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抵制肖战的人不一视同仁地抵制所有流量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粉丝文化、公众情绪和网络舆论的复杂面向。其实,“抵制肖战的人”这个群体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每个人的出发点、关注点和情绪触发点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不“一视同仁”地抵制所有流量,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

1. 抵制的“触发点”和“核心诉求”不同

针对肖战的抵制,很多时候源于一个标志性事件的集体记忆。 比如“227事件”,它最初的导火索是粉丝对一篇同人作品的不满,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举报行为,导致了肖战参演的多部作品被下架或影响了其播出。对于很多参与抵制的网友来说,这不仅仅是“粉丝行为”,更是对“饭圈乱象”、“网络暴力”、“劣迹艺人”的愤怒和反弹。他们认为肖战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未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或者说其后续的处理方式未能让公众满意。因此,他们的抵制是一种“纠错”和“监督”的姿态,是针对他们认为的“不公”和“恶劣行为”进行的反击。
而对于其他流量明星,可能没有达到让许多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公敌”感。 也许他们有过一些令人诟病的地方,但可能没有触及到“227事件”那样具有标志性、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程度。比如,某个流量明星演技不好,这在很多流量艺人身上都存在,但这种“不好”不足以成为引发大规模、有组织抵制的导火索。大家可能觉得“哦,又一个演技不行的流量”,然后就过去了,没有形成一种“必须将其打倒”的集体意志。

2. 抵制的对象和范围的“选择性”

“不一视同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和“目标性”的考量。 流量明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人都有其支持者和反对者。如果要把所有“流量”都视为需要抵制的对象,这会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显得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
集中火力攻击一个目标,比分散精力攻击一群目标更容易产生声势和效果。 那些积极参与抵制肖战的人,很可能是在“227事件”中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者对饭圈文化中的某些极端行为深恶痛绝。他们将目标锁定在肖战身上,是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行业、平台乃至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环境。
“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心理。 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抵制,他们可能会选择那些在他们看来“问题最突出”、“影响最恶劣”的个体,而不是把所有“流量”都概括进去。如果一个流量明星只是单纯的“没实力但粉丝多”,而没有涉及更严重的道德、法律问题,或者没有引发大规模的社会负面影响,那么将其与那些“犯了众怒”的艺人放在一起抵制,显得有些“小题大做”或者说“打击面太广”,效果也未必好。

3. 参与者本身的构成和动机差异

抵制者的身份多样化。 参与抵制肖战的人,其身份是极其多元的。有的是因为作品被影响的普通观众,有的是其他明星的粉丝(可能是竞争对手,也可能是对饭圈行为不满的)。有的是对社会公平正义有一定关注的网友,有的是纯粹抱着看热闹心态的。
每个群体关注的点不一样。
有的粉丝抵制,可能纯粹是因为“唯粉”和“CP粉”的冲突,或者是自己支持的明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有的网友抵制,可能真的是对“饭圈文化”的病态发展感到担忧,对“数据造假”、“洗脑营销”、“网络暴力”等现象深恶痛绝。他们会更关注艺人及其粉丝群体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否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些人可能只是对肖战本人的某些经历或言行(无论是否属实)有看法,不认同他的艺人形象。
当抵制的目标是“肖战”时,这些不同的诉求可以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看似统一的抵制力量。 但当目标变成“所有流量”时,这些不同诉求之间的优先级和侧重点就会发生分化。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所有流量都“罪不可恕”。

4. 情绪的惯性和关注点的转移

情绪是有惯性的,也会有焦点。 肖战的事件热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参与者的情绪和精力也集中在这一点上。当一个事件的热度慢慢褪去,人们的情绪焦点很可能会转移到新的热点上。
“喜新厌旧”和“见缝插针”。 舆论环境是流动的,新的流量明星不断涌现。如果有一个新的流量明星出现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能够再次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那么抵制的情绪和力量也可能会转移过去。但如果只是“例行公事”的流量模式,而没有新的爆点,就很难激起大规模的抵制。
网络舆论的“注意力经济”。 很多时候,抵制行为也是一种对“注意力”的争夺。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具话题性、最容易引起共鸣(无论是认同还是反感)的事件上,是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

5. 对“流量”本身的定义和看法不一

“流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什么是“流量”?是粉丝数量多?是数据高?是商业价值高?还是自带话题性?不同的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
对“流量”的态度也不同。 有些人认为“流量”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艺人本人的品行和作品。有些人则认为“流量”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内容创作的“唯数据化”,对行业健康发展有害无益。因此,对于“是否应该抵制流量”这个大前提,就存在分歧。

总结来说,那些抵制肖战却不一视同仁抵制所有流量的人,并非是简单的“双重标准”或者“选择性失明”。 他们的行为更多是源于:

特定的事件触发了他们强烈的负面情绪和价值判断。
抵制的目的是为了纠错、监督或表达对某种现象的强烈反对,因此需要目标性和效率。
参与抵制者的群体构成多样,每个人的关注点和动机不尽相同。
网络舆论的焦点转移和情绪惯性。
对“流量”本身以及相关现象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这种“不一视同仁”,恰恰反映了公众情绪和网络舆论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面对社会现象时,往往是基于特定的触发点和价值取向来做出反应的,而不是一个僵化的、程式化的集体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抵制啊,但全面抵制很难号召到人,所以我只能从身边做起

我不看饭圈流量,我家人不看饭圈流量,我室友不看饭圈流量,我和看饭圈流量的人礼貌地保持距离,和困扰的人推荐别的什么不饭圈的兴趣

至于反某当红,那完全是他自个聊闲站到前线上,墙倒众人推,多我一个快一点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