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农村人对火化有所排斥?

回答
农村地区对火化的排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一些现实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深厚的传统与文化观念的根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的观念: 这是儒家思想对身体的基本态度。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身体被视为父母所赐,是孝道的起点。因此,人死后,完整保存身体,让它回归自然,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尊重和回报。火化将身体焚毁,在许多人心目中是“毁伤”了父母所赐的身体,这与孝道精神相悖。
“落叶归根” 的愿望: “落叶归根” 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回归。人们希望死后能够安葬在祖辈的土地上,与祖先团聚,形成一个家族的根基。这种观念强调了血脉的传承和家族的延续,认为灵魂会回到生前的居所或祖坟安息。火化后,骨灰的安葬方式与传统的土葬方式差异较大,可能无法满足这种“与祖先团聚”的心理需求。
“身体是生命的载体” 的认知: 许多传统观念认为,身体不仅仅是物质的组合,更是灵魂的载体。身体的完整与否,关乎灵魂的安宁与否。火化“销毁”身体,可能会让一些人担心逝者的灵魂无法得到安宁,甚至会受到伤害。
对“灵魂不灭”的信仰: 许多农村地区的传统信仰中,存在着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会继续存在,并可能影响到生者。土葬是一种将身体“安顿”下来,让灵魂得到安息的方式。而火化后,骨灰的处理方式多样,可能会让他们对灵魂的去向和安宁感到担忧。
对“返璞归真”的理解差异: 虽然火化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方式,但在传统的认知中,土葬是更直接、更符合“回归泥土”的理解。他们认为身体回归泥土,最终化为尘土,才是自然的循环。而火化后的灰烬,虽然也是物质,但其形态和处理方式与他们习惯的“回归泥土”有所不同。

二、传统的丧葬习俗与社会认同:

历史悠久的土葬习俗: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土葬一直是主流的丧葬方式。农村地区更是如此,这些习俗代代相传,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习俗,需要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动因。
丧礼的社会功能: 在农村社会中,丧礼不仅是对逝者的告别,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家族和邻里。土葬的仪式感、祭祀活动等,能够凝聚家族力量,维系社会关系。火化后的仪式相对简单,可能会让他们觉得丧礼的社会功能有所弱化。
邻里之间的影响与攀比心理: 农村地区人际关系紧密,邻里之间的互相影响很大。如果周围的人家大多选择土葬,一家人选择火化,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受到质疑或议论。这种“随大流”的心理,以及对他人看法的顾虑,也会促使一些人坚持传统。
祖坟的重要性与家族象征: 祖坟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是家族成员的精神寄托和归属感来源。很多农村家庭会精心维护祖坟,并将其视为家族荣耀的一部分。如果家族中有祖坟,选择火化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对祖先的不敬,或者担心未来的子孙找不到祖坟进行祭拜。

三、现实的考量与误解:

对火化过程的陌生与恐惧: 一些农村居民对火化过程不了解,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想象,认为火化过程会很痛苦或不人道。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加剧他们的抵触情绪。
对骨灰安葬的担忧: 火化后,骨灰的处理方式有多种,例如集中安葬、撒海、骨灰入土等。一些人可能担心骨灰会被随意丢弃,或者无法得到妥善的安葬,这与他们对逝者遗体的尊重和妥善安置的期望不符。
经济因素的考量(早期): 在火化政策推广初期,一些地区可能存在火化费用高于土葬的误解或实际情况,这也会影响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虽然目前许多地方推行惠民火化政策,但早期的信息滞后可能仍有影响。
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偏差: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或不信任国家推行火化政策的初衷,认为这是一种干涉个人自由或传统文化的方式,因而产生排斥心理。
对“土葬是风水”的迷信: 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比较浓厚的风水观念,他们认为土葬的地点和方式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势和福气。火化后,对骨灰的安葬方式可能无法满足这些风水上的考量。

四、情感上的依恋与仪式感:

对遗体的依恋: 即使人已经离去,但身体作为生前与逝者最直接的连接,仍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情感依恋。能够亲眼看到、触摸到逝者的遗体,完成土葬入土为安的仪式,对生者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告别。火化,尤其是遗体未被亲眼看见就化为灰烬,可能会让这种情感连接中断得过于突然。
告别的仪式感: 土葬的整个过程,从遗体告别到入土安葬,都包含着丰富的仪式。这些仪式能够帮助生者完成心理上的过渡,表达哀思和尊重。火化虽然也有告别仪式,但其形式和内涵可能与传统土葬的仪式感有所不同,无法完全满足生者在情感上的需求。

总结来说,农村地区对火化的排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传统文化、社会习俗、个体认知、情感依恋以及对政策的理解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改变这种观念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引导,既要尊重和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也要通过科普教育、提供更符合文化需求的骨灰安葬方式,以及提供相应的经济和情感支持,才能逐步推广绿色殡葬理念,让更多人接受火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部分地区的部分人,确实思想没有转变。

禁止土葬的本意是杜绝婚丧攀比,提倡从俭,节省成本;保护环境,守住田地。还兼带着防止疾病、瘟疫的传播。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火化以后,除了尸体不是整个的,一切程序照旧。还是占用田地(实际上并不怎么占用,“可以节约土地”更像是临时想起来的好处),还是没有节省成本,而且丑态百出。农民的丑态没了,其他人的丑态来了。

禁止农民在丧礼上大操大办,可农民省出来的成本,却都被殡仪馆敲诈去了。倘使不顾这种事实,还要进一步推动“火化后也不许土葬”的“良好风气”,相信农村人之死,就和城里人之死一样——倒是真省下了一捧麦(多数地方小棺下葬后起的坟头,数年后就会被推平),可是要花一笔巨款买一方墓地。

这是什么样的转变呢?

是从被封建主义剥削,到被官僚资本主义剥削的伟大转变。

一个县里,往往只有一个殡仪馆,它是垄断的。依据国家规定,你必须到这里消费。不管是距离殡仪馆十里八里,还是二十里三十里的农民,最终都要到这里,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于火化,绝大多数农民是没意见的,只是对它有阴影,对它一整个过程都排斥。农民到了火化场,就好像一头待宰的羔羊。

有人利用国家政策敲诈他们,有人利用新风气新风尚勒索他们,有人本身就是恶霸一方的黑社会。

究竟谁才是移风易俗过程中的贼呢?

事实如下:

1.

2.

3.

4.

5.

6.


任何新的政策,都会成为部分基层官吏敲诈、勒索农民的法宝。

有人提议,说农村村庄整体不优美,所以要整体规划。上级下文不许盖奇怪的建筑,农民房要符合村镇统一格调。于是就有人利用这个规则,竟一个土坯烂房的翻盖许可也不给开,逼迫本村农民买镇上的楼,不许农民翻盖。如果实在没有买楼的钱呢?也是可以变通的。倘使农民愿意交上5000块钱,就又立刻批准他翻盖的许可。虽然乡镇上的老爷们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敲诈以外什么都没做,但农民盖下的普通砖房,到这时却突然就“符合规划”了。

有老头、老太太的土坯房是危房,儿子要为他们翻盖,他们不允许,还说:“要交5000块钱审批费。”哪有什么审批费?就是欺负农民不懂政策,就是利用、篡改国家政策欺压农民,进行贪污、腐败。

乡镇上的户政也能随意欺负人,他们能欺负到小孩头上。

十六岁的孩子去办身份证,翻看户口本,被告知他已经十六岁零四个月了,因此“要交50块钱罚款”。问为什么,就说:“国家规定必须在十六岁后三个月以内办理身份证,超过这个时间就要交罚款。”实际上她篡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不按规定申报户口或者申领居民身份证,经公安机关通知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公安机关也就是乡镇派出所,并没有通知他,他也没有“拒不改正”。可经过派出所户政工作人员的篡改,就变成了一条可观的经济来源。

殡仪馆吃的是火化的饭,它承担了国家责任,因为人死以后必须火化。里头的工作人员,不是新晋成为这样的人的,是由来已久且越来越贪的。

殡仪馆有两把“尚方宝剑”,一是国家政策,二是“死者为大”的传统道德。靠国家政策,它可以对本县居民形成绝对的垄断;靠“死者为大”的传统,它可以尽情讹诈,而别人只好忍气吞声。可总有不怎么“守法”,不怎么“道德”的农村人,拒绝他们的挟尸要价,他们就要“维护秩序”,因此许多殡仪馆是涉黑的。


部分殡仪馆从内部腐败,其为“火化场”,竟然可以“不火化”。火化场的馆长、副馆长们,因地制宜,一时忘记了殡葬行业必须利用法律法规、道德约束来讹诈百姓的硬性要求,竟然自己先违法,鼓动村民进行假火化。

靠假火化赚钱,起初并没有多少家属愿意,但经不住他们极力怂恿。他们以分销的方式让运送尸体的司机也参与其中,促使更多的人放弃火化,“走老路”留尸土葬,以此牟利。在一些地方,留尸的情况就死灰复燃。

案例如下:


殡仪馆有一整条垄断链,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都争相要做啄食腐肉的秃鹫。

在这个过程中,人算什么?

你问,为什么农村人对火化有所排斥?

我说,县镇的火化场,本身就是打着国家规定的幌子,借其垄断地位,挟尸要价的贼窝。

在强令农民火化的同时,更应该整治殡葬行业的乱象。否则强令下去,就是逼死者家属引颈挨宰,助蛆为虐。

user avatar

我们村现任支书的爷爷,也就是上上任支书,辛劳一辈子,三个儿子都已成材,大儿子承袭了支书,二儿子在城市里吃国粮,工人阶级,三儿子是村里的电工,铁饭碗。

临死的时候,他把三个儿子叫到了跟前,说我这辈子也算不错,干革命搞运动,时刻紧跟中央、紧跟政策,你们也都混得有模有样了,我死了之后,不许跟死猫死狗似的随随便便挖坑埋了,我要火化,你们应一下。

三个儿子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点这个头,为何?原因就在火化费上,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仨儿子撑着不应,一直撑到老头撑不住,撒手人寰,都没应。

死不瞑目,眼睛睁着,闭不上。三天的殡,第三天要装棺材发引了,灵床上的老爷子抬不动,怎么都抬不起来,问事的一看老爷子眼睛都没闭,连忙喊过来仨儿子,问说你们是不是有啥事没应着你爹?仨儿子把事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一说,得了,问事的点了三根香,说半天,才抬了起来,入殓,刚抬起来,下边停尸的床棱子咔咔断了三根。

人装棺材里,钉砸了下去,天上打西南飘来一块云彩,黑锅底似的,一个炸雷,豆粒大的雨点就往下砸。当天就在这瓢泼大雨里出的殡,那时候村里没有柏油路,一众子侄亲朋在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走着,下跪的时候直接趴在泥水里,极尽狼狈。糊的纸扎砸成了一堆废架子,叠的元宝包的纸钱淋了雨根本点不着,埋棺材的坟坑里水都满了,棺材放进去漂着,最后用铁锹按下去埋的土。

老爷子要的火化,其实是个面子。

当年火化是一种荣誉,是一种贴近组织、贴近上层社会(工人阶级)的先进举动,但现在城乡之间不再有那种令人向往的前程,进了城也没了旱涝保收铁杆庄稼,村民不必再去迎合城镇居民的方式,追悼会啊、火化啊,大可不必。而孝子本身更注重的是自己的面子,父母死了之后停灵三日,亲朋好友前来吊唁,三乡五邻都看着自己呢,所以哭声要大、排场要大,纸人纸马少不得,纸扎的亭台楼榭少不得,报庙、守陵、哭奠如仪也少不得,而简单的骨灰盒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口黑漆好木棺材看着大气。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火化已经成了标配,反而是不火化才能体现更高一层的“孝”和“面子”,“我为了孝可以对抗国家法规”,自然也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火化。

所以,当以后土葬又成为了主流,到时候火化又会成为高人一等的选择的,只是时间问题。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旧约》
user avatar

A股有个公司叫福成股份,被称为“殡葬第一股”,2018年共销售墓位2748个,实现营收2.61亿元,平均一个墓穴售价达到9.49万元,毛利率高达87.96%。

具体到我所熟悉的苏州,最便宜的皇冠山陵园单穴(0.7平米)3.5万左右;均价最贵的鲤山公墓,单穴为11万左右;在最受欢迎的天寿公墓,最贵的墓地大约要100万人民币,号称“别墅墓”。

注意,苏州规定,首次购买的墓地的“产权”只有20年,20年后需要继续缴纳管理费续租,要是没有续费,理论上是可以腾出来给别人用的。

所以如果要跟房价比较,得换算成70年产权的价格,也就是单价都要除上2/7才能看出到底比房价高多少。

这样的墓地价格约等于上海的一半,所以以前很多上海人来苏州买墓地。

2017年以后苏州墓地不允许没有苏州户口的人买了,部分上海人为了保存先人骨灰,跨过崇明岛,跑去房价洼地南通买房放骨灰。

你以为你只是活不起,事实上你连死都死不起,想想就觉得害怕。

就像豆子说的,目前很多地方的火化和殡葬规定,成为百姓这一生被榨出的最后一道油。

如果全国所有人统一,火化之后骨灰不能再埋葬,只能供在家里,或者洒进海里,或者以树代碑,不准任何人搞特殊化,这样火化才能起到节约土地的作用,也才是真正的移风易俗。

可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打着节约土地的名义要求火化,可火化完了百姓照样回去修坟,和以前不火化一样占地,哪里节约了土地?又哪里移风易俗了?

无非是强制你拉着尸体,去被殡仪馆再割一回肉罢了。

而且,如果真的了解农村的殡葬习俗,会发现农村人一般每年清明,最多给往上四代人上坟,四代以上基本没人管。

也就是说,100年以上的坟地,基本是荒废的,平了也基本没关系。我们初中上学的学校,就是在一片上百年的坟地上建起来的。

所以坟地问题,放在100年的时间跨度里,根本不成为问题。

再者,如果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真是想要解决殡葬占地问题,只需要规定“耕地不允许用作坟地,违者罚款XX万”就好了,这样老百姓自会另寻他处安置,而不是目前这样要求强制火化,火化完再葬土地里。

【回复】1、“你确定你说的骨灰直接扬了的建议不是在放屁?”

——这里是在通过理想化假设揭示问题的本质啊,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目前针对农村地区的火化再土葬政策存在的问题。

这样都要解释一边,实在很扫兴。

user avatar

说真的,不立碑就可以了

农村的坟头,三代以后就自然消失了

我过年回家祭祖上坟,也就是给太爷爷这一辈的烧纸,再往上的,坟头都找不到了,就在路边烧点就意思意思了。

等到我埋进去以后,也就几十年,我坟头也没了

但是如果有墓碑在的话,这个坟头就很难平掉了

很多清代的墓葬,破四旧的时候逃过一劫,现在都还在,大概率会保存到很久很久

除非政府强制迁坟,否则大面积机械化就甭想了


而现在的火化,完了还是要埋起来,立碑····

大城市还好,都在山里的公墓

农村还是在耕地里,


而且,平白多花了一笔火葬的费用


农民很穷的·····一亩地流转一年也就几十块钱

打一百斤玉米也就卖几十块钱

年底买年货等小孩上门,能花掉半年挣的钱。


更不用说,寸土寸金的上海都还有免费土葬的了··········

user avatar

国家推行火化的来龙去脉我不太了解,貌似教课本上说的是要节约土地,防止坟墓占用农田。

在广大新疆大部分地区墓地远离农田,基本上都在沙丘或者隔壁等无法耕地(当时)的区域,因此不存在墓地占用农田的情况。而且维吾尔族不禁止迁坟也不讲究风水,所以城镇、农田扩展或者道路水渠需要征用墓地,完全可以迁坟,没有亲戚朋友的坟墓清真寺会代迁(我爷爷之前主持过很多次)。因此,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在新疆维吾尔族中强制推行火葬,只要墓地不阻碍活人的生活就可以了。

本人也没有异议国家政策的意思,支持内地人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自由选择火葬和土葬。支持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得到平等地位和公平的发展投入。

user avatar

原本土葬的流程:死亡——装棺材——办丧事——下葬。地点是家里——墓地。

现在火葬的流程:死亡——装冰棺——办丧事——送殡仪馆火化——装骨灰盒——装棺材(部分地区禁止)——下葬。地点是家里——殡仪馆——墓地。

本来人死了已经很难过了,还给上面加强制的流程,本来挑个吉日就能下葬,而火化要预约不是随便去了就能烧,偏远山区于是要么丧事要延长到火化后的吉日要么约个吉日当天凌晨出发去县里或者市里的殡仪馆,来来回回几十上百公里又要大车子运送,增加了开销,自然不受欢迎。你说环保?你和死者家属谈环保?把人烧一烧哪环保了?本来自然降解尘归尘,土归土,而这车运来运去一烧碳排放还多了不少,墓还是那样的墓。于是有些地方又出了馊主意,禁止埋私人墓地,强制统一公墓,还必须一笔额外的钱购买墓地,而且后代还必须不断交钱续费否则还会被挖出来死无葬身之地呢,更令人不爽了。

结果就是这样硬生生的多出来殡仪馆等一大批人一大批机构靠垄断和强制拿死者家属的钱,除了增加负担什么都没改变。至于节省土地……实际上并没有卵用,原本在农村私人坟墓分散建在山林里,只要禁止水泥硬化,单纯用泥和石头建墓下葬,很多墓没人祭扫几代以后就消失了,只有修路偶尔会被挖掘机意外发掘。也是因此上下几千年埋的那么多人也不见土地被葬满。而公墓这样大面积的水泥建筑反而把这块地给永久占了。

阴宅用地实际比阳宅用地好解决得多,活人是要热闹,死人是要清净的,不用管地段不用管学区不用管地铁公交线路购物娱乐,有的是办法解决问题。土地问题只要限制墓地占地面积,把墓地分散建在各种地广人稀的地方,距离城区/村居一定距离,再禁止用钢筋水泥,完事,比如去远离城市几十上百公里的荒郊野外原始森林里垒几个石头,还能碍着谁了。要移风易俗那要宣传厚养薄葬,对墓地规格、丧礼排场、酒席规模等进行规范限制,更要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家属的开支。

附加几句关于耕地的,平原地区怎么处理我不知道,我这是乡下山区,选墓地是很要挑风水的,而也许是传统风水就有一些保护性的观念,风水好的墓地一般都恰恰是最不适宜做耕地的,都是在一些不适合开梯田的斜坡或者背阴的山坳或者就是超级远的高山上,那些地上原本就只能荒着长柴,顶多是长几棵松树竹子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农村地区对火化的排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一些现实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深厚的传统与文化观念的根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的观念: 这是儒家思想对身体的基本态度。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身体被视为父母所赐,是孝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褚时健在种植和农业管理上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将工业管理经验与农业实践深度融合,结合对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哲学。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他的独特之处: 1. 工业化农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褚时健曾是玉溪卷烟厂厂长,其工业管理经验为农业经营奠定了基础。他将工厂的标准化、流程化管理.............
  • 回答
    .......
  • 回答
    都市农业,这个听起来充满现代气息的词汇,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对于“农业”的认知。它不再是遥远田野的专属,而是开始在城市钢筋水泥的缝隙中生根发芽。那么,都市农业究竟比我们熟悉的传统农业好在哪里?又有哪些绕不过去的坎儿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都市农业的“闪光点”:为啥它比传统农业更有吸引力?想象一下,在.............
  • 回答
    在一些消费者眼中,越南制造、马来西亚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的产品,在某些时候,确实比中国制造的产品更容易获得“质量更好”的标签。这并非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看法,背后涉及了多种因素的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产地标签”,看看藏在里面的具体原因。一、历史积淀与固有印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饮食习惯、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多个方面。简单来说,之所以很多地方市面上鲜见咸鸡蛋而咸鸭蛋更为普遍,主要是成本、生产效率、传统习惯以及风味偏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下:1. 鸡蛋与鸭蛋在制作咸蛋中的优势对比: 蛋壳厚度与完整性: 鸭蛋: 鸭蛋的蛋.............
  • 回答
    这事儿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越来越普遍了。我身边就有不少年轻人,明明工作就在市中心,可家却安在了郊区,甚至更远的地方。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奇怪的,毕竟每天通勤时间这么长,多累啊。但后来跟他们聊了聊,才发现这背后真不少门道,也不是一股脑儿的“跟风”,而是有他们自己的考量。我总结了一下,他们选择“与工作地诀.............
  • 回答
    你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的确,我们平时在电视上或者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火车轨道,经常会看到一道道的“枕木”支撑着钢轨。但到了地铁里,你会发现很多地方的轨道,尤其是现代化的地铁,好像直接“趴”在混凝土或者其他东西上,少了那种熟悉的枕木。这可不是什么偷工减料,而是这两种交通方式在设计理念、运行环境和技术.............
  • 回答
    六七十年代中国经历的那场举世瞩目的饥荒,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粮食产量不足就能概括。在如此普遍的饥荒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人们却在鱼、鸟、虫等自然资源相对富足的情况下选择不去食用,这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既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也有社会心理的烙印,更有历史遗留的观念影响。1. 政治意识形态与“集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到位,确实,咱们国家在推行新冠疫苗接种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搞得跟集市一样热闹。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样一样掰开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提高接种率。想想看,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疫苗多少有点顾虑,有的是怕副作用,有的是觉得没必要,还有的觉得.............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计算机硬件演进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之所以会出现“X8664”和“AMD64”这两个称呼,并且在不同语境下被使用,其实背后有着一段关于技术标准、市场竞争和历史渊源的故事。咱们一点一点来聊。 故事的开端:Intel 的 32 位时代与 64 位革命的呼唤要理解 X8664 的由.............
  • 回答
    哈密瓜,这个夏季甜蜜的代表,却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那份意想不到的苦涩,着实让人费解。为什么好端端的哈密瓜,有的地方吃起来会苦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也跟我们平时吃哈密瓜的习惯有点关系。首先,我们要知道,哈密瓜的苦味,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瓜本身“坏了”或者“变质”了,而是它的一种自然属.............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湖南,有一些地方确实会把“十”读成“瓟”(读音近似“sì”)。这并非普遍现象,而是一种地域性的读音变异,背后有着复杂的语言演变轨迹,也折射出方言的生命力和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从语言的演变说起。汉语,尤其是在不同地域的方言中,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流迁、人群的迁徙、文.............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信仰和理性之间一个非常微妙且常被忽视的矛盾点。当一些有神论者对无神论者发出“不信(神)就下地狱”的诅咒时,他们可能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到,对于一个根本不相信地狱存在的人来说,这样的“威胁”是无效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认知上的隔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信仰体系的基石不同:.............
  • 回答
    关于“港澳台除外”这个规定,在学生证优惠的场景下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法律、政策、经济以及现实操作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概括:身份认定、法律法规差异、经济考量、管理便利性。一、 身份认定与合法性问题 学生身份的官方认定: 在中国大陆,学生身份的官方认可和.............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国有些地区没有蟑螂”的说法,我得先说明一点,从科学和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几乎不存在完全“没有”蟑螂的地区。 蟑螂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生物,适应性非常强,只要有食物、水源和适宜的温度,它们就能生存繁衍。不过,您能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源于您在某些地方的观察,或者听闻过某些地区蟑螂问题不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