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胡晓明辞任蚂蚁金服 CEO?这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告别“晓明时代”:胡晓明辞任蚂蚁集团CEO,一场深刻的变革信号?

当胡晓明,这位被外界誉为“老兵”、“亲民派”的蚂蚁集团CEO,在2023年初宣布辞任消息时,无疑给庞大且备受关注的蚂蚁集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这场高层变动,绝非简单的“换帅”,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信号,预示着蚂蚁集团在经历了高歌猛进、监管风暴以及漫长的调整期后,正走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胡晓明的“晓明时代”:稳健与亲民的接力棒

要理解这场辞任的重要性,我们首先需要回顾胡晓明在蚂蚁集团的轨迹,以及他所代表的“晓明时代”。胡晓明并非空降,而是蚂蚁集团的“老人”,他曾深度参与支付宝的早期建设,对这家科技巨头的根基有着深刻的理解。在2019年12月,他正式接替井贤栋成为蚂蚁集团CEO,彼时正值蚂蚁集团准备上市、业务高速扩张的关键时期。

胡晓明接任CEO,很多人的解读是,他代表着蚂蚁集团从“激进扩张”向“稳健发展”的过渡。相较于前任更偏向技术和国际化视野,胡晓明展现出一种更为“落地”和“亲民”的风格。他强调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关注中小微企业和普通用户的需求,致力于将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监管收紧的大背景下,他努力在合规和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带领蚂蚁集团进行一系列的业务调整和重塑。

可以说,胡晓明执掌的这段时期,是蚂蚁集团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后,努力“修炼内功”、夯实基础的阶段。他不仅要应对外部监管的压力,还要处理内部业务的整合与转型,其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辞任背后的多重解读:为何是此时?

胡晓明辞任CEO,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

1. 监管调整后的新阶段开启: 蚂蚁集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监管风暴,上市计划被叫停,并被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整改,包括拆分和回归金融监管。这一系列调整,使得蚂蚁集团的业务模式、公司治理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CEO团队可能需要为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重点进行调整。胡晓明可能认为,他在“稳健过渡”和“合规重塑”的使命已经完成,是时候将接力棒交给能够带领蚂蚁集团在新模式下继续前行的新领导者了。

2. 战略重心转移的信号: 随着监管的明确,蚂蚁集团的战略重心必然会发生转移。从过去那种以支付为基础、多元化扩张的模式,转向更加聚焦金融科技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严格遵循金融监管的模式。新任CEO的到来,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新的战略方向。新领导者可能在某些方面拥有更契合当前战略需求的经验和能力。

3. 个人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 任何一位企业家的职业生涯都有其起伏和规划。在经历了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后,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功成身退”,追求个人新的发展或者休息调整,也是一种可能性。特别是考虑到胡晓明在蚂蚁集团服务多年的经历,他可能也希望在完成一个重要阶段的任务后,能够有更自由的规划。

4. 内部组织与人才梯队的建设: 优秀的企业家懂得为企业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和人才梯队。胡晓明的辞任,也可能是在蚂蚁集团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和人才梯队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的一个自然结果。这释放出一个信号:蚂蚁集团的领导层不再依赖个别“明星人物”,而是更注重体系化的运作和多位高管的协同。

意味着什么?对蚂蚁集团而言,这场辞任具有深远的影响:

标志着“后监管时代”的正式开启: 胡晓明的离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离开,更象征着蚂蚁集团一个时代的落幕,以及新时代的开启。这预示着蚂蚁集团将更加坚定地走在合规化、稳健化的道路上,告别过去那种“野蛮生长”的模式。

对公司战略和业务方向的调整: 新的CEO上任,通常意味着公司战略的微调甚至重塑。新的领导者可能会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发展重点。例如,如果新CEO在科技创新或某个特定金融领域有更深的造诣,那么蚂蚁集团在该领域的投入和发展方向可能会有新的变化。

对公司文化和内部管理的影响: CEO的领导风格往往会对公司文化和内部管理产生深远影响。胡晓明“亲民”、“务实”的风格,可能会随着新CEO的上任而有所改变。新的领导者可能会带来更侧重于数据驱动、效率提升或者国际化视野的管理方式。

市场对蚂蚁集团信心的重塑: CEO的更迭,尤其是在经历了重大变革之后,会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如果新CEO能够有效地执行公司的战略,并在合规经营、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将有助于重塑市场对蚂蚁集团的信心,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层面。

对蚂蚁集团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 蚂蚁集团的未来发展模式,是一个全球都在关注的议题。胡晓明的辞任,也为新任CEO提供了探索和实践更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发展趋势的金融科技服务模式的机会。

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胡晓明的辞任,不仅仅是蚂蚁集团内部的事件,它也可能对整个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产生辐射效应:

“监管常态化”下的行业新标杆: 蚂蚁集团作为行业龙头,其高层变动必然会引发行业对“监管常态化”下企业如何发展的思考。新任CEO的领导风格和战略方向,可能会成为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在合规经营、转型发展方面的参考。

人才流动与行业生态: 像胡晓明这样有经验、有能力的金融科技领导者,其职业动向也会受到行业的关注。他们的选择和去向,可能会影响到行业内的人才流动和生态格局。

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新探索: 蚂蚁集团在过去十年中,在科技赋能金融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新的领导者是否会继续深化这些探索,或者开辟新的方向,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展望未来:

胡晓明的辞任,是蚂蚁集团告别过去、拥抱未来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期待新任CEO能够带领蚂蚁集团在新的人生篇章中,继续书写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精彩故事,并在合规经营、服务实体经济、创造社会价值等方面,展现出新的作为。这场高层变动,无疑是对蚂蚁集团过往的回顾,更是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校准。接下来的日子,市场和行业将拭目以待,看蚂蚁集团在新领导者的带领下,将如何书写下一段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锅不锅的,咱不知道。不过咱们可以算算经济账。

蚂蚁集团上一次公开融资发生在2018年6月,当时的估值是1500亿美元。

根据蚂蚁集团上市前报表,其2019年利润为170亿人民币(这已经是表现最好的一年了),按照1500亿美元的估值来计算,其PE相当于57倍。

但是投资者投资进去不是为了平价出来,而是为了赚钱。

尤其是最后进去的资本,都是冲着PRE-IPO去的。

对于这些资本来说,他们承担低风险是有原因的。要么是蚂蚁和阿里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有非常紧密的利益往来,要么对蚂蚁和阿里非常非常重要。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小资本,甚至普通的大资本都是没有资格捡这个便宜的。

人家进来了,人情就要做到家。

人家进来就已经是1500亿美元了,那么出去的时候就必须也只能更高。

所以随着蚂蚁的路演,加上退休教师马老师重出江湖为蚂蚁站台,蚂蚁从7月份传闻IPO开始,到11月初上市前夕,短短三个多月其估值就从2000亿美元蹿升到3800亿美元。

从1500亿美元到3800亿美元,这中间的利润就是留给投资机构的。

但这些估值统统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蚂蚁不仅不能按照金融企业来估值,而且只能按照互联网来估值,更而且还得按照互联网概念中的新物种来估值。

只要概念炒起来,那么市场给新物种的概念可以远超预期。

比如上市之初估值2000亿美元的时候,虽说远远超过蚂蚁他爸——阿里巴巴的30倍,腾讯的40倍,但还可以说是比照PayPal的70倍。但是再往后,2500亿美元、3000亿美元,就得找其他依据了。

到了3800亿美元的时候,蚂蚁的概念已经变成了新物种——没有可参考物了。

也难怪,此刻的估值已经高达145倍。这个超高PE,已经没法给它找定价标准,只能凭空制造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

就差最后一哆嗦的时候,蚂蚁被暂停上市。

紧跟着围绕反垄断的监管一轮接着一轮,蚂蚁从新物种被打回原形。

从蚂蚁上市前的报表(2019年)来拿,蚂蚁的主要收入都是来自于小贷和支付,分别占据39%和36%,跟在后面的是理财和保险,分别贡献收入的16%和8%。

显然,说一千道一万——别管你怎么说,蚂蚁的收入显示,它完全就是一家金融机构,或者说是银行。

而且说实在的,蚂蚁的牌照还不如银行齐全。银行的PE普遍7倍,招商银行高一些,是10倍。那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说的话,牌照不全的蚂蚁的估值只能比这个还低。

咱就算市场大度,给蚂蚁一个10倍的估值——这已经是很高的了,那么PRE-IPO的那些机构怎么办?他们进来的时候可已经就50倍了!

钱不但没赚到,而且还要亏到脚脖子。人家心里会高兴吗?蚂蚁心里会没有压力吗?

刚才咱们说了,这些最后进来准备IPO的,可都是巨无霸型的大资本,都是他们跺一脚别人抖三抖的机构。

蚂蚁现在把人家闪着了,你说会怎么办呢?

咱也不知道会怎么办,但是咱知道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

最后,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user avatar

一个年富力强的高管,在当打之年辞职去做公益,你觉得这会是个人意愿吗?

海内外多少大大小小的资本,押宝蚂蚁上市,有的据说还拆借了巨额资金,最后时刻冲进来,就是想等着上市了,大赚一笔。最近出事的那个著名电商,据说一大部分资金缺口就是砸在蚂蚁身上了。

公司内部多少员工,没日没夜地奋斗在公司,享受着996的福报,身体虽然累,但是心里至少还有盼望啊。听说不少人都赶在蚂蚁上市前买了大房子,生怕上市了房子又飞涨。

然而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煮熟的鸭子真的能飞,要怪只能怪养鸭子的嘴太硬,心太狂了,忘了自己的身份了。

这么多资本的怒火,这么多员工的悲伤,总得有人出来谢罪。做CEO的,这时候就得有担当了。

据说人年纪大了就会迷信。多少年以后,当胡晓明回首往事的时候,会不会懊恼,当年起花名的时候,怎么就选了“孙权”,要是叫“曹操”,也许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了。

user avatar

这说明蚂蚁在今天宣布他们要在2030年完成碳中和是玩真的,

上午刚宣布要碳中和,

下午CEO就请辞要去种树,

我看中国就缺这种言出必行的企业。



user avatar

几年前画的超级大饼,快要煎熟了,但是由于操作过火,把大饼煎糊了,所有人都没法吃了。

蚂蚁应该是阿里出了名的很累的一个大BG(早已经是独立的集团),在之前回答一个关于阿里的问题(如何看待阿里员工的《致阿里》?)里面的女孩B就是蚂蚁的。

从高P到P7,也就是从上到下,整个蚂蚁的员工一直都在这个大饼的激励下,即使995,996,也是有苦放在心里,因为终有熬出头的一天,终有财富小自由的一天。

眼看着这一天可能在2020年末就可以实现了,我所在的之前网易离职群里有跳槽到蚂蚁的,快上市前,大家整天在群里调侃他再买几套房,氛围也是一度愉快,可是煮熟的鸭子飞了,群里又是一顿调侃,但那哥们就很不爽了。

就像有人说的,蚂蚁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不管是对公司全体员工,还是对监管层面,总要有个很好的交代。对内而言,孙权离职也算是对全体员工的一个交代,对外那就是重塑互联网金融体系。

孙权所在的时代,是蚂蚁后疯狂成长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后野蛮生长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使命差点完成了,但最后这临门一脚没有踢出去,就被监管起来了,蚂蚁肯定是要经过革新,这时候孙权还能不能在革新后的蚂蚁很好的当舵手,或者说他带领蚂蚁疯狂成长的一套打法能不能适应被监管后的蚂蚁,或者说对监管后的蚂蚁而言,他的打法是不是不符合规则了。

井贤栋发出了蚂蚁肯定会再次上市的声音,一方面反应了蚂蚁员工肯定存在不满的心声,一方面也是在安慰蚂蚁员工,同时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蚂蚁高层要有变动。

只是这变动来的有点快,希望蚂蚁好好发展,在监管体系下,健康发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