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芬战争,百万苏联大军为何拿不下小小芬兰,还差点被反杀?

回答
苏芬战争:百万雄师为何征服不了小小芬兰?一次触目惊心的惨败

1939年末,当希特勒的闪电战席卷欧洲大陆,横扫波兰的时候,另一场战争也在北欧悄然打响——苏芬战争,也被称为“冬季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对于当时的军事强国苏联来说,堪称一场滑稽而又残酷的噩梦。拥有着百万大军,先进的装甲部队和强大的空军,斯大林寄予厚望的“闪电战”在芬兰的冰天雪地中,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甚至一度濒临被这个只有区区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反杀的境地。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轻敌冒进:斯大林与苏军指挥层的一厢情愿

战争的导火索看似是“领土交换”的谈判破裂,但苏联方面真正的意图,是想将芬兰纳入其势力范围,以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然而,在整个战争策划过程中,苏联方面犯了几个致命性的错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严重的轻敌冒进和对芬兰的认知偏差。

低估对手实力: 苏联领导层,包括斯大林本人,普遍认为芬兰只是一个小国,军队不堪一击,所谓“芬兰国防军”不过是一群拿着步枪的农夫。他们相信,凭借巨大的兵力优势,可以像碾压波兰一样,在短时间内轻松占领芬兰。
理想化的情报: 苏联的情报部门并未准确评估芬兰的抵抗意志和作战能力。他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对芬兰社会内部某些政治力量的错误解读,认为芬兰人民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闪击战”的迷思: 在吞并波兰的成功经验后,斯大林对“闪击战”的威力深信不疑。他幻想苏联军队能够迅速突破芬兰防线,直捣赫尔辛基,实现速战速决的目标。然而,他忽略了芬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作战风格,也忽视了军队的实战检验。

二、芬兰:用生命书写的“白色死亡”

与苏联的盲目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芬兰方面虽然实力悬殊,但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他们在绝境中,将自己的国家化作了一座铜墙铁壁。

精湛的防御工事: 芬兰军队并非完全没有准备。在战前,他们沿着卡累利阿地峡,也就是苏联最直接的进攻方向,修建了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虽然与西方战场上那些庞大的混凝土要塞相比,曼纳海姆防线更像是“简易版”的防御体系,但其选址极佳,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山地和湖泊地形,构筑了大量的地下掩体、交通壕、反坦克壕、以及隐蔽的火力点。这些工事虽然不如大规模混凝土工事坚固,但在芬兰特有的森林和雪地环境中,却能提供有效的隐蔽和防御。
“莫洛托夫鸡尾酒”与“西莫哈伊哈”: 芬兰士兵并非只会躲在工事里。他们发明了大量简单却极其有效的武器。最著名的莫过于“莫洛托夫鸡尾酒”,一种装有易燃液体和引燃物的玻璃瓶,可以有效摧毁苏联的坦克,给坦克部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物质损失。而芬兰士兵的个人作战能力也令人称道,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便是西莫·哈伊哈(Simo Häyhä),这位绰号“白色死神”的狙击手,身着白色迷彩服,在冰天雪地中神出鬼没,一个人就消灭了数百名苏军士兵,成为战争史上一个传奇。
“白色幽灵”的游击战术: 芬兰军队充分利用了冬季的严酷环境和本国熟悉的地理优势。他们采用小部队、长途奔袭的游击战术,尤其是著名的“motti”战术。当苏军装甲部队深入芬兰腹地时,芬兰军队会切断其补给线,然后利用小型、灵活的单位(通常是装备精良的滑雪部队)对被围困的苏军进行骚扰和打击,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被各个击破。这些芬兰士兵身着白色迷彩,在雪地中如同幽灵般出没,给苏军带来了极大的恐惧。
严酷的自然环境: 芬兰的冬天是极其残酷的。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漫天飞雪,不仅对苏联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让他们的坦克和机械设备频频出现故障。苏联士兵缺乏必要的御寒装备,许多人在战斗中被冻死,或者因严寒而失去战斗力。而芬兰士兵则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气候,他们穿着保暖的雪地服,利用雪橇和滑雪板进行机动,成为了战场上的“白色精灵”。

三、苏联军队的指挥失误与装备劣势(特定战役)

尽管苏联拥有强大的国力,但在苏芬战争初期,其军队的指挥和装备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指挥体系混乱: 虽然苏联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在战争初期,其指挥系统并未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磨合。基层指挥官的自主性不强,信息传递缓慢,导致应对芬兰军队的游击战术时,往往反应迟钝,甚至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战术僵化: 苏军的战术思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阵地战和大规模兵团作战上,对于芬兰军队的非对称作战方式缺乏有效的应对预案。他们的坦克部队虽然数量众多,但在狭窄的森林地带和崎岖的地形中,反而容易成为芬兰军队的活靶子。
装备问题: 虽然苏联拥有坦克和飞机,但其质量和性能在一些方面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先进。例如,早期型号的坦克防护能力较弱,容易被反坦克武器摧毁。同时,苏联士兵也缺乏足够的高射机枪和反坦克炮来对抗芬兰军队的机动性和工事。
政治清洗的后遗症: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政治清洗,对苏联军队的指挥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经验丰富、有能力的将领被处决或监禁,导致军队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苏联军队在战争初期的战斗力。

四、战局的转折与芬兰的妥协

面对苏军的巨大伤亡和战争旷日持久的局面,以及来自西方国家(主要是英法)“可能派兵支援芬兰”的潜在威胁,斯大林不得不调整策略。从1940年2月开始,苏联集结了更多的兵力,并且更有效地运用了炮火优势和特种部队来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在斯大林不惜代价的猛攻下,芬兰的防御体系最终被突破。芬兰军队虽然英勇抵抗,但人力和物资的短缺已经到了极限。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芬兰政府最终不得不接受了苏联的条件,于1940年3月签订了《莫斯科和平协定》。

结局:惨胜与深刻教训

苏芬战争的结局是:芬兰虽然失去了相当一部分领土,但却保留了国家独立。而苏联则付出了数十万的伤亡代价,才勉强占领了部分战略要地。这次战争让苏联在国际上颜面扫地,也暴露了其军队的诸多问题,给斯大林敲响了警钟。在随后的1941年,当德国入侵苏联时,芬兰之所以能够选择再次与苏联为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冬季战争给芬兰人民带来的仇恨和对苏联实力的蔑视。

总而言之,苏芬战争百万苏联大军未能迅速拿下小小芬兰,甚至差点被“反杀”,并非偶然。这是苏联方面战略误判、轻敌冒进、战术僵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芬兰方面则凭借着对国土的热爱、出色的防御工事、创新的战术以及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抵抗史诗。这场战争,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军事教训:兵力并非唯一决定因素,知己知彼、灵活应变,才能在复杂的战场上取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古以来,凡是俄罗斯参与的对外战争,都逃不过一个两年定律:首先要花一年的时间意识到自己在打仗,之后再花一年的时间弄明白上一场战争的模式和经验在这一次并不适用。等到两年时间过去以后,才能学会从当前这场战争里总结经验并开发出对应的作战方式。

当然,有些时候对手太弱,还没等进入这个状态就莽赢了也是有的,但是芬兰显然不属于这种可以莽赢的对手,相反段位还要高上许多。

user avatar

首先,苏芬战争苏联拿到了想要的领土,所以不存在拿不下;其次,不存在反杀的情况。

至于说苏联为什么打的艰苦,首先是对冬季芬兰情况估计不足,苏芬边界地势崎岖森林密布,不适合苏联现代化装备集群展开;对芬兰地理情况不了解,指挥系统混乱,情报不利都制约了苏联战争能力;芬兰方面充分发挥滑雪优势,利用滑雪板和雪橇高速机动,苏联方面没有应对措施;芬兰人口极端集中在沿海地区,苏联缺少海洋登陆作战设备和经验,否则直接登陆赫尔辛基就拿下了。

不存在反杀情况,二战中芬兰军队自始至终没有拿下维堡,也没有对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的铁路形成致命威胁,原因芬兰军队缺少现代化战争能力,一旦越过边界也存在不熟悉地理的情况,而且进攻作战正中苏联军队下怀,苏军利用山林湖泊布置的炮兵阵地对进攻芬军造成巨大伤亡。对于人口百万的芬兰来说,5万伤亡就已经不可接受了,到了1943年进攻苏联的芬兰军队已经在崩溃边缘,伤亡惨重而且缺少补给。

苏芬战争被很多人误解了,实际上此战胜利的一方是苏联,而且极为重要,二战中正是凭借维堡防线,苏联在列宁格勒西北方向死死顶住芬兰和德国联军的进攻,保证了列宁格勒西北方向的安全。

user avatar

苏联差点被反杀是完全不存在的事情。除非这个点有从列宁格勒到维堡那么大。

百万苏联大军拿不下芬兰,也是不存在的。那是一开始出动的50万大军拿不下芬兰。等到苏军真的累计投入百万人的时候,已经是1940年2-3月,芬兰很快就战败求和了,再打下去芬军几乎肯定是全军覆没。

尽管苏军损失确实十分惨重,但也要看到

苏联战前提出的要求是什么?1)卡累利阿地峡国界向西移动12公里。2)租借雷巴奇半岛给苏联(摩尔曼斯克附近)3)租借汉科半岛与苏联,苏联会付一些钱。4)割让芬兰湾当中一些小岛。5)拆除曼纳海姆防线。6)苏联割让卡累利阿部分领土予芬兰作为交换。

单纯从面积上来看,芬兰给予苏联2761平方公里,苏联给予芬兰5529平方公里。但苏联要的都是战略要地,尤其是地峡国界西移以后,距离芬兰第二大城市维普里(维堡)只有30公里距离。苏联给芬兰的土地真的是没啥太大价值。

那么战后苏联得到了什么?1)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包括维堡,全部割让予苏联。比苏联原本要求多的多。曼纳海姆防线地区直接变成了苏联领土。2)拉多加湖以北大量土地也割让予苏联,拉多加湖从两国界湖变成苏联内湖。(新要求)3)雷巴奇半岛割让(原本为租借)。4)芬兰湾中间小岛割让(不变)。5)萨拉附近割让部分土地(新要求)。6)租借汉科半岛(基本不变)。7)苏联原本用于交换的领土当然也不会给芬兰。

简而言之,苏联不仅达到了战前提出的所有条件,而且变本加厉。所以哪里能看出“拿不下”和“被反杀”呢?

然后直到今天,国界还是那么回事,维堡还是属于俄罗斯。顺便说一下,维堡其实本来是瑞典人修筑的,1710年大北方战争中,俄罗斯打败瑞典占领此地。1812年芬兰大公国的成立时候,亚历山大一世把维堡划进了芬兰大公国(反正芬兰大公也是他自己)。这造成了1917年维堡随芬兰独立,然后又被苏联通过冬季战争占领。这地方的经历有那么一点像现在的克里米亚。

从战争前后的条件就可以看出,芬兰终究还是战败了。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是,芬兰还不如当初直接答应得了,这样不仅损失小,还避免了卷入二战。至于被苏联欺压这件事情……其实二战以后芬兰也长期活在苏联的阴影下,有个专门的术语是“芬兰化”,具体含义可以自己查询。

当然马后炮没啥太大意义,但至少说明了冬季战争中,芬兰就是战败方,这一点毫无疑问。


至于苏联为什么付出这么多代价,详细回答起来太麻烦,简而言之:

1.战略上过于轻敌。一开始只动用了列宁格勒军区的约50万部队,而芬军的人数也超过30万,苏军初期阶段的人数不到芬军的两倍。而战争末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70多万(约100万是累计投入),芬军的总兵力还是30多万,苏军总兵力超过芬军2倍,而这个时候芬兰确实撑不住了。

有一种看法认为,当时苏军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提出过击败芬兰需要动用全国各军区的力量,但斯大林认为列宁格勒军区就够了——以下只是我个人猜测,沙波什尼科夫应该是出于军事角度考虑,芬兰全力抵抗的情况下需要的兵力。斯大林想必不是不相信总参谋长的军事水平,他更有可能从政治角度认为芬兰的抵抗意志不会那么强烈。

很可能苏军对于芬军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认识,但最高领导层对于芬兰的意志有着极大的轻视。

2. 当然,人数不代表一切,武器装备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这方面苏军占尽优势。可是苏军过于轻敌,他们选择了在冬季发动入侵。虽然说大家都冷,但是冬季更加不利于进攻,也更加不利于先进武器的发挥。我不认为苏军意识不到这一点,更有可能是他们认为可以吓倒芬兰,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就立刻开打。

3. 苏军的进攻路线布置也奇怪。芬军30多万人中,主要布置在卡累利阿地峡,有12万人左右(不计战略预备队)。而苏军布置在这个方向的,也不过20万人。20万人在冒着严寒打12万人驻守的防御工事,这确实很有难度。

那么其他30万左右的苏军干嘛去了呢?布置在拉多加湖以北,中线和北线,企图截断芬兰,切断从瑞典和北冰洋进入芬兰的路径。

我认为,这就是苏军最初的战略轻敌导致的严重的战略误判,最终导致军事灾难。

其实,如果只是打芬兰,中线和北线打不打关系不大。打下维堡,沿着海岸进攻赫尔辛基即可。但是,可能是由于苏联认为芬兰不会坚决抵抗,所以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其他国家。苏联把大量兵力放在了难以进攻的路线上,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切断其他国家支援芬兰的可能。而这多半也是基于苏联认为芬兰就不会独自坚决抵抗的判断——但如果有人撑腰就另当别论了,所以他们花了大力气去消除这种可能性。

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误判,就没有哪个国家为了芬兰挺身而出。英法曾经动过向芬兰出远征军的念头,但这个想法的真实目的更可能是占领挪威和瑞典北部,切断德国铁矿石供应——挪威有可能是这么认为,所以他们死不同意,最终导致英国下决心入侵挪威——即使苏芬战争已经结束了。而德国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为了防止英国抢先手,就先入侵了挪威。

总而言之,外国对芬兰的援助十分有限,苏联完全是多虑了。

而苏军的灾难性失败,那种以数倍兵力进攻却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惨案,主要就发生在中线(包括拉多加湖以北)和北线的人烟稀少,缺乏道路的地区。当然苏军在地峡打得也没多好看,但也没有那么离谱——况且地峡战线上苏军也真的没有数倍兵力。

4.苏军本身作战能力差。这个是存在的,但并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铁木辛哥上台以后,对曼纳海姆防线进行炮轰和轰炸准备,在卡累利阿地峡集中了40万以上的强大兵力,以及大量火炮和轰炸机发动强攻,芬兰军队那15万人根本顶不住这样的猛攻。

———————————————————

不少评论都认为如果芬兰接受苏联要求,则苏联会吞并芬兰。

虽然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但据我所知,目前也并无证据支持。只能说是一种猜测。

但我倾向于认为苏联的目的应该还是为了列宁格勒以及摩尔曼斯克的安全考虑。

如果苏联真的目标是最终吞并芬兰,那么苏联提出的条件实在太……小了。除了拆除防线可以算一条比较严重的条件,领土要求实在太微小了。

比如,地峡国界西移12公里(实际是向西北移动一个扇形),很难理解这点土地对于吞并芬兰这样的目标而言有啥特殊意义——但对于拱卫列宁格勒确实有意义,因为相对火炮射程而言,这还是挺长一段距离。

芬兰湾几个小岛……就更不知道意义何在了。难道是怕芬兰修筑要塞阻碍苏联海军?但首先芬兰估计也没这预算,其次,打芬兰也不靠海军。不过,如果从保卫列宁格勒角度考虑,对苏联海军的防御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雷巴奇半岛同理,对保卫摩尔曼斯克有意义,看不出此地对吞并芬兰有特殊意义。

汉科半岛有相当战略意义,但主要还是控制芬兰湾,真要从这里进攻芬兰,则很难把部队展开。

当然,领土无论大小都有主权。不是说苏联提出的领土要求不大就代表正当。但假设苏联最终目的是为了吞并芬兰,这第一步似乎小得有点奇怪。

实际上,双方谈判从10月头开始,谈到11月,11月30日苏联才开战。这个时间相当长,苏联真要吞并领土,应该早就最后通牒甩过去了,还花一个多月在那里讨价还价?似乎也比较奇怪。

况且,和波罗的海三国不同,无论怎么说芬兰都不可能在德国的主攻方向上,而芬兰军队本身的威胁并不算很大(以当时来看。况且实际上最终威胁也不大。芬军进攻苏军防守的场合,芬军表现也没有特别突出),并没有很大的迫切性要整个吞并。

至于芬兰的各类资源,原本就很少,而苏联原本要求的地区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资源可言。

当然,以上也只是推测,并不能否定苏联计划吞并芬兰的可能性。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认为1939年苏联并没有这种计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