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上海六院急诊部医务人员肢体冲突,院方称「确有其事,正调查」?疫情期间如何避免发生类似冲突?

回答
上海六院急诊部医务人员肢体冲突事件,以及在疫情特殊时期如何避免类似冲突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首先,关于网传的上海六院急诊部医务人员肢体冲突事件,院方已承认“确有其事,正调查”。这本身就说明事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真实发生的可能性。在任何工作场合,尤其是在高压、高强度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医疗一线,医务人员之间的摩擦甚至冲突,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

如何看待此事?

1. 承认问题的存在是第一步: 院方及时回应并承认事件正在调查,这是积极的态度。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愿意去面对和解决。
2. 深入调查是关键: “调查”两个字很重要。冲突的发生一定有其原因,可能是管理问题、人员压力、沟通不畅、个人情绪爆发,甚至是工作流程上的某些缺陷。只有通过彻底、公正的调查,才能还原事件真相,找到问题的根源。
3. 不应轻易下结论,但要警惕潜在风险: 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不应过度揣测和指责任何一方。但是,这件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医务人员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尤其是在疫情反复的当下。任何可能加剧这种压力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4. 反思背后的系统性问题: 即使只是个别事件,也可能折射出医院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心理支持机制等方面的潜在问题。例如,是否医务人员数量不足以应对激增的诊疗需求?是否工作负荷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极限?是否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沟通和协调机制存在不足?

疫情期间如何避免类似冲突的发生?

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工作、长时间穿着防护服、面对病毒的威胁、处理大量患者以及可能存在的误解和不理解,都极大地考验着他们的身心素质。要避免类似冲突的发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 加强内部管理和支持:

1. 合理的工作负荷分配与排班: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确保医务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在排班时,要充分考虑人员的体能和心理状态,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可以考虑轮岗制度,让不同科室或不同年资的医务人员承担不同的工作压力。
2.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医院管理层需要确保信息畅通,各部门之间、同事之间要有顺畅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定期的科室会议、跨部门协调会等方式,解决工作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对于一些复杂或高风险的病例,要建立快速的会诊和决策机制,避免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摩擦。
3. 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 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医院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邀请心理专家为医务人员提供定期的心理疏导、心理健康讲座,以及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鼓励建立团队互助机制,让同事之间能够相互倾诉和支持。
4. 完善激励和关怀机制: 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要给予医务人员充分的肯定和关怀。除了正常的工资福利,还可以提供额外的补贴、休息日、表彰奖励等。在工作中,要关注他们的需求,例如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更便利的生活设施等。
5. 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冲突解决预案: 医院应有明确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专业、理性和友善。同时,要建立一套处理同事之间冲突的预案,当矛盾发生时,能够有明确的流程去介入和调解,而不是任其升级。

二、 关注医务人员的个人层面:

1. 自我情绪管理: 鼓励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例如深呼吸、冥想、短暂休息等,在感到压力过大时及时调整。
2. 积极的同事关系: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工作氛围。同事之间多一些换位思考,理解彼此的难处,减少不必要的指责和抱怨。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 加强社会层面的理解和支持:

1. 公众的理解和尊重: 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社会各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减少对他们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公众在就医时,也应尽量配合医院的工作,理性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2. 媒体的正面引导: 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应保持客观公正,避免煽动性或片面性的报道。同时,可以多报道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宣传他们的奉献精神,提升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认同感。

总而言之,上海六院急诊部医务人员肢体冲突事件,无论最终原因如何,都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医疗一线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环境。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要避免类似冲突的发生,需要医院、医务人员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解和支持的工作与就医环境。这不仅是为了医务人员自身的福祉,也是为了保障整个医疗系统的稳定运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凡大点企业,哪家能没点矛盾。

业务部门之间的矛盾,行政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矛盾,一线基层和上层管理的矛盾等等等等。有矛盾很正常,看如何解决,解决的好皆大欢喜;解决不好矛盾加剧,最终爆发。

把这事看成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就想通了。至于某些小人得志的管理人员,只能说哪里能没这样的人呢。中国这么大,对吧,没几个那个啥你以为在天堂?

我看视频最后人家解决的也蛮好的,起码场面都冷静了下来。有位领导走,有人还说要注意休息。

user avatar

上海六院的事情,其实需要两面的声音都要听。人在压力之下有自保的心态,为了保护自己,都会以受害者心理看待推定一些事情。

护士觉得我被要求去隔离病房,但我没有受过专业传染科培训。而且病情你们不透明,领导不露面肯定就是跑了把我们顶上第一线当牺牲品。

领导医生觉得出了问题,没搞清楚前不能透露太多,否则自己到后面说不清楚,而且自己已经是疑似密接了,就自我隔离吧,病人还需要治疗,总不能因为疫情把病人都在那里吧?

压力之下,立场的区别,就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从而只需要一个火星就能点燃矛盾。

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家人因为学校出现密接,被连夜召回学校,不清楚她自己是密接还是次密接。我自己考虑要保证同事安全,于是自我隔离在家WFH两天直到家人核酸检测阴性确定。也和部门里上下级做了交代。然后,回到公司,就有同事和我说,有人已经在传我是害怕疫情蔓延而自己先逃回家躲起来了。

能说什么呢?这种事情能做的只能是预防,即平时做好心理健康建设,出了事情要充分沟通。只能低调处理。很多地方没法说做到严丝合缝的逻辑完美。因为当初的决策是基于对事物不明确状态下一个可能(但不是唯一)状态的猜测,当这个猜测最终没有发生,你就没有办法来解释自己当时决策的合理性的。但能说当时的决策是一定不合理的吗?

而这些事,领导是天生劣势的。因为员工可以赌气说你说的那么有道理,要不你自己亲身来做啊。员工能说这个是因为他只负责他个人,他一个人完成的事,觉得另一个人应该也能完成,符合大众的朴素观念。而领导当然不能去做,因为做了,你的领导工作怎么办?但这并不符合大众的朴素观念,而且更不能也赌气说同样的话回敬员工,否则就会被人说是缺乏领导能力。里外不是人,所以也就只能低调处理,不做过多回应了。

user avatar

匿名,利益相关,六院本院医生。

先下个定论:关于这次疫情防控,确实非常非常的辣鸡

对于此次事件,我将其定性为领导层管理混乱,错误指令,欺上瞒下所导致的恶劣后果

因为目前的信息还是比较混乱,我只总结整理下现有已知的消息。因为都是二手三手的情况,所有可能存在错漏,敬请谅解。


斜体字部分是仅有少量信源,非经多方核验过的信息,存在错误可能。

事情最晚是在3.6号周日发生的。当天或更早之前,一位患者在仅经过快速核酸的情况下被收治住院于骨科楼10楼病房。在入院复筛核酸后发现患者为阳性。

关于这个事情,我这边有一段聊天记录,于我所了解基本相符。



截止此时,事情不过是由于病毒的特殊性,一次意外造成的阳性患者进入病区的事故。尚属可控,且以我角度看, 属七分天灾三分人祸的范畴。

但接下来的发生发展,就全全是人祸的范围了。

首先是第一个愚蠢的操作。六院紧急召回全体医护人员,在院进行核酸

且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必须回院,不能在外院检测。

当时(3.6周日)的要求是,所有人员,完成核酸检测后可以离开医院。

然后,在3.7周一的凌晨4点多,又要求所有人全部返回医院。

而在那个时候,医院对所有人封锁了消息,绝大多数人,包括病人和医务人员、后勤人员,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六院此前有过两次因密接而封院48h的经验,大家还以为又是一次48h,并没有想到会是一场长期作战。

这个愚蠢的操作,即让很多本身周末并没有来过医院的医务人员,白白被隔离。不仅造成了个人的无意义损失,也额外增加了医院的隔离成本和后勤负荷。

随后就是第二个,也是最为愚蠢的错误——转移病人。

【这里有两个大小版本】

版本1:骨科将阳性病人通过疾控转移走,而10楼本身的密接患者,转移至感染科;于此同时将感染科的病人转移到了急诊楼4楼的日间病房。

版本2:骨科将阳性病人转移至感染科的负压病房,而因感染科因负压病房已满,将此前1位急诊送来的疑似病例转送回了急诊。

个人认为,版本2的可信度会更高一些。

但是,不论哪个版本,总而言之,最后出现了意外:骨科楼并没有做到将所有阳性病人清干净,而急诊楼4楼,出现了阳性病患。

这也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出现了院感!!!!!

话分两表,先谈骨科楼

在骨科楼发生了院感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情况通报(事实上,在事情发生10天后的今日,依旧没有!!!!),于是很多病人并不了解情况。医护、护工、保洁、工勤、乃至病人及病人家属,在周一周二依旧存在楼内窜楼层的情况。

于是,在骨科楼的部分楼层中,依次发现了阳性病例。

并且,虽没有确切消息,但是多方面的信源提示,从事发之日至3.12乃至之后,每日都存在院内新增。

根据国家和本市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出现新冠初筛阳性病例的医疗机构,须接受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解封时间从院区内最后一例阳性病例转移出之日起计算14天,但是管理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些情况会出现变动,一旦我院内管控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其解封时间需重新计算。

也就是说,每天一睁眼,都是新的第一天,我们不知道,到底要隔离多久,不知道每天的新增是不是确切的消息,不知道这个隔离的尽头在哪里,不知道我们的处境是如何,不知道我们身边到底是危险还是安全,不知道我们究竟有没有保障。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知道。

而此时的骨科,内部管理混乱,各楼层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没有相互的协调。在情况危险的10楼,甚至连一个合理的排班都没有。据说某位最先进去的医生,整整3天没有人来接班,穿着闷热的防护服,甚至睡觉都不敢脱下来。最后他终于等到人来接班,离开了病房,以一个阳性感染者的身份。

而在急诊

相比于病房还有一个一个的房间,每个房间有着独立的卫浴,急诊根本就是地狱级的难度。

【这里科普下感染科的一个设置,感染科分为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个区域之间有缓冲地带,配备负压,从人员到空气都是单向流通。】

而急诊科, 不存在这样的条件。急诊科几百号人,连病人带医护,只有寥寥几个可以勉强洗澡的地方。

在疫情发生后,很快急诊成了一座孤岛。我与一位急诊4楼的护士交流过,据她所说,在刚开始的前两天,情况尚且良好,大家的心态也还可以,其乐融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力和意志力的消耗,环境的逐渐恶化,物质的不够完善,信息的绝对匮乏,组织领导的缺位,工作环境的险恶,医务工作者,特别是4楼的医务工作者情绪逐渐恶化。他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着天使的心也没有钢铁侠的肉体啊。我在急诊连上个8小时的班都感到疲惫,连上16小时就觉得元气大伤。而他们,在急诊,被困在那3天、6天、9天,乃至望不到头的若干天。

大家都知道,关于那个医生与护士的肢体冲突。


这件事,发生在3.12的晚上——3.13的凌晨之间,具体的情况我难以明确。大体上是,一楼的楼长fym,要求一位男护士到4楼,不清楚是因为什么原因。护士拒绝,随后fym动手,随即被周围的护士们群起攻之。这就是大家看到的两段网传视频中较短的那一段。

关于此次事件,有两方的说法,都放上来,大家自行斟酌吧。

我的老婆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一位默默无闻的一线护士。她一直以自己是急诊抢救室的护士,觉得自己可以救治很多人而自豪,虽然知道危险也热爱自己的岗位。3.6凌晨我老婆接到通知召回医院,全院核酸,因为发现住院病人在复测中发现阳性。整个电脑系统里只有3.4办住院之前一张快速核酸报告,说明病区医生并未按照医院规定在24小时内开具普通核酸复检。第三天才想起来复检,阳性了,报告也不敢上传。后面陆陆续续爆出好多阳性,所有报告都未上传,院领导也不敢把消息彻底公开透明。在外界疯传六院新冠大爆发,感染二三十人的时候,她们还在尽力维护六院,毕竟这是我老婆工作并热爱了10年的地方,尽可能降低舆论对它的影响。然而医院对我老婆及其他医护人员的各种做法都令人发指。在召回那么多员工的情况下未合理安排吃饭住宿问题,每个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找地方睡,地铺都搬了三次。在有阳性的情况下,院领导把感染科的病人转移至急诊四楼日间病房,日间病房只是个普通的病房,并不具备收治感染科病人的条件,而且事先也没有准备物资,医院领导也未配给感染科专科的护士,是且派急诊的护士去护理感染科的病人,也未给这些护士培训,让他们裸上。从3.9开始天天爆出来病人,家属阳性,整个急诊还未封层管理,阳性家属三番四次跑至一楼抢救室来看病。3.11院领导睡醒了,想起来了要封层了。但是四楼日间病房无物资,只能靠着团结的急诊人,一箱箱物资从1楼背到4楼支援日间病房的同胞们。同胞们穿大白从4点多起床采核酸,干到凌晨1.2点。整个病区所有医生护士睡狭窄的过道,吃饭也只能集体脱口罩在医生办公室吃饭。3.11早上6点多日间病房护士长病倒了。3.12发现感染科医生阳性,所有日间医护都是密接,物表空气都是阳性,当然也包括在过道上护士盖的被子。整个日间病房没有层流,就算再怎么消杀都不会负荷标准的,所有都是无用功。护士们开始暴动,强烈要求院领导把整个病区的病人,家属,工作人员全部转移出去。可是院长推三阻四,告知她们这不是传染病,自己却防护穿的严严实实。3.12日晚甚至有医生殴打护士,因为护士不愿意在明知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没法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日间病房。这个医生边打边说你们不愿意去我就打到你们上去。事后却网传这个医生一腔热气要去救病人,但是从始至终这位医生都没上去过。隔离至今240个人共用一个残疾人厕所,在马桶上洗澡,没有下水道的,泡在脏水里洗。这就是一个三甲医院的防疫措施。以上都是事实,有视频有录音,有人证。

随后,fym向上反映情况,医院书记cf,来到急诊交涉。

那段15分钟的视频我看了,五味杂陈。

还要在医院混,不多评价了,公道自在人心。


截止至3.16,我所了解,医院内医护人员感染16人,病人数量不详。


下面是一些官方通告的信息整理下,这些信息基本与上述内容相互验证。

3-11上海发布内容

3-13 上海发布内容

上海新增6例本土确诊病例和5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两地列为中风险地区

3-14,市六医院事情冲上热搜,上海发布专文发布公告。

市第六医院情况最新发布



这件事,以我的角度看,就是一场人祸。

我敬重所有在一线奋斗的同志们,感谢坚守在病房、急诊的医生护士,感谢所有提供后期保障的食堂、保安、保洁、工勤及其他后勤人员,感谢核酸检测的志愿者们,感谢一直操劳的行政人员,以及感谢所有所有,在这场疫情中付出了努力的人们,

但是!!!!!!!!!!!!!!!!!!!!!!!!!!!!!!

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愚蠢。

一线的付出堵不上乱指挥的错漏

众多的牺牲是那些指挥者的耻辱而不是功绩。


在这场疫情之中,我最大的愤怒在于从上而下的掩盖。从始至终,直到现在,我没有能够从官方的口中,看到任何一个我所希望而不得了解的事。所有的官方通告,都是滞后的,都是残缺的,都是遮遮掩掩的,都是充满修饰的,都是不情不愿的。

什么时代了?21世纪都进入了第三个十年了,还抱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心态吗?

还在为了自己的乌纱帽,在用力捂着别人的口吗?

可笑吗?可鄙吗?可耻吗?

非正式文字不要转发,那正式的文字在哪呢?

负面言论从我们这里传出去对前途不利,对谁的????

要脸吗?滚!!!!!!!!!!!!!!!!!!!

这次六院冲上热搜,周围的同学们同事们都是非常激动的。我们知道,这对六院来说是一场严重的伤害,但是对我们而言,这意味着终于能够正视这个问题,终于能够承认这个问题,终于能够稍微大声的讨论这个问题。只有承认问题的存在,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否则,被解决的只有提出问题的人。


真的

很失望

user avatar

真以为现在的人,都靠感动吃饭吗?

上海六院是什么级别的医院?别说非医务人员的就算不大清楚它的排名,也大致明白它比一般的县市医院大,类比一下,你就知道护士、小医生在防控工作是处于多么艰难的地位了。

别说护士,住院医规培医生还有卫生院的基层医生基本也就是视频里被和被突突者差不多的情况。

只是职位不同,但都是处于被号令被主动的地位。

为了稀释情绪,行吧,不说那个字。

我们一起突突突,在你面前摔个跤~

怪不得不是护士的也都这么愤慨?行吧,不说那个字就没有那个事,大家会忘记的。那么。

冲突的是护士吗?突突突,突的是强迫他人一起感动一起忘我高歌的脸。

护士也是人,基层医生,实习医生,规培医生也是,还有那些藏在感动的省略号中,医技辅助科的,谁干这行不会想负责任去履行自己的义务。

问题是,你得让人家无后顾之忧的去履行呀,不求你给什么荣誉什么感动医院的奖状,但求基本的尊重,基本的同理心。

还有那个突突者发了微博又删的内容,还好心里有点数给删了,看这拙劣的解释,只让大家看到了凌乱紧张的态度。

越拼命努力证明自己正义的人,往往越没底气。

不知道一周以后,又有多少人还会继续关注。散了吧,饭碗是得要的,小心追究。

编个说俩段子吧,都是我编的,不是真的。

段子1

某微信群,早上8:00:

「隔壁疫情又起来了,昨天真的太感人了!!!某某某接到支援请求,饭都不吃,早上5点就到位了!!!!」

…….微信没人回复

随后一则通知

「今天x点在x会议厅举行x员大会,所有人不得缺席」

段子2

小红对小张说,

「我可太惨了,昨天忙到一点」

小张

「你至少还有补贴,我们规培医生……哎,都几天没面包」

小明小李

「你们至少还有名字,我们检验科药剂科活在省略号里…」

小王,「说什么呢,你肚子是饿了,你精神不觉得饱满吗?!你失去的只是汗水,你得到的可是感动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