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胡说八道。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比较,必须建立在前提相同的情况下,南北方气候不同,这种不同,直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情况下,无法建立有效比较。
作为一名在上海工作的东北仁。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江南饮食的精髓就是,不管是什么地方的菜肴,在江南地区的烹饪技巧就是:
使用老抽染色土豆和虎皮鹌鹑蛋混入红烧肉,冒充猪瘦肉和猪肥肉。
使用生姜混入咖喱鸡块,冒充鸡块。
使用年糕混入水煮鱼,冒充鱼片。
在焖肉片下面放雪里蕻,显得量多。
在水煮鱼片下面放豆芽,显得量多。
在剁椒鱼头下面放乌冬面,显着量多。
使用中央凸起的盘子,显得量多。
还有就是对于冷冻鸡胸肉出神入化的使用。
糖醋排条和糖醋排骨只有一字之差。却把猪排换成冷冻鸡胸肉挂浆。
糖醋里脊是冷冻鸡胸肉挂浆加糖醋汁。
椒盐排条是冷冻鸡胸肉挂浆加椒盐。
肉炒芹菜是冷冻鸡胸肉挂浆加芹菜。
肉炒菠菜是冷冻鸡胸肉挂浆加菠菜。
对就是只要是肉炒的青菜,全是TNND冷冻鸡胸肉挂浆炒出来的。
还有就是用面包糠包裹冷冻鸡胸肉油炸。外形上和炸猪排一模一样,起名叫炸大排。故意不告诉你是鸡排。
还有给豆腐干起名叫素肉。给包了一点点猪肉的只有指甲盖大的包子起名叫大肉包子。我都不好意思细说。对!!!!在上海,大肉包子这个词的意思是大肉的包子,而不是大个的肉包子。汉语真是博大精深。。或许很多地方管猪肉叫大肉。但是给指甲盖大的包子起名叫大肉包子,然后卖5元一个。这种丧心病狂的操作,我只在上海见过。
如果你认为上面我说的这些都不是江南饮食。那么我再问一个:
为什么淮扬菜的狮子头长得和鲁菜的四喜丸子差不多,但是确通过混入大量藕粒冒充肉类,减少肉的使用。
至于为啥都东北菜肉多量多。
肉是哪里来的?猪身上的。
猪是怎么长肉的?吃饲料。
饲料是啥做的?豆饼和玉米。
中国玉米主产区前三强是哪里?黑龙江、吉林、辽宁。
中国大豆主产区前三强是哪里?不好意思,还是我们。
所以说,东北菜就是肉多。关键还是猪肉多。当然就是香啊。因为我们有全国十大产粮大县。 而且盛产做饲料的豆饼和玉米!!记得我第一次和朋友在上海吃饭,上来一盘炒虾,一共16个虾。剩下全是黄瓜。一人两个虾。吃的我心里想骂人。
因此上,我每年回东北过年,我的吃饭规矩就是:不吃鸡。不吃鸭。只吃红肉。因为我冷冻鸡胸肉吃伤了。。
至于上海菜,我简直是无话可说。据说上海人做菜的统一特征,是“一手酱油瓶,一手糖罐头”,就充分体现了“浓油、赤酱、口感甜”的特点。请注意上海人做菜的酱油瓶里面可不是我们常见的普通酱油。而是用来上色的,含有焦糖色素的老抽。因此上,上海菜完美的符合了高油,高糖,高盐,高色素的要求。希望院士自己注意一下,不要摄入过多的油脂,糖类,食盐和色素。
凡是嫌北方饭菜量大的?请看下图。
至于问题中提到的健康指南。简直就是贻笑大方。
1. 多吃一点粗粮:这一点北方人民早就走在时代的前面了。大碴子粥了解一下。该食材由白玉米和黄玉米组成。整个食材搭配中不包含一粒大米和一颗小麦。100%纯粗粮。健康水平甩美国麦片八条街。对了,另外说一句,上海的烧麦是老抽拌米饭馅的。
2. 少吃一点油:这一点的确对。不过据说上海菜号称浓油赤酱,希望院士自己注意一下,不要摄入过多的油脂。
3. 白肉替代部分红肉:前面已经回答。江南饮食对于冷冻鸡胸肉出神入化的使用,我甘拜下风。
4. 每天一斤菜、半斤果:这一点的确对,但是没有必要分什么南北方。
5. 每天一把坚果、一袋奶:这个问题我简直不好意思进行吹嘘。对于每年冬天都买很多松子和榛子的人相比,江南地区的碧根果简直就是香精色素的代名词。至于乳品,这个好像是北方草原地区的特产。感谢院士。。
6. 烹饪方式多选蒸煮、少油炸:这个问题我更加不好意思进行吹嘘了。继续东北凉拌菜了解一下。什么蒸煮,太不健康了。我们北方人,和美国人爱吃沙拉的习惯一样,都是生食蔬菜的,同时坚决拒绝摄入高脂肪的沙拉酱。不得不说,江南饮食中蒸煮的习惯简直是太不健康了。
最后:
喜欢在这些地域差异上制造事端,改变不了财政支付转移的现实,躲避不了监管层十几亿的罚款谈话,天天搞地域歧视觉得高人一等,也就是自我安慰罢了,止增笑尔。
一小撮资本的爪牙搬弄是非,根底就是向往他们的精神祖国,在国内搞地域歧视,在国外就直播反华,然而历史终将证明,这一切表演都是虚弱而可笑的,最终化为饮食间的笑谈罢了。
哈哈哈哈哈。。。。
这砖家连控制变量都不会吗?
那我还说北方饮食能长高,去狐臭和治地贫呢
中国的肥胖率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基本和黑非洲一个水平。导致中国人整体体脂率很低,看起来块头小。
再说了按这砖家理论,那应该全民吃西藏菜才对---
有人扣种族主义帽子了。真不是,中国这么大有点基因差异是正常的。但凡说什么“华夏人”“百越人”“矮黑人”的评论一律删除。
非常典型的一种春秋笔法:
论据都是对的,但论点和论据毫无关系。
我以为这是营销号和卖假药的标配呢,原来院士也干这事呀?
院士口中利于减肥的饮食模式是这样的:
1. 多吃一点粗粮
2. 少吃一点油
3. 白肉替代部分红肉
4. 每天一斤菜、半斤果
5. 每天一把坚果、一袋奶
6. 烹饪方式多选蒸煮、少油炸
这不是不正确,简直太正确了好吧。正确到烂大街了,随便抓个养生营销号都能倒背如流。
问题在于,这种饮食模式怎么就叫“江南模式”了?
每天一袋奶叫江南模式,是不是不给乳糖不耐受面子?(中国人普遍乳糖不耐受,江南能喝奶的人不比北方多)
白肉替代红肉叫江南饮食,江南人吃鸡不吃猪?
多蒸煮叫江南模式,沉迷煲汤的广东人同意吗?
每天一斤菜半斤果,其他地区的人不吃蔬菜水果?
“易瘦饮食”叫江南模式,江南也就比东北部瘦点,中部、西部、南部地区哪个不比江南瘦?
(说起来新疆为什么这么胖?全国最胖的地区被说有人权问题,真是蛋疼)
1、美国的粗粮消费量明显高于中国,美国人更爱吃粗粮:
2、美国的鸡肉量消费明显高于中国,美国人更爱吃白肉:
3、美国的奶制品消费量明显高于中国,真正做到每天一袋奶:
综上所述,只要学习美国模式、美国饮食,就能瘦成一道闪电。
我去吃汉堡了,再见!
江南人减肥的秘诀是谨小慎微,北方人继续大大咧咧下去,减肥是Mission Impossible,这跟新英格兰人与墨西哥人,尼德兰人与巴伐利亚人的差异,一模一样。
好家伙,这玩意是江南饮食的特点?
粗粮、植物油、白肉、豆制品、蔬菜、水果、坚果、奶类。
来咱们一个个掰开说。
首先粗粮,东北吃大碴子粥,山东爱吃煎饼云贵地区吃洋芋,这些不是粗粮?
植物油,花生油基本河南山东霸榜,豆油东三省霸榜,近期兴起的葵花籽油,一方面进口一方面东北内蒙也产量很大,菜籽油倒的确南方产的多,可也不是江南特产啊?
白肉:禽肉产量三甲,山东、广东、福建。山东产量接近第二的两倍,和江南有啥关系?
豆制品:大豆产量三甲,黑龙江、安徽、内蒙,黑龙江产量接近第二四倍。
豆制品是中国人的灵魂食物之一,怎么就成江南特色了?
蔬菜、水果:
蔬菜产量三甲,山东、河南、江苏。水果产量三甲,山东、河南、广西。
坚果、奶类:
坚果这个概念泊来的,什么夏威夷果、碧根果,确实是城市小资中产搞起来的。但是核桃、花生、瓜子才是国人最常吃的坚果好伐?合着就江南人嗑瓜子?
牛奶是江南饮食更离谱,我要瞎了。
蒸煮涮的烹饪方式:
直说隔水加热呗,中餐哪个派系没有隔水加热?
合着大煮干丝算蒸煮涮,天天骂的“东北乱炖”就不算蒸煮涮。啊对忘了,扬州好像还因为隔了条江就被开除出江浙沪籍了来着…
是个人都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你就搞搞科普,没毛病。夹带地域私货非要说把健康的饮食不论三七二十一扣到“江南饮食”名头下,和韩国人有啥区别?
说不好听点,不单说江南,南北一起说了,就说碳水内卷区吧。
肉菜水果这些,碳水内卷区的人以为,自己是经济发展了,才吃上这些“改善型”的好东西,那非内卷区的人,经济比自己差,肯定吃不上。可是非内卷区的人家一直就有的吃啊,经济发不发展,这些东西都在他们的地里山里海里活蹦乱跳的长着,你不去拿着人民币抢,当地人反而吃的更好。
是云南人穷的吃不起菌子了?还是滨海渔区穷的吃不起海鲜了?还是内蒙人穷的喝不起奶了?
我小时候吃车厘子吃梭子蟹吃大虾,都是抱着盆吃的。现在经济发展了,好家伙,吃螃蟹吃车厘子倒是改数着个吃了。
知乎一直以来流传着一个论调:“江南地区富庶,所以江南的饮食和文化都是优等的”。
比如偏好甜口,自封的“清淡”,追求食物“原味”。曾经跟我对线的某个江南某新一线城市居民告诉我:“穷山恶水爱吃辣”。“某盆地居民品味太差,重油重辣,饮食荒漠,麻痹味蕾”。
我寻思在封建社会难道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吃得起香料吗?香料难道不是价比黄金吗?难道不是有钱人才能“吃香喝辣”吗?穷人别无选择所以也只能吃“食物的原味”?
影响健康和肥胖问题的最大因素难道不是糖?为何现在都把矛头对准了碳水,油盐甚至是辣椒?
作为一个生活在西南的北方人,发现身边越来越多人受到这种言论的影响,越来越多人视油盐辣椒为洪水猛兽,越来越多人吃饭不吃主食,去吃什么“营养餐”,“健身餐”,白水煮西兰花巴沙鱼鸡胸肉成了健康代名词。
不好意思,我拒绝。我对自己的生命长度负责,我宁可少活几年也不要吃这些玩意。
其实理论上来说,冰岛人饮食相对最健康,因为他们的平均寿命相对最高,所以我们要推广冰岛饮食吗?
不说欧美,单就东亚这一块,日本的饮食在健康程度上也比中国更高。毕竟日本饮食讲究清淡,比起更重口味的“江南饮食”更加健康,难道我们就应该推广日本的饮食模式吗?
我再退一步说,江南饮食就真像“专家”吹的那么健康吗?我就不说两广的“老火靓汤”的嘌呤有多高,各种“凉茶”对肾脏的负担有多重。我就单纯说说“江南美食”的代表——无锡菜,那恐怖的用糖量。
像流沙包这种基础食品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不妨尝尝酱排骨、苏州熏鱼。你要能在这个菜里吃到一点咸味,算我输。
当然了,可能有人会说我在吹毛求疵,难道北方菜就没有这种非常不健康的菜吗?当然有。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然南方菜确实有问题,那么推广“江南饮食”又是否合理呢?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菜肴健不健康都好,与当地的水土生养和风土人情是分不开的,贸然改变别人的饮食结构,我个人感觉并不好。
最后说起来,比起北方菜肴,美国的垃圾快餐对人的健康有更加负面的作用吧?与其想着干掉北方菜肴,不如先干掉美国快餐更实际一些。
在外漂泊几年后,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一部分吃了改开红利而先富起来的江南地区人,试图通过抢夺话语权的方式污名化北方人,把北方经济落后的因素全部堆在北方人的不良习惯上,以此逃避先富带动后富的法理正确性,建立一个“南方有钱是因为南方人活的更先进”的新法理依据。
为了这个目的,这些人用尽手段试图合理化他们那一套落后到家的封建宗族制度、穷鬼生活习惯、空想饮食文化,试图把自己的反科学科学化。
可怕的是,很多年轻人真的信了这些鬼话。
“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和“南方人有没有钱”没有任何相关性。
南方经济发达是地缘+政策的多重复合效应。
而现在一些南方人,也就是所谓的先富,这群人控制一些资本喉舌,试图在法理上合理化自己获得大量财富这件事。
就像是老美因为发了战争财运气好赢了几次就说自己是天选之国,天命所归,德行高尚一样。
他们将“穷”这个事实,变成“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你穷是因为你生活习惯不好”
以此来制造一种
“我有钱是因为我各个方面都比你优越”的幻觉。
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只要你是个穷人,都应该反对这些人的洗脑。
今天他们说南方人不该还北方输血的债,明天他们就敢说城市不该还江浙沪乡村的债,后天就上海单独建国了。
现在因为你出生点离这些资本家有点近,接了对方漏下来的一点饭渣子,就开始以为自己真的很牛掰了,觉得自己和这些先富是一体的,你是不是对自己的定位有问题?
我甚至不知道你们他妈的在评论区争些什么玩意,知乎现在的水平可真够低
你要说广东菜福建菜少盐少油少糖(忽略高嘌呤)营养健康,北方人没意见。江浙沪这种做什么菜都得放半袋糖的地方就别出来丢人了好吧。依我看全国饮食最不健康是碳水比例极高的山西,其次就是极度嗜糖的江浙沪。
我并没有觉得江南模式很好,非要说讲究得弄个下午茶还是甜品还挺好,但是食物本身并不能给我太多满足感。
本肉食者日常感觉吃不够肉,或者鸡鸭肉居多,这种跟北方大口牛羊肉体验感真心不一样。
我是在东北第一次感觉到被食物满足治愈,就是你可以很爽快得吃,而不是一撮还非要切极薄的片,就是,这才叫进食,才是生活气息。
那我也没觉得东北人胖啊。
阿拉伯人倒是不少胖的,那是碳水吃多了还不运动。
更不提,江南尤其女性,很多时候饮食习惯都病态了。
什么吃东西就吃一点点,饿着怕胖,追求白幼瘦什么的,搞得我这种正常吃饭的,很异类,跟这类姑娘吃饭也没啥胃口。
跟隔壁日本差不多尿性,大朵茶叶不好,非要碾成粉,弄抹茶,倒不是说精致点不好,但是过犹不及,讲究过头了,吃东西的快感就不太有了,也是没意思。
没有愉快的进食体验,精神上也多少有点影响,我反正会感觉不那么快乐。
就跟我现在隔壁的犹太一样,天天拿hummus当个宝,其实也就只能吃点素的,肉价贵,坐标又在一堆阿拉伯国家之间,容易神经焦虑,侧面感觉幸福指数还没我这边高。
约旦再不济,hummus和腌菜椰枣这些都是附赠品,正餐还得牛羊肉配饼子。
浙江人,精致讲究,什么理念,说一千道一万,吃得并不酣畅淋漓,加上生活节奏快,高压,邻里攀比,变着法子卷,幸福指数真不咋地。
我小时候就没有很满足,但是不明所以,直到在可爱的北方和阿拉伯大口吃上肉。
顺便,“健康饮食”下,早上稀饭,配油条蘸点美味鲜&酱瓜&泥螺,粢饭团什么,中午来点清炒,汤水,吃牛肉从来都是和蒜苗韭菜炒炒,要不卤了切薄片,羊肉只有过年那会儿的羊肉汤.....
我并没有感觉,我们到了能随便吃牛肉的程度,大块的&整条腿,直接烤,而不是非要搭点素的炒。
就这类饮食下,小伙子小姑娘武德都不行,小伙子不行,就要找更费拉的姑娘,姑娘就更追求白幼瘦,节食饿饭仙女管子催吐一顿操作.....相当恶性循环。
我认知里,老家姑娘很容易纸片人身材+多少带点胃病,身体虚,冬天手脚冷,然后例假死去活来,就这样也不带反思的。
就这饮食下,内蒙男生泡俄罗斯妹子,东北男生泡美国妹子,偶尔去南美交流一下还能白嫖几个pao友,西北男生泡阿拉伯妹子~(括号一下,举例的这波都是靠个人魅力搞对象yp的,跟那种工程队去非洲当黄垃圾的不可相提并论。)
俺们可爱的老乡,知乎人上人都因为太瘦入关德国妹子未遂,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天天在知乎骂女人莫得家国情怀,实体老乡欲跟韩国日本妹子贴贴还不太讨好,对外成果相当感人。
不绝对,但是跟男孩子约饭,除了某江苏男孩独生子,180+高大乐观,他吃饭还挺香,也是我一度关系很好的饭友。
此外,不少男生也是食欲不振,更有甚着,为了自己攒钱旅游,食堂光吃米饭和免费汤,点些素菜,跟他吃饭真的看不出对食物的热爱。
一个干饭都不香的人,很难给人感觉热爱生活,你就当我片面,但是我确实身边没咋看见我片区男孩海外特别招桃花跟外国妹子打得火热的,可能去欧美留学的有,可能那种在外做生意的有,有的那些,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精神气都不一样。
倒不是说你得阳刚,但是你得健康,不管你高矮胖瘦,健康之人的美感不是节食之流能比的。
更不提,明清时期开始,就一堆黄本子给这些小伙子画大饼:
你看,我随便找一个就是书生一心想等屁吃的剧情,反正你武德不重要,做题好,加油卷,大姑娘小寡妇总会有的。
这发展走向,我都感觉容易扭曲,适合个屁的中国人。
所以说我如何看待江南饮食~
我非常欢迎推广饮食本身,然后搞精致点,从器皿到色香味,摆盘到文化背景随便发挥。
走日本路线,多开点米其林,吹高大上,反正很多东西也就一小搓,很适合摆盘,更适合割老外智商税。
该往这个方向吹,然后把什么蟹八件搬出来,我是包邮区我骄傲,好吗,往死里搞,有利于我装逼。
但是实体,我希望小姑娘小伙子多吃肉蛋奶强身健体,这才适合中国人。
我老家起码靠海又是城乡结合部,海鲜管够,坐车去周边村村野菜野果茶叶都很天然,业余还能养个鸡鸭。
稍微城市一点,青团都是色素染的,食材并没有很健康。
云南这种才叫果蔬管够,24k纯天然,小蘑菇随便磕。
深究我感觉云南人也比俺们武德。
我室友日常[杏子一到季节掉了一地都没人要]画风,就是可能还是比较过剩的状态,浙江的果蔬好像还没这么随手可得吧。
咱只能说,讲究季节性,啥点吃啥果蔬,图新鲜,但是没说量大,更不算便宜,再说啦,别地方也吃果蔬的好伐。
江南饮食其实很符合内卷伙食,真不是什么好榜样。
相对应的,我也不太喜欢[精致]日料,非要说喜欢可乐饼猪扒饭这类。
卧槽,最后一段给我吞了,补一下:
女同胞们,麻烦你们也多吃肉蛋奶,孱弱的饮食养不出战斗力强的人。
说个并不完全对的,但是我的观察体验:
阿拉伯的女权先锋埃及,家里男女干架,谁死不好说,女性体型相对高大(必须有肥胖率高等消极的一面),不乏膀大腰圆下地干活的劳动妇女,一到海湾,尤其是几个女性地位最差国,家里基本只有男打女,女性相对体型也娇小了不少(体积大也是天天蹲家生娃不运动的虚胖)。
没找到科学依据,但是我的意思是,起码给自己留点战斗力反抗,再白幼瘦下去能玩个什么寂寞。
瘦成排骨,胃病没犯都算你运气好,自保都不太行,东西拎不动,就这还搞啥女权。
管他什么院士,就算天王老子来了,豆腐脑也是咸的。
本段文字节选自小说《青囊尸衣3》
眼瞎人士请勿评论。
南方和北方人虽说都是汉族,但骨子里却截然不同。首先语言就不一样,所谓‘南腔北调’,北人只讲一种方言,即北方话,而南人有多少种方言?粗算一下也有八大方言,就算是同一种好了,如吴越方言,上海同苏州话就大不一样,杭州与南京话更是相去甚远,宁波话和无锡话更是鸡同鸭讲。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隔几十里或者翻过一座山都口音迥异。闽语叽哩咕噜不知说些啥,粤语更是同日语难以区分,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汉字。粤语有九个音调,表现力虽极强,但发音方式有问题,有些音调长期冲击刺激某处黏膜部位导致病变,因此广东成为鼻咽癌的高发病区。南人语言的繁复杂陈无法形成大气候,南京杭州都是好地方,但在那儿建都的王朝不是苦命就短命,说穿了,语言范围的狭窄无法凝聚广大地域百姓的趋同感,容易被各个击破。而北方普通话覆盖地域辽阔,既好懂也好听容易学,满清王朝被推翻之际,国会投票选国语,议员中以粤籍占多数,本拟选广东话,后经孙中山苦口婆心的劝说,最后才定为北京话。”
其实所谓‘普通话’又称国语、官话,是一种人造语言。北京话只是其基础,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居民完全操这样的方言。中国语言的统一是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是秦始皇‘书同文’,统一文字,第二次才是‘字同音’,即统一语言,前后差不多相隔了两千年。如今,国人几乎都至少懂得两种语言:一是普通话,一是地方方言。普通话也有缺憾,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音调,而省掉了‘入’声。用普通话读旧体诗,许多音律韵味就要大打折扣,而南方的川、粤、湘、赣以及吴越方言等都保留了‘入’声,南人以方言朗诵旧体诗,就有北人无法领略的意境。不管怎么说,用一种文字和语言统一汉语,无疑是北方人的功劳。”
其次,南北方饮食习惯大相径庭,北人吃面生得高大,南人食米长得矮小,这是一条区别南方和北方人的重要标准。譬如,欧美白人吃面,故而身躯高大,而同一欧罗巴种族的印度人食米,相对就矮了不少。日本地处北方,但其食米,所以身材同南人就相似。南人说面只能做点心,永远吃不饱,北人则认为大米不顶饿,所以有‘三十里米糕,四十里面’之说。北人喜欢大块肉大碗酒,南人则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炒得嫩嫩的,煨得烂烂的,几天不吃青叶子菜就屙不出屎来,北人无所谓,光吃肉也照屙不误。南人喜食香葱,北人独爱大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咸菜,南人品茶花样繁多,北人只牛饮一种茉莉花茶,殊不知那是花香非茶香,是南方茶商骗他们的。北人吃的简单崇尚简朴,与地域气候物产贫瘠有关,南人食得精致华美喜好奢侈。北人洗澡称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才去搓一次,南人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人困床,北人睡炕,来了客人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济济一炕,南人从不这样,会睡不踏实的。不过改革开放以来,南床逐步统一北炕,再也不会动不动就请客人上床了。”
从音乐上来分南北也不一样,北方唱戏热闹喧天,如秦腔简直就是吼出来的,而南戏抑扬顿挫一唱三叹,像黄梅戏、花鼓戏等。北剧讲究真功夫,适合演帝王将相历史剧,南戏玩弄小情调,更适合才子佳人和民间传奇。北剧艺术的代表是京剧,特点是男人扮女人,南戏的代表是越剧,女人扮男人。北方女人唱京韵大鼓,也能唱出一股英雄豪气,南方男人唱评弹,居然咿咿呀呀一副娘娘腔。北人唱歌是燕赵悲歌,苍凉、悲壮、激越、凝重、悠远,南人唱歌时轻快、玲珑、婉转、亲切、凄恻。北人‘身大力不亏’,有点笨,南人虽小但灵活,智商普遍要高一些。汉以后,五胡乱华,唐末五代安史之乱,藩镇之乱都是在北面,又有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开启北大门,致使后来外族频频入侵中原建立辽金各国。北人与外族之间长期征伐、臣服融合了血缘与文化,也就渐渐的看淡了所谓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管他谁当皇帝呢,少不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行。
南人则有血性得多,‘祖国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打不赢也要打,南宋朝一百五十年,都是在复国主义的仇恨与亡国的忧思中度过的。要是换了北人早把这国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谁还管你是哪家的王师,别打扰自己的安生日子就行了。”
摘自《青囊尸衣3》
邮局港剧,内容还是比较靠谱的。
但是你管每天一袋奶叫“江南饮食”?这什么江,黑龙江吧?
陆玩喝奶乳糖不耐差点挂了,留下句名言“仆虽吴人,几为伧鬼”。你们北方佬才喝这玩意,我们吴人受不了这个。陆玩就是上海人。
还有说到“少油”,上海院士应该吃过生煎吧?我作为一个吃货吃遍大江南北的早餐,开局这么油的生煎独一档。
推广健康饮食当然很好,扯什么“江南饮食”。你要撑“江南饮食”,应该是每天一碗莼菜汤,清粥小菜生泥螺。这才是正统的江南饮食。
篡夺话语权成瘾。
就是个地图炮而已。
健康饮食的标准很早就有了,哪有什么南方北方的差异。
你想少吃油,北方有种烹饪方式叫熬(发一声)你不知道?来北京呗,带你吃汪曾祺《胡同文化》里用一个“嘿”字盛赞的虾米皮熬白菜,吃上十天半个月,扔个肘子看你嫌不嫌腻?
吃杂粮也成了江南模式的专属?棒子面窝头是江南风尚咯?狗屁不通的东西也拿出来说,以后这位再来北方,高粱米+窝窝头,隔三差五吃顿荞麦餄餎,必须让他感受下北方粗粮文化的精髓。
健康饮食是个标准,拿着南方北方说事,就是地图炮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