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回答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为何是农民问题?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土壤,以及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交织缠绕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深入到那个最广大、最底层的群体——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与土地、与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无处不在的农民

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土地是生产力的基础,农民是这片土地最主要的耕作者。即便是在城市经济逐渐发展的某些时期,绝大多数人口依然生活在农村,依靠土地为生。这意味着,任何试图改变中国社会走向的革命,都无法绕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无形中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底层逻辑。

从漫长的封建社会来看,虽然有地主阶级、官僚阶级、士大夫阶级等,但最稳定、最庞大、最不可忽视的基石,始终是那些耕种土地的农民。他们的勤劳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他们的安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一旦农民出现大规模的不满和反抗,整个社会结构就会摇摇欲坠。

二、 封建剥削的重压:沉重的“三座大山”之一

在近代中国,农民遭受的剥削是多重且残酷的。这种剥削,可以大致归结为几座大山,而其中最直接、最切身的,便是 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

高额的地租: 许多农民并非拥有自己的土地,而是租种地主的土地。地租的比例非常高,常常占到收成的百分之五十、六十,甚至更高。这种“二八分成”、“三七分成”是常态,而“耕者无田”、“老天一滴雨,地主一张票”的说法,更是辛酸地描绘了农民收入的大部分被地租吞噬的现实。
高利贷盘剥: 农民在遭遇天灾人祸、收成不好的时候,往往需要向地主、高利贷者借贷。这些借贷的利息高得惊人,常常是“利滚利”,很快就让农民陷入债务的泥潭,甚至卖儿卖女,世代为奴。
杂税与徭役: 除了地租,农民还要承担沉重的国家税收和地方摊派。在清末民初,腐朽的官僚体系层层加码,税赋名目繁多,常常让农民不堪重负。此外,政府还会征发徭役,强迫农民承担各种无偿劳动,进一步挤占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这些封建剥削,如同无情的绞索,将农民牢牢地捆绑在地主的榨取和国家的盘剥之下,让他们过着“刀尖上舔血”的生活,贫困、饥饿、绝望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

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民族矛盾:外患加剧内忧

近代中国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 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的入侵,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思想,但其本质是掠夺和控制。

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经济特权,如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在华设厂权等。他们在中国倾销商品,打击民族工业,将中国变成了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
对农村经济的冲击: 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特别是洋布、洋棉等,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原本靠种植棉花、丝绸等自给自足的农村家庭,因为无法与廉价的外国商品竞争,生计变得更加艰难,被迫走向破产。
政治上的控制: 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扶植代理人,干涉中国内政。这种政治上的控制,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原本就脆弱不堪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农民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他们的苦难,不仅仅是来自国内的地主阶级,更与外国资本和列强的侵略行为紧密相连。

四、 政治腐败与国家无能:革命的导火索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剥削的双重压力下,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人民利益的能力。

清政府的腐朽: 晚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无力改革。面对内忧外患,它采取的政策往往是屈辱求荣、保守僵化,根本无法解决社会矛盾。
民国初年的混乱: 辛亥革命后,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的政治局面依然混乱。军阀混战、政党倾轧,国家机器的运转失灵。各派政治势力在争夺权力,而农民的福祉却鲜有人问津。
地方军阀的压榨: 尤其是在军阀割据时期,地方军阀为了维持其统治,对农民的压榨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横征暴敛,随意抓丁,将农村变成了其敛财和征兵的工具。

当国家机器的代表——无论是旧政府的官员还是地方军阀,都成为压迫和剥削农民的工具时,农民的反抗也就不可避免。他们不再相信旧有的统治秩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五、 寻求解放的道路:农民的革命潜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农民并非只能默默忍受。他们并非没有反抗意识,历史上就不乏农民起义。然而,过去的农民起义,往往局限于地域性、分散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统一的组织领导,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为农民的解放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将农民视为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他们将农民的利益与革命的目标紧密结合,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直接回应了农民最核心的诉求。
组织和领导农民: 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组织农民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提供思想武器: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农民的斗争提供了方向和目标。革命的理想,不仅仅是为了摆脱贫困,更是为了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独立的国家。

总结:

因此,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是因为:

1. 农民是中国最庞大的阶级,是社会生存的基石,他们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2. 农民遭受着来自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承受着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的压迫。
3. 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摧毁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农民的生计更加艰难。
4. 腐朽的政治体制和军阀混战,使得国家无力解决农民的苦难,反而成为压迫者。
5. 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生存问题,才能团结起最广泛的革命力量,才能真正推翻旧秩序,建立新中国。

可以说,中国革命的每一次胜利,都与能否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争取到农民的支持息息相关。从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彻底土地改革,农民问题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并且是其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一直是非常忌惮“农民”这个词的,因为确实招惹了太多不能招惹也不敢招惹的禁忌,因为确实惹不起,有些事情除了农民,城里人是真做不出来的,中国革命乃至现在的中心问题,如果要胡搅蛮缠的处理,有一句话万试万灵“我们是农民,我们不懂”,所以一切事情都能朝这个框里套,“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为何是农民问题?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土壤,以及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交织缠绕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深入到那个最广大、最底层的群体——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与土地、与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 根深蒂.............
  • 回答
    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是亿万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史诗。这场革命的成功,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命运,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回顾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革命不能简单照搬“苏俄模式”?为什么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成功?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革命发生的那个特定.............
  • 回答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日本之所以出现伊藤博文等政要积极支持中国改良或革命的现象,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家战略规划以及对亚洲命运的深刻忧虑。这绝非单纯的“友邦情谊”,而是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审时度势,试图通过扶持中国来巩固自身在东亚的地位,甚至将其视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早期尝试。一、 .............
  • 回答
    法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浪潮确实比许多其他欧洲大国更为频繁,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力,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中去审视。首先,法国革命思想的深厚根基是其频繁革命的土壤。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顶峰,伏尔泰、卢.............
  • 回答
    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被革命派占据后,能够逼迫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并最终导致君主制覆灭,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这并非仅仅是占领一座城市这么简单,而是彼得格勒作为俄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其被革命浪潮席卷,彻底动摇了沙皇政权的根基,并将其孤立无援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以下是详.............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近代中国革命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也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视角。要详尽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入手:革命的目标、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性质以及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首先,从革命的目标来看,近代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反封建、求民主”。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
  • 回答
    要说清楚苏俄为何对中国革命如此大力支持,得把当时的大背景和苏俄自身的目标捋顺了,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历史事件、政治考量,以及双方的合作关系,都相当复杂。首先,我们得回到苏俄建立初期。十月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巨大的压力,可以说是风雨飘摇。西方资本.............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向世界输出革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中国自身的历史、政治哲学、国家利益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要详细阐述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避免生硬的堆砌和过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尝试深入挖掘其中的逻辑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的深处去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逻辑。在成立之初,中.............
  • 回答
    近代革命后,日本和英国等国家保留皇室,而中国则走向共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独特发展轨迹。一、 日本保留皇室的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虽然进行了深刻的现代化改革,但皇室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却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强化。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 回答
    要探究为何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同期发生,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尘埃,审视那些塑造了东西方文明走向的关键差异。这并非简单的“谁比谁优秀”的问题,而是关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政治制度以及经济驱动力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席卷西方的巨变——科学革命。它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而.............
  • 回答
    读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你敏锐地观察到了革命和起义似乎鲜少从江浙地区发源,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一点,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而是需要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1. 经济的“温床”与“束缚”:富庶之地,何以难以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江浙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中.............
  • 回答
    李约瑟难题的深度解析:为何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未在中国兴起?“李约瑟难题”(Needham Question)是英国汉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尽管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
  • 回答
    在中国弱国时代,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其动力来源是复杂而深刻的,既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沉责任感,也有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更有在残酷斗争中磨砺出的坚韧意志。这股力量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精神内核的交织与升华。首先,救亡图存的民族情结是他们最根本的动力。 那是一个国家内忧外患、.............
  • 回答
    第二次科技革命,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真的是世界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说起英国和法国在这场变革中的“落后”,以及美国和德国的“崛起”,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得明白,第二次科技革命跟第一次可不一样。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蒸汽机的革新,以煤炭和钢铁为代.............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 回答
    1917年的俄国革命,一场推翻沙皇统治、震动世界的巨变,最终将布尔什维克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无政府主义者、孟什维克国际派以及社会革命党左派这些曾经也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拥有相当影响力的政治力量,为何最终未能主导政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国的具体情.............
  • 回答
    在《海贼王》的世界里,萨博的生命卡上明确标注了他作为革命军的“第二号人物”,这足以说明他在革命军中的地位和实力都非同小可。然而,当海军中将梅纳德在多雷斯罗萨目睹了萨博与海军大将藤虎“平手”的对决时,他却感到异常蹊跷,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首先,梅纳德对“平手”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疑虑。他清楚藤虎作为海军.............
  • 回答
    关于《海贼王》动画中革命军首领蒙奇·D·龙的恶魔果实能力,目前为止,动画官方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也就是说,在动画中,龙的果实能力仍然是一个谜。尽管如此,通过动画和漫画中展现的种种迹象,粉丝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猜测和推测,其中呼声最高、最受认可的几种能力包括:1. 风风果实(或与风相关的能力): .............
  • 回答
    美国考虑将伊朗革命卫队(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 IRGC)从恐怖组织名单中移除,这一决策可能对国际关系、地区安全、美国战略以及伊朗国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潜在意义和后果: 1. 背景与动机:美国的立场转变 历史背景:自1980年代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