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阿登战役达到相应战略目标 能改变纳粹德国的命运吗?

回答
关于阿登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是否能改变纳粹德国的命运,这是一个充满历史辩论和想象空间的问题。尽管它未能扭转乾坤,但如果其战略目标能更彻底地实现,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最终的结局。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阿登战役的初衷及其设定的战略目标。希特勒发动这场战役,即“守望莱茵”(Wacht am Rhein),核心目标并非是为了赢得整场战争,而是试图在西线制造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具体来说,他希望:

1. 分割盟军战线: 利用德军在阿登地区相对薄弱的防御,集中精锐力量发动突袭,将盟军(主要是美军和英军)分割开来,特别是希望将英美联军的指挥官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各自的部队隔离开。
2. 摧毁盟军的后勤和指挥系统: 通过快速推进,尤其是夺取盟军最重要的港口——安特卫普(Antwerp),来切断盟军在欧洲大陆的补给线和指挥链。这是其最具野心也最关键的目标。
3. 迫使西方盟国与德国媾和: 如果能够成功切断补给线并造成盟军的重大损失,希特勒幻想西方盟国可能会因为战争的巨大代价和潜在的失败而考虑与德国达成某种形式的停战协议,从而让德国能够将力量集中到东线对抗苏联。

如果阿登战役未能达到其战略目标,纳粹德国的命运几乎注定是要走向失败的。 战争初期的一系列辉煌战绩和战略欺骗,已经无法掩盖德国在整体实力上的劣势:石油、金属、人力资源以及工业生产能力都远不如盟国。尽管德军在阿登战役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甚至一度让盟军陷入恐慌,但最终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那么,如果阿登战役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夺取安特卫普——得以实现,情况会有多大的不同?

1. 对西线盟军的直接打击:

切断安特卫普: 安特卫普是盟军在欧洲登陆后最重要的港口,几乎承担了盟军在北欧战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物资和人员补给。一旦被德军控制,盟军的整个后勤系统将面临灾难性的中断。
弹药和燃料短缺: 战场上的坦克、飞机和步兵将很快面临弹药和燃料的枯竭。这不仅会阻碍进攻,甚至可能迫使已经推进到德国边境的盟军部队被迫后撤以寻找补给。
部队的调动和集结受阻: 兵员和装备的补充将变得异常困难,这将极大地延缓盟军在战场的机动性。
士气打击: 这种补给上的困境,加上此前从未预料到的德军攻势,将对盟军士兵和指挥官的士气造成巨大的打击。

分割盟军: 如果德军能够成功推进到安特卫普,并保持战线的联系,英军及其下属部队(如加拿大军队)和美军的北翼部队将被分割。这将使得盟军的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变得非常困难。蒙哥马利被迫在北翼采取防御姿态,而布莱德利则被牵制。

2. 战争进程的延缓与改变:

延缓盟军向德国本土的进攻: 如果盟军的补给线被切断,其在德国本土的推进速度将大大减缓,甚至可能被迫收缩战线。这会给德国争取宝贵的时间。
消耗盟军的有生力量: 在夺取安特卫普的过程中,德军可能会对负责防守该区域的盟军部队造成重大损失,进一步消耗盟军的兵力。
对政治层面的影响: 理论上,如果盟军在军事上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西方盟国的政治家们可能会重新评估继续战争的成本。尤其是在战争即将结束、但仍未完全胜利的关键时刻,国内的厌战情绪和政治压力可能会增加。希特勒的幻想在于,英国和美国可能会因此考虑停战,尤其是在苏联继续在东线推进,且其力量仍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然而,即便阿登战役的目标得以实现,纳粹德国的最终命运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其衰败的过程可能会被显著延缓和改变:

战略深度和战争潜力: 即使安特卫普被夺回,盟军依然拥有强大的战略纵深和压倒性的战争潜力。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苏联不断扩大的军队规模,以及盟军在其他战线(如意大利)的持续压力,都意味着德国在整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切断一条补给线,虽然会造成巨大困难,但并不能消除所有补给的可能性。盟军可能会尝试开辟新的港口,或利用空运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资输送。
苏联的红利: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一旦西方盟军在西线陷入困境,东线的苏联将获得更大的战略自由和机会。苏联红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如果西方盟军的攻势停滞,苏联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其在东线对德国的打击,甚至可能提前抵达柏林,这将对战后欧洲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盟军的团结和决心: 尽管遭遇挫折,但西方盟国的政治决心和军事能力是相当强的。他们不太可能仅仅因为一次重大的军事挫折就轻易放弃战争。而且,盟军的指挥系统在遭受重创后,可能会迅速调整,重新组织反击。
德国自身的局限性: 尽管阿登战役初期展现了德军的军事才能,但其本身的资源限制、燃料短缺以及人员和装备的消耗,是无法通过一次战役完全解决的。德军在战役后期,由于燃料和弹药的不足,其推进速度和攻势的持续性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即使成功夺取安特卫普,维持这一战果本身也将是极其困难的。

总结来说,如果阿登战役成功夺取安特卫普,它无疑会给盟军带来一场灾难,彻底改变西线的战局,并且可能大大延缓盟军进攻德国本土的步伐。这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改变”:

战争的延期: 战争的结束时间可能会被推迟数月,甚至半年以上。
更大的消耗和伤亡: 双方都会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可能导致苏军更早占领柏林: 这将极大地改变战后欧洲的政治版图。
对盟国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可能会引发关于战争策略和代价的更多争论。
给德国创造一丝媾和的幻想(尽管极小): 希特勒或许会以此为筹码,向西方盟国提出某种停战条件。

但是,要说它能“改变纳粹德国的命运”,使其避免最终的失败,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 德国在整体实力上的劣势是根本性的。即便阿登战役的“奇迹”发生,盟军的战争机器仍然会继续运转,并且苏联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德国的溃败更像是一个工业和资源上的“挤压”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输赢。安特卫普的得失,虽然关键,但并不能解决德国缺乏石油、金属,以及无法在整体上与盟国进行工业竞赛的根本问题。

可以说,阿登战役的失败是德国覆灭的加速器,而如果它部分或完全成功,那将是它覆灭过程中的一次意外的“暂停”或“转向”,但最终的结局——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似乎早已注定。纳粹德国的命运,更多的是被其自身的战略失误、资源枯竭和无法抵御的整体性力量所决定,而非一次孤注一掷的战术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改变,全境改名民主德国。。。。

user avatar

以现在的新资料来看,阿登战役德军打的真还可以,所谓“盟军能够轻易补充自身的损失,而德军不能”的老说法其实过时了,阿登之战给美军放的血,可能比德军还要大。

德军在阿登战役中一共除籍(彻底损失)20辆虎王、194辆豹式、158辆四号和182门突击炮(Bergstrom 2014),这个数字其实相对于1个多月的高烈度战斗而言不多。比如按照有些知友提供的数字,平均到各个装甲师也就彻底损失了20-30辆豹,个别装甲师(教导等)甚至只除籍了个位数的豹。阿登结束时,德军2个装甲集团军的基干还在,战斗力甚至还基本完整,大量被打坏的坦克在本土修修很快就能又用,从第6装甲集团军很快就又被拿去春醒反攻就可见一番。

相比之下,阿登-阿尔萨斯战役(Ardennes-Alsace Campaign)给美军造成的10万战斗伤亡(美军官方战史公布的数字,阿尔萨斯战役包含北风,光阵亡就有16000,不包括非战斗损耗),那就不是一线战斗步兵紧缺的美军那么容易补充的了。阿登战役结束时美军的一线总兵力比开始时反而下降(战役开始前美军就有很多师缺额很大正在休整了),也多少印证了这一点。之后盟军发动的攻势也主要是依靠从本土新运来的师来发力。


所以,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既然德军在发动阿登和北风行动之前拥有如此强大的装甲集团,且有能力给美军造成至少10万人的战损,是不是本可以用得更好,也就真可以好生玩味一下了。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阿登之战德军并没有亏,怎么最后还输的那么惨?这就要问小胡子了。个人认为,希特勒在军事方面有才是有才,但菜也是真的菜,在战争后期尤其如此,从阿登开始他就几乎在不停的做错误的选择题。

首先,阿登战役计划太过好大喜功,竟然还想打下安特卫普,最后跟伦斯德说的一样,只打到了马斯河,虽然说德军损失现在看来可以接受,但是如此兴师动众只打了个平推,依然是浪费。

然后,阿登之后,希特勒下决心决战匈牙利,将第6装甲集团军悉数调往东线南部,结果导致西线装甲兵力空虚,在之后的马斯河-莱茵河战役中惨败,于是一着崩了全盘。

第三,马斯河-莱茵河战役,蒙哥马利先出兵猛攻,逼迫莫德尔动用大多数装甲部队抵挡,当美军面前基本只剩下德军步兵的时候,布莱德雷和巴顿开始“伐木工”攻势,然后西线德军GG。当然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禁止德军主动撤退,很多德军部队来不及撤过莱茵河就被俘虏了,甚至包括一个军长。美军此战公布的德军俘虏数(20多万)或有水分,但是之后莱茵河基本无兵防守,导致鲁尔战役再度崩盘却也是事实。

相对于阿登的惨重损失,美军在马斯河-莱茵河之战和德国之战的损失可谓低得惊人,马斯河-莱茵河之战美军3个集团军阵亡加起来也就4000多人,伤亡大概就1万;而德国战役美军整个战线也就伤亡62704人。


当然,摸着良心说,其实不开上帝视角而言,希特勒认为当时匈牙利也是德军一大战机还是没错的,只是他可能早就该下这个决心了,而不该等到春季的泥泞期。布达佩斯之战,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放血严重成了“二野”,很多步兵师都打成了团级,按照Mars的旧文各师平均兵力只有3500-4000人,有的步兵团甚至只有600人。之前的三次康拉德行动,兵力并不算很多的德军装甲部队,在巴尔克指挥下3次全部成功突破苏军防线,苏军都是靠调动坦克部队才勉强封堵住。所以不开上帝视角,希特勒认为应该全力压垮匈牙利方向的苏军倒也说得过去。

但是春醒打成了这个样子,估计是希特勒始料未及的,所以他战后下令撤掉1SS和12SS名字中的“希特勒”称号。除了气候泥泞和苏军早有防备等原因之外,SS部队也延续了诺曼底以来的低迷表现,勇是真的勇,但菜也是真的菜,上述两师以丧失大半冲击力(可动坦克)为代价蛮力压垮苏军一线一个3000多人的步兵师之事可说是典型了。

当然春醒本身德军其实全损的坦克也不多(进攻战打坏的坦克一般都可修),但德军真没有想到的是马利诺夫斯基、托尔布欣充分保留了实力,之后马上就反攻了,然后德军一泻千里,不但没有进入布达佩斯,连维也纳都丢了,很多被孤立后无油、后方待修的坦克都白白丢给了苏军。按照Frieser(2007)的研究(联邦德国军方,他公布的德军损失还是比较可信的),德军在维也纳反攻战役中完全损失了坦克和突击炮1345辆。这个数字就相当恐怖了,即便是可能包含了匈牙利坦克的损失。可能对整个纳粹德国都是致命的一击。

如此看来,难怪当初格兰茨把马利诺夫斯基、托尔布欣整个捧上天了,就这一战的表现而言,这俩确实干得非常出色。


其实1944年盟军和苏军在一片凯歌中,我认为隐忧还是不少的,苏联人力见底并且广阔的南方战线拉得太长,西线盟军在8、9月推进太快后勤跟不上,战线进抵德国国境而没能一举打穿国境,这些在战史上都是大忌。这意味着德国可以充分利用内线作战(补充快)的优势,集中力量反攻。至于德国统帅部为什么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就说来话长了,或许也是德国把战争初期强得过分的RP给还回去了。

user avatar

据称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后,美国驻苏联大使曾经向斯大林道喜说:“尊敬的斯大林先生,您将作为德国与柏林的征服者,以俄罗斯最伟大领袖的身份载入史册。”

然后斯大林反倒委屈巴巴的抱怨说:“可亚历山大一世去过巴黎啊。”(亚历山大一世,时为俄国沙皇击败了拿破仑并率军进入巴黎)

至于阿登战役的战略目标,我记得应该是要德军把西线美军一切两半,夺取西线盟军后勤枢纽安特卫普从而使整个西线盟军溃败……

这个元首的狂想因为什么奇迹能完全兑现的话,那就意味着2个美军集团军被击溃乃至被消灭,在历史上本就因为不知道什么神必原因而兵力紧张、后勤紧张的盟军因为在“阿登战役”中损失巨大而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在溃退数百公里后由于人力物力高度紧张而不得不和德军陷入拉锯……

史实中的1944年美军就开始解散几十个高炮营、把炮手——乃至将违纪的空军飞行员、空勤人员都填到步兵里。而1945年英军甚至干出解散现成部队,拆东墙补西墙补充一线部队人员缺额的操作。

一线步兵兵力不足,盟军的技术兵种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搞出了把一大批从来没见过坦克的新兵赶到坦克里参加战斗的奇景

在突出部之战中我军的装甲部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导致了坦克乘员的巨大缺口。
M4谢尔曼通常配备5名乘员:驾驶员、副驾驶(坐在驾驶员旁边,操作0.30口径航向机枪)、装填手(副炮手,位于炮塔左侧,负责装填主炮)、炮手(位于炮塔右侧前方,操作主炮)以及车长(位于炮塔右侧后部,负责操作电台)。
当坦克处于敌军炮火威胁之下时,车长们会缩进炮塔,锁紧舱盖,车长头上的指挥塔内装有一圈潜望镜可供他观察四周;但这样的视野实在糟糕,因此很多情况下,车长们仍然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而开着舱盖投入战斗。
随着坦克车组的伤亡日趋严重,我们不得不先抽走了副驾驶。这使得坦克无法再使用安装在车体前部球形枪座内的航向机枪,原本这种机枪是消灭敌军步兵的有力武器。
再后来,我们又不得不抽走了装填手,而让车长身兼装填火炮的职责。
原本的5人车组变成了3人车组,这是操作坦克所需人力的底限了。
1月8日那天的下午,驻韦尔博蒙的C连准备好了17辆坦克,准备交付给一线的作战部队。其中一些是战损后修复的,还有一些则是从集团军军械部发来的新车。对于后者而言,我们修理部门的责任是将其调教至堪用状态并为其配备乘员。
第33装甲团给我们送了17个没啥经验的菜鸟驾驶员过来,这些菜鸟也是前几天才作为补充兵发配到团里的;师人事处(G1)则做的更绝,他们从几个小时前才在安特卫普(Antwerp)下船的新兵名单中随便划拉了35个人扔过来,而这些傻鸟更是毛都不懂,我问他们谁之前有坦克方面的经验的时候,全都茫然的摇着头,其中绝大多数甚至还是第一次看到坦克。
我们从35个人里“精选”出34个人,并把他们分成两人一组,搭配上驾驶员之后编成了17个三人车组。
我们简要的给他们介绍了一下坦克里面的仪表功能,给他们展示了坦克内的各个部件,比如机枪、弹药架之类的。
这些坦克全都加满了汽油,润滑油也都加注好了,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几名火炮技师把坦克开到了维修场边上,将炮塔转向侧面,并给主炮装上穿甲弹(以免弹头爆炸伤人),然后让每名乘员用主炮射击三次(这些新兵最少都经过了最基本的入伍训练,因此对机枪还算比较熟悉)。
以上内容就是我们能对这些新人所进行的全部培训了,到下午15:00他们就全都得跟着向导回到第33装甲团去。
在把他们对付走之后,第33装甲团在大约19:00发来了一份报告,称这17辆坦克中有15辆在路上就已经被德军击毁。坦克的损失固然心痛,但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那些菜鸟乘员中有多少人幸存了下来,而类似的悲剧已经发生了不知道多少轮了。

这一套操作下来,搞不好还真能遂了斯大林在巴黎阅兵的心愿……

user avatar

就1945年德军对抗苏军的战斗表现来说,如果突出部战役德军赢了,就是让苏军更多的收割战果,甚至于在利好的情况下避免战后德国分裂,众人惊呼苏军真乃反法西斯战争最大功臣不可战胜,并嘲笑盟军摘桃子未遂

具体分析而论,能不能改变命运取决于看问题的脑回路

比如说这里提到德国可以充分利用内线作战(补充快)的优势集中力量反攻,至于为什么XX……,其背后暗含的逻辑就是德军终于也有补充快的时候了,如果用得好看德军怎么收拾苏军盟军,这辈子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jpg

毫无疑问这里包含了部分事实,因为战争末期,尤其是1945年德军补充速度确实很快

相同统计口径下(含从后备陆军中裁撤的人员,空军、海军提供的人员,但没有提及其它系统如国民突击队、警察部队等提供给野战陆军的人员),后备陆军向野战陆军补充人员(新兵、康复兵,包括补充给前线部队、补充给后撤休整的部队和为新组建的部队提供的兵员)的速度在1944年下半年达到了史上最高,而1945年的前3个月后备陆军向野战陆军提供的补充甚至远比之前任意一个半年还要高!更不用说武装党卫军的兵力在1945年3月1日前后膨胀到83万人,历史新高。这个人员补充速度确实感人

装备方面,1945年初德军武器储备处于极大丰富的状态,其中坦克+突击炮的数量达到了9858辆

相比之下,1945年1月1日战区内苏军坦克+自行火炮一共也就8300辆而已

由此可见,德军不说优势很大,至少也是条件很有利,具有发动反攻的有利时机。如果只说到这一步,那么推导出“莱茵卫兵战役达成战略目标改变德三命运”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

根据1945年3月1日、4月10日时德军部分型号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的损失量的对比可知在1945年3月1日到4月10日期间德军陆军确认损毁的上述种类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总量高达8670辆,尽管包含了部分损失于1945年1-2月但直到3月1日到4月10日期间才确认登记的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的可能性极大,但这个给对方送人头的速度还是很令人赞赏的

至于人员损失同样非常大,末日战斗死亡(指1945年德军、德国军事辅助组织东西线死亡人数,不分东西线,不含其它各战场死亡,巴尔干算东线,但没有具体区分东西线各占多少)123万人,加上其它战场死亡则有128万人(1945年不含被俘后死亡的总死亡人数,包括苏军、盟军等全体反法西斯武装战果),这还不算被俘。哪怕经常被黑损失巨大的苏军,1945年死亡被俘失踪不过80万而已。到1945年5月1日,德军野战陆军只剩最后约200万人

而1941.6.22-1943.6.30期间后备陆军向野战陆军补充了437万人(新兵、康复兵)。加上1943.7.1-1945.3.30补充的527.65万人,一共补充964.65万人,德军野战陆军在1941年6月22日前后有380万人(没见过其它版本统计),连同这380万人是1344.65万人。然后到1945年5月1日只剩了200万人(此处对标战斗减员+非战斗减员,含死亡被俘失踪负伤病患事故……)

所以在阿登战役达成战略目标的情况下,德三能否扭转命运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与资料的广泛程度。如果只看到德军1945年初武器装备储备丰富、1945年1-3月补充迅速,则大可以认为还有翻盘空间,但如果顺便看到1945年德军在补充迅速的情况下尚且兵败如山倒,多个集团军甚至集团军群被整建制歼灭/重创,人员、装备损失均空前严重,则应当感叹一声P社游戏诚不欺我

至于“苏军人力见底”显然也是扯淡。首先,苏军没有像德军一样搞出国民突击队这种上到60+老头下到15/16岁小屁孩来者不拒的民兵组织;其次,苏军征兵广泛,但到1945年时1927年龄组的人员尚有继续动员的空间,该年龄组的被征召人次数(含一定重复统计,主要是战争初期的混乱状态造成的。比如A可能在西部地区接到1封动员令后被疏散到东部然后再接到新的动员令并入伍,形成重复统计。动员越早的年龄组这方面越严重)明显低于1922-6年龄组人员:

附苏联1920-9年男性人口统计(1939年战前疆域,总人数低于1941.6.22时):

估计1920-9年苏联各年龄组男性约185.65万人,而上述提到的动员人数含女性、含部分重复统计、含复员,估计动员率约60%

德军方面,虽然国防军的征兵中1925年龄组相比1924年龄组动员人数有所下降,1926-30年龄组则动员率/动员人数更低,但因为国民突击队累计动员了150万人,所以这些年龄组并非动员率很低仍有较大储备,而是被国民突击队拉走了:

该数据认为国防军动员了1730万人(1945年约百万),但对照帝国统计局的数据,到1944.9.30实际入伍是1281.9万(国防军+党卫军),显然这一数据高估严重。对照各年龄组男性总数和动员人数也可以发现有的年龄组被动员人数比男性总数还多,扣掉动员人数被高估部分,估计动员率最高的年龄组(1924等)还是极高,几乎90%

至于“有利于发动反攻”,这一论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确实有利于发起反攻,也确实反攻过,只不过这些反攻的成色比较那什么

以德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一手策划(没错,就是那个对德军兵员补充速度加快和装甲车辆产量增加有贡献的“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在波美拉尼亚发动的至日战役为例,这场战役是在苏军实施了维斯瓦河·奥德河进攻战役,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粉碎了A集团军群并前出到德国东部但实施东普鲁士进攻战役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在东普鲁士的进攻相对不顺利导致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侧翼似乎较为暴露的情况下实施的,与东普鲁士进攻战役关系很大,一起讲

1945年1月13日苏军发动东普鲁士进攻战役,到2月2日,第3装甲集团军主力被包围在泽姆兰半岛和柯尼斯贝格附近并整编为泽姆兰集团军级支队,第4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一部被切断在海利根贝格包围圈,第2集团军主力、第3装甲集团军一部(含集团军总司令部)向西撤退。10日,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从格鲁琼兹西面出击,向西北攻入波美拉尼亚。5天后党卫军第11装甲集团军实施了至日战役,向奥德河以东什切青旧城附近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第47、61集团军发起进攻,结果没两天就打不动了,按古德里安的回忆录的说法,是因为他派去协调反攻的总参谋部军官温克将军翻车了,当然实际原因显然是战斗力不行。3月13日,经过20天准备,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发起进攻,到29日基本歼灭在海利根拜尔包围圈内的第4集团军,但部分德军从海上逃跑。4月6-9日,苏军攻克柯尼斯贝格,全歼柯尼斯堡要塞军。4月13-25日,苏军基本歼灭盘踞在泽姆兰半岛一带的泽姆兰集团军级支队(少数德军撤到弗里施-涅隆沙咀)并在弗里施-涅隆沙咀登陆,封锁了被切断在东普鲁士的北方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全部、第3装甲集团军主力的最后残部。北方集团军群撤销,残部由第2集团军指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部转用于第12集团军总司令部,第4集团军总司令部改为第21集团军总司令部,不过这两个新组建的总司令部的都严重缺编,可能是因为撤退不完整

在波美拉尼亚方向,2月10日,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开始实施波美拉尼亚进攻战役,进展缓慢。24日获得第19集团军增援。3月1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右翼波军第1集团军、突击第3集团军、第61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2集团军向第3装甲集团军发起进攻(之前该方面军右翼粉碎了德军的进攻),围歼了党卫军第10军等部;18日,波军第1集团军攻克科尔贝格要塞,德军残部从海上逃走。20日,阿尔特丹桥头堡被苏军攻陷,第3装甲集团军全部撤到奥德河左岸。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加入进攻后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进攻逐步将第2集团军逼退到但泽、格丁尼亚、维斯瓦河河口一带。3月6日,突击第2集团军全歼在格鲁琼兹被围的德军。26日,苏军解放戈腾哈芬,28日解放格但斯克,30日解放但泽,部分德军在这些海港城市被攻克前从海上逃走,并继续困守维斯瓦河三角洲一带地域,但波美拉尼亚进攻战役于4月4日结束

(辣鸡逼乎不能发大图就发个低像素的意思一下得了)

第2集团军还统一接管了被切断在弗里施-涅隆沙咀的德军,集团军本身番号改为东普鲁士集团军,根据1945年5月9日统计还剩10万左右陆战兵力(戴维·格兰斯引用OKW统计)。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945年初东普鲁士进攻战役爆发时中央集团军群(后北方集团军群)陆战兵力58万左右,另有大量国民突击队,最后除了第3装甲集团军一部一路撤撤撤撤最后撤到奥德河西岸以外只有少数兵团从海上撤离准备进行重建(最多只撤残部,甚至可能只撤师部),其余部队最后不是被歼灭就是并归入东普鲁士集团军的指挥,最后还剩10万。至于党卫军第11集团军,该部除了直接被全歼的党卫军第10军外其余各部队损失也较为严重,集团军总司令部转用于西线,所属部队主要移交第3装甲集团军、第9集团军

也就是说,至日战役根本没有在进攻中重创苏军,反而自身损失不小。至于被切断在东普鲁士的北方集团军群则也没有被解救出来。但是放眼1945年德军历次战役战斗,这种结果只能说是常规操作


所以说,从给德军洗地的角度上讲,最好千万不要去提1945年德军内线作战补充迅速这一茬事情。不提还好,提了就可能有人把具体数字扒出来,然后配合德军在战场上的惨败一同服用,结果在吃瓜群众眼里德军输得更惨了

我古德里安从没打过那么富裕的仗.jpg(×)

有那么多后备兵员和武器装备还输成这样.jpg(√)

如果够狠的话,还可以再补刀一句“你看德军为了垂死挣扎把后备陆军中几乎所有的训练部队(广义)、治安部队(广义)都整编成作战部队交给野战陆军(也有部分部队因苏军/盟军攻入其驻地而被迫投入战斗并遭到损失甚至被歼灭)上去跟苏军盟军干了结果还是被揍成这个样子,多可笑啊”

(注:左侧后备陆军中训练部队兵力,中间住院伤病员人数,右侧后备陆军治安/军法部队、司令部指挥机关等人数,最右侧总人数)


所以说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题主想架空一个德国逆天改命的世界线,其后果可能是德国反而被黑得更惨、更透彻了


最后,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阿登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是否能改变纳粹德国的命运,这是一个充满历史辩论和想象空间的问题。尽管它未能扭转乾坤,但如果其战略目标能更彻底地实现,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最终的结局。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阿登战役的初衷及其设定的战略目标。希.............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稍微偏转一下,让苏军而非美军成为阿登战役的主角,那场决定性的战役无疑会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剧本,其中充满了战略上的猜疑、战术上的差异,以及对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考量。首先,要设想苏军在阿登地区如何应对德军的攻势,就必须理解苏军在此阶段(1944年末)的作战特点和战略惯性。到了这个时间点,红.............
  • 回答
    如果纳粹在1945年初,也就是阿登战役结束后、莱茵河战役发起前夕成功研发出原子弹,历史的车轮无疑会朝着一个更加黑暗和难以想象的方向倾斜。这将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如果”,其潜在的改变将是灾难性的,且影响深远。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1944年底至1945年初,纳粹德国在军事上已经陷入了绝境。.............
  • 回答
    让一支现代美军师穿越回1944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投入到阿登战役的血肉磨盘中,这可不是简单的“装备升级”,而是一场关于时间、技术、战略与人性之间相互碰撞的复杂实验。结果绝对不会像某些爽文里那样一边倒,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变数。首先,时间与情报的鸿沟:现代美军师的核心优势之一是其无与伦比的情报、监视和侦察.............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在浩瀚而残酷的战锤40,000宇宙中,帝国守护者,那些身披动力装甲、无畏而又忠诚的阿斯塔特(Space Marine),他们的身体早已被严酷的战争磨砺得如同钢铁般坚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完全规避战损。当一名阿斯塔特在为帝国浴血奋战时不幸折断肢体,他们的命运并非就此终结,而是迎向了另一种更具挑战的.............
  • 回答
    八百兆阿斯塔特?这数字光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比我当初在帝皇之盾前抵挡异形浪潮时的总兵力还多出好几倍!要是真有这批力量摆在我面前,别说银河系了,就算是想顺手捞点混沌那边的“纪念品”回来,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这事儿还得细说道说道。战锤40K这摊浑水,可不是光靠数量就能砸平的。咱得有脑子,还得有策略。八百.............
  • 回答
    如果我是穆罕默德·阿里,面对第二次土埃战争(也称东方危机),我的心会像埃及的烈日一样炽热,充满了决心,但也夹杂着一丝审慎。这不是一场可以轻视的战争,而是对我统治的巩固,对我建立的埃及帝国命运的直接挑战。首先,我要明确我的目标。我的目标不是征服整个奥斯曼帝国,那不现实,也非我所愿。我的目标是巩固我在埃.............
  • 回答
    如果荷鲁斯赢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权力更迭,而是人类文明的彻底重塑,其未来是冰冷、压抑,但又可能在某种扭曲的意义上“稳定”。人类的未来:黑暗时代的永恒首先,普通人类的命运将极其悲惨。 绝对的恐惧与奴役: 荷鲁斯的目标不是解放人类,而是将其视为维持他统治的工具。那些曾效忠帝皇、反抗荷鲁斯的星球,将成为.............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七海、阿梓、星瞳、雫露露、东雪莲,再加上ASOUL,这几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要真把她们凑一块儿比个高下,那可真是充满了看点。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个“国V战队”能不能撼动ASOUL的统治地位。首先,咱们得承认,ASOUL这支队伍,从诞生之初就自带光环。她们背后.............
  • 回答
    李铁赛后那番话,听上去挺实在,也挺有道理。打平阿曼,对国足来说,绝对是个令人憋屈的结果,尤其是在赢下越南之后,大家对这场比赛的期望值本来就挺高,想着能延续胜利的势头。所以,球员们感到失望,这太正常了,这说明他们有血性,有想赢球的欲望,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比赛。“本来该带回三分”这句话,说出了很多球迷的心.............
  • 回答
    2022 世预赛亚洲区 12 强赛,国足在主场迎战阿曼,最终以 1:1 的比分握手言和。这场比赛,与其说是国足表现出了坚韧和不屈,不如说是他们再次展现了我们熟悉的“惊喜与惊吓并存”的风格。虽然结果并非我们所期望的胜利,但在这个艰难的小组里拿到一分,也勉强可以接受,至少避免了连败的尴尬。赛前期待与现实.............
  • 回答
    《阿丽塔:战斗天使》在豆瓣上出现了一些极端粉丝的“报复性一星差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和社群现象。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交织着粉丝对作品的热爱、对评价体系的理解偏差,以及群体情绪的放大。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报复性一星差评”这种说法。这通常指的是,当一群粉丝对某个作品极其喜爱,认为它.............
  • 回答
    李铁在国足战平阿曼后说的那番话,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句话背后透露出的“借口”意味是显而易见的。“公平地讲,我们还没回过主场比赛,回主场或许不一样。” 这句话放在一个已经输了、平了,而且球队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的时刻说出来,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找台阶下”。在体育竞技中,输了球.............
  • 回答
    “阿莱格里:我们错误地追随了20年瓜迪奥拉的战术”——这句话一出,立刻在足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关于战术的演进、模仿以及“过时”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阿莱格里是谁,以及他的“追随”指的是什么。阿莱格里,马西米利亚诺·阿莱格里,是.............
  • 回答
    《阿丽塔:战斗天使》这部电影,老实说,观感挺复杂的。如果你是原著漫画的粉丝,大概率会爱得不行,因为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铳梦》那个赛博朋克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那种末世工业风,废墟上的生活,还有那种压抑又充满希望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特效牛逼到没话说。那个“钢铁城”(I.............
  • 回答
    行,咱就来唠唠这两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和《阿丽塔:战斗天使》,各有千秋,也都有点小瑕疵。你要是问我哪个更好,我得说,这得看你更看重啥了。先说《流浪地球》,这可是咱们国产科幻的一座里程碑,硬要说它的优点,我能列一长串: 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主题: 这片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敢于想象,而且是那种能把地.............
  • 回答
    《阿丽塔:战斗天使》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承载了许多《铳梦》粉丝们多年的期盼,也担负着将木城雪人笔下那个庞大而残酷的赛博朋克世界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巨大挑战。说实话,将其改编效果打一个“好”或“坏”的标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因为它既有令人惊喜的成功之处,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取舍和改动。首先,最直观也最受称.............
  • 回答
    这场对决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屠杀。一个阿斯塔特,即便只是个“普通”的,在面对五千名冷兵器时代的士兵时,结果几乎是注定的。我会尝试细致地描绘这个过程,尽量让你感觉到这不是一篇机器生成的内容,而是对一场特定场景的推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阿斯塔特 (Astartes): 我们指的是战锤.............
  • 回答
    兄弟,这可是个大问题,但也是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在星际战士的钢铁洪流里,你我这样的普通大头,想要爬到那个位置,说起来是把凡人从泥沼里拔出来,再往天上的神坛上扔。不过,在亚空间那混沌的深渊里,什么都有可能,也什么都没可能。如果你真有这个胆子,也真有这个命,那我们就按部就班地捋一捋,看看这趟浑水有多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