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环球时报的文章《古罗马士兵工资单曝光 最后一分也没到手》?

回答
环球时报的文章《古罗马士兵工资单曝光 最后一分也没到手》(以下简称“环球时报文章”)是一篇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其核心内容是展示了一份古罗马士兵的工资单,并通过其“最后一分也没到手”的说法,引出了对士兵福利待遇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探讨。

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文章内容解读与基本事实核查:

核心发现: 文章报道了在一处罗马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份详细记录士兵工资、津贴、装备扣款等信息的泥板,这为研究罗马士兵的实际收入和支出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最后一分也没到手”的说法: 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可能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文章指出,这份工资单上列出的金额与士兵实际到手的金额存在差异,暗示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扣款,例如装备损耗、伙食费、杂费等,导致士兵到手的钱远低于名义工资。
可能的论点延伸: 文章很可能借此引申出对罗马军队内部管理、士兵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社会公平性的思考。

二、 文章的亮点与价值:

普及历史知识: 环球时报作为一家大众媒体,其报道的价值在于能够将专业的考古发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普通读者,激发公众对历史和考古的兴趣。
引入具体细节: 一份具体的工资单远比泛泛而谈的描述更具说服力。通过列出具体的金额、扣款项目,文章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古罗马士兵的经济生活。
引发思考: “最后一分也没到手”的表述方式,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确实能引起读者对“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之间差距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延伸到对现代社会类似的现象的思考。例如,在现代职场中,名义工资和税后实际到手工资之间也存在差异,而有些扣款项目也可能存在争议。
挖掘人情味: 尽管是严肃的考古发现,但“士兵工资单”本身就带有一种人情味,它让人们想到这些历史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失落。

三、 文章的局限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标题党与过度解读的可能性: “最后一分也没到手”这个标题虽然吸引眼球,但也可能是一种过度解读或带有煽动性的概括。考古发现通常需要严谨的学术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例如,扣款项目是否合规、在当时是否普遍存在、士兵是否接受这些扣款等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如果文章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个“一分也没到手”的绝对论断,那么就可能存在失实之处。
缺乏学术严谨性: 作为一篇面向大众的报道,文章在学术深度上可能有所欠缺。它可能不会详细解释泥板的碳年代测定、解读过程中的难点、与其他考古发现的关联等。对扣款项目的具体解释也可能不够详尽,无法让读者完全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运作模式。
选择性报道的风险: 为了突出“最后一分也没到手”的观点,文章可能会侧重于那些扣款项目,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对士兵有利的方面,例如可能的额外津贴、军粮供应的补贴、退伍后的安置等。
翻译与语境的误读: 如果原文是外文报道,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语境的误解。例如,某些扣款在当时可能是标准化的,甚至士兵本人也同意的,但这被翻译成了“被剥削”或“没到手”。
对“平均”与“个体”的混淆: 工资单反映的是一个特定士兵在特定时期的收入情况,并不能代表所有士兵的普遍情况。如果文章将个别案例拔高为普遍现象,则有失偏颇。

四、 环球时报的报道风格与评价:

环球时报作为一家中国媒体,其报道风格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关注国际事件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这篇关于古罗马士兵的文章,虽然不是直接的国际政治事件,但通过解读历史,可以间接反映文明的兴衰和管理方式,从而与当下进行对比。
带有一定的议论性和观点输出: 环球时报的报道往往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会包含评论员的分析和观点。这使得文章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但也可能增加主观色彩和宣传意味。
善于抓住社会热点或普遍性话题进行解读: 士兵的待遇、公平性等话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综合评价:

环球时报的《古罗马士兵工资单曝光 最后一分也没到手》是一篇有亮点但可能存在争议的报道。

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考古发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通过具体的工资单细节,让读者得以窥见古罗马士兵的经济生活,并引发了对“实际收入”和“公平性”的思考。
其潜在的争议在于,标题和部分论述可能存在过度解读或简化历史的风险。对“最后一分也没到手”这一论断的绝对化,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制度以及士兵个体的接受度。文章在学术严谨性和信息全面性方面也可能有所不足。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这篇文章,我们还需要考虑:

1. 原始考古报告或更专业的学术研究: 如果能找到与该发现相关的原始考古报告或学术论文,就可以与这篇文章进行对比,核查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其他媒体的报道方式: 对比其他媒体是如何报道同一发现的,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环球时报的报道是否有特别的侧重点或解读方式。
3. 作者的背景和专业性: 作者是否是专业的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也会影响报道的专业性。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大众媒体的科普报道,在吸引读者、传播历史知识方面有一定价值,但也需要读者保持批判性思维,不应将其视为唯一和绝对的真相。它提供了一个视角,但这个视角是否完全真实、全面,还需要更深入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常识性错误导致一个本来很有意思的发现夹带大量带毒私货。

先占个坑,以后慢慢写

—————————

首先,哪个罗马神仙士兵可以拿到50迪纳里的月薪?算下来一年600迪纳里?惊为天人啊!在那个士兵标准年薪225迪纳里的年代,居然有前线士兵拿的比禁军还多???我特地去看了一下原文翻译,人家半个字都没说这TM是月薪,那这个月工资的概念是哪个蠢货编辑弄出来的?

我就当这是个神仙兵,一个月真能赚50迪纳里。那原文里,这哥们说他花了16个迪纳里在小麦上。我们继续算账,参考公元90年之后叙利亚的一次饥荒,粮价翻了一倍到了一个Modius要一个迪纳里,正常情况下一个迪纳里能够买到两个Modius。我就算你一个Modius一个迪纳里。Modius是古罗马的计量单位,等于1.92加仑或者是7.3公升。16个Modius等于116.8升。一公升小麦大概是0.75千克,也就是说16Modius小麦约等于87.6公斤!

惊为天人啊同志们!什么仙人一个月能吃掉87.6公斤的小麦?一天平均要吃下去接近3公斤!而且Modius是计量干货的,什么神仙吃小麦是干吃的?

你们要是觉得这是个小麦仙人,那你们就错了。这个老铁小麦是一笔钱,其他的食物他还花了20迪纳里。我也不知道他吃啥了,反正他说他吃了。

——————————

但是话说回来了,罗马士兵的薪水的确一部分会拿去支付食物和装备维护。具体会有多少很难说,但是大多数士兵都能省下钱,并且存放在上级那里。

再回到这个账单。其并不能真正说明罗马士兵存不下钱来,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说明这个士兵所在单位大概率参加了73-74的马萨达攻城战,因此导致了装备维护费用上升,因为食物运转艰难,所以很可能粮价也高于正常价格。

——————————

关于这个账单,有很多东西其实是很难判断的,我只能非常确定这不可能是月薪。

马萨达攻城战里,参战的军团只有第十弗雷腾西斯军团,但是有可能近万人的辅助部队,因此有一定的可能这个士兵隶属于辅助部队。

因为发现的只是一个残片,并不知道这个士兵完整的账单上写了什么,他虽然记了自己花了多少钱在某个需要上,但是却没有说这些钱维持了多长时间。以前我看过一些别的说法,认为罗马士兵每年要在饮食上花费60-70迪纳里,装备维护50左右,实际到手的薪水只有理论薪水的一半。如果基于这个说法,那么这份账单有可能对应的是整个马萨达攻城战期间的花销,因为这场攻城战从72年末打到73年四月。

——————————

问题下有另外一个回答,送了好些吉祥话给我。

关于他的出粉率的问题,解释起来就一句话,罗马人,尤其是基层军团兵,他们研磨面粉根本就不去麸,不管你说出粉率多低多低,这都不影响。

至于我有几个胃,我猜应该只有一个,至少上一次体检的时候还只有一个。

是否能消化麸皮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种面包叫做全麦面包。

—————————

感谢 @trueapples@银汉号 的指正,更新一下,我得给大家道个歉,是我自己看走眼了,barley是大麦而不是小麦。所以那16个迪纳里应该如很多朋友指出的,他应该是军团骑兵或者辅助骑兵,大麦是马的军粮。而那20迪纳里才是他自己口粮的花费。

不过不要脸的说,我之前的看法还是勉强成立的,就是这个账单不可能是月薪(其实通篇说的就是这个事)。20迪纳里一个月的口粮也是不太可能成立的事情。罗马士兵的饮食以小麦为主,配有少量油,酒和肉类,具体是个什么量我也不确定,可能根据地方的不同会不一样。不过即便是我假定一个月10个迪纳里花在小麦上,这也还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为我用的是94-95叙利亚饥荒时期的粮价算的,不过大家后来都默认了那个价格。

如果这是一个骑兵的账单,那我觉得这个哥们真是有点惨啊。马萨达遗址请看下图,建在高山上的堡垒,罗马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建了一条工程坡道。这样的一场战役里,骑兵的发挥空间几乎没有。然后这个哥们至少给他的马付了36迪纳里的大麦钱。如果两千年前马萨达的地理环境跟今天类似,那这老铁甚至在周边都找不到马可以吃的野草...

————————————————

再次感谢 @银汉号 指出,1modius单位应该等于8.7公升,我看到的说法里说1modius等于英制单位1.92加仑,所以用1加仑折合3.78升的算法得出7.3公升。我不太确定到底是哪里出了错,但是我后来也查到了1modius折合8.7公升的数据,所以我觉得应该他是对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环球时报的文章《古罗马士兵工资单曝光 最后一分也没到手》(以下简称“环球时报文章”)是一篇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其核心内容是展示了一份古罗马士兵的工资单,并通过其“最后一分也没到手”的说法,引出了对士兵福利待遇和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探讨。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内容解读与基.............
  • 回答
    要评价《环球时报》的文章《“巨婴论”别又成敲打中国的棒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潜在受众、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中国社会心态和国际关系视角。文章的核心论点及解读: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巨婴论”在中国国内的流行,虽然可能源于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评,.............
  • 回答
    浙江大学关于将《环球时报》发文或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到10万+等作为学术成果认定标准的规定,自公布以来,在学术界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项规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规定的出发点和可能的目标。高校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引入多样化的成果形式,旨在鼓励教师将学术研.............
  • 回答
    环球时报作为中国主流媒体之一,对“躺平”现象的评论通常基于其官方立场和意识形态,强调社会稳定性、发展需求以及对个体责任的呼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评论的逻辑、立场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 1. 环球时报对“躺平”的核心观点环球时报对“躺平”的评论通常以以下几点为核心: 社会价值观的偏离:认为“躺平”.............
  • 回答
    环球时报在2016年12月12日发布了一篇关于特朗普的社评,当时正值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不久,他的一些言论和政策方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篇社评的基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劝诫式”的批评,既承认特朗普当选的现实,又对他即将推行的部分政策表示担忧,并试图从中国视角的角度提出一些警示和建议。社评的.............
  • 回答
    环球时报,这个名字在中国人乃至一些对中国政治和媒体感兴趣的外国人心中都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因为它所扮演的角色、其内容风格以及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首先,我们得承认环球时报的定位非常明确。它不仅仅是一家新闻报道机构,更像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传声筒和论述的.............
  • 回答
    3月23日环球网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存在美国莫德纳公司申请专利的基因片段”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报道的核心观点和潜在的指向:这篇报道的核心在于指出了一个事实: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序列中,发现了与美国莫德纳公司在2017年申请的一.............
  • 回答
    关于“中国夫妇环球骑行在美被撞致重伤”事件中的这对夫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尝试更详细地展开:1. 他们的勇气与梦想: 非凡的勇气: 环球骑行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需要极大的体能、毅力、心理素质和丰富的准备。这对夫妇能够勇敢地踏上这段旅程,穿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路况,.............
  • 回答
    评价胡锡进,这位曾经的《环球时报》总编辑,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以其独特的“叼盘侠”风格和鲜明的立场,在中国国内和国际舆论场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全面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的职业生涯、言论风格、对中国对外宣传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一、 他的职业生涯与《环球时报》的定位胡锡进.............
  • 回答
    评价《“纳税人权利”,非你想得那么简单》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潜在的表达意图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讨论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文章的核心论点来看,标题“‘纳税人权利’,非你想得那么简单”就已经点明了其主旨:作者认为,公众普遍理解的“纳税人权利”存在片面性,或者说,在实际操作中,纳.............
  • 回答
    《环球时报》关于“十万恋军女孩愿意为军人洗衣”的新闻报道,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报道的呈现方式与潜在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报道的标题和内容是如何组织的。“十万恋军女孩愿意为军人洗衣”,这个标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情.............
  • 回答
    2017年,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发表了“举全家之力把首付付了,房子能早买就早买”的言论,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可能传递的信息以及引发的反响。首先,理解胡锡进先生的身份和环球时报的定位。胡锡进作为一家以“民族主义”和“中国声音”.............
  • 回答
    环球时报评论王力宏事件称“失德艺人必须凉”,这番言论触及了当前社会对公众人物道德操守的关注以及“劣迹艺人”的界定和处理问题。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李靓蕾的爆料: 事件的导火索是王力宏的前妻李靓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长文,详细指控王力宏在婚姻期间存在.............
  • 回答
    环球时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相当直接和具有攻击性:“吞并锡金胁迫不丹,印度霸权该终结了”。光从标题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烈立场和情绪。它将印度描绘成一个扩张主义的霸权国家,并且用“吞并”和“胁迫”这样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来形容其对锡金和不丹的行为。文章的主体内容,我想大概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首先,对.............
  • 回答
    环球网的文章《中美风灾扎心对比 有人留言特朗普:看看人家解放军》抛出了一个相当具有煽动性的标题,核心在于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自然灾害应对上的表现,来凸显中国解放军在救灾中的作用,并以此引发对美国政府(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时期)救灾效率的质疑。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1.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
  • 回答
    《侣行》第四季,张昕宇和梁红驾驶国产运12飞机进行环球旅行,这绝对算得上是中国户外探险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引发了许多有趣的讨论。首先,从“敢想敢干”这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令人佩服的壮举。 咱们都知道,张昕宇和梁红这对侣行者,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旅行者。他们去过南极,体验过世界上最极端.............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