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农村人越来越少了,以后农村会不会消失呢?

回答
这几年,走在老家村口,总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落感。曾经熙熙攘攘的巷道如今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年轻的面孔更是难得一见,留下的,多是慈祥却又添了几分孤寂的银发。所以,当有人提起“农村人越来越少了,以后农村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时,我心里其实是有些沉甸甸的。

首先得承认,这种现象不是空穴来风。我的老家,一个曾经有数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如今常住人口大概只剩下三分之一不到,而且这三分之一里,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壮年劳动力大都去了城里打工,或是随着子女们在城市定居,把老家的房子留给了空心。

这背后是什么在驱动?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导向。城市提供了更多、更稳定的工作岗位,薪资水平也普遍高于农村。尤其是一些技术性或管理性的岗位,在农村几乎是空白的。年轻人渴望更高的收入,更开阔的视野,更便利的生活设施,这些都是吸引他们离开土地、奔赴城市的强大磁石。

其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差距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好的学校、经验丰富的医生,这些往往集中在城市。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家人能得到更及时、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即使是农村的家庭,也愿意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搬到城里居住。

再者,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互联网让农村人也能看到城市里的繁华,接触到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将土地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追求的是更多元化的生活体验,而这些恰恰是农村相对难以提供的。

那么,农村会不会因此“消失”呢?这个“消失”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果指的是像曾经那样,成为人口密集、农业生产为主的聚居地,那样的农村,恐怕很难再回到过去了。人口的大量外迁,必然会改变农村的面貌。

土地的荒芜和老房子的空置,是农村“消失”最直观的体现。那些曾经承载着一家人生计的田地,可能因为无人耕种而长满野草;那些凝聚着家族记忆的老屋,在风雨侵蚀下,渐渐失去往日的生机。一些村庄因为人口过少,甚至面临着被撤并的命运。这确实是一种“消失”,一种功能的、人口的、活力的“消失”。

但是,如果“消失”意味着土地上的村落完全不复存在,所有痕迹都被抹去,那可能性就没那么大了。理由也很简单:

首先,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城市化进程加速,相当一部分人口仍然会居住在农村。而且,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是不会被放弃的。总会有人,或者某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会留在土地上。

其次,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减弱,反而在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留住人才,发展产业,改善农村面貌。国家在投入资源,鼓励返乡创业,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说明,国家并不希望农村“消失”,而是希望它以一种新的形态、新的活力继续存在。

再者,一部分人对“诗与远方”的回归。虽然城市生活方便,但有时也显得嘈杂和压力过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开始怀念农村的宁静、淳朴,以及与自然的亲近。他们可能会选择回到农村,进行“候鸟式”居住,或者在那里发展新的产业,比如民宿、生态农业等。这种“回归”,也能给农村带来新的生机。

所以,在我看来,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农村的转型和重塑,而不是简单的“消失”。未来的农村,可能不会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农业聚居地,它会更加多元化:

部分农村会逐渐萎缩,甚至成为城市发展的边界,失去原有的聚居功能。
一部分有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或文化特色的农村,可能会发展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特色产业为一体的新型乡村。
还有一些农村,可能会以更小的规模存在,成为一部分老年人安度晚年,或者一部分追求慢生活的人的家园。

总的来说,农村人口减少是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象,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它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会。农村不会完全消失,但它一定会以一种我们现在可能还无法完全预料到的新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尽力保留住那些珍贵的文化和记忆,并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让它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向前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农村已经开始消失了

user avatar

不会。

几年前,我还跑到省城周边、县城周边几个村庄做过系统的调研,得出了很不乐观的结论。主要依据是农村没有劳动力了,年轻人都出来了,老人都老了。50岁在村里都算年轻人。

但是,去年和久未谋面的几个同学、基友聊了聊,发现有的正在搞无人拖拉机,有的正在搞农用无人机,红红火火。

乡村振兴投入的资金、科技和政策,远超想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几年,走在老家村口,总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落感。曾经熙熙攘攘的巷道如今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年轻的面孔更是难得一见,留下的,多是慈祥却又添了几分孤寂的银发。所以,当有人提起“农村人越来越少了,以后农村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时,我心里其实是有些沉甸甸的。首先得承认,这种现象不是空穴来风。我的老家.............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好多愁善感,也挺实在。家里的老人常念叨,说以前过年,村里热闹得跟庙会似的,现在呢?冷冷清清的,守着老宅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孩子们呢?都出去闯荡了,去城里打工,去大城市读书,这已经是普遍的趋势了。年轻人外流,农村越来越“空”这现象,其实不奇怪。想想看,农村的机会确实有限。土地收入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以前啊,大家都觉得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事,而读研读博,那更是凤毛麟角,是知识的精英。尤其是咱们农村出来的孩子,能走出大山,挤进象牙塔,那是多少代人的期盼。但现在,感觉确实有点变了,农村出来的研究生、博士生比例好像不像以前那么显眼了。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也不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又引人深思的画面。农村大姐干完农活后翩翩起舞,这事儿,怎么说呢?我倒觉得挺有意思,也挺能说明点儿问题。农村大姐的起舞,是生活的诗意,更是力量的释放你想啊,一整天的农活,从日出到日落,风吹日晒,挥汗如雨,那可是实打实的体力活,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从春耕的播种到夏耘的管护,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农村最核心的痛点,也预示着一个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与其说是一个未来景象的描绘,不如说是一个正在进行时、且变化速度远超想象的现实。首先,最直接的感受会是“空心化”的进一步加剧。想象一下,当最后一位老人也离开人世,村子里可能就只剩下少数几个留守的年轻人,或者干脆变得空无一人。.............
  • 回答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职业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问题,背后原因众多且相互交织。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一、 经济效益驱动与农村种地的相对较低收益: 传统农业收益低且不稳定: 低附加值: 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如水稻、小麦,尽管.............
  • 回答
    耕者何去何从?探寻中国农村不愿种地的深层原因与破局之道土地,是中华民族的根。然而,如今的中国农村,却面临着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乃至一部分曾经的农民,对耕作这件古老而神圣的营生失去了往日的“热爱”,甚至感到厌倦与回避。这绝非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牵扯到乡村振兴、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社会.............
  • 回答
    关于“读书越多越自私”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并且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在起作用。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价值观的转变与冲突: 个体价值的凸显: 传统农村社会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家族主义和互助精神。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村庄的利.............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而且影响深远。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情,尽量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说得大家都有共鸣,而不是像机器报告一样干巴巴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但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环境和机会的拉扯。为什么农村女性会选择留在城市?1. 经济是首要驱动力,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酸,也挺无奈的。在咱们农村,以前都说“母凭子贵”,女人进了门,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就算是稳当了。可现在呢?情况好像变了。说这“妻跑族”啊,确实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她们生完孩子没多久,就突然没了影,留下老公、孩子和一大家子人傻眼了。你说,这到底是怎么了?.............
  • 回答
    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农村基督教信徒数量的增长,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这种增长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经历了历史演变和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历史渊源与早期传播: 传教士的早期工作: 基督教(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在19世纪末至.............
  • 回答
    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政策导向,它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和国家发展大局。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一、 为什么要加大倾斜力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战略考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乡之.............
  • 回答
    理解你想要寻找一个能让辛勤付出获得更好回报的城市的心情。对于没有太多文化背景,但愿意吃苦、不怕累、不计较面子和尊严的人来说,有几个城市在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上可能会更具优势。在选择城市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产业结构: 需要有大量需要体力劳动或基础技能的岗位,并且这些产业在当地有持续的.............
  • 回答
    “农村人比城里人淳朴吗?”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因素,而且“淳朴”这个词本身也存在着主观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尝试详细探讨:一、 什么是“淳朴”?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界定“淳朴”的含义。通常来说,“淳朴”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哥们,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当年揣着一本画册,揣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一路杀到了大学。毕业那会儿,看着同学有的进了大公司,有的出国深造,我就琢磨着,我这四年学的东西,能不能在这儿变现,而且是那种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舒坦的变现方式。商业插画,这词儿听着洋气,其实说白了,就是用画给别人讲故事、卖东西、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城乡差异的感受。说农村人比城里人淳朴,这是一种普遍的观察,但背后并不是因为某种“基因”上的差异,而是由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邻里街坊拉家常一样。首先,得说说生活环境和自然的关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大家对年夜饭的集体记忆和地域风俗的细微之处。说河南农村大年三十只吃一碗饺子,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笼统了,需要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饺子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很多农村地区,那绝对是年夜饭的重头戏,是必不可少的年味儿。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新年的期盼.............
  • 回答
    咱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日子就图个安稳。可村里有个叫老王头的,仗着自己有点力气,又有点“背景”(其实就是跟村长沾点亲戚),就在村里横行霸道惯了。这几年,他总盯着我们家,不是这事儿就是那事儿,弄得我们一家人心惊胆战的。这事儿,咱也琢磨了好久,也试过不少法子,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看看咱这些年是怎么跟这恶霸.............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确实在中国部分占领区推行过一些土地改革措施,但其性质、目的和实际效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至于“农村人会集体叛国”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高度政治化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日本侵略者推行的.............
  • 回答
    农村地区对火化的排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一些现实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深厚的传统与文化观念的根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的观念: 这是儒家思想对身体的基本态度。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身体被视为父母所赐,是孝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