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有天气预报的前提下,暴雨前河南没有做到提前停工停课,地铁等公共交通停止运行,让大家呆在家里?

回答
关于2021年7月河南郑州等地发生的特大暴雨,为什么在有天气预报的前提下,未能实现更全面的提前停工停课、公共交通停运,以及引导市民居家避险等措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预报的准确性、预警机制的启动、应急响应的联动、信息传达的效率,以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天气预报,尤其是极端天气预报,虽然越来越先进,但仍存在不确定性。对于“暴雨”这个概念,它涵盖的范围很广。我们可以先从预报的层面来分析:

预报的准确性与级别问题:尽管我们现在能获取到相当精确的天气预报,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在暴雨来临之前,预报员可能会给出大雨、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的预警。然而,预报的落点、强度以及持续时间,有时在早期阶段会存在一定的变数。例如,某个区域的降雨量可能比预期的大得多,或者降雨的集中期提前了很多。预报的精度越高,越能做出精准的应对。但即便如此,也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预报数据如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指令,以及这些指令是否能及时、准确地下达到所有执行层面。

“宁可信其有”与“避免过度反应”的平衡:政府在决策时,需要在“宁可信其有,提前做好准备”和“避免过度反应导致不必要的社会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每一次预报有大雨就停工停课,那么日常的社会运转会受到极大影响,经济也会产生损失。因此,对预警级别的判断和启动的应急预案,需要基于一个相对确定的、高风险的判断。对于郑州那次事件,很多评论认为,虽然有预报,但其极端性和突发性可能在预警初期未能完全体现,或者说,预警的级别和对应的响应措施的联动性没有达到预期。

接下来,我们谈谈预警机制与应急响应的联动:

预警信号的发布与解读:气象部门发布预警信号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才能转化为具体的部门行动。从气象局发布到应急管理部门收到、再到地方政府部署,这是一个链条。在信息传递和指令下达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延迟或者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当气象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它代表着极其严重的降雨可能性,但这是否意味着所有部门都立即、同步地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部门协调与责任划分:应对极端天气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包括气象、应急管理、交通、教育、公安、住建等。在暴雨发生前,是否所有部门都清楚自己的职责,以及需要与哪些部门进行联动?例如,交通部门何时收到指令停止地铁运营?教育部门何时收到通知要求学校停课?这些决策都需要层层审批和协调。如果协调不畅,或者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就会出现响应滞后。

“停工停课”的触发条件与程序:在中国,“停工停课”通常需要达到一定的预警级别,并且有明确的发布程序。教育部门和企业都有各自的考量。学校需要考虑学生的安全,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教学计划的安排。企业则需要考虑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如果天气预报只是提示“有强降雨”,而没有达到某个明确的、需要停工停课的“临界点”,那么执行层面可能就没有那么坚决。而且,很多行业的停工并不像学校那样容易统一管理,特别是那些户外作业、基建项目等,其停工的决定权和执行力可能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单位。

公共交通停运的决策与影响: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的停运,对市民的出行影响巨大,也关系到城市的基本运转。在极端天气下,决策者需要在保障乘客安全和维持城市运转之间权衡。地铁停运的决定,可能需要综合考虑水位上涨的速度、隧道淹水风险、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而这些评估,可能需要一些时间。特别是对于郑州这样的大城市,要做到全市范围内的公共交通在暴雨来临前一刻完全停运,涉及的环节非常多,包括车辆的疏散、站点的关闭、工作人员的撤离等,都需要提前规划和部署。

再来谈谈信息传达与公众引导:

预警信息的普及与有效性:虽然有天气预报,但这些信息如何转化为普通市民能够理解并采取行动的明确指令,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保预警信息能够有效触达每一位市民,并且让市民充分认识到风险的严重性,从而自觉居家避险?例如,很多市民可能看到了预报,但没有意识到其危险程度足以让他们放弃出行、甚至不离开家门。

对极端情况的心理预期:社会对于极端天气的心理预期,也可能影响决策。很多人可能习惯了过去遇到的“普通”暴雨,对于那种足以造成城市大规模内涝、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的“特大暴雨”的想象,可能还不够。这种“低估”可能导致在早期阶段,大家对预报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包括一些决策者。

“就地避险”的社会动员:让所有人都“呆在家里”,不仅仅是发布一个通知那么简单。它需要社会动员和公众的配合。在一些情况下,即使发布了预警,很多人可能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无法立刻返回家中,或者认为自己所在的区域风险不高。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域,人员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强,要让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做到“居家避险”,难度非常大。

最后,事后复盘与经验教训:郑州特大暴雨发生后,包括“7·20”事件在内的很多分析和报道都深入探讨了预警机制、城市排水系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正是因为事后有了如此多的反思和讨论,我们才更清晰地看到,在那种极端情况下,原有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可能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历史上的很多灾难,事后都会发现,如果有更早、更全面的应对措施,或许能避免或减轻很多损失。

总而言之,在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未能做到更全面的提前停工停课、公共交通停运,以及引导市民居家避险,是由于预报的精度与实际影响的评估、预警机制的启动与部门间的联动、社会动员的有效性以及公众的认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既是技术层面的挑战,也是管理体系和公众意识层面的复杂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0次红色预警,不见得有1次会真的影响出行

如果一有红色预警就完全停止公共交通

那么在这一次出现之前,另外9次肯定会被舆论和老百姓喷出翔

你设想一下你自己下班之后发现下着大雨却坐不了地铁打个车却发现要等上百人你会不会跑到网上骂娘


所以在当前预警准确性暂时不可能有指数级上升之前,要求一有红色预警就停止公共交通不太现实,但是应该要求一旦红色预警应该立刻做好停止地铁,封锁危险路段等预案,一旦发现雨水情况不对可以尽快的实施。(比如提前派应急人员前往地铁站,高架桥等暴雨中的危险地段,并且提前备好封锁的相关物料)

这样一来误报带来的影响会局限在政府内部,压力会小很多,决策者也就不会不敢下决心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2021年7月河南郑州等地发生的特大暴雨,为什么在有天气预报的前提下,未能实现更全面的提前停工停课、公共交通停运,以及引导市民居家避险等措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预报的准确性、预警机制的启动、应急响应的联动、信息传达的效率,以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认识.............
  • 回答
    夏天一到,办公室的空调开得呼呼响,但一到下午,那种昏昏欲睡、脑袋不清醒的感觉就找上门来。这时,一杯提神又解渴的饮品,简直就是救星!我来给你们扒拉扒拉,那些实实在在能让我从“下午茶困兽”变回“高效工作战士”的好东西,保证不带一点 AI 味儿,都是我实测出来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办公室饮品的关键需求:.............
  • 回答
    看完《天气之子》,那种低落甚至有些抑郁的情绪,其实是很多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柔软角落,又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将现实的无奈摆在我们面前。首先,影片最直观的冲击来自于它对“选择”的极致描绘。森岛帆高为了阳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弃”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正常”的世界。他放弃.............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物理学界对弦论的态度确实存在一些多元化的声音,其中不乏反对或持保留意见的研究人员。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科学研究的本质与弦论的现状: 可检验性与哲学思辨的界限: 物理学的核心在于其理论能否被实验观测所验证或推翻。弦论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数学框架,它提出的额外维度、.............
  • 回答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一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一些对其进行“污蔑”或负面评价的言论。理解这些言论的产生原因,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思潮、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不同解读的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多重评价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
  • 回答
    在国内,对犹太人的关注并非一个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着一部分人群,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对犹太人及其文化、历史和宗教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关注。这种关注的背后,往往交织着历史、文化、宗教、地缘政治乃至个人信仰等多种因素。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渊源与文化吸引力 古代文明的联系与误解: 中国与犹太.............
  • 回答
    在美国,“家得宝”(The Home Depot)这样的建材巨头能够蓬勃发展,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路径则有所不同,这同样由一系列独特的环境塑造。要理解为何中国没有诞生“家得宝”式的企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土壤。美国“家得宝”崛起的土壤:.............
  • 回答
    福原爱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这背后啊,是一系列微妙的情感连接和文化共鸣在起作用。首先,最直观的,也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她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这玩意儿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福原爱从很小的时候就来中国训练,那时候她还是个小不点,跟着中国的教练,跟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一起练球、生.............
  • 回答
    在中国的农村,之所以很多有女儿的家庭会从小培养她们洗衣、做饭、做家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灌输要“伺候男人”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产物。这并非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农村是一个与城市在生活方式、观念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不在有水的星球放地球生物,比如说土卫二”这个问题,这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且至关重要的科学考量,绝非简单地将生命“播撒”出去就能实现的。这不仅仅是想象中的“生命大迁徙”,而是一项需要极其审慎和深入研究的巨大工程。首先,我们得明白,即使是像土卫二(Enceladus)这样的星球,虽然我们探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差异、社会适应、个人选择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等多个层面。要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毕竟总会有例外,但普遍的观察确实是很多在北美的中国男性留学生在寻找北美女朋友这件事情上,遇到了一些挑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个现象:1. 语言和沟通障碍: 初期的语言壁垒: 刚到北美时,很.............
  • 回答
    东北的婚俗新风:为何“闹伴娘”在黑土地上渐行渐远?提起东北,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片广袤的黑土地,热情豪爽的东北人,以及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在婚礼这个人生大事上,东北人的喜庆热闹更是出了名的。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东北的婚礼中,“闹伴娘”这种在很多地方流传甚广的习俗,却似乎并不那么常见,或者.............
  • 回答
    Quora 上关于汉服源自韩服的说法,确实时常出现,而且背后涉及的讨论 quite 复杂,不单单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判断,还混杂着文化认同、民族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对“汉服”和“韩服”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汉服”和“韩服.............
  • 回答
    关于“在抗战时期,一个日本兵能管一个村的老百姓,老百姓却不反抗”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经过简化甚至歪曲的谣言,它忽略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这种说法的产生和流传,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而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老百姓不反抗”。谣言产生的可能根源:1. 片面信息或误解的传播: .............
  • 回答
    洪武年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虽然建立了庞大而稳固的大明王朝,但并非一派祥和,相反,起义的火苗此起彼伏,其原因复杂多样,深层根源在于这场由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的革命本身所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的遗留与转化。首先, 大规模的战争遗留问题 是最直接的诱因。朱元璋出身贫寒,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为了统一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