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卖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真的很先进么?与真正的德国师装备相比如何?

回答
关于希特勒出售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是否先进,以及与同期德国国防军师级单位装备相比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批武器的引进,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我们得明确,希特勒政府通过军事顾问团向中国提供武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卖”。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合作,中国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引进德国最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改造其军队,以应对国内外的挑战,而德国则希望通过对华军售来支持其经济发展,并借此作为欧洲战略的一个棋子,尤其是在牵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

德械师的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提到“德械师”时,我们通常指的是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团(以冯·塞克特将军为首)的指导下,于1930年代初至中期改编和装备的一批核心精锐部队。这批部队的武器装备相比于当时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杂牌军阀部队,无疑是代表了当时世界军事技术的前沿,至少是德国军事思想和装备的优秀代表。

具体来说,德械师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步兵武器:
毛瑟Kar.98k步枪(或其前身Kar.98a): 这是德国陆军的标准制式步枪,质量精良,精度高,可靠性极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栓动步枪之一。其射程和精度远超中国军队广泛使用的老式步枪,如汉阳八八式。
MG 13或MG 34轻机枪: 虽然MG 34在德械师大规模装备时可能还没完全普及,但MG 13作为一种半自动射击的轻机枪,已经极大地增强了步兵班的火力压制能力。这些机枪比中国军队现有的老式机枪(如马克沁重机枪)更轻便、火力更持续,尤其是在运动战和阵地防御中作用显著。
手榴弹和迫击炮: 国民党政府引进了斯图卡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 24)等德制手榴弹,以及81毫米和120毫米的迫击炮。这些火炮虽然在口径和射程上可能不如德军后期的150毫米榴弹炮,但对于支援步兵进攻、摧毁防御工事,以及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中,已经是相当强大的火力。特别是81毫米迫击炮,其轻便灵活,易于操作,在山地和复杂地形作战中优势明显。

炮兵武器:
克虏伯75毫米山炮和150毫米榴弹炮: 这些火炮是德国军工业的杰出代表。75毫米山炮射程远、精度高,机动性好,适合在中国的复杂地形作战。150毫米榴弹炮则提供了强大的重火力支援,能够有效摧毁敌方坚固的工事和集结的兵力。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各国杂牌火炮相比,德式火炮的性能和可靠性都是压倒性的。

装甲和机械化力量:
轻型坦克和装甲车: 虽然数量有限,但德械师装备了一部分如“虎式”坦克(Pz.Kpfw.I)等早期德国坦克,以及半履带式装甲车。这些装备在中国军队中是前所未有的,能够提供侦察、支援和一定的装甲突击能力。虽然它们在性能上无法与后来德军的“虎”式、“豹”式坦克相比,但在当时中国战场上,它们足以让敌人感到畏惧。

通信和支援装备:
无线电通信设备、侦察车辆等: 德械师的组建也包括了通信、侦察、工程等支援单位,并配备了相应的德制设备。这提高了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整体作战效能。

战术和训练:
德国顾问团的军事思想和训练方法: 这一点至关重要。德国顾问团带来了先进的军事组织、训练模式和战术理念,包括步炮协同、空地协同(虽然中国空军尚不发达,但有此考虑)、装甲兵作战原则等。德械师的士兵接受了比其他中国部队更严格、更系统化的训练。

与真正的德国师装备相比如何?

这是一个关键的对比,需要区分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德国师。

德械师的装备是在1930年代初期到中期引进的。 这个时期,德国国防军(Reichswehr)正在按照《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进行重组和现代化,并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当时德国陆军的主力步枪是 Kar.98b(或其前身Kar.98a),而Kar.98k则在1935年才开始装备。MG 13是一款早期但有效的轻机枪,而MG 34则在1930年代中期成为德国国防军的优秀标准轻机枪,它更轻便,火力更猛。
在炮兵方面, 德械师装备的75毫米和150毫米火炮,与同期德国国防军装备的型号相当,例如 7.5 cm FK 96/32 (克虏伯型号) 或 7.5 cm le.F.H. 18 (轻型步兵榴弹炮),以及 15 cm s.F.H. 18 (重型步兵榴弹炮)。这些都是德国陆军的精锐炮兵装备,性能优异。
在装甲车辆方面, 德械师装备的早期轻型坦克如“虎式”(Pz.Kpfw.I),在德国国防军内部也只是作为训练和早期侦察力量,数量不多,主要用于试验和培养装甲兵人才。而同期德国国防军已经开始研发和装备更先进的坦克,如 Pz.Kpfw.III 和 Pz.Kpfw.IV,这些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都远超 Pz.Kpfw.I。
整体而言, 德械师引进的武器装备大致相当于德国国防军在1930年代中期的水平,或者说当时德国陆军最精良装备的代表。 然而,它们并非德国国防军在二战爆发时(1939年)或者战争中期(如19411942年)最先进、最精锐的师级单位所装备的武器。 例如,到1939年,德国陆军师已经普遍装备了MG 34通用机枪,更先进的105毫米和150毫米榴弹炮,以及一定数量的“三号”和“四号”坦克,这些在德械师中几乎没有出现。

局限性与影响:

尽管德械师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但其引进和使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数量有限: 德械师的数量非常少,不足以大规模改造中国军队。国民政府的国力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高成本的德械化部队的建设。
2. 零部件和弹药的供应: 由于地理距离遥远和后勤压力,中国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德制零部件和弹药供应。一旦战争爆发,尤其是在德国欧洲战线吃紧后,德械的支援就变得更加困难。
3. 对德国战术的理解和运用: 尽管有德国顾问团的指导,但中国军队在理解和运用德国先进的战术思想方面,仍需时日,且受制于整体的军事文化和训练水平。
4. 战略误判: 中国引进德械的初衷是为了对抗日本,但德国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却结成了轴心国同盟。这使得德国对华军事援助的立场变得复杂,最终德国在1941年对中国宣战,德械的援助也就此中断。

总结:

希特勒卖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确实是非常先进的,它们代表了当时世界军事技术和军事思想的顶尖水平,至少是德国军队在1930年代中期的最高水平。与当时中国军队普遍装备的武器相比,德械师的武器装备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然而,与德国国防军在二战爆发时或战争中期的最精锐师级单位相比,德械师装备的先进性有所滞后。 它们装备的是德军在1930年代中期的装备水平,而德国在1930年代后期和二战初期又迅速推出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战术体系。

尽管如此,德械师的引进仍然是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为中国军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先进军事技术的范例,在抗日战争初期,这些德械师在战场上表现出了远超其他部队的战斗力,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说德械师的武器型号和当时德军的区别

步枪:德械师用毛瑟标准型步枪或仿造的中正式,德军1935年就开始用改进的Kar98k

手枪:德械师用的是著名的盒子炮,德军当时用的是鲁格P08,1938年后改为瓦尔特P38

机枪:德械师轻机枪用捷克式ZB-26,重机枪用马克沁MG08或仿照的二四式,德军当时用的是MG34,由于MG34产能不足也用MG08

战防炮:德械师和德军都用3.7cm Pak35/36,国军开战时一共有124门

步兵炮:德械师和德军都用7.5cm Le.IG 18,但国军开战时只有60门

山炮:德械师中教导总队和第四师用75mm博福斯M1930,其他的用日本四一式,或者沪造克式(仿克虏伯M1908)之类的国产货,可能还有一些原装的克虏伯M1908。德军在1938年用上7.5cm GebH 36之前用的是斯柯达M15之类的一战货

迫击炮:德械师用民20式82mm(仿造法国布朗德Mle 27/31),德军用8cm GrW 34 和5cm LeGrW 36

高射炮/机关炮:德械师用苏罗通(莱因金属的马甲)ST-5 20mm,由ST-5发展而来的2cm Flak 30德军也在用

75mm野炮:德械师的估计是克虏伯M1903及仿造品,日本三八式还有一些国产货。德军用7.5cm FK 16 nA,1938年后换成FK 18

可以看出德械师除了山炮略微领先外,有不少装备比德军都落后一两个时代。至于汽车,装甲车,电台之类的东西,比起德军那更是差远了

再对比一下数量

德械师中装备最好的教导总队有轻机枪351,重机枪102,37战防炮18,75步兵炮18,82迫击炮28,压制火炮只有12门75山炮

德军步兵师以1939年的常备师为例(查不到更早的),编制内有轻机枪435,重机枪110,37战防炮75,75步兵炮20,150步兵炮6,50迫击炮84,81迫击炮54,压制火炮36门105榴弹炮,12门150榴弹炮

所以,所谓的德械师的装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比真正的德国师都差远了

纯手打,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补充一下,国军其实有买更大口径的炮,比如48门15cm sFH 18榴弹炮(24门1938年到货),40门10.5cm leFH 18榴弹炮(全部在开战后才到货),150mm 要塞炮4门,88mm SK/C30 L45 高射炮20门(全部安装在要塞),不过都是独立编制的。如果把除了要塞炮以外的炮全部下放到师的话,你可以算一算按德军标准能凑几个师?

user avatar

大家写的东西都很不错,我来做点补充。今天来乳德。

德国在武器装备出口方面完全是肆无忌惮地敲诈进口国。不只是对ROC这样来往不甚紧密的国家如此,对自己的铁杆盟友、傀儡政权也是这样;从一开始暗中赚取利润,到后来干脆把敲竹杠的数额明码标在自己脸上。

——当然在此方面,其他几个列强在二战期间乃至战后的表现恐怕也不怎么好。

关于这个问题,在此我引用一段此方面专业研究者的材料。

下文的通知附件中列明了1944年7月1日时,德国的军用物资生产商可以向进口国收取的附加费用标准:
罗马尼亚:自1944年1月1日起,在原出口价格基础上加收27%的附加费用。
保加利亚:自1941年2月15日起,在原出口价格基础上加收最高为50%的附加费用,特殊项目按自有标准执行。
匈牙利:自1943年7月1日起,在原出口价格基础上加收20%的附加费用。
克罗地亚:在战前对前南斯拉夫出口价格的基础上加收900%的附加费用,如果没有战前价格可供参考,则以国防军采购价为基础,上浮10%~60%。(PS:乌斯塔沙这种铁杆舔狗就这待遇,啧啧。)
芬兰:以国防军采购价为基础,上浮50%
斯洛伐克:以战前出口价为基础,上浮20%~30%
瑞典:以战前出口价为基础,上浮20%~30%
意大利:以战前出口价为基础,上浮30%~50%。(PS:墨鱼看来也被当成有油水的,死命榨。就是不知道贵德军从“萨洛共和国”武器生产线上拿东西给不给钱?
葡萄牙:与现有各种出口定价标准持平,最低定价参考1942年的定价标准。
西班牙:如不存在1939年时的定价标准,则加收100%的附加费用。其他情况则与现有出口定价标准持平,至少应以国防军采购价为基础上浮60%~90%
土耳其:以1940年出口价为基础,上浮250%。(辱了,一土.jpg)
日本:按正常采购价执行,对标明“特种装备”的型号执行特殊费率。
上述的出口价是各公司按照生产成本制订的,如无出口价格,则以国防军采购价为基础执行。

从上表上可以看出,德国人在此方面是非常势利的。

对此时已经沦为其傀儡,且有资源榨取的克罗地亚、意大利,德国人可以说毫不留情。但对斯洛伐克又特别宽容,这可能是由于对苏作战的需要(当然打脸的是同年8月底斯洛伐克人就造反了)。

对中立国西班牙和土耳其,德国人也大幅提高要价,这可能是由于两国的军工此时都极不发达,且武器装备相当落后。但对德国战争期间对外贸易的秘密窗口葡萄牙,德国人又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待。

盟友中,对一般的附庸国,关系更紧密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要价明显低于相对疏远的保加利亚和芬兰。日本明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敲竹杠,但考虑到德国人多次“到款不发货”……

无论如何,我想各位看了上面这份表格,就会明白两件事:我为什么这么讨厌那些造不如买的人,和我为什么多次着重强调一个国家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完备的军工体系——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出售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是否先进,以及与同期德国国防军师级单位装备相比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批武器的引进,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希特勒政府通过军事顾问团向中国提供武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卖”。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
  • 回答
    .......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对人类历史留下了极其深刻且沉痛的教训,这些教训涵盖了政治、社会、道德、人性等多个层面,至今仍具警示意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历史教训:一、 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宣传的毁灭性后果: 教训: 希特勒的崛起和纳粹主义的兴盛,是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宣传达到顶峰的典型案例。纳粹将德意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202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承认卖出部分苹果(Apple)股票是一个“错误”的表态。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巴菲特是全球最受尊敬的投资者之一,他的投资决策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和无数次的成功验证。因此,他公开承认自己的投资失误,这.............
  • 回答
    .......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全民普选成为德国元首(Führer),但他在纳粹党的崛起过程中确实利用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主制度,并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和权力集中逐渐掌控德国。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选举与希特勒的早期政治活动1. 魏玛共和国的选举机制 德国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步走得太快,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误。如果希特勒能“先发育一波”,也就是在更充分的准备下进行进攻,结果会如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希特勒当时的心态和战略考量。.............
  • 回答
    希特勒在1945年初如果选择向英美无条件投降,他是否能够免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极其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道德考量以及战后对战争罪犯的处理原则。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无条件投降”的含义。 在二战末期,盟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意味着纳粹德国必须彻底放.............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负面影响的人物。要详细描述他,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避免流于简单标签化的评价。早年经历与思想的形成: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小镇布劳瑙,童年并不算幸福。父亲是一位海关官员,对他要求严格,母亲则对他较为溺爱。他早年对艺术抱有浓厚兴.............
  • 回答
    希特勒被普遍认为是右派。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上的左右派划分:“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国民议会中,支持革命、主张改革、反对君主制和贵族特权的人坐在主席的左边,而支持保留旧秩序、君主制和贵族特权的人则坐在右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划分也演变.............
  • 回答
    希特勒夺取权力后发动战争,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一系列深刻的个人动机、政治野心和意识形态驱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早有预谋、一步步精心策划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权力”是什么性质的。他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以合法政府首脑的身份登上宝座,而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
  • 回答
    关于阿道夫·希特勒未能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后来的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上的争议话题,但综合当时的评价和后人的分析,可以大致梳理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使其不显露AI痕迹:首先,我们要回到希特勒生活的那个时代。20世纪初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艺术学院的招生.............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以及“如何应对犹太人对华凯乐其计划”这两个问题,我将尽力为您详细解答。一、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施的种族灭绝,即“大屠杀”(Holocaust),是二战期间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其原因极其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核心可以归.............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存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记。理解希特勒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政治思想、领导风格以及他所造成的后果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早期生活与背景: 出生与童年: 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
  • 回答
    希特勒在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中犯下了一系列致命性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导致了德军在此战役中的惨败,更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的最终失败。以下是希特勒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犯下的主要致命错误,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过度依赖“春天攻势”和“堡垒行动”的仓促发起: 过时的情.............
  • 回答
    关于希特勒的罪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杀害了当今控制舆论的犹太人”。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希特勒的罪恶是多方面的,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极其深重的伤害。将他的罪行仅仅与所谓的“犹太人控制舆论”联系起来,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也忽视了纳粹政权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所犯.............
  • 回答
    要理解希特勒对中国的态度,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及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意识形态考量之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恶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种族主义等复杂因素的交织。早期观望与有限接触:在希特勒崛起的早期,中国对德国来说是一个遥远且相对次要的区域。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经历了凡.............
  • 回答
    希特勒的纳粹党之所以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其吸引力并非局限于单一阶层,而是一个复杂多维的现象。虽然我们常听到纳粹党打着反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旗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支持者就一定是“中间派”或“无产阶级”中的特定群体。相反,希特勒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成功地利用了当时德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的焦虑、不满.............
  • 回答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欧洲的局势远比“轻而易举搞死他”来得复杂得多。英法两国当时为何会选择妥协退让,而非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压制纳粹德国的崛起,背后牵涉到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和平的渴望这是理解英法为何犹豫不决的最核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