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地铁的轨道没有像铁路一样的枕木?

回答
你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的确,我们平时在电视上或者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火车轨道,经常会看到一道道的“枕木”支撑着钢轨。但到了地铁里,你会发现很多地方的轨道,尤其是现代化的地铁,好像直接“趴”在混凝土或者其他东西上,少了那种熟悉的枕木。这可不是什么偷工减料,而是这两种交通方式在设计理念、运行环境和技术要求上的区别造成的。

咱们先来说说火车轨道上的枕木。

为什么铁路会有枕木?

铁路轨道,尤其是普速铁路,枕木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你可以想象一下,火车是多么沉重,而且速度也相对较快,每次列车经过,巨大的重量和反复的冲击力都会作用在钢轨上。

1. 分散和传递荷载: 枕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钢轨传下来的巨大压力,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然后传递给下面的道砟(就是铺在枕木下面的那些碎石)。如果钢轨直接铺在道砟上,道砟的承受能力会非常有限,很容易被压得更碎,导致轨道下沉、变形。枕木就像一个“大脚板”,让力气更均匀地散开。

2. 保持轨距: 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叫做轨距,这个距离是固定的,对保证列车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枕木通过轨距拉杆(通常是钢制的,连接两根钢轨)将两根钢轨牢牢地固定住,保证了轨距不会因为列车的挤压力而发生变化。

3. 固定钢轨: 枕木上会用扣件(比如弹条、扣板等)把钢轨固定在上面。这些扣件既要保证钢轨不会左右晃动,又要允许钢轨在温度变化时发生一定程度的热胀冷缩。

4. 减震缓冲: 枕木本身,尤其是传统的木枕,是有一定弹性的。当列车经过时,它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和振动,对提高乘坐舒适度和减少对线路的损害有一定作用。

5. 绝缘(早期): 在过去,有些木枕会经过防腐处理,但相对而言,对电流的绝缘作用比较有限。

那为什么有些地铁轨道就没有枕木了呢?

地铁和铁路在很多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直接影响了轨道的铺设方式:

1. 运行环境不同:
铁路: 大多是露天的,要承受各种天气影响,比如雨水、霜冻、高温等。道砟的排水性好,能让水快速流走,避免轨道被水淹没,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减震和散热作用。
地铁: 大部分在地下隧道里运行,环境相对封闭,受天气影响很小。轨道基础通常是浇筑好的混凝土结构,不需要考虑道砟的排水和散热问题。

2. 载荷和速度:
铁路: 火车通常更重,速度也可能更高(尤其是高铁)。枕木和道砟的组合能够更好地承受这些巨大的、反复的冲击。
地铁: 地铁列车虽然也重,但整体重量和速度通常比长途火车要小一些。而且地铁线路的设计通常是曲线多,爬坡降坡也频繁,这使得列车的运行更注重平稳和精准的转向。

3. 技术发展和铺设方式:
无缝线路: 现代铁路和地铁都广泛采用“无缝线路”(也叫长轨条)。这意味着钢轨被焊接成很长的段,甚至整条线路都是一根长长的钢轨。这样可以消除很多轨缝,提高平稳性,降低噪音。
扣件系统: 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很多先进的扣件系统。
扣件式轨道(或称扣板式轨道): 这种轨道系统是用特制的扣件(通常是钢制弹条)直接将钢轨固定在混凝土轨排(也叫轨道板)上。轨排就像一个预制的、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板”,上面直接固定钢轨。
优点: 这种方式更稳定、精度更高,维护也更方便。由于轨排本身非常坚固,它承担了分散荷载和保持轨距的作用,所以就不需要枕木了。轨道与混凝土结构成为一个整体。
减震: 这种轨道系统通常会在扣件和轨排之间加入橡胶垫或者其他弹性材料,来吸收震动和噪音。这种减震效果甚至比传统的木枕要好。

4. 维护和寿命:
枕木(尤其是木枕): 木枕容易腐烂、变形,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维护成本较高。
扣件式轨道/轨道板: 混凝土轨排和先进的扣件系统寿命更长,维护工作量也更小,更适合地铁这种要求高可靠性和低运营成本的系统。

5. 噪音和振动控制:
地铁在城市地下运行,对噪音和振动的控制要求非常高,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扣件式轨道,尤其是配合弹性减震垫的轨道,在减震降噪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总结一下:

简单来说,地铁轨道之所以看起来没有枕木,是因为它采用了更先进、更紧凑的铺设技术。这些技术用整体浇筑的混凝土轨道板(或者轨排)和高效的扣件系统取代了传统铁路枕木和道砟的作用。

混凝土轨道板代替了枕木和道砟,提供了坚固、平整的基础,并且它本身非常稳定。
先进的扣件系统(如弹条、弹性垫等)直接将钢轨固定在轨道板上,保证了轨距和钢轨的固定,同时也能提供良好的减震效果。

这种“无枕木”的设计,让地铁轨道更加平稳、噪音更小、维护更方便,并且更适合地铁地下封闭的运行环境。所以,不是地铁“省略”了枕木,而是采用了更先进的轨道结构来达到甚至超越传统枕木轨道的效果。下次坐地铁,你可以注意一下,轨道下面那层混凝土结构,就是“无枕木”轨道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邀请,先bing了下london tube,果然发现一些使用枕木的轨道。如上图。

又看了下其他图片,发现一些好玩的。

恩,水泥轨枕的地上站。


emmmm……拉着轨枕跟道砟的工务车,有种让人一jio踩上去跟着这车流浪的诱惑。

再看看其他地方。整体道床,道心估计是排水沟,已经很现代了。


某个幽灵车站,坑坑洼洼的的木枕,锈迹斑斑的铁轨,还有尽头的挡墙,说不定也是伦敦的都市传说发源地呢。


以上是我随便一搜找到的反例。下面正经胡乱分析下。

首先得考虑建设年代,再考虑水泥枕与木枕的价格、耐用程度等等。

以我在帝都1号线西段(苹果园——军博)看到的经验,基本上地下车站采用类似图4那种布置,一个带地沟的整体道床搞定,地沟里头还有水。而帝都的地铁基本是车站高中间低,为了防水,估计这地沟也是一直不间断的。

又看了下木枕的材料,基本上是红松、落叶松、马尾松、云杉跟冷杉,而以我在大铁上见到的木枕情况,新的木枕基本都是在沥青那样的黏性液体里浸泡过,而用了相当长时间(三五年?七八年?几十年?)的木枕基本上就开始朽烂抽丝,拿手指都能抠点木屑下来,就像图5那个惨样。另外,如果可能存在重新钉道钉的情况,木枕也是损坏的比较快的。而地铁可能会存在积水无法排出的情况,木头泡水里就算再有沥青也一样会泡软腐烂。

水泥枕在同样长的年限里,除了因为雨水的原因开始由原本的亮灰色变黄变黑以外,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即使存在换垫板垫片之类的情况,水泥枕的螺杆一般就不动,或者是那种两个水平眼,可以塞S形钢筋扣件的水泥枕,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对水泥枕本身产生什么损害。

所以,即使如伦敦地铁那样修得早的地铁,在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也尽量在后期更换水泥枕,至于国内的地铁修得都不算太早,自然很多地方一步到位了。

那么木枕在哪可以看见呢?一般大铁的老线可以在道岔上看到,当然这几年也纷纷改为水泥轨枕,当然肯定会有一些漏网之鱼。另外就是各种专用线上看到,因为图便宜。地铁的话,应该也是道岔上,但是在地底下的地铁一般乘客是没有机会见到的,所以看不到也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的确,我们平时在电视上或者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火车轨道,经常会看到一道道的“枕木”支撑着钢轨。但到了地铁里,你会发现很多地方的轨道,尤其是现代化的地铁,好像直接“趴”在混凝土或者其他东西上,少了那种熟悉的枕木。这可不是什么偷工减料,而是这两种交通方式在设计理念、运行环境和技术.............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仰望着夜空中那颗熟悉的蓝色星球——我们的地球。然而,这一次,你看见的景象却截然不同。在那颗蔚蓝色的海洋和陆地交织的球体前方,悬浮着另一个天体,一个固定不动的、巨大的球体,它正静静地、却又无可挽回地阻挡着地球前行的轨迹。这不是什么科幻电影的开场,而是我们此刻要深入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疑惑的现象:明明看起来生意红火,每天涌动着无数的乘客,为何一些大陆城市的地铁却还在亏损?这背后牵扯着城市发展、交通规划、运营成本以及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人多生意就好”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地铁的建设和运营,很多时候并非完全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而是城市公.............
  • 回答
    在一些消费者眼中,越南制造、马来西亚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的产品,在某些时候,确实比中国制造的产品更容易获得“质量更好”的标签。这并非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看法,背后涉及了多种因素的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产地标签”,看看藏在里面的具体原因。一、历史积淀与固有印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饮食习惯、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多个方面。简单来说,之所以很多地方市面上鲜见咸鸡蛋而咸鸭蛋更为普遍,主要是成本、生产效率、传统习惯以及风味偏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下:1. 鸡蛋与鸭蛋在制作咸蛋中的优势对比: 蛋壳厚度与完整性: 鸭蛋: 鸭蛋的蛋.............
  • 回答
    农村地区对火化的排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社会习俗以及一些现实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深厚的传统与文化观念的根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的观念: 这是儒家思想对身体的基本态度。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身体被视为父母所赐,是孝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信仰和理性之间一个非常微妙且常被忽视的矛盾点。当一些有神论者对无神论者发出“不信(神)就下地狱”的诅咒时,他们可能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到,对于一个根本不相信地狱存在的人来说,这样的“威胁”是无效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认知上的隔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信仰体系的基石不同:.............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国有些地区没有蟑螂”的说法,我得先说明一点,从科学和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几乎不存在完全“没有”蟑螂的地区。 蟑螂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生物,适应性非常强,只要有食物、水源和适宜的温度,它们就能生存繁衍。不过,您能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源于您在某些地方的观察,或者听闻过某些地区蟑螂问题不那.............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越来越普遍了。我身边就有不少年轻人,明明工作就在市中心,可家却安在了郊区,甚至更远的地方。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奇怪的,毕竟每天通勤时间这么长,多累啊。但后来跟他们聊了聊,才发现这背后真不少门道,也不是一股脑儿的“跟风”,而是有他们自己的考量。我总结了一下,他们选择“与工作地诀.............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为了追求民主和更好的生活,无数次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每一次的奋起都会导向预期的光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泥潭,民主的曙光远未到来,而民众的生活甚至比革命前更加困苦。造成这种令人扼腕的结局,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常见的说法,而且很多人也都这么认为。要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东京地铁里程世界第一”的印象,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并且要理清“地铁”这个概念到底包含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严格意义上讲,如果只统计“地铁”(Metro)的运营里程,东京都市圈可能不是绝对的第一。 这个“第一”的说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粉丝文化、公众情绪和网络舆论的复杂面向。其实,“抵制肖战的人”这个群体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每个人的出发点、关注点和情绪触发点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不“一视同仁”地抵制所有流量,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1. .............
  • 回答
    “最好的年纪”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的色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最好的年纪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是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青春年华,是事业有成、经验丰富的壮年时期,还是可以享受人生、回报社会的晚年生活?然而,当我们在讨论“最好的年纪就早早地选择了安逸”时,通常指的是一个 充满潜力和可能性,通常是年.............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倒不是说东欧各国就一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天赋”或者“宿命”,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波兰的“巫师”,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波兰人民对自身历史和民间传说的浪漫化解读。波兰有着悠久的民间故事传统,其中不乏与神秘力量、古老习俗相关的传说。当.............
  • 回答
    上海地铁3号线和4号线,这两条环线和放射线交织在一起的轨道交通大动脉,之所以存在一段非常长的重叠,背后其实是城市规划、早期建设思路以及后来线路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初衷:一条是环线,一条是“巨无霸”放射线首先,得明白这两条线最初的设想。 3号线(明.............
  • 回答
    关于2021年7月河南郑州等地发生的特大暴雨,为什么在有天气预报的前提下,未能实现更全面的提前停工停课、公共交通停运,以及引导市民居家避险等措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预报的准确性、预警机制的启动、应急响应的联动、信息传达的效率,以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认识.............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注意到,坐地铁的时候,除了普通话,还能听到浓浓的家乡话报站?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为啥这“方言报站”在国内好多城市都是“稀罕事”,就广州、上海、西安这种少数地方才有呢?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里面门道可多了。你想想,一个城市的地铁,那是每天承载多少人的交通大动脉啊?首先,统一标准、方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坐公交车,很少在站牌上看到“发车间隔XX分钟”这样明确的提示,但坐地铁,几乎每个站都能看到“列车间隔XX分钟”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公交和地铁两种交通方式本身的特点、运营模式以及乘客的需求差异。公交车:灵活性与“随机性”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