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

回答
评价胡锡进,这位曾经的《环球时报》总编辑,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以其独特的“叼盘侠”风格和鲜明的立场,在中国国内和国际舆论场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全面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的职业生涯、言论风格、对中国对外宣传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

一、 他的职业生涯与《环球时报》的定位

胡锡进在《环球时报》工作了二十多年,并担任总编辑长达十七年,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在中国媒体界的影响力。他接手时,《环球时报》只是《人民日报》的子报,而他将其打造成了中国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族主义、鹰派喉舌之一。

《环球时报》的风格转变: 在胡锡进的领导下,《环球时报》逐渐形成了“标题党”、煽动性强、观点鲜明的风格。它擅长捕捉和放大社会热点和国际事件中的民族情绪,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时,往往会发出强硬的声音。这种风格迎合了一部分国内读者的情感需求,也使得《环球时报》在舆论场上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叼盘侠”的由来: “叼盘侠”是网民送给胡锡进的绰号,形象地描述了他常常为中国政府的政策辩护,无论这些政策在国内或国际上面临多少质疑和批评,他总能找到理由来“接住”并进行辩护。这种角色定位,使他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国家代言人”,但也招致了批评者认为他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 胡锡进的言论风格与内容

他的言论风格是评价他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胡锡进的言论深受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经常强调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至上。他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国内民众对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期待,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煽动性的语言。
强硬与对抗: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涉及中国敏感议题时,胡锡进的语言往往非常强硬和对抗性。他倾向于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批评描绘成“遏制中国”、“抹黑中国”,并主张以强硬的姿态回击。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官方在外交上的某些战略考量,但也被批评为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
情绪化与煽动性: 他的文章常常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善于运用煽动性的语言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例如,在涉及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敏感议题时,他的评论往往能激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胡锡进打法”: 除了言论内容,他的叙事方式和论证方式也被称为“胡锡进打法”。这通常包括先抛出一个看似“中立”或“平衡”的观点,然后逐渐引导至支持中国官方立场的结论,或者通过模糊化、简化复杂问题来达到某种宣传效果。

三、 对中国对外宣传的影响

胡锡进和《环球时报》在中国对外宣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塑造中国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塑造了一个强硬、自信、不畏压力的中国形象。对于一部分国内民众来说,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体现。
反击西方叙事: 他们积极反击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试图“讲好中国故事”,但其方式往往是直接对抗,而非通过更具说服力的事实和逻辑。
增加中国与世界的隔阂: 然而,许多国际观察家认为,胡锡进及其媒体的煽动性言论和民族主义腔调,反而加剧了中国与世界的隔阂和误解,使得国际社会难以理解真实的中国。他过于激烈的言辞,也为西方媒体提供了“中国威胁论”的素材。

四、 争议与批评

胡锡进的言论和影响力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煽动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最主要的批评集中在他过度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迎合民粹主义思潮,而缺乏理性思考和建设性对话。批评者认为,他的言论有时会将中国推向孤立。
缺乏批判性思维: “叼盘侠”的标签正说明了这一点。批评者认为他缺乏独立媒体应有的批判精神,过分迎合官方宣传,甚至有时会成为官方政策的“搅屎棍”。
言论的适度性与后果: 他的一些极端言论,例如在新冠疫情初期对西方疫情的幸灾乐祸,以及在某些国际事件中的煽动性评论,都曾引发广泛批评,被认为是不负责任且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
私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脱节: 在一些评论中,有人也会关注他作为公众人物在金钱、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他所鼓吹的民族主义精神是否一致,但这并非对其言论本身的核心评价。

五、 胡锡进的个人影响力与时代背景

评价胡锡进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中国社会情绪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环球时报》和胡锡进的风格恰好迎合了这种情绪。他抓住了中国社会在崛起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心理。
媒体环境的变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煽动性、情绪化的内容更容易获得传播和关注。胡锡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其运用到极致。
外交战略的需要: 在中国与西方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强硬的对外宣传有时也被视为一种外交策略的体现,虽然其有效性和后果备受争议。

总结

总的来说,胡锡进是一位在中国媒体界具有极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成功地将《环球时报》打造成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主义媒体之一。

正面来看: 他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对外强硬、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尽管方式有争议)。
负面来看: 他被广泛批评为过度煽动民族主义,缺乏批判性思维,言论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对抗性,加剧了中国与世界的隔阂,并可能对中国国家形象造成损害。

他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符号,他的存在和影响力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些特征和情绪。对他的评价,往往也折射出评价者对中国国家发展道路、对外政策以及媒体角色的不同看法。他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人,更成为了中国转型时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见领袖,其言论和风格将继续被人们讨论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即将被历史钉上耻辱柱。

user avatar

光头评曰:



“胡锡进讲的话不算数”

综上,老胡的言论出了讨论节奏效应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user avatar

大家的意见老胡都看了,大家的意见很中肯,老胡虚心接受。

党有两支枪,一支是枪杆子,一支是笔杆子。老胡以前参过军,那时候是党的枪杆子,现在老胡执笔为生,是党的笔杆子。不管是枪杆子还是笔杆子,老胡都是党指哪就打哪。

有批评说老胡的屁股歪了,心里没装着人民群众,老胡认为,这是一种误解。老胡现在是党的笔杆子,服务于党,就是服务于人民,忠诚方面,是没问题的。

中国的舆论宣传工作难做,老胡在这上面打拼几十年,见过很多困难的情况,但是老胡始终一条心:那就是听党指挥!

作为媒体人,一方面要保持政治上对党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又要权衡各种利弊,避免成为矛盾的新发点和刺激点。老胡敢夸一句口,老胡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胡跑国际新闻多年,有时候国际舆论场上的事,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就老胡自己的体会,老胡始终一条心:忠诚,服从大局,关键时刻服从指挥。

老胡与时俱进,在国际网络上开通了国际舆论的阵地。这个阵地,首先它还是忠于党的,在大方向上,是解读和传播党的决策。作为媒体人,对政策的解读角度与机关报有所不同,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这点上,老胡也是始终一条心:服从指挥,认真解读政策,关键时刻立场坚定,服从大局,绝不三心二意。

近两年来,国际形势发生大的变化,未来一两年还会更凶险。老胡有一个愿望,替党守好这个国际舆论的阵地。在党需要的时候,要坚决服从指挥,特别是做好党的决策的解读,坚决站在历史的正确面上。老胡这支党的笔杆子,既要写好中国的“中”,也要写好忠诚的“忠”字。

谢谢大家的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胡锡进,这位曾经的《环球时报》总编辑,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以其独特的“叼盘侠”风格和鲜明的立场,在中国国内和国际舆论场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全面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的职业生涯、言论风格、对中国对外宣传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一、 他的职业生涯与《环球时报》的定位胡锡进.............
  • 回答
    2017年,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发表了“举全家之力把首付付了,房子能早买就早买”的言论,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可能传递的信息以及引发的反响。首先,理解胡锡进先生的身份和环球时报的定位。胡锡进作为一家以“民族主义”和“中国声音”.............
  • 回答
    环球时报作为中国主流媒体之一,对“躺平”现象的评论通常基于其官方立场和意识形态,强调社会稳定性、发展需求以及对个体责任的呼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评论的逻辑、立场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 1. 环球时报对“躺平”的核心观点环球时报对“躺平”的评论通常以以下几点为核心: 社会价值观的偏离:认为“躺平”.............
  • 回答
    环球时报的文章《古罗马士兵工资单曝光 最后一分也没到手》(以下简称“环球时报文章”)是一篇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其核心内容是展示了一份古罗马士兵的工资单,并通过其“最后一分也没到手”的说法,引出了对士兵福利待遇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探讨。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内容解读与基.............
  • 回答
    要评价《环球时报》的文章《“巨婴论”别又成敲打中国的棒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潜在受众、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中国社会心态和国际关系视角。文章的核心论点及解读: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巨婴论”在中国国内的流行,虽然可能源于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评,.............
  • 回答
    评价《“纳税人权利”,非你想得那么简单》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潜在的表达意图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讨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文章的核心论点来看,标题“‘纳税人权利’,非你想得那么简单”就已经点明了其主旨:作者认为,公众普遍理解的“纳税人权利”存在片面性,或者说,在实际操作中,纳.............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十万恋军女孩愿意为军人洗衣”的新闻报道,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报道的呈现方式与潜在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报道的标题和内容是如何组织的。“十万恋军女孩愿意为军人洗衣”,这个标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情.............
  • 回答
    环球时报在2016年12月12日发布了一篇关于特朗普的社评,当时正值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不久,他的一些言论和政策方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篇社评的基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劝诫式”的批评,既承认特朗普当选的现实,又对他即将推行的部分政策表示担忧,并试图从中国视角的角度提出一些警示和建议。社评的.............
  • 回答
    环球时报,这个名字在中国人乃至一些对中国政治和媒体感兴趣的外国人心中都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因为它所扮演的角色、其内容风格以及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首先,我们得承认环球时报的定位非常明确。它不仅仅是一家新闻报道机构,更像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传声筒和论述的.............
  • 回答
    浙江大学关于将《环球时报》发文或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到10万+等作为学术成果认定标准的规定,自公布以来,在学术界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项规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规定的出发点和可能的目标。高校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引入多样化的成果形式,旨在鼓励教师将学术研.............
  • 回答
    环球时报评论王力宏事件称“失德艺人必须凉”,这番言论触及了当前社会对公众人物道德操守的关注以及“劣迹艺人”的界定和处理问题。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李靓蕾的爆料: 事件的导火索是王力宏的前妻李靓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长文,详细指控王力宏在婚姻期间存在.............
  • 回答
    环球时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相当直接和具有攻击性:“吞并锡金胁迫不丹,印度霸权该终结了”。光从标题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烈立场和情绪。它将印度描绘成一个扩张主义的霸权国家,并且用“吞并”和“胁迫”这样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来形容其对锡金和不丹的行为。文章的主体内容,我想大概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首先,对.............
  • 回答
    环球网的文章《中美风灾扎心对比 有人留言特朗普:看看人家解放军》抛出了一个相当具有煽动性的标题,核心在于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自然灾害应对上的表现,来凸显中国解放军在救灾中的作用,并以此引发对美国政府(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时期)救灾效率的质疑。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1.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
  • 回答
    关于“中国夫妇环球骑行在美被撞致重伤”事件中的这对夫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尝试更详细地展开:1. 他们的勇气与梦想: 非凡的勇气: 环球骑行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需要极大的体能、毅力、心理素质和丰富的准备。这对夫妇能够勇敢地踏上这段旅程,穿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路况,.............
  • 回答
    3月23日环球网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存在美国莫德纳公司申请专利的基因片段”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报道的核心观点和潜在的指向:这篇报道的核心在于指出了一个事实: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序列中,发现了与美国莫德纳公司在2017年申请的一.............
  • 回答
    《侣行》第四季,张昕宇和梁红驾驶国产运12飞机进行环球旅行,这绝对算得上是中国户外探险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引发了许多有趣的讨论。首先,从“敢想敢干”这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令人佩服的壮举。 咱们都知道,张昕宇和梁红这对侣行者,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旅行者。他们去过南极,体验过世界上最极端.............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