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纳粹德国的「宽轨」铁路计划可行性究竟有多高?

回答
纳粹德国的“宽轨”铁路计划,即所谓的“大日耳曼轨道”(Breitspurbahn),是希特勒本人充满野心的一项宏伟铁路建设设想,旨在通过建设超宽轨道标准,连接德国本土与占领的广阔东欧地区,以支持其军事扩张和经济控制。然而,从现实角度审视,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可以说是极低,近乎于零,其背后是基于政治宣传、对资源和技术能力的严重误判,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过度乐观。

要深入理解其不可行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

1. 技术上的挑战与过时性:

轨道宽度: 计划中的轨距远超当时甚至现代铁路的标准。普遍流传的数字是3000毫米(3米),相比之下,标准轨距是1435毫米,俄国宽轨是1520毫米。如此宽的轨道意味着需要设计全新的、尺寸巨大的列车。
车厢设计: 建造如此宽大的车厢,其长度、高度、载重能力都将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会极大地增加车辆本身的重量,还会对运行中的稳定性提出严峻考验。想象一下,一列3米宽的火车在弯道上运行时,其离心力该如何应对?
牵引动力: 驱动如此庞大、沉重的列车需要极强的牵引动力。这意味着需要开发更大、更重、更耗能的机车。蒸汽机或许勉强能满足,但效率低下且污染严重;电力牵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为如此宽轨提供稳定、充足的电力,并应对长距离、大运量的需求,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供电设备、接触网/第三轨的强度和稳定性等。
基础设施: 轨道的建设本身就是巨大的工程。需要铺设更粗壮、更坚固的钢轨,更宽、更重的枕木(或混凝土轨枕),以及更宽、更深的道砟基底。桥梁、隧道、道岔、信号系统等所有配套设施都需要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和建造。例如,隧道和桥梁的净空尺寸需要大幅增加,以容纳更大尺寸的列车,这在地质复杂、地形多变的地区将是极其困难和昂贵的。
转向架与悬挂: 如此宽大的车厢,其转向架的设计将是关键。需要承受更大的侧向力和垂向力,并保证一定的舒适性,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技术难题。
与现有铁路网的兼容性: 纳粹德国的核心设想是将这条宽轨铁路延伸至其征服的东欧地区,并期望与这些地区的铁路网衔接。然而,当时东欧各国普遍使用1520毫米的宽轨(如俄国、波兰部分地区)或与德国相同的标准轨距。这意味着“大日耳曼轨道”不仅无法兼容任何现有的欧洲铁路网络,而且其自身独立的建设和运营也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和技术断裂。如果要在新占领地区铺设宽轨,其难度和成本将是指数级的。
实用性与效率: 尽管“宽轨”可能在理论上允许更大的载重量,但上述的技术挑战和巨大的建设成本,使得其效率优势远不如预期。更小的、更频繁的列车在标准轨距上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越其设想的运量。所谓“宽轨”带来的“威严感”和“力量象征”更像是政治宣传的产物,而非理性的工程考量。

2. 资源与经济上的不可行性:

惊人的建设成本: 建造一条全新的、跨越数千公里的宽轨铁路网络,包括巨量的钢材、水泥、劳动力以及配套设施,其所需资金是天文数字。在二战期间,德国本就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经济压力。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建造一条非必需、技术上存疑的铁路,无异于南辕北辙。
资源消耗: 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和资源调配首要满足的是军事需求。钢材、煤炭、电力,乃至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如此庞大的铁路项目将从军事工业那里争夺本就稀缺的资源,无疑会削弱德国的战争潜力。
劳动力短缺: 德国在战争初期就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随着战争的深入,大量青壮年被征召入伍,后方劳动力进一步减少。而建设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工程,需要巨量的劳动力,包括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普通劳工。使用占领区劳动力也并非易事,组织、管理和保障都需要极高的成本。
“战略”的误判: 希特勒设想通过这条铁路连接柏林、华沙、明斯克、莫斯科,甚至更远。然而,战争的进程是残酷而变幻莫测的。德国在东线的战线不断后撤,其占领区域也日益萎缩。一条尚未完工、技术标准陈旧的“宽轨”铁路,在不断变化的战场上,其战略价值将荡然无存,反而可能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和利用的便利通道。

3. 政治宣传与意识形态的驱动:

“宏伟蓝图”与“大日耳曼帝国”的象征: “宽轨”铁路计划更多地是希特勒个人对“大日耳曼帝国”的想象和宣传工具。他希望通过这样一项“宏伟”的工程,向世界展示德国的工业实力和征服的决心,并为德国民众描绘一个美好(但虚幻)的未来。这种政治驱动力,往往会掩盖技术和经济上的现实困难。
对东方“生存空间”的控制: 希特勒认为东欧是德国的“生存空间”,而这条宽轨铁路是他实现对这一广阔区域控制的物质载体。通过超宽的轨道,他希望能够运送更多的军队、物资,并实现对占领区资源的有效掠夺。然而,这种控制的幻想,最终被现实的军事失败所粉碎。
对“犹太马克思主义”的反击: 纳粹宣传机器也常常将这条铁路描绘成对“犹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和军事“反击”。这反映了其意识形态的狂热,将一个工程项目与他们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实际执行的困难与后果:

有限的进展: 尽管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进行了一些铁路相关的规划和研究,包括部分宽轨标准的设计和一些实验性工作,但由于战争的全面爆发和资源的极度限制,这项计划从未真正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所谓的“建设”可能仅限于一些前期的勘测、设计和概念验证,而非实际铺轨。
资源错配的后果: 如果德国真的投入大量资源去建设这条铁路,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削弱其在军事上的努力,加速其资源的枯竭,并最终导致更快的失败。它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昂贵的白象项目,消耗本可以用于更有效军事行动的资源。
历史教训: “宽轨”铁路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它更多地成为纳粹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军事狂热和资源误判的典型案例。它提醒我们,脱离现实的宏大愿景,尤其是在战争状态下,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捷径。

总结来说,纳粹德国的“宽轨”铁路计划,从技术、经济、资源以及战争的实际需求来看,都极度不可行。它更像是一个建立在政治宣传和狂妄野心之上的幻想,而非一项能够付诸实践的工程计划。如果非要为它寻找一丝“可行性”,那也仅限于在纸面上的构想阶段,一旦涉及实际的资源投入和建设实施,其根本性的缺陷便会暴露无遗,注定成为纳粹德国众多失败的宏图中最典型的一个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尺寸约等于普通铁路车辆长宽高x2,那就可以视为采用1435标准轨x2的长度尺寸标准修建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正因为长宽高x2,笼统点可以认为车重得x8,也就是一节普通30到40吨的欧式客车,这么增肥以后,得300来吨。120的准轨机车,放到那么大就是接近千吨。既然体重x8,那么消耗的能量也得x8,Naizi准备从哪弄那么多煤跟油呢,又有多少人跟货物可以满足这么大的车呢。

从设计制造上讲,这么大的结构件,制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但也不是造不出来,就是太花钱罢了。参考战列舰以及各种列车巨炮,做那么大不是不可以,但是类似列车巨炮这种活动件多(指车轮转动及悬挂缓冲,还有炮管俯仰机构)的,简直是后勤的噩梦。还别说因为肉眼可见的重量增长,导致各种承重件除了单纯尺寸x2还得再加点,重量还得上去。

PS:说到尺寸我就想到比IS-2肥一大圈的虎式,以及比IS-3肥一大圈的虎王。苏式重坦愣是被德三重坦衬托的眉清目秀的我也是没想到。

PPS:写到这里又想到这玩意介绍文字里提到,道心可允许坦克通行,那么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功能堆了那么多料,也算是Naizi的传统艺能了。

从交通运用上讲,这么大的玩意,会因为运量过大而无法保证能用满,经济上就是不划算的。说点不切题的,准轨货运在汽车铺开后都是只能吃大宗货流,毕竟小散货流汽车就能解决,这么大的玩意只会死得更惨。

总之,这玩意性价比太差,就跟德三Naizi其他造出来或者图纸上那些第一眼看着唬人的玩意一样,只是中看,但是不那么中用。

题主居然没图,我就贴点。

user avatar

不管实际上造的出来造不出来。

这玩意最大问题就是不实用吧……


如果三德子真的能在欧洲大陆彻底站稳脚跟而不是寅吃卯粮靠发XX卷过有了这顿没下顿的日子。

——我们先不管到底怎么实现的,就姑且认为是全东亚的黄纳一起献祭了全家找主神系统换的。

那对应着的时间,即使没有战争刺激,也应该是民用航空业大发展了。

拿头和飞机比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纳粹德国的“宽轨”铁路计划,即所谓的“大日耳曼轨道”(Breitspurbahn),是希特勒本人充满野心的一项宏伟铁路建设设想,旨在通过建设超宽轨道标准,连接德国本土与占领的广阔东欧地区,以支持其军事扩张和经济控制。然而,从现实角度审视,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可以说是极低,近乎于零,其背后是基于政治宣传、.............
  • 回答
    许多人可能认为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是高效且无所不能的,但事实上,其战争动员能力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不足,尤其是在与同盟国相比时。这背后涉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首先,必须认识到纳粹德国的动员策略本身就带有深刻的战略误判和意识形态枷锁。希特勒的闪电战(Blitzkrieg)思.............
  • 回答
    要评价盖世太保和军统哪个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简单化的“谁更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运作环境、目标、手段都有显著差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背景下相当出色(虽然是负面意义上的出色)的特务和情报组织。盖世太保(Geheime Staatspolizei)盖世太保,.............
  • 回答
    纳粹德国的宣传术,堪称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破坏性的宣传范例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心理学驱动的操纵手段,旨在塑造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最终服务于纳粹政权的统治和其灭绝性的议程。要理解其鲜明特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运作的方方面面。核心基石:煽动情绪,而非理性说服纳粹宣传.............
  • 回答
    在纳粹德国那个黑暗的时代,有一个名为“狩猎部”(Jagdreferat)的特殊部门,它隶属于党卫队(SS)的情报机构——安全情报局(SD)。这个部门的名字听起来似乎带有些许浪漫或冒险的色彩,但实际上,它的职能与“狩猎”二字所能联想到的美好事物丝毫沾不上边,反而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罪恶工具。狩猎部的核心任.............
  • 回答
    纳粹德国海军,也就是 Kriegsmarin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确实与陆军和空军的光辉战绩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整体实力显得相对薄弱,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政治和战略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希特勒对海战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偏差。他过于迷恋闪电战,这种陆地上的快速机动和决定性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在那一个关键时刻稍稍偏移,纳粹德国的铁蹄并没有踏入波兰,从而避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在这样一个假想的世界里,欧洲乃至世界可能会走向何方。德国国内:暂时的喘息与隐患的积累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之后,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3.............
  • 回答
    纳粹德国的战败,堪称20世纪最深远的转折点之一,它不仅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对人类文明一次惨痛的洗礼,至今仍对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评价这场战败,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它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意识形态、战略决策、经济实力、民众支持以及国际力量博弈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关于纳粹德国的一些信息,并且希望以一种比较“QQ空间体”的方式来呈现,同时要求内容具有可信度,并且避免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QQ空间体”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带有一些非正式、个人化、甚至可能夸张的特点,这与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存在天然的矛盾。因此,要做到“有可信度”和“QQ空间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勾起人们讨论的。要说谁“第一功臣”,这事儿复杂着呢,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概括。但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倾向于认为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在消灭纳粹德国这件事情上,扮演了更加核心、更加关键的角色,其贡献的规模和牺牲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当然,美国绝对是伟大的盟友,他们的参战给纳粹德国带来.............
  • 回答
    日军的太平洋战争爆发,无疑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盟军的战略部署和军事力量,也间接地为纳粹德国减轻了来自东方战场的巨大压力。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展开:一、 盟军资源的严重分流与战略重心的转移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虽然英国和美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但其主要战略重心仍然集中在欧洲,致力.............
  • 回答
    关于阿登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是否能改变纳粹德国的命运,这是一个充满历史辩论和想象空间的问题。尽管它未能扭转乾坤,但如果其战略目标能更彻底地实现,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最终的结局。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阿登战役的初衷及其设定的战略目标。希.............
  • 回答
    纳粹德国军服的设计,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却又极具讨论性的话题。与其说“过誉”,不如说它在那个时代,以其独特的审美和功能性,确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然,我们不能回避它背后所代表的邪恶意识形态,但单就“设计”层面来审视,其闪光点和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视觉冲击力到心理暗示:纳粹军服的设计逻辑纳粹军.............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也很值得深入探讨一下。把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完全归咎于日本“坑货”,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片面,甚至可以说是不准确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而且纳粹德国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日本扮演的角色也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无论是在欧洲战场还是在整体战.............
  • 回答
    纳粹德国的覆灭,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国家和无数个体,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意志共同促成的。这场席卷全球的战争,其最终胜利者并非某一个单独的国家,而是以同盟国为主导的国际联合阵线。要详细讲述谁打败了纳粹德国,我们需要回顾这场战争的关键节点和主要参与者。决定性的军事力量: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普通德国民众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相信”或“不相信”来概括。现实情况远比这要模糊和多样,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了解程度和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纳粹德国是一个极度控制信息和宣传的社会。戈培尔领导下的宣传部,将媒体(广.............
  • 回答
    在那个风雨欲来的年代,如果希特勒的工业机器能够将那两门为攻克马奇诺防线而打造的庞然大物——古斯塔夫列车炮,转而投入到两辆比它们更为科幻的Pz.Kpfw.VIII Maus(老鼠)超巨型坦克的生产线上,那么二战的战场格局,甚至整个历史进程,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穿越回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
  • 回答
    二战元凶纳粹德国,在战争中没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确实引人深思,尤其考虑到他们在这方面曾有过令人发指的使用历史。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对过去化学武器使用的深刻记忆与恐惧:一战的惨痛经历是纳粹德国决策者的首要考量。化学武器在一战中首次被大规模投入战场,其制造的恐怖、.............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想场景,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时间跨度来“反推”1943年的纳粹德国至今日的柏林,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耗时,试图勾勒出这个不可能任务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穿越”的概念。如果指的是1943年的.............
  • 回答
    纳粹德国和希特勒受到一部分人的崇拜,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包括但不限于:1.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宣传的强大力量: 极端民族主义与复仇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了严苛的《凡尔赛条约》制裁,包括巨额赔款、领土割让和军事限制。这在德国社会中普遍滋生了屈辱感、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