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芬战争在整个二战当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哪些?

回答
苏芬战争,这场发生在1939年末至1940年初的冲突,虽然在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其作用和影响却远比表面看起来更为深远,它不仅改变了芬兰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格局。

对芬兰而言:代价高昂的独立守护

首先,苏芬战争最直接、最根本的作用是 捍卫了芬兰的国家主权和独立。面对体量悬殊、实力强大的苏联,芬兰人民以惊人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曼纳海姆防线”上给苏军造成了重大伤亡,赢得了“白色死亡”的英名。虽然最终芬兰被迫割让了约11%的领土(包括维堡等重要地区),并支付了战争赔款,但它成功地避免了被苏联吞并的命运,保全了国家的独立。这份代价是沉重的,但对于一个弱小国家而言,这是用血和生命换来的生存权。

其次,这场战争 锻造了芬兰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在战争的烽火中,芬兰人民空前团结,共同抵御外敌。这场战争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仍被传颂。芬兰人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牺牲精神,成为了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来源。

然而,战争的代价也让芬兰 长期承受战略上的劣势和经济的压力。被割让的领土不仅仅是土地,更是重要的工业区和人口聚居区。战后,芬兰需要安置大量失去家园的国民,并重建被摧毁的经济。同时,与苏联接壤的地缘政治现实,也迫使芬兰在后来的二战中采取一种极其谨慎和复杂的“搭便车”式外交策略,既要避免被苏联完全控制,又要努力在战火中生存。

对苏联而言:暴露的脆弱与战略的调整

对于苏联而言,苏芬战争的意义同样重大,甚至可以说是 一场“名誉扫地”的胜利,但却敲响了警钟。

首先,这场战争 暴露了红军在领导层清洗后的真实战斗力。斯大林在1937年大清洗中,大量处决了经验丰富的军官,导致红军的指挥体系和军事素质严重下滑。在芬兰战场上,苏军装备落后、战术僵化、士气低迷,伤亡惨重,让世界对这支曾经在内战中叱咤风云的军队产生了严重怀疑。英国和法国的情报部门因此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不堪一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德国的战略判断。

其次,这场战争 促使苏联对自身军事力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战后,苏联迅速展开了军事改革,加强了部队训练,改进了装备,并开始重视步炮协同和装甲作战。这些改革为日后对抗纳粹德国奠定了基础,否则,在1941年德国入侵时,苏军的处境可能会更加艰难。

更重要的是,苏芬战争 促使苏联调整了其地缘战略布局,特别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防御。通过占领芬兰部分领土,苏联进一步压缩了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战略纵深,巩固了其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这一战略调整,也为后来苏联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东线战场的开辟,打下了伏笔。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格局而言:蝴蝶效应的显现

苏芬战争虽然未直接卷入英法等同盟国,但其产生的“蝴蝶效应”却深刻影响了二战的全局:

影响了英法的对德政策:如前所述,英法对苏军表现的低估,以及对苏联占领芬兰领土的普遍厌恶,使得他们在面对德国扩张时,对建立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产生了疑虑。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英法在苏芬战争后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苏联的战略意图和实力(即使是暴露出的弱点),或许能更早地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希特勒。

促使德国进一步认识到苏联的“弱点”:德国在苏芬战争期间保持了中立,但却密切关注着战局。德国军事领导层也因此对红军的实力产生了误判,认为其战斗力不强。这种误判,无疑是希特勒在1941年决定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他可能低估了苏联在战争初期的抵抗能力和战争潜力。

改变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局势:苏芬战争的爆发,使得北欧国家(尤其是挪威和瑞典)对德国的潜在威胁有了更深的认识。尽管北欧国家试图保持中立,但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头上。德国在1940年入侵挪威和丹麦,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确保铁矿石的供应,而这背后,也隐约可见苏芬战争暴露出的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扩张。

为芬兰日后的“继续战争”埋下了伏笔:虽然芬兰在苏芬战争后赢得了喘息之机,但丢失的领土和对苏联的不信任,使得芬兰在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时,选择站在德国一边,发动了“继续战争”,试图收复失地。芬兰在“继续战争”中的表现,虽然动机复杂,但无疑是苏芬战争所遗留的战略困境和民族情感的直接体现。

总而言之,苏芬战争是一场悲壮的防御战,它塑造了芬兰的民族精神,也暴露了苏联的军事短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它不仅是一段芬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史诗,更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演习和信息传递,其影响深刻地渗透到国际关系、军事战略乃至战争进程的方方面面。它提醒我们,即使是局部的冲突,也可能在无形中播下更广阔变革的种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芬战争是一场影响力被严重高估的战争。

一、从苏联的立场来说,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意图没有因为苏芬战争受到任何影响,依旧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苏芬战争结束不到三个月(1940年6月),苏联就迫使波罗的海三国资产阶级政府同意举行加入苏联的公投。同时又对罗马尼亚索取了比萨拉比亚。可见苏芬战争根本就没有对苏联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苏芬战争暴露出的问题促使苏联进行了铁木辛哥改革以提高军队战斗力,然而没有苏芬战争,慈父本也准备整顿军队,苏芬战争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二、从德国的立场来说,所谓的“苏芬战争刺激德国进攻苏联”完全是无稽之谈。持这个论调的人大多认为元首是看到了苏芬战争的结果才决定进攻苏联。搞笑的是元首本人却从未说过这种话(西方“史学家”:不,你说过)。现存的档案材料也找不出一处原始材料支撑这种观点。事实上经过一战和苏波战争,特别是现在被吹成军神的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华沙战役惨败之后,德国早已普遍轻视俄(苏)军队的战斗力了,1937年的元首在与孔祥熙的会谈中就认为一个德国师可以吊打两个苏联军,这个时间点苏芬战争还是没影的事。

因此,不能说苏芬战争对德国的军事决策一点影响也没有,但要说元首是看了苏芬战争的结果才决定打苏联,这就毫无依据了。事实上元首在击败髪国之后,反而对要不要打苏联产生了犹豫心理,还邀请大锤去柏林谈判,试图和平地划分双方势力范围。如果元首真的看不起苏联红军,那直接打了便是,何必多此一举?而且真的要打苏联的时候,元首还担心的觉都睡不好:

随着战争的日益临近,这个纳粹“元首”心头不安的情绪也越来越重,必须借助安眠药才能入睡。正如他自己告诉戈林的那样,在这场战争中,德国人将和一个有坚定的信仰的敌人作战,战斗会无比艰巨。而戈林比他的“元首”还要悲观。在和希特勒作上述谈话的当天,他将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用密码发给了达勒鲁斯。在日记中,戈林干脆把东线称为“死线”。
——《东线:国境交战十八天》

三、从芬兰的立场来说,苏芬战争避免了最坏的结果,但也就仅此而已了。苏联解体后,被很多人看成是宝藏的苏联档案根本就没有吞并芬兰的内容,由此可知苏联事先并不准备吞并芬兰。芬兰如果同意苏联的换地建议,本来也就和罗马尼亚一样,到此为止了(事实上芬兰可能比罗马尼亚还要宽松,因为慈父同意和芬兰换地,却没同意和罗马尼亚换)。由于芬兰拒绝苏联的提议,使苏联的态度发生变化,决定将芬兰“无害化”,芬兰处境顿时恶化:苏联在战争爆发后成立了库西宁政府,这下芬兰真有亡国之患了。

芬兰通过战争,避免了被苏联合并这一最坏结果。从这一点说,芬兰是无可指摘的,但这个结果不能为芬兰事前的失策开脱。且战争结束后芬兰的处境没有任何变化:苏联依旧把芬兰视为敌对国,坚持要将芬兰无害化。1940年大锤还告诉元首苏联有吞并芬兰的选项,以此要求元首在芬兰问题上让步(某些人为了证明苏联一直想吞并芬兰,移花接木地把苏联在1940年的表态挪到1939年的苏芬战争前了)。可见芬兰在战争之后的处境反而恶化,所谓“胜利”更多的是自我安慰而已。

四、从西方的立场来说,髪国沦陷之后他们迅速偏向苏联。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最初并不打算卷入苏芬战争的争端中, 英国政府在当年12月9日明确表示,除非苏联在进攻芬兰后再进攻斯堪的纳维亚其他国家 , “否则不存在任何充分的根据来改变我们避免与苏联作战的政策”。但髪国为了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打击亲苏势力,坚持要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并串联英国把苏联开除出了国联。然而这种手段对苏联并无用处。髪国沦陷之后,英国迅速转变了立场,丘吉尔派遣亲苏的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出任驻苏大使,寻求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并且英国政府还在7月表明了自己一直在寻求与苏联搞好关系。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还对芬兰宣战。

所以西方国家在苏芬战争爆发后对苏联的围堵只不过是表象,苏联的外交也根本未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由此可见,苏芬战争对当事各方的影响力都极其有限,甚至可以说是战前一段无关紧要的插曲而已,各方的既定政策即便受到一定的波折,最终还是回到了原轨。芬兰也没有从战争中获得任何改善处境的机会,最后也还是在二战后甘愿对苏“无害化”后才得到了安全。很多拔高苏芬战争影响的观点,其实就是想把芬兰这个二战期间国际关系中的“配角”提升为“主角”,当然更深层的原因你们都懂,我就不说破了。

说到这里,有没有真的在苏芬战争中受到严重影响的国家呢?还是有一个。

前面说到国际联盟曾经以苏芬战争为由开除了苏联,然而国际联盟行政院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也就是说如果有与苏联关系密切的国家在行政院的话,可以一票否决开除苏联的决议,当然苏联自己是没有否决权的。

那么当时国联里面有与苏联关系密切的国家吗?还真有,这个国家叫中国。

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白热化的关键时期,苏联作为中国的准盟国为中国提供了急需的支援,中苏关系也如胶似漆。髪国人正是有鉴于此,开始动手脚了。中国驻国联代表顾维钧对法国代表莱热反复申明:“当中国自己的抵抗侵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俄国继续供应的时候,中国要采取反对俄国的立场是何等困难”。

然而莱热却不依不饶,逼迫顾维钧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采取反对俄国的立场将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这样做中国将发现自己在世界上完全孤立,仅和俄国在一起。”并且还很搞笑地说:“法国和英国在中、日冲突中也冒着和日本对立的极大风险,它们本也可以由于害怕得罪日本而不表明立场,但是他们没有那样做。”[1]

顾维钧虽然心里清楚英法所谓的“表明立场”实际上对抗战并没有任何帮助,但判断髪国背后站着美国,于是被迫得罪苏联了。

在国联表决的时候,包括挪威和丹麦在内的国家都认为中国会支持苏联,于是准备搞一个“临时席位”,先把中国排除出表决名单,等表决完了再把中国安排到“临时席位”上。然而 蒋公根本不敢得罪英美髪,顾维钧乖乖投了弃权票。果不其然,慈父对此极为震怒。《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道:

俄外长莫洛托夫以中国对国际联盟取消俄会员国案未投反对票,对中国大使杨杰表示不满。

当时大锤的语气其实是非常不善的:

苏联对华政策仍是一贯,但国联开除苏联会员籍时,如中国代表反对,决不致有此结果。此次中国出席国联代表之举动,无异帮助英法打击苏联,是何用意,令人难解。[2]

中国被迫对苏联大使潘友新表示:

如国联此后有制裁苏联之行动,中国必尽力打消之,使不成立。[3]

虽然经过外交人员的反复解释,苏联依旧极为不满,此时直接结果就是苏联减少了对华援助:

苏联名虽贷我二万(万)五千万美金(货物交付),但实际上近来交货极少,其接济于我初无大助,我对苏政策,只好“不忮不求”四字自勉。[4]

在英髪的逼迫下,中国得罪了苏联,付出了惨重代价,然而此后却没有从英髪得到任何好处。相反,1940年为了避免遭到日本进攻,英国切断了滇缅路。中国同时失去了来自苏联和英国的外援,1940年也成为了抗日战争最黑暗的年份之一。好在不久后苏联及时转变了政策,中国才得以缓过气来。

因此,苏芬战争是一场影响有限又没有赢家的战争,但如果要选最大的输家的话,那肯定就是中国了。当然现在很多吹捧苏芬战争的中国人肯定都不知道芬兰把中国坑惨了。

参考

  1. ^ 《顾维钧回忆录》
  2. ^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的对苏策略 》
  3. ^ 《抗战时期的中苏外交》
  4. ^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芬战争,这场发生在1939年末至1940年初的冲突,虽然在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其作用和影响却远比表面看起来更为深远,它不仅改变了芬兰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格局。对芬兰而言:代价高昂的独立守护首先,苏芬战争最直接、最根本的作用是 捍卫了芬兰的国家主权和独立。面.............
  • 回答
    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支号称“红色巨龙”的军队,面对芬兰这样一个人口不及苏联十分之一的小国,竟然打得如此艰难,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对苏联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普遍的低估,甚至丘吉尔一度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值一提。然而,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希特勒的德.............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关于“实力不强的芬兰能在苏芬战争中把苏联打的无颜”这个说法,需要先做一些厘清。更准确地说,芬兰在苏芬战争(冬季战争)中虽然整体实力远逊于苏联,但其顽强的抵抗和战术上的出色表现,给苏联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伤亡和政治上的尴尬,迫使苏联最终不得不以相对有利但代价巨大的方式结束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让苏.............
  • 回答
    苏芬战争,又称“冬季战争”(Talvisota),是一场发生在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3日之间,苏联对芬兰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的性质可以用“苏联对芬兰的侵略战争,旨在吞并芬兰并扩大其战略纵深,但芬兰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展现了其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来概括。为了更详细地阐述其性质.............
  • 回答
    苏芬战争:百万雄师为何征服不了小小芬兰?一次触目惊心的惨败1939年末,当希特勒的闪电战席卷欧洲大陆,横扫波兰的时候,另一场战争也在北欧悄然打响——苏芬战争,也被称为“冬季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对于当时的军事强国苏联来说,堪称一场滑稽而又残酷的噩梦。拥有着百万大军,先进的装甲部队和强大的空军,斯大.............
  • 回答
    苏芬战争,一场发生在1939年末到1940年初,夹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暂而惨烈的冲突,其背后是苏联渴望收回被芬兰控制的领土以及维护列宁格勒安全的战略考量,而芬兰则为保卫国家主权而奋起反抗。这场战争虽然规模不算宏大,但双方都付出了令人心惊的代价,尤其是对于芬兰而言,那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浴血战。苏联方面.............
  • 回答
    苏芬战争前,如果芬兰接受了苏联的领土要求,甚至在外交上做出更大的让步,历史的走向将会截然不同,但具体如何发展,我们只能通过推演和分析来尝试描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问题,而是涉及到芬兰的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地缘政治以及欧洲整体局势的复杂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芬兰在1939年面临的苏联要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