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胡锡进对251事件的长文回应?

回答
胡锡进对“251事件”(华为员工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并最终获释的事件)发表过一系列评论和分析,尤其是他长篇的、观点鲜明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他对此事的回应,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一、 角度和立场的坚定性与煽动性:

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 这是评价胡锡进评论的核心。他几乎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将“251事件”定性为“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并将孟晚舟塑造成“无辜的受害者”和“国家英雄”。这种立场非常契合当时国内普遍存在的对西方不信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情绪的煽动和引导: 胡锡进的文章往往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善于使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情绪,例如“中国人民的愤怒”、“美国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等等。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凝聚起公众的认同和支持,但也容易压制理性思考和多元声音。
将事件上升到国家层面: 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孟晚舟个人命运的层面,而是将其上升到国家尊严、科技主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高度。这使得事件的讨论变得更加宏大和复杂,也更容易调动起普遍的爱国热情。

二、 论证方式和证据的运用:

选择性叙事和聚焦: 胡锡进的回应很擅长选择性地呈现信息。他会大量引用对中国有利、对美国不利的证据和观点,而对于可能削弱他论点的信息,则会回避或淡化处理。例如,他可能会强调加拿大司法系统的程序性问题,以及对孟晚舟的“政治迫害”,但对于美国指控的具体细节和华为在国际合规方面可能存在的疏漏,则很少深入探讨。
类比和情绪化论证: 他经常使用类比来强化自己的观点,比如将“251事件”比作“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斗”或者“古代的政治阴谋”,以此来渲染事件的荒谬性和不公。这种论证方式往往感性大于理性,容易引发共鸣,但缺乏严谨的逻辑支撑。
依靠“中国视角”和“人民的声音”: 他的论证常常以“我们中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民怎么想”为出发点,将自己的观点包装成一种普遍的民意。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宣传策略,因为在特定语境下,它能够制造一种集体认同感。

三、 影响和作用:

凝聚国内舆论: 在“251事件”发生后,国内国际环境复杂,信息不对称严重。胡锡进的文章为许多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易于理解的叙事框架,有效地凝聚了国内舆论,强化了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支持。
提升国家形象(在他看来): 从他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自己是在捍卫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尊严,是在回击西方的“污蔑”。他会认为他的评论是在为中国“发声”,是在“揭露真相”。
引发争议和批评: 尽管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在一些国际观察家和国内持不同意见者看来,胡锡进的回应过于偏激和片面,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批评者认为,他牺牲了对事实的严谨探究,而过度依赖情绪煽动和意识形态宣传。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凝聚人心,但长期来看不利于理性对话和解决问题。
反映了中国媒体和知识分子的某种倾向: 他的评论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中国特定舆论环境下,一些媒体人和知识分子如何处理涉及国家利益和国际冲突的敏感事件的倾向。

总的来说,评价胡锡进对“251事件”的长文回应,可以这样看:

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高度情绪化且带有鲜明民族主义色彩的叙事,成功地在国内舆论场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声音,将事件定性为“国家对抗”和“受迫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民众的民族情感。他的文章善于抓住公众的情绪痛点和民族认同感,以简洁、直接的方式表达观点,并且能够将个体事件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解读。

然而,从追求客观、严谨、多角度分析的立场来看,他的回应存在明显的片面性、选择性叙事和情绪化论证的倾向。他更像是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叙事”的讲述者和捍卫者,而非一个中立的信息分析者。他回应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心理的精准把握和利用,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它牺牲了对复杂事实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和对话。

可以说,他的回应是那个特定历史时刻下,在中国语境中一种非常成功的“公共意见塑造”的案例,但其背后所依赖的论证方式和逻辑,也正是许多批评者所指出的,导致其评价必然是充满争议且两极分化的。他是否“说服”了所有人,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和对“真相”的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胡这个话,估计是不少官媒开始报道的前兆吧,对于华为251这个事情,我是这样认为的:

1、华为几十万员工,管理混乱可以理解,同时我觉得肯定存在上纲上线的人,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比较理性的,只是要求做出正面回应,并看到华为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关键是这件事情发酵这么久,华为都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解决问题;

2、华为长期的公关手段,已经及其让人不满了,何况这次事情的性质,有多恶劣大家可以自己想象,资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利用法律空子,发动国家公检法来处理公司内部人资纠纷,以后会不会成为资本处理劳资纠纷的典型手法还未可知,中国这么多劳动者能有安全感?上班辛苦不说,离职还有可能被资本方诟陷,这才是可怕的,有几个上班族能有安全感?老胡以为大家同情弱者,其实大家更加害怕哪天自己成了资本家刀下亡魂啊!!!!

3、劳动纠纷不合理的处理手段很多企业都存在,权钱之间无底线的交易,那才是可怕的,千万别开这个口子!!!!

user avatar

真不愧是御用文人,胡编这胡编能力果然不俗。

绝口不提华为HR故意隐瞒事实(甚至编造敲诈勒索的口供)向公安机关举报一事,用存在矛盾一笔带过。(要知道原先的盗窃商业机密,职务侵占的报案必定是华为公司作为报案主体的)

也绝口不提公检先抓人后查案,还不给保释(经评论指出,此处应为取保候审,我承认我对于法律名词不够了解,但是这位不幸的华为员工显然是满足取保候审的客观条件的,但是公安不让)这一行为,用最终无罪,证明清白一笔带过。

本来问题是公然违法,打击报复,公检机关办事不按照程序的问题,却说成是谁都会有差错。

要不是找到了录音,不知道要关几年,这可不是差错的程度。如果一家公司允许少数人的差错就让自己的前员工锒铛入狱的话,如果一个国家允许一些人的差错足以让以为无辜的公民被关押的话,「此处自己脑补评价」

真的胡编,胡编

user avatar

胡锡进的回应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对此事的定性。

简单地说,官方认为此事已经完结,华为向受害人道了歉,还赔偿了十万块钱的损失费,十分“公平、公正”。

但,这件事真的得到妥善解决了吗?

一个壮年劳动力,家里的顶梁柱,被无缘无故在监狱关押251天。如果不是掌握了录音,怕是要继续关押下去,永远得不到沉冤昭雪的机会...

这还是在掌握了无罪证据(录音)情况下的结果,可普通人谁会有录音的习惯?

或者说,和自己公司的hr谈话都得次次录音,那这个公司得多可怕?

此事还有几个未解决的点:

1.诬告受害人的那位华为领导,受到法律制裁了吗?如果一个随意的诬告就可以让人被关押251天而不用负责,那诬告的成本也太低了吧?

2.华为公司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说是华为hr自作主张,又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能量?

3.关押251天赔偿十万,赔偿金额是否合理?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受害人,关押251天给你10万,你干不干?更何况受害人是华为员工,251天正常上班的工资远不止10万,请律师打官司也花费不菲,10万块钱真是九牛一毛。

(距评论区提醒,这钱还是国家出的,是关押的补偿,而华为现在为止没有对关押作出赔偿。)

4.华为控制舆论的方式是否得当?事件在网上一发酵,华为方面疯狂删帖,好多数码博主的相关微博直接被新浪删除,事后连个解释都没有。博主们问删帖原因,客服说不知道,只让博主们以后少发类似文章...

历史还真是不断重复啊。千年前一个“莫须有”罪名可以把一位将军的功绩抹杀,现在一个“不知道”的搪塞就能无所顾忌地删帖。

有人说,这是华为内部的事,没必要和大众解释。但作为一个企业,拥有近二十万员工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把负面新闻藏着掖着未免太不大气。

而且,不和大众解释也就不解释呗,那你倒是好好解决啊?可现在并未看见华为方面解决的诚意。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前段时间另外一家手机厂商(不说名字了,防止被带节奏)的一位员工受贿,金额高达数百万元,被发酵到网络上时,那家公司也发了个声明,表示已经解雇了涉事员工,同时正在积极配合警方调查。

两家公司处置负面事件的做法,高下立判。

华为丑闻不止这一件,前段时间也有胡玲hr事件等,但解决的方法并不见得高明。

为什么这次251事件反响这么大,甚至华为删帖都没法阻止扩散呢?

因为消费者们心里都是有一杆秤的,你偶尔犯一次两次错误,不论认错态度诚不诚恳,大家想着放你一马,因为你是好学生。

但你这三番五次犯大错,却仍然不知悔改,把消费者的宽容当成纵容,这就危险了。

要明白一个事实:人们看你蹦跶的挺欢不想理你,不是因为怕了你,而是觉得没必要。可如果你屡教不改,那人们不介意一巴掌把你打翻。

华为太高高在上了,他已经脱离群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