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抄底股东支持一下。
俞敏洪算是比较有情怀的。
老俞自始至终都不是那种纯粹的生意人,他做事情一定要找个“价值”的着力点。
你看老俞各类采访视频就知道,这个苦出身在北大期间读书800本的人,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身上必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公开演讲中,他迎合世俗商业价值观,乃至抨击女性群体,都是这种局限性的体现,但易位处之,你在那个位置,在一个复杂的大染缸中,又能做到什么程度?
所以他会在《十三邀》里对许知远说:自己本希望能成为斯坦福那样的人,用一辈子挣的钱建一所世界名校,可最终被现实、生活弄的焦头烂额。老俞身上具备着某种知识分子和商业世俗的经典冲突,一面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士大夫精神甚至是书生气,一面是商人的媚俗、逢迎和精明站位。
这次退场被很多人夸优雅,其实就是他身上知识分子那一面的典型体现,早已预料到失败,而留了充足的现金给老师发工资和学生退款,不给社会增加负担,走也走的体面。
而老俞大概也是年龄到了,名声和财富都有了,接下来会更加爱惜羽毛,做农业平台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显然不全是为了赚钱,也是真的想给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这点上没什么好揣度的,这些年,他为农村捐钱捐物资搞教育大家也都看得到,他有这个心,也一直在坚持。
无论怎么说,老俞用自身资源去投入到乡村振兴中,这都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不用上升到他一个企业能改变多少,这种庞大的社会工程,都是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没有点灯的那些人,没有资格去评判。
看不到风口在哪里,也看不到新东方优势在哪里。
教学靠嘴,新东方竞争优势是嘴+90年代的出国热带动的英语热,所以俞敏洪和新东方的辉煌更多的是在十年前你能想到么?在没禁止教培之前,新东方参与的线上教学和线下各个分校,也没见到成功,上市后,报表一直不好看,他自己说后悔上市,资本如何,就不说他恰好站在了风口,难以复制当年红宝书时代的大背景和风口。新东方上市后各地分校亏损和关闭的比例很大。
卖东西靠性价比和品质,也不靠嘴,没风口,一系列因素都不看好。
对当前新东方的感觉,看起来在做事,又看起来没有做事。
我挺喜欢俞敏洪老师,把课桌椅都捐给农村地区了。之前他朋友圈说,今年是新东方转型的关键,如果转型不成功,就喝顿大酒大家散了。后来,他又发了条朋友圈,说最近听听喝大酒喝醉。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有这样的心态,很值得钦佩。
俞敏洪自己也是非常勤奋的人,还记得多年前俞老师在外面分享,刚好就站在我旁边,说他一年做过上百次讲座,当然都是为了推新东方。这也在鼓励我,现在我们做职业教育,我也自己一年讲了一百多场课。
另一方面,新东方一直也没有找到新的方向。实际上像新东方这样的公司,很早的时候就知道政策的风向,之前俞敏洪就说了新东方一定要转型,但是在过去一年多了,并没有太多变化。
新东方原本积累了很多经验,应该可以用在一些仍然有机会的领域,但是似乎只有俞敏洪在着急,整体的反应仍然比较慢,大家都在不紧不慢。在业务方面,新东方的探索还不够。
老师带货卖农产品,可以作为公益项目,但是作为公司的业务,很难支撑起来。现在应该做的(或者过去一年应该做的),是把原有的K12转移完,然后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新东方的基础仍然在,是有机会的。
新东方卖农产品,不知道新东方现在的同事怎么想?应该着急起来。
如果新东方真能卖农产品成功,需要的人才不会是现在的老师和团队,能力结构不一样。
俞敏洪老师确实是君子,但是在寻找方向方面,这一年里确实没有看到进展。
感觉只有俞敏洪在着急。
给几个建议:
1,农业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养不起年薪五十万的老师们;做地主,目前在国内是不允许的,可以考虑买北美洲或者大洋洲的地,卖当地特色农产品;
2,跟罗永浩合作一下,他直播经验丰富;直播做熟后,再跟罗永浩进军元宇宙,开发虚拟教学课堂,口号就是“在睡梦中把学习给办了”。
3,马斯克近期将进军智能终端行业,应该会联系罗永浩,重新把锤子拾起来,都是T字辈,很好的机会,把课堂置换成锤子店面,新东方就新起来了。
听说过赌气嘛……他就这么一说,他啥时候卖了再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