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我的看法之前,还是先恭喜阳振坤老师,之前看过他的关于OB10年历程的采访视频,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阿里云近期开放了国内首个数据库标准化测试平台,直接在云上提供经过TPC-C技术委员会认证的、与OceanBase打榜时完全一致的云资源环境。这一举动当然是对前段时间伴随OceanBase在TPC-C中登顶而来的一些质疑的最好回应,而我个人更看重这一举措、在推动数据库迈向“云上”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数据库作为IT产业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硬核的领域之一,已经经历了从以Oracle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数据库,到以MySQL为代表的商业数据库,再到方兴未艾的以亚马逊AWS Aurora,阿里云的POLARDB为代表的 “云原生”数据库的三次演变。“数据库的未来在云上”已是行业共识。而这次,从TPC-C委员会对于云测试平台的认可,到OceanBase靠云登顶,都证明了数据库的“上云”,确实是可靠、可信的趋势。而阿里云开放的测试平台,把“数据库上云”这个可信、可靠的趋势,往“可行”的方向,切实地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可行”的一方面,在于新旧技术碰撞衔接时,对于迁移成本、测试成本、维护成本的优化。如今大量金融、保险等企业级的应用,依然跑在传统的本地商业数据库上。而对于这些应用的“上云”过程,本地数据库 “上云”的过程是否顺畅安全,云上数据库灾容吞吐等性能如何被高效地测试与保障,都是必须解答的问题。否则,就会像19世纪末的伦敦街头,代表着新技术,但样式难看、冒着黑烟、时速不足两英里每小时的汽车,依旧只能憋屈地给优雅轻便的马车让路。如果说阿里云POLARDB 5月发布的”传统数据库一键迁移功能”解决了“迁移成本”的问题,那这次的标准化测试平台,则是撕开了“云上性能高效测试”这个问题的一道口子。他带来的更加高效、透明的测试方式,无疑会加速传统数据库应用客户对于新兴的“云原生”时代的接受和拥抱。
“可行”的另一方面,在于门槛降低、参与者增加,场景需求变丰富、“上云”者众后,将倒逼“云上”数据库技术和生态本身的演进,从而衍生出未来更多的可能性。阿里达摩院数据库首席科学家李飞飞曾断言:“(数据库领域)任何技术都是业务推动来衍生的,只要你有业务场景,我觉得你的技术一定会逐步发展到领先。”抛去阿里自身丰富的业务场景不谈,被开放测试平台所降低的门槛,将吸引更多的开发团队,参与多元场景用途数据库的开发测试,而作为需要承接这些“多元”的云,本身对“多元”的承载力也必须进化。特别是在新兴的“NoSQL”—— 非结构化及专有领域,对高性能分布式的图数据库(GraphDB)、文档型数据库(MongoDB)的支持与提升。
希望在不久的未来,原本仅是大厂才能布局的、“阳春一曲和皆难”的商业数据库的开发测试部署,能变成“云原生”数据库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从而助力整个IT产业的多元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