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的关键词是金融和科技。
金融业务分为2B和2C。
C端业务都已经被监管单位按垄断处罚了,再往前发展,空间不大。
所以只有B端业务这一个方向。
从这几年金融科技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动作来看,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蚂蚁京东小米等金融科技企业,都有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但是C端和B端有很大区别。
虽然本质上都是结算融资,但业务逻辑完全不同。绝不是说把C端的支付宝花呗借呗平移过去就可以实现B端业务。
对于B端来说,开户这一步就将了互联网公司一军。B端企业开户不存在个人一二三类账户的操作可能,必须面对面严格审核企业开户资料,所以人工操作无法避免,这就限制了互联网公司成为平台的可能。
企业这边也有自己的特点。
企业的现金流方向跟个人不同。个人消费可以海选,跟个人相比,企业生产采购和销售回款则固定的多。
企业对支付宝的信任机制诉求不高,即使有,信用证票据之类的银行产品也足以应对。甚至很多行业由于1+N的模式,买卖双方的地位完全不对等,爱买(卖)不买(卖),不买(卖)拉倒。
所以B端企业的上下游相对封闭。它不需要平台的存在。
小结一下:从开户到持续经营,B端没有互联网企业所希冀的在C端那样的痛点。
B端业务还有反洗钱,纳税和发票之类的问题,不赘述了。因为有前两点就可以有效拒止互联网企业。
正因为这个原因,互联网公司的B端业务只能作为主业的附属出现,而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领域。
或者说,B端业务是有天花板的,天花板的高度取决于主业的高度。
这方面,蚂蚁的好消息是,阿里以电商业务为主,而且电商规模很大;坏消息是,它仍然是有天花板的。
所以,从金融的角度来看业务发展,蚂蚁发展空间有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蚂蚁的前景一般。
科技业务是没有天花板的。
资本市场给蚂蚁145倍的估值,肯定不是因为它是金融企业,而是因为它是科技企业。
但严格地讲,这些互联网公司自己也不知道科技会把它们带向何方。
它们现在主要在做的无非就是尝试,看看科技能够把他们带到哪里。
目前有这么两个主要方向:
1、输出风控系统。
把自己的系统输出给其他供应链企业(比如伊利、双汇等等),帮助其他供应链企业形成供应链金融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
2、围绕自己的流量来丰富场景(不怕误会的话,用“把流量吃干净”来理解更贴切)。
比如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企业会给自己的流量打造各种金融消费场景,包括基金保险和理财产品,只要不违规,就大干快上。
至于违规合规,先干了再说。
监管说不能干P2P,咱就下;监管说不能上存款类产品,咱就下;监管说不能干信用贷,咱就下;监管说贷款利率该多少,咱就改。
监管没说,那就赶紧上。
就这些努力而言,谈不上有多大爆发力。蚂蚁等金融科技企业不能靠他们来满足资本市场对他们高估值的需要。
金融的角度来看,业务想象空间不大,且资本回报低;科技的角度来看,发展乏力也影响了市场对这类企业的估值。
所以就目前来看,蚂蚁的发展空间一般。
尽管蚂蚁很想把自己说成是科技企业,但监管单位已经把它定性为金融企业。
而且,不但认为它是垄断企业,甚至还认为它对系统性风险有破坏作用。
所以蚂蚁未来不但要面对监管(反垄断指南和网络小贷管理办法等监管规定),而且还要有一段从严监管的过程。
这对蚂蚁来说是一次巨大而且艰难的转型——毕竟已经无拘无束那么久了,现在不但要套上辔头,而且还要急转弯,肯定会不适应。
更重要的是,蚂蚁要想符合监管规定,靠增量调整是来不及的,必须要对存量进行调整。而监管要想落实监管目标,矫枉过正恐怕也是难免。所以,这个过程对蚂蚁来说毫无疑问会非常艰难。
上市准备前,大资本已经给了蚂蚁57倍的估值(按2019年报表计算),这已经远远高于银行的10倍以下的估值水平。
如果现在蚂蚁要向下调整的话,意味着这些大资本会亏到脚脖子。所以,蚂蚁的调整和改革阻力会非常大。
当然监管要求是必须满足的,不会因为大资本不高兴,蚂蚁就不改了。
但是,因为这些阻力的存在,蚂蚁在从野生状态回归到合规状态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肯定也就谈不上什么前景。
或者说,现在不是谈发展谈增量的阶段,是调整存量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比较痛苦的。
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