象,并泛化到所有读书多的人身上。

四、 具体表现上的误解:

更注重个人规划: 读书多的人可能更注重个人职业发展、财务规划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他们可能会拒绝一些不符合自己长期发展、耗费精力但回报不大的事情,这在不理解其规划的人看来,就是不肯帮忙、不顾人情的自私。
界限感更强: 受过教育的人可能更注重个人空间、隐私和时间管理。他们可能更不愿意接受过度的干涉或无休止的“人情债”,这在习惯了“人情社会”的某些人看来,就是不近人情、过于计较。
批判性思维: 读书多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事物,包括一些传统的习俗或人情往来。当他们指出某些行为的弊端或提出更优化的方式时,如果这些方式触及了别人的利益或习惯,就可能被视为“挑剔”、“不合群”,甚至“自私”。

总结来说,农村人说“读书越多越自私”,并非绝对的客观事实,而更多是基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传统价值观以及个人经历而产生的一种观察、感受和评价。 这种评价往往包含了:

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之间的张力。
对资源分配和经济回报的感知差异。
因知识和观念差异带来的隔阂。
以及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投射和误解。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说法并不代表所有读过书的农村人都会变得自私,也并非读书本身导致了自私,而是 读书过程中可能伴随的价值观转变、现实利益的考量以及社会观察所形成的复杂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这种观念也可能在不断地被理解和修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假设有两个分文全无的乞丐的在街头要饭。

刚开始他们要饭一天下来每人可能要得到几个铜板,也有可能要不到,吃不饱饭,于是A乞丐对B说,我们不如分头行动,你去城南,我去城北,看运气总有一个要得到钱,然后我们共享要饭的钱,你要到钱我们一起吃,我要到钱我们也一起吃,这下子我们两人都吃不饱饭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B觉得A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们就照着A说的行动了几年,A越发觉得B十分可靠,双方互相信任,觉得彼此无私义气。

直到有一天A发现B的衣服里藏了个金元宝,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要到的或是捡到的,于是A质问B:

“你怎么瞒着我!”

B大怒,说:“这是xx公子给我的,与你无关。”然后就抢走金元宝跑了。

然后A感叹道:“钱越多人越自私啊。”


这就是那个农村人愚蠢的地方,人从来都是自私的,在一起抱团取暖不过是因为合作的利益比单干利益大,一旦单个人也能获得利益的时候,合作的基础自然就不会存在。

中国的农民很“无私?”不不,在和村民打交道的时候他们是无私的,在和“城里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可小器了。


自私和读书财富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没有财富的话,就没有占有的对象,自私体现不出来而已。

农村人从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高尚的道德,他们不过是穷苦,导致一些负能量体现不出来。


而且本来用道德这种虚的东西来评判知识的积累,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残余,必须予以彻底消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