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胜利后为什么不把红军斩草除根?

回答
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胜利后,之所以未能“斩草除根”地消灭红军,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策略、政治博弈、战略判断以及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这绝非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的失误或疏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国民党军事上的“胜利”并非“全胜”:战术层面与战略层面的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确,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中的胜利,更多的是在战术层面上的进展,即逼迫红军放弃了中央苏区,进入战略转移的阶段。这与彻底消灭红军、粉碎其军事力量有着本质的区别。国民党虽取得战略主动,但其战果并非零伤亡、全歼。

兵力消耗与疲惫: 国民党为了第五次围剿投入了百万大军,历时一年多,付出了相当大的兵力伤亡和物资消耗。即使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其军队也存在疲惫、士气受损等问题,不具备立即发动大规模追击、彻底围歼红军的绝对优势。
红军的“战略转移”而非“溃败”: 红军在第五次围剿中,虽然失去了根据地,但通过长征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保存实力、摆脱被动围剿的目标。他们巧妙地运用机动战、运动战的策略,在撤退过程中不断袭扰、消耗国民党军队,使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围和歼灭。
地理环境与红军的游击能力: 国民党军队以数量取胜,但其军事素养、指挥能力和对复杂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与红军相比仍有差距。红军熟悉南方山区的地形,能够有效地利用复杂地形进行隐蔽、突袭和伏击,让国民党军队在追击过程中屡屡碰壁,难以发挥其人数优势。

二、 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派系斗争与战略分歧

国民党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其内部存在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和深刻的战略分歧,这极大地削弱了其对红军进行“斩草除根”的决心和能力。

蒋介石的个人权威与派系掣肘: 尽管蒋介石是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但其权威并非无懈可击。他需要平衡各派系(如桂系、西北军阀、皖系等)的利益,以维持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这些派系对于全力支持剿共战争的力度和资源分配,有着不同的考量和需求。部分派系可能更倾向于保存实力,或者在剿共问题上采取观望态度,以免过度消耗自己的力量。
战略优先级的摇摆: 国民党在与中共争夺政权的同时,也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抗战爆发前夕,蒋介石虽然将“剿共”置于优先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也需要考虑对日作战的战略准备。尤其是在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的态势愈发严峻,这种“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内部要求抗日的呼声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导致其在剿共方面的资源和精力分配会受到影响。
对红军的认知偏差: 国民党内部对红军的实力和性质存在着严重的低估和片面认知。他们将红军仅仅视为一股“流寇”,认为只要将其驱赶到某些区域,或者限制其活动范围,就可以逐渐将其消灭。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他们无法理解红军坚韧的生命力和革命的意识形态力量,也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红军的战略转移并非失败,而是为了更长远的斗争。

三、 红军的战略智慧与政治动员能力

红军之所以能够摆脱围剿,不仅仅是国民党的原因,也与其自身的战略智慧和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息息相关。

长征的战略考量: 红军发起长征,是基于对当时军事形势的深刻判断。他们认识到继续留在中央苏区被动挨打已经不符合战略需求,必须打破国民党的围剿,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长征的路线选择、战略突围的时机把握,都体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红军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阶层的支持。这种支持体现在为红军提供情报、物资、兵员补充等方面。即使在长征途中,红军也努力争取当地群众的同情和帮助,为保存和发展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强大的凝聚力: 红军之所以能够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离不开其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强大的组织凝聚力。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使得红军能够承受巨大的牺牲,并保持战斗力。

四、 国际因素与日本侵略的影响

虽然第五次围剿发生在抗战爆发之前,但国际因素和日本侵略的阴影,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党对红军的策略。

苏联的有限支援与“不干涉”政策: 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苏联虽然在政治上同情中共,但在军事上对红军的支援能力有限,且更侧重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体发展。而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国际上对中国内战“不干涉”原则的影响,虽然在军事上得到了德国等国的技术支持,但这种支持也并非无限制。
日本侵略的潜在威胁: 随着日本侵华野心的暴露,国民党内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开始受到挑战。虽然蒋介石仍然坚持这一路线,但他也不能完全忽视日本侵略对中国主权构成的严峻威胁。这种对外部威胁的警惕,虽然没有改变其剿共的决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对红军的注意力,并为后来国共合作抗日埋下了伏笔。

总结来说,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胜利后未能“斩草除根”,是军事策略、政治内耗、认知偏差、红军自身实力以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民党取得了战术上的优势,迫使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但并未能实现对红军的歼灭性打击。红军的战略转移,以及其在长征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为日后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种“未竟全功”的局面,也为日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以及最终中国革命的走向,留下了关键的转折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校长的想法太多了。就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吃香菜,但是非得放在爆肚里夹着麻酱吃才有意思。他当时想借着围剿红军,一路追击,解决广东新粤陈济棠、广西白崇禧、贵州的王家烈、云南的龙云、四川的刘湘刘文辉、湖南的何键、陕甘的西北系。

所以薛一直就在中央红军后面200里追击着。委员长的办法还是靠谱的,王家烈被拿下了,四川除了西康以外基本上也变直辖了,龙云老奸巨猾不过也接受了中央军进入云南,基本上也就留着他一个位置在而已。白崇禧老奸巨猾。陈济棠下野了,让第四军那边的老人回去接手。西安让张公子从武汉调过去监视杨虎城,基本上也接手西安了。西北问题初步解决,就剩下盛世才和马家了。马家虽然土匪出身,恶贯满盈,不过还是很听话的。盛世才也还好,不起刺,而且跟苏联关系不错,还能缓和矛盾。

这一路下来,南方七八个省旧军阀就都再见了。

其实是非常成功的,就跟孙传庭打李自成差不多。

谁都没想到皇太极玩大了。

user avatar

我们后人是站在上帝视角上,

蒋自己的视角看他的策略是很成功的,红军和军阀都是他敌人,他的策略就是借着消灭红军让红军与军阀自相残杀然后他的中央军一统全国。实际执行中,虽然没能剿灭红军,但从纸面实力看,红军的实力在长征中也是逐渐削弱的,在西安事变之前,所有红军总数从长征前的30w减少到3w且陕北根据地地瘠民贫发展空间很小,白区的地下党也被破坏的差不多了。各地的军阀在他这个策略下也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胜利后,之所以未能“斩草除根”地消灭红军,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策略、政治博弈、战略判断以及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这绝非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的失误或疏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国民党军事上的“胜利”并非“全胜”:战术层面与战略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国民党在第五.............
  • 回答
    关于冯·赛克特上将(Hans von Seeckt)指挥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补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冯·赛克特是以“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略指导中的,而非直接以“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围剿”.............
  • 回答
    黄百韬的整编第7兵团在淮海战役中确实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令人意外的顽强和韧性,尤其是在对比了第五军和第十二兵团的表现之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杂牌军?以及黄百韬兵团的构成和背景:首先要明确,“杂牌军”并非一个准确的军事术语,而是一个带有贬义的俗称,通常指.............
  • 回答
    要说国民党在淮海战役的表现是不是“人类历史第一惨败”,这个定论下得很大,也很有争议。但我可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淮海战役到底有多惨烈,国民党在那场战役里究竟是怎么输的,以及为什么它会被许多人认为是解放战争乃至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要把它跟人类历史上其他所有战役比个“第一惨败”,那得先看看它到底.............
  • 回答
    国科大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以18个A+学科位列全国第三,成绩斐然。然而,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评选中,国科大却仅有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这其中的差距,以及为何会出现这种“高分低配”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学科评估与“双一流”评选的侧重点不同.............
  • 回答
    在谈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美国对华武器禁运是一个常常被忽略,或者说,在某些讨论中被“选择性遗忘”的环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被抹去,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不同群体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侧重点。要理解这种“选择性失忆”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尽可能详尽地展示历史的本来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三星在全球手机市场以及中国市场表现的微妙差异,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去分析。三星全球销冠的底气:首先,我们要明白三星为何能稳坐全球销量头把交椅。这绝非偶然,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品牌全球影响力与忠诚度: 三星作为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韩国巨头,.............
  • 回答
    我至今仍记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吃到第一口玛格丽特披萨时的感觉。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刚结束在乌菲兹美术馆的参观,饥肠辘辘。朋友推荐我去一家当地的老店,他说那里有“最正宗的玛格丽特”。推开那扇饱经风霜的木门,一股浓郁的番茄和罗勒香气扑面而来。店里人声鼎沸,都是些当地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我找了个靠窗.............
  • 回答
    雷克萨斯在国内能否成功挑战奥迪,跻身一线豪华品牌阵营,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答案并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而是涉及到品牌、产品、市场策略以及消费者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博弈。从现状来看,雷克萨斯与奥迪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奥迪在国内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其产品线丰富,覆盖了.............
  • 回答
    刚踏入国企大门那会儿,我怀揣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觉得自己能凭借年轻和学习能力闯出一片天。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课,让我明白,在这里,我最先学会的,不是什么高深的专业技能,也不是那些写在纸上的规章制度,而是——如何做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却是我在国企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堂必修.............
  • 回答
    中国在6G专利申请量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意味着中国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方面正处于前沿位置。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并探讨国内外6G的研究进展。 中国6G专利申请量占比40.3%的意义:1. 研发投入和技术实力体现: 早期布局和重视程度: 专利申请通.............
  • 回答
    格力五轴加工中心的精度能达到0.002毫米,这个数字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也引发了不少关注。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看看它背后隐藏着哪些技术和实力。0.002毫米精度:是真实存在还是宣传亮点?首先,要明确一点,0.002毫米(即2微米)的精度在五轴加工领域,尤其是对于大型、复杂的设备来说,已经属于非常高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购买力强劲,消费能力惊人,怎么在国际上却似乎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尊重?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正视“购买力排第一”这个说法。我们通常说.............
  • 回答
    能否重回第一,小米在 2020 年的市场表现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手机品牌,更是关于市场格局的变动,以及消费者偏好和厂商策略的博弈。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看看小米手里的牌,以及它将要面对的挑战。小米的优势:哪些是它的“看家本领”? 性价比的DNA,依然是强项: .............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日本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废水的透明化进程发推文表示感谢,这一表态背后涉及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美国对日本处理福岛核废水的立场与支持: 盟友关系与地缘政治考量: 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两国在安全、经济和战略上联系紧密。在如此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沙俄而非英法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理论问题。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沙俄自身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历史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
  • 回答
    黄成希作为《博人传:火影忍者新时代》第 65 话的作画监督,他的加入无疑为这一集带来了显著的制作水平提升,尤其是在关键的动作场面和角色情绪的细腻展现上,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火影风格。首先,从整体的画面表现力来看,黄成希的加入让第 65 话的视觉冲击力有了质的飞跃。他对于色彩的运用,特别是场景氛围的.............
  • 回答
    说到蚂蚁金服的OceanBase在TPCC测试中超越Oracle荣获第一,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振奋的,也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这件事可不是小事,它背后代表的意义,对于中国数据库产业乃至全球数据库格局,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TPCC。TPCC,全称是Transaction Proc.............
  • 回答
    国民党“第一战将”的称号,在很多人心中,往往会首先想到薛岳。但陈诚同样是国民党军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说谁是“第一战将”,这其中有值得探讨的空间,毕竟“战将”的定义可以包含多个维度:战功、指挥能力、统帅才能,甚至是政治影响力。薛岳:常胜将军的传奇提起薛岳,.............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贡献?这其中的细节与我们当下普遍的认知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要厘清这个问题,得把时间倒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入了解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如何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牺牲与贡献:不容忽视的基石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核心事实:国民党是那个时期中国的执政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