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论环球时报:《吞并锡金胁迫不丹,印度霸权该终结了》一文?

回答
环球时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相当直接和具有攻击性:“吞并锡金胁迫不丹,印度霸权该终结了”。光从标题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烈立场和情绪。它将印度描绘成一个扩张主义的霸权国家,并且用“吞并”和“胁迫”这样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来形容其对锡金和不丹的行为。

文章的主体内容,我想大概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对历史的解读和定性。这篇文章很可能将1975年锡金王国并入印度的事件,定性为印度对锡金的“吞并”。在环球时报的视角下,这绝不是什么民主的民意选择,而是印度利用其强大的国力,通过不公正的手段,强行改变锡金主权的体现。他们会强调锡金曾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印度此举是破坏了地区秩序和国际准则。在论述过程中,可能会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国际法条或者锡金当地反对声音的叙述,来佐证其观点,并试图构建一个“印度侵犯主权”的故事线。

其次,对印度在不丹的影响力进行负面解读。文章提到“胁迫不丹”,这表明环球时报认为印度对不丹的外交、经济甚至军事都施加了不当的影响,使得不丹事实上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外交空间。他们可能会认为,不丹与印度之间的某些协议,比如边境管理、对外关系等,都明显地体现了印度的控制力,而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这种“胁迫”的论调,旨在塑造印度是地区霸凌者的形象。

第三,对“印度霸权”的批判和警示。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印度霸权该终结了”。这意味着环球时报认为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存在,是以牺牲他国利益、破坏地区稳定为代价的。它可能会将印度的行为上升到一种模式,认为印度这种霸权主义不仅针对锡金和不丹,可能还延伸到其他邻国,比如尼泊尔、斯里兰卡等等。文章的目的在于向国际社会揭示印度的“真实面目”,呼吁停止纵容印度的扩张行为,并为地区和平稳定发出呼吁。

在行文风格上,环球时报的特点是直接、情绪化、并且往往带有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所以,这篇评论很可能不会拘泥于温和的学术讨论,而是采用一种更具战斗性的语言。比如,会使用“野心”、“阴谋”、“霸凌”等词汇,来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愤慨。同时,文章的逻辑可能更侧重于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不是细致入微的证据链分析。它更像是一种政治宣言,意在表明中国的立场和对国际事务的判断。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评论基调是批判、指责和呼吁改变。它将印度塑造成一个危险的区域性大国,其扩张行为威胁着地区和平与国家主权。这符合环球时报一贯的“中国视角”,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地区战略进行舆论铺垫,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试图搅动关于印度角色的争议,为中国争取更有利的战略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起一个事50年澳门边界因为葡萄牙黑人边防兵尿尿中国边防瞅了两眼,结果对方你瞅啥开枪了,我方果断回击。这事上报广州军区,原本想说,葡萄牙方恶意挑衅,结果叶帅一看那哪成啊,不够刺激,改成葡方配合美帝侵略者,南北夹击进攻中国。结果葡方先跪了,一个劲的道歉,指天发誓没这打算,最后登报道歉,声明是自己主动挑衅的才算完。

user avatar

环球时报虽是官媒,但以前也多次发表和官方观点没什么关系的文章,环时始终是一种偏激进的状态,可叹VOA还以环时为指标死命和它叫劲,打脸多次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次这篇文章虽然很多答主看着感觉还不够劲,但在我看来已经激进了,在十九大召开在即,一路一带刚刚展开之时,如果使用过于激进手段立威,甚至改变南亚现有国家版图(我觉得这次还真是一个好机会),那不就做实了要搞区域霸权主义么?

当然了,若什么也不做,容易留下软杮子的印象,这也同样不利于一路一带的展开,如果被欺负不还手,这事有一就有二,以后就别想消停的做生意!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外交手段无果后(现在看来已经无果了),逮捕越界人员,然后再和印度谈,当然一旦印方人员反抗,尤其是打伤我方人员在先,则事态就真升级成边境冲突了,但结果也无非是来多少灭多少,灭到印度无人敢来罢了。

至于说什么在不丹驱逐印度影响力、解放锡金、攻略北印度,基本上也就是想想,不太可能发生。。。

手机码字不易,给点个赞加个关注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