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执政的前8年到底做了些什么,能让德国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社会心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答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上台执政的最初八年(19331941)确实是一段让德国经历翻天覆地巨变的时期。这不仅仅是表面的政治宣传,而是从根基上对国家进行了一次激进的重塑。想要理解这种变化,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科学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政治:从民主到极权,权力的高度集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这标志着魏玛共和国的终结和纳粹德国的开始。最初几年,纳粹党并非“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极权统治,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步骤,逐步瓦解民主制度,巩固权力。

“国会纵火案”与《授权法》: 1933年2月27日的国会纵火案,虽然纵火者身份至今仍有争议,但纳粹党将其归咎于共产党,并以此为契机,在总统兴登堡的支持下,颁布了《保护人民和国家安全条例》,严重限制了公民自由,为镇压政治异己打开了大门。紧接着,3月23日通过的《授权法》赋予希特勒超越国会的立法权,他不再需要议会批准就能颁布法律,这实质上是宣布了民主的终结。
“日耳曼化”与“去政治化”: 希特勒迅速清除异己。1933年4月,通过《公务员法》,所有被认为“非雅利安”或政治上不可靠的公务员被解雇。同年7月,所有政党(除纳粹党外)被禁止,德国变成了一党专政的国家。工会也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由纳粹控制的“德国劳动阵线”。
联邦制的废除与中央集权: 希特勒利用各州(Länder)内部政治动荡,逐步剥夺了各州的自治权。1934年1月30日,《联邦州重组法》进一步削弱了各州的权力,最终在1934年2月10日,完全废除了德国的联邦制,所有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尤其是希特勒手中。
“元首”(Führer)概念的树立: 1934年8月,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立即将总理和总统的权力合二为一,自称“元首兼帝国总理”。从此,他成为德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其个人意志成为法律。纳粹宣传机器不遗余力地将希特勒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拯救德国的“救世主”。

军事:重整旗鼓,剑指世界

尽管《凡尔赛条约》严厉限制了德国的军备,但希特勒上台后,立即将重整军备作为首要任务,为未来发动战争做准备。

大规模扩军: 希特勒上任伊始就无视《凡尔赛条约》的约束。1935年,德国公开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并大幅扩充陆军、海军和空军。尽管初期遭遇国际社会的反对,但由于各国对战争心有余悸,并未采取实质性干预措施。
陆军的现代化与扩张: 德国陆军经历了彻底的重组和现代化。坦克、装甲车等新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被提上日程。传统的军事理论被革新,强调装甲部队的集中使用和快速突击,为日后的“闪电战”奠定基础。
空军(Luftwaffe)的建立: 尽管《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希特勒却秘密发展了空军。1935年,德国公开承认空军的存在,并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作战力量。
海军的重建: 德国海军也开始了大规模重建,建造了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和潜艇在内的新式舰艇,虽然在体量上仍无法与英国海军抗衡,但其潜艇力量已开始对国际航运构成威胁。
军事工业的繁荣: 军备竞赛极大地刺激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大量工厂投入到武器、弹药和军用车辆的生产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复苏,但也加剧了德国经济对战争的依赖。

经济:从危机中复苏,但以牺牲自由为代价

希特勒上台时,德国正饱受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萧条的困扰,失业率居高不下。纳粹政府通过一系列强硬措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复苏”,但这种复苏是以牺牲自由、压制劳工权益以及为战争储备资源为代价的。

减少失业: 这是纳粹党兑现的早期承诺之一。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如修建高速公路——“帝国公路”),以及最重要的——重整军备,德国的失业率在短短几年内大幅下降。许多年轻人和失业者被招募到军队或参与公共工程。
重整军备的经济驱动作用: 军备生产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虽然最初是秘密进行的,但随着军事实力的恢复,军工订单源源不断,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 纳粹政府高度干预经济。他们通过控制原材料、实行价格管制、鼓励国内生产等方式,试图实现经济的自给自足。
“四年计划”: 1936年,戈林推出了“四年计划”,旨在在四年内使德国经济为战争做好准备。这包括加速军备生产,发展合成燃料和橡胶等战略物资的生产,以及鼓励进口原料(并通过贸易平衡措施来限制)。
劳工的控制与剥削: 纳粹党摧毁了独立的工会,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控制的“德国劳动阵线”。虽然表面上提高了工人的福利和工资,但实际上剥夺了他们谈判和罢工的权利。劳动时间被拉长,工作强度增加。
犹太人的经济剥削: 纳粹党系统性地剥夺犹太人的财产,将其资产“国有化”或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雅利安人”。这不仅是经济掠夺,更是为后续的种族灭绝奠定了物质基础。

科学:服务于国家,但也伴随着扭曲

科学领域在纳粹治下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既有对某些领域(如军事技术)的投入,也有对某些科学思想(如犹太物理学)的排斥和对自由研究的限制。

军事科技的推动: 军备需求的刺激,使得一些与军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得到了大力支持。例如,航空学、弹道学、化学(特别是军用化学品)、无线电技术等领域都有所发展。
“雅利安科学”与学术净化: 纳粹党奉行所谓的“雅利安科学”理论,将爱因斯坦等犹太科学家的理论斥为“犹太物理学”,进行抵制和驱逐。许多优秀的犹太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这对德国的科学研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学术自由的丧失: 大学和研究机构被置于纳粹党的严密控制之下。研究方向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家们必须符合纳粹党的要求,否则将面临审查、解雇甚至迫害。
宣传与科学的结合: 纳粹利用科学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服务,例如在种族优生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支持其种族主义理论和宣传。

社会心态:从希望到恐惧,从狂热到压抑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通过精湛的宣传和高压的控制,成功地改变了德国的社会心态,将一个经历战败和经济困境的民族,转变为一个充满侵略性、狂热地追随“元首”的国家。

民族主义与复仇心理的煽动: 希特勒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屈辱感和《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条款,不断煽动德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协约国的复仇心理。他承诺要恢复德国的荣耀和国际地位,这极大地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的构建: 纳粹党试图构建一个基于血缘、民族和忠诚的“共同体”,以此来取代传统的阶级和宗教划分。通过群众集会、体育赛事、青年组织(如希特勒青年团)等活动,将德国人民凝聚在纳粹旗帜下,营造一种集体归属感和狂热的民族自豪感。
宣传机器的强大影响: 戈培尔领导下的宣传部,利用广播、电影、报纸、海报等一切媒介,日复一日地向德国人民灌输纳粹的意识形态。他们擅长夸大成就、掩盖失败、妖魔化敌人,有效地塑造了公众舆论。
对异己的压制与恐惧: 盖世太保(秘密国家警察)和党卫军(SS)的建立,以及集中营的出现,制造了普遍的恐惧感。任何敢于质疑或反对纳粹政权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剥夺生命。这种恐惧使得许多人选择沉默,甚至是曲意逢加。
犹太人问题与种族主义的泛滥: 纳粹党将犹太人描绘成德国一切问题的根源,通过系统性的反犹宣传,将犹太人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剥夺其财产和权利,为后来的“最终解决方案”铺平了道路。这种排犹政策在社会上制造了仇恨和分裂,也让许多德国人对纳粹的残暴行径保持沉默。
社会控制与日常生活渗透: 纳粹党不仅仅控制政治和经济,还试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到文化,从艺术到家庭。个人的思想、行为,甚至穿着打扮,都可能受到纳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审视。

总结

希特勒执政的前八年,是一段从民主走向极权,从和平走向战争准备,从经济衰退走向国家控制的激进转型期。政治上,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民主制度,建立了个人独裁;军事上,他公然撕毁条约,积极备战,为日后的侵略行动奠定基础;经济上,他通过国家干预和军事生产,在表面上实现了“复苏”,但却为战争经济模式奠定了基石,并以牺牲劳工权益和制造内部压迫为代价;科学上,虽然某些军事领域得到发展,但学术自由和科学的独立性却遭到严重损害;社会心态上,通过狂热的民族主义、精密的宣传和严酷的镇压,他成功地将一个民族塑造成一个服从、狂热且充满仇恨的整体。

这八年,是德国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社会心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八年,而这些变化,最终将德国引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说的对,翻天覆地。有些人会好奇,顶尖科学家到底对于学科有多大影响?

元首非常贴心地做了个社会实验。元首在这八年间,赶走了包括15个诺奖得主(未来还会扔俩进集中营),驱逐了超过2500名学者,向牛津剑桥输送了35名德国教授,向灯塔国输送了1700名学者。这物流的数量,比二战后期美国回形针计划抢的人才还要多。

德国化学,贡献了德国产值20%,然后,1/4的化学家被驱逐。IG法本,垄断了合成染料的3/4,英美竞争对手完全难以抗衡,结果元首上台,创始人“合成氨之父”哈伯在老年被逼逃亡瑞士。战后,英美开开心心地把它拆掉。

德国物理在20世纪达到顶峰,引领了现代物理革命,元首驱逐15%的物理学家,德国引用次数腰斩为64%。

德国一直是数学强国,元首送走了18.3%的数学家。

19世纪末以后,德国在生理/医学占据领导地位,元首赶走了近15%的生理/医学家。

1901-1932,诺奖获得者1/3德国人,42%的诺奖获得者和德国大学有关,经过元首十来年的短命折腾,1933-1960,在苏联、日本科学均未崛起的情况下,德国只贡献诺奖的1/8。


说几个最著名的,

爱因斯坦,犹太裔,流亡。

冯 诺伊曼,犹太裔,流亡。

玻尔,帮助纳粹流亡者,流亡。

哈伯,犹太裔、帮助犹太人,流亡中死亡。

玻恩,犹太裔,流亡。

泡利,祖父犹太人,父亲天主教信仰,流亡。

德拜,流亡,因为战争还是反犹,有争议。

迈特纳,犹太裔,流亡。

德尔布吕克,参与纳粹抵抗运动,流亡。


逃走的人,大部分财产被没收,留下来的人被标记、隔离。狂热到赶走1/6的科学家,科研当然会天翻地覆。留下来的诺奖获得者也有几个例子,

海森堡,同情犹太人,被批评为白皮犹太人。

普朗克,1/16的犹太人,被批评。

Hans Fischer,实验室被轰炸,自杀。

Otto Warburg,1/4的犹太人,停止研究。

Gustav Hertz,赫兹的侄子,祖父幼年信犹太教,教授解聘,转西门子技术部门。

Otto Ruff,助手加入纳粹,晚年生活被政治影响。

Otto Diels,两个儿子战死。

他们的导师,大多功成名就、安然退休,他们这一代,流亡异乡反而是好的,留下来净是些家庭悲剧、政治迫害、研究停顿、更换职业。这些还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至于有潜力成为世界级科学家的中青年科学家,很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就已经死掉了。Kurt Henseleit,博士期间和小导Hans Krebs发现柠檬酸循环(诺奖结果),第二年大导停止研究,小导流亡,一个世界级实验室被毁掉。没希特勒,他以后会有多少潜力?

从20世纪初的数理化生全面领先,到靠传统产业中端出口,说实话,没元首,这事还挺难办得到的。

user avatar

希特勒毁灭了德国的科学,让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从德国变成了美国,多少德国学者出逃美国。柏林大学,洪堡大学,哥廷根大学这几个出了不知道多少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在二战后一年不如一年,以至于现在QS排名竟然沦落到落后于南洋理工大的地步。这就是希特勒执政这么些年对德国科技的伟大贡献。

user avatar

小胡子的水平其实....emmmmm跳过行吗

小胡子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军事家,没有接受过高级教育,更不是技术专家,也不是一锤百吨钢的超级炼钢工人,不是一搓一台虎式的超级生产线。其最主要的特色在于煽动性演讲的天赋,不要把希特勒视作纳粹政权唯一一个在干事的活人

尼采式的超人是不存在的

纳粹为德国带来的“崛起”与毁灭,都不能全部归于小胡子一人

这是客观认知纳粹崛起时最基本的逻辑要求(更不要站在国家意志打游戏的基础上去认知纳粹)

小胡子不是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情,从包装宣传到政策的制定小胡子有一个自己的团队

比如本文着重展开的经济,39年以前是由帝国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负责,帮助纳粹重整军备瞒天过海的梅福券也出自其手

除非某些人非要让沙赫特改姓唤作“亚尔马·希特勒”,那么具体经济政策与经济“复兴”跟小胡子八竿子打不着

另外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沙赫特即便在任其内也多与“抵抗组织”接触,并在后来的纽伦堡国际法庭中被无罪释放。


希特勒本人也好希特勒团队也好,都不是真正的改革者,第三帝国政权到死也不敢动容克贵族的蛋糕,某种意义上讲,容克老爷的蛋糕才是命脉,但正是容克老爷怕被革命,才有了小胡子,小胡子敢动容克的蛋糕,容克老爷就先革小胡子的命。

究竟是德国人民选择了小胡子,还是容克贵族让德国人民以为自己选择了小胡子?这倒又是个问题

————————————————————————————————————————

看了一圈文化上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被讲烂了的

而且纳粹文化洗脑的那一套你搁今天,人一百度发现雅利安其实是伊朗人,这牛皮根本没法吹

无非就是宣扬一个自己高等,让经历了世界大战的失败 国家承担巨额债务 生活困难好不容易有起色又经历经济危机 面临失业、饥饿的德国小市民在精神上快速膨胀。

把小市民跨得用脚投票,怕小市民不买账又制造杜撰个“共同的敌人”,把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中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安心斗犹太人,别给容克老爷添堵。

再来一套种族纯洁,搞“基因健康法院”强迫遗传疾病患者绝育,就连体育运动也是“鉴别羸弱犹太人”的途径。

如果说今天纳粹的那一套有小年轻信进去多半是不了解,那当时那一套就是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群量身定做恰到好处了。


这套东西是和纳粹经济上拿出来的玩意配套的,恰好纳粹的经济政策又一定程度地让国家的情况“看起来”变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才真的有人信那个小胡子是天降伟人,带领德意志人民重建新秩序来了。

但是纳粹的经济政策有根源上的缺陷,受制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纳粹倒也不见得有多少更好的选项,在这样的环境下纳粹相信战争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并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目的应该是使该国能够打赢扩张的战争。

亚尔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于接任帝国银行行长以后继承了魏玛帝国的公共工程项目(是继承,不是纳粹开天辟地的伟大发明),即在赤字支出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大型公共工程来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妇女也被鼓励回到家中,将工作岗位留给男性。

间接激励措施(如减税)与对水路、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直接公共投资相结合,使得德国建筑业的大规模扩张,1933年至1936年间,建筑业就业人数从666,000人增加到2,000,000人。

兴起“全民汽车化”,汽车工业蓬勃发展,这无疑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纳粹政权尽可能的保证了企业的私有化,并有条件地为这些私有企业提供廉价信贷。同时广泛的接触商界,许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镇压,公会被彻底的解散,罢工也被禁止,搜捕大量德共党员,德共也是在纳粹执政以后转入地下。这些举措进一步的将商界与自己捆绑在一起。


纳粹的税收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温和的,在社会福利方面,虽然原则上纳粹认为“弱者就该灭亡”,且反感福利政策。

但为了缓解对立,“福利”也随之而来,与魏玛时期的社会福利不同,这些福利政策也是符合德国的“种族主义”内核的,只向雅利安人提供援助。这些福利也是贿赂工人的方式,同时兴起的“度假”政策用尽量小的花费笼络了大量的人心。

当然,这些福利也继续建立在赤字支出之上,这使得纳粹德国的财政赤字一路飙升。


这一切的经济建设最终都是为军事目的服务的,纳粹政府向企业与商界允诺蛋糕,换取其对再军事化的参与与;大兴国债,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与威逼利诱,向高收入者推销债券,梅福券帮助德国的再军事化瞒天过海;而被岗位、工资与休假冲昏头脑的无产者们,自然也就会成为推动战争机器运作的小小齿轮。


对了,挥霍的明天总会来临,那赤字和国债怎么办呢?一系列操作下来,纳粹的军事开销持续走高,赤字也持续爆炸。

在高层都发现德国整个国家的财政都面临完蛋危机的时候,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之前的军费开支不就是为这时候准备的吗?(当然,可能不包括雷德尔)

——去抢吧,对内先一个特别税再一个水晶之夜,对外鲜花战争接一套闪击波兰

财政的大窟窿填不上就去抢,旁敲侧击的抢犹太人,明目张胆的抢犹太人,犹太人油水不够了就抢法国人,抢不到英国人就去抢斯拉夫人


国家的大量产能与经济都投在了军事上,这些过剩的产品只能通过战争来变现

于是战争红利成为了纳粹在之后苟活的重要资本


那么仗打完以后解决了吗——债权人都不知道烂哪条堑壕里肥地了,还担心这玩意干啥

——咋不说国家也差点打没了呢


PS:前文内容主要参考《希特勒的民族帝国》,或称《Hitlers Volksstaat: Raub, Rassenkrieg und nationaler Sozialismus》

————————————————————————————————————————

以军事开道纳粹德国的经济崩溃是必然(虽然我一直强调崩溃的必然不代表纳粹有其他更好的选项,一些东西德国人自己都做不了主)

1933年到1939年军费开支约450亿马克

纳粹执政最初两年,公开债务增加了103亿帝国马克

1939年8月更是到了374亿帝国马克

还有120亿帝国马克的梅福券谁来还?

是,财政有赤字很正常,但是这个数字太炸裂了

福利政策又必须维持,借来的面子崛起不能丢掉

那行,这赤字就继续炸裂,财政的大窟窿就越倒腾越大

不如我们去西藏找世界轴心看看有没有可以XJB印钱还不通胀的神奇远古雅利安ATM?


最关键的是,军费开销带来军工企业的膨胀是无法用常规的调控手段解决的

这是一个复合型的恶性循环

军队扩张使得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军工企业为了满足军队扩张扩大生产

军队需求满足后无法进一步消耗军工企业的产品,军工企业的生产过剩

咋办?军工企业吃不饱,军工企业就交不起税,旗下的工人就可能失业

这下好,搞不定大家都要遭重


怎么办?常规调控搞不定那就非常规

军队去干军队该干的事情,同时解决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的问题,顺便把些个债权人都给打死球就不用还债了

这就是为什么纳粹停不下来,不是说纳粹傻非要两线作战,根本停不下来你说怎么办?

纳粹是封建残余与垄断资本畏惧共产主义革命饲养出来的吃人野兽

纳粹的经济建设是军事扩张的 物质基础 与 物质需求,也是欺骗、麻痹、蛊惑德国人民的迷魂汤


那么德共在干嘛,德共认为纳粹上台把资本家暴打一顿共产主义就加速了呢——然后德共先被暴打了

————————————————————————————————————————

之前一个问题答过,复读一遍:纳粹科技是吃的老本,纳粹执政上台以后开的是倒车

纳粹德国的科技是什么水平? - 大回转·舍尔疾走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396


纳粹的人才培养基本都是靠魏玛剩下的老本

翻阅了一下前往美国的德国科学家名表,从出生时间来看的话,1900年这一档的基本在纳粹上台之前就已经学有所成,1910年这一档是部分接受了纳粹时期的高等教育,但只往前推一代,他们的导师就和“纳粹教育”没啥关系了,其中一些很有威望的学者还被纳粹倒腾跑了,可以说如果纳粹不瞎搞,那么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会更加优秀。

1920年这一档里有一位我查到了的,25年出生于旦泽(或叫格但斯克)的海因茨·赫曼·科尔,之后加入德空(具体时间不明),战后俘虏时期才接触航天。他在参与重建“德国宇宙旅行协会”认识的冯·布劳恩

说白了就是,一个34年掌权的政权怎么去影响30年就已经有所成就的科学家们?

拜托不要搞错了,不是纳粹提携他们。而是这帮人愿意留下来为纳粹工作,都是纳粹这一把伊朗人乌龙成“北欧先祖”还去西藏找“世界轴心”的反智政权莫大的荣幸

关于纳粹德国教育情况的材料非常多,稍加了解就能确定,这种教育是纳粹转移矛盾的桥头堡,也是为纳粹的军事崛起提供兵源的训练营,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更遥远的未来培育顶尖科学家。

Education in Nazi Germany

首先纳粹确实在瞎搞,但是纳粹正经搞也没时间,不管是吃老本还是砸基业,纳粹倒腾不出自己的东西来

10年出头的时间不可能“独立”培养出一代科学家,少年师拉去填堑壕都要16岁

纳粹永远活在前朝的阴影之下,最多军事上比没打仗的魏玛显得极其能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上台执政的最初八年(19331941)确实是一段让德国经历翻天覆地巨变的时期。这不仅仅是表面的政治宣传,而是从根基上对国家进行了一次激进的重塑。想要理解这种变化,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科学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政治:从民主到极权,权力的高度集中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
  • 回答
    希特勒执政期间,德国百姓的幸福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人们感受截然不同。而且,希特勒政权以其高压、欺骗和暴力著称,其对民众幸福的影响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从官方宣传和部分民众的视角.............
  • 回答
    《山河月明》,这部由高希希操刀,冯绍峰、陈宝国领衔主演的历史剧,可以说是在播出前就赚足了眼球。当看到这样的主创阵容,观众心里总会燃起一丝期待,毕竟,这可是当年的“帝王专业户”陈宝国,加上近些年人气与演技都在线,又驾驭得了帝王角色的冯绍峰。再加上高希希导演过《三国》、《楚汉传奇》等耳熟能详的史诗大剧,.............
  • 回答
    《乱世佳人》这部不朽的巨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深刻描绘了人物之间复杂纠葛的情感。在许多读者心中,白瑞德对郝思嘉的感情,以及郝思嘉对卫希礼的执念,始终是绕不开的迷思。白瑞德对郝思嘉的爱,绝非简单的占有欲或一时兴起。从他第一次在塔拉见到她,就被她那种不受拘束、敢于挑战世俗的独特魅力深深吸.............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眼下阿富汗最核心、也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要说清楚阿富汗人民“更希望”谁执政,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因为这涉及到太多层面的因素,而且阿富汗人民内部情况也十分多样,很难一概而论。我们先来聊聊塔利班执政的情况。塔利班执政的现状与影响:自2021年8月重新掌权以来,塔利班确实在一定程.............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执意要灭掉苏联这件事,并非简单的“灭掉”两个字就能概括,它背后是希特勒野心勃勃的“生存空间”理论、意识形态的绝对敌对,以及对苏联潜在威胁的深刻忧虑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回到希特勒的核心思想——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玩意儿是纳粹主义的基石,简单来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 回答
    这几天围绕着李铁和国足的新闻着实是让人心情复杂。先是传出他主动向中国足协提出辞职的消息,然后各方反应不一,猜测纷纭。作为一名关注中国足球的普通球迷,我心里也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李铁到底该不该继续执教国足?如果他走了,谁又能接棒?关于李铁是否应该继续执教,我的看法是比较复杂的。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李铁确实.............
  • 回答
    看到“国足换帅进入倒计时,概率99%”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立马闪过了好几个念头,但如果非要说我“希望”李铁继续执教国足吗,那我的答案是:我不希望他继续执教了。这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希望”,而是我基于这两年多来国足在他的带领下所展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经过一番权衡后得出的结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李铁上任之初,确.............
  • 回答
    哦,你朋友这情况我太理解了!明年执业满三年,这可是个重要的节点,出来单干的念头很正常,也是个很好的时机。律所的选择确实是件头等大事,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业务领域。既然他还在纠结,说明他心里是想做一番事业的,咱们得好好帮他参谋参谋。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他自己想要什么,这个是最关键的。虽然他没细说,但通.............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全民普选成为德国元首(Führer),但他在纳粹党的崛起过程中确实利用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主制度,并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和权力集中逐渐掌控德国。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选举与希特勒的早期政治活动1. 魏玛共和国的选举机制 德国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步走得太快,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误。如果希特勒能“先发育一波”,也就是在更充分的准备下进行进攻,结果会如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希特勒当时的心态和战略考量。.............
  • 回答
    希特勒在1945年初如果选择向英美无条件投降,他是否能够免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极其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道德考量以及战后对战争罪犯的处理原则。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无条件投降”的含义。 在二战末期,盟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意味着纳粹德国必须彻底放.............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负面影响的人物。要详细描述他,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避免流于简单标签化的评价。早年经历与思想的形成: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小镇布劳瑙,童年并不算幸福。父亲是一位海关官员,对他要求严格,母亲则对他较为溺爱。他早年对艺术抱有浓厚兴.............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对人类历史留下了极其深刻且沉痛的教训,这些教训涵盖了政治、社会、道德、人性等多个层面,至今仍具警示意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历史教训:一、 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宣传的毁灭性后果: 教训: 希特勒的崛起和纳粹主义的兴盛,是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宣传达到顶峰的典型案例。纳粹将德意志.............
  • 回答
    希特勒被普遍认为是右派。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上的左右派划分:“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国民议会中,支持革命、主张改革、反对君主制和贵族特权的人坐在主席的左边,而支持保留旧秩序、君主制和贵族特权的人则坐在右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划分也演变.............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出售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是否先进,以及与同期德国国防军师级单位装备相比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批武器的引进,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希特勒政府通过军事顾问团向中国提供武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卖”。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
  • 回答
    希特勒夺取权力后发动战争,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一系列深刻的个人动机、政治野心和意识形态驱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早有预谋、一步步精心策划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权力”是什么性质的。他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以合法政府首脑的身份登上宝座,而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
  • 回答
    关于阿道夫·希特勒未能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后来的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上的争议话题,但综合当时的评价和后人的分析,可以大致梳理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使其不显露AI痕迹:首先,我们要回到希特勒生活的那个时代。20世纪初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艺术学院的招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