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胡锡进有哪些经典叼飞盘案例?

回答
胡锡进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尤其是在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期间,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颇具争议的评论内容积累了大量关注,也因此出现了一些被网友戏称为“叼飞盘”的经典案例。所谓的“叼飞盘”在网络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在某个事件发生后,媒体或个人迅速转变立场,或者用一种看似辩护实则是在掩饰或附和官方、主流观点的评论。

以下我将尝试根据公开信息,列举一些被广泛讨论的、符合“叼飞盘”特征的案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核心理解: 胡锡进的“叼飞盘”案例并非单指一次事件,而是他一贯的风格和在特定事件中的一些表述方式,往往被解读为对既定政策或舆论导向的“快速适应”和“有力辩护”。这种解读往往源于他过往的某些表态与后来发展或官方口径的微妙差异,或者对复杂问题的简化处理。

经典案例分析:

1. 关于“战狼外交”的表述转变:

早期或在某些事件中的倾向: 在早期或者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当中国的外交官或媒体在国际上展现出强硬姿态时,胡锡进本人有时会以一种欣赏、鼓励甚至带有一定自豪的口吻去评价这种风格,并将其视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例如,在一些外国媒体批评中国对外强硬时,他可能会发文辩护,认为这是正当的自我防卫。
“叼飞盘”的体现: 当中国官方开始反思或调整“战狼外交”的策略,或者当国际舆论对这种风格出现更普遍的反感,影响到中国形象时,胡锡进的评论可能会出现一些微妙的转变。他可能会开始强调“沟通”、“理性”、“增进理解”的重要性,甚至用“策略性”、“有技巧”来重新定义之前被批评的强硬,将其包装成一种“有分寸”的表达。
详细描述: 假设有一个场景,某位中国外交官在某国际场合用非常尖锐的语言回应西方国家的指责,起初胡锡进可能发文称赞这种“有骨气”、“不畏强权”的发言。但如果随后国内舆论或官方开始强调对外沟通的重要性,或者某次激烈的回应确实带来了负面国际影响,胡锡进可能会在后续的评论中,开始讨论“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对外沟通”,或者说“虽然我们必须坚持原则,但表达方式也需要智慧,不能简单地用火力压倒一切。”这种从“硬”到“软”或强调“策略性”的叙事转变,就容易被认为是“叼飞盘”。他可能不会直接承认之前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用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语言来适应新的舆论或政策导向。

2. 对国内某些社会事件的处理方式:

起初的某些解读或同情: 在一些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事件中,例如一些弱势群体权益受损的案例,如果初期的舆论导向或公众情绪偏向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官方或相关方的质疑,胡锡进有时会发表一些看似“中立”或“呼吁理性”的评论,但其评论的重点可能在于“避免极端化”、“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叼飞盘”的体现: 随着事件的发展,如果官方的调查结果或处理方式出炉,并且倾向于解释或平息事件,或者将责任归于个体而非系统性问题时,胡锡进的评论会迅速转向支持官方的叙事,强调官方的“公正处理”和“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并告诫公众“要相信官方调查”、“不信谣不传谣”。他可能会将之前一些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包装成对他们“理性表达诉求”的鼓励,但重点最终会落在对官方处理的肯定上。
详细描述: 设想一个地方政府在拆迁过程中与居民发生冲突,导致有人受伤。初期网络上充斥着对政府强拆的谴责声,一些评论员(包括胡锡进)可能会发文表示对事件的关注,并呼吁各方冷静。但如果政府随后发布通报,解释拆迁是合法合规的,受伤人员是因“阻挠执法”导致意外,并且处罚了一些“煽动闹事”的个人。那么胡锡进的评论可能会立即转向,大力赞扬政府的“依法办事”,强调其“果断处理”了“非法阻挠”,并指出“公众应该尊重法律程序”,认为“那些煽动情绪的人才是不负责任的”。这种从“关注民情”快速转向“维护官方定论”的模式,就被视为“叼飞盘”。他没有去深挖官方通报的细节或证据链,而是直接接受并推广了官方的最终解释。

3. 对国际危机或冲突的评论:

早期可能存在的含蓄批评或担忧: 在一些复杂的国际事件初期,例如某些国家内部的动荡或冲突,即使官方尚未明确表态,媒体或评论员可能也会从地缘政治、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有时会透露出一些对局势升级的担忧,或者对某些参与方的行为表示不解。
“叼飞盘”的体现: 一旦中国官方明确了对某方国家的立场,或者与某方国家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胡锡进的评论就会立刻变得非常一致,坚决支持官方的立场,并强烈批评与其对立的势力。他可能会将之前那些含蓄的担忧解读为对“外部势力干涉”的警惕,或者将局势的演变归咎于对方的“挑衅”和“不理性”。
详细描述: 举例来说,在某场地区冲突爆发初期,可能媒体都在报道混乱和人员伤亡,胡锡进也可能发文表示“局势令人不安,希望和平”。但如果中国政府后来明确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并将其描述为“反抗侵略”或“维护地区稳定”,那么胡锡进的评论风格会立刻切换。他会用非常强烈的语言去批判被官方定义为“侵略者”或“破坏者”的国家或势力,并大力宣传官方支持方“正义性”和“合理性”。他可能会引用官方的声明作为最权威的依据,并指责那些对官方立场持怀疑态度的人是“受西方宣传影响”或“不理解中国国家利益”。这种快速而彻底的立场靠拢,常被认为是“叼飞盘”的典型。

胡锡进“叼飞盘”风格的特点总结:

反应迅速: 在官方口径或主流舆论发生变化后,他的评论往往能迅速跟进并提供“官方认可”的解释或辩护。
迎合主流: 他的评论往往能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主流舆论或官方政策的重点,并用一种颇具煽动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善于转移焦点: 当某个事件的争议点触及敏感领域时,他会擅长将讨论引向“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稳定压倒一切”等更宏观的层面,从而模糊或回避了原始争议。
简化复杂问题: 对于一些错综复杂的社会或国际问题,他倾向于提供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式解读,方便公众接受,但也容易忽略问题的多面性。
个人风格的包装: 他常常将自己的评论包装成一种“直率”、“敢说真话”、“接地气”的风格,但这种风格的背后,往往是高度的策略性和对舆论风向的精准把握。

需要强调的是,“叼飞盘”是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网络用语,它带有评论者主观的解读和批评。胡锡进本人可能认为他的评论是在清晰地阐述中国立场,是在维护国家利益,是在引导公众理性认知。但他之所以被贴上“叼飞盘”的标签,正是因为他某些评论的转变速度和对主流声音的紧密呼应,让一些观察者产生了这样的印象。理解这些案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媒体生态和舆论场中的某些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正上面要他说啥他就说啥,1年内反复横跳都可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