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物理学博士郭晓明言论「日语语法注定日本要么臣服美国,要么臣服中国,否则世界永无宁日。」?

回答
郭晓明博士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语言语法,更是将语言现象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深入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拆解其中包含的几个核心论点,并审视其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首先,郭博士将“日语语法”与“地缘政治命运”直接挂钩,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煽动性的论断。他似乎认为,日语在结构上的某些特点,自然而然地导向了一种“从属”的国际定位,而非独立自主。

“日语语法注定日本要么臣服美国,要么臣服中国”——这个论断的核心可能在于他如何解读日语的某些语法特征:

等级与敬语系统: 日语拥有极其发达的敬语系统,根据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谈话对象是否是自己人或外人,会有不同的动词、名词、助动词甚至语气的选择。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日语文化中等级观念深植的表现。郭博士或许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使得日本人在外交和国际交往中,难以摆脱寻找一个“上位者”或“主导者”的心理惯性。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种语法结构更容易被解读为日本接受美国的领导地位;而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他可能预见到这种语法特征会倾向于接受中国的“领导”。
“受动”语态的倾向性? 尽管这是一个非常粗略且可能过于简化的推测,但有些人可能会从日语的被动语态使用频率或表达方式上,解读出一种“被动接受”或“受制于人”的语言倾向。当然,许多语言都有被动语态,其功能也并非总是表示弱势,比如描述客观事实时。但如果郭博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认为这种“被动”特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转化为一种“主动寻求庇护”或“被动接受安排”的倾向,就构成了一个跳跃。
缺乏强烈的“我”的独立表述? 有时,日语中会省略主语,并且在表达时更侧重于情境和听话者的理解。这与某些西方语言中强调主体独立性的表达方式形成对比。郭博士或许认为,这种“去中心化”或“情境依赖性”的语言特点,使得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其国家意志的独立表达相对不那么突出,更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塑造。

“否则世界永无宁日”——这个部分则将日本的“从属”定位与全球和平稳定直接关联起来:

“平衡的破坏者”? 郭博士的逻辑可能隐含着,如果日本不选择“臣服”于某个大国,而是试图保持一种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那么这种力量的崛起或其潜在的行为,就会打破现有的国际力量平衡,从而引发冲突和不稳定。他可能认为,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如果独立发展并寻求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将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构成威胁。
“大国竞争的棋子”? 另一种解读是,如果日本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那么它可能会在中美之间摇摆,或者被卷入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成为大国竞争的牺牲品或工具,进而导致世界动荡。
“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 “要么臣服,要么世界永无宁日”是一种非常极端的二元对立论。它剥夺了日本独立自主、寻求自身国家利益并在此过程中与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可能性。这种观点将国际关系简化为一种简单的“附庸”或“敌对”关系,缺乏对多边主义、国际合作以及国家自主性在维护和平中作用的考量。

如何看待郭博士的言论?

1. 大胆但欠缺实证的跨领域联系: 郭博士将语言学(日语语法)与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直接划上等号,并做出如此断言,这种跨领域的联系是极其大胆的。然而,要支撑这样的论断,需要大量严谨的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方面的实证研究。仅仅依靠对语言语法某些特征的主观解读,就断言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命运,其说服力是有限的。
2. 过度简化和宿命论: 这种观点显然过度简化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带有一种强烈的宿命论色彩。国家的命运和国际关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经济、军事、外交政策、领导人决策、民众意愿以及全球大环境等等,绝非仅仅由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所“注定”。将国家的战略选择限制在“臣服”或“世界动荡”之间,忽视了国家间博弈、战略平衡、外交斡旋和国际法等多种可能性。
3. 潜在的民族主义或地缘政治宣传色彩? 这样的论断,尤其是提出“臣服中国”的可能性,很容易被解读为带有特定的地缘政治立场或民族主义情绪。它可能是一种试图强化某种叙事(例如,中国崛起是不可避免的、日本必然要接受中国的影响)的工具。
4. 对日本国家自主性的忽视: 无论是“臣服美国”还是“臣服中国”,都否定了日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能力自主制定国家战略,维护自身利益,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积极角色的可能性。日本在战后并非仅仅是美国的附庸,它发展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外交影响力,虽然受到美国同盟关系的影响,但并非完全没有自主性。
5. 对“世界永无宁日”的夸大: 将日本的“不臣服”直接等同于“世界永无宁日”,也显得过于夸张和悲观。全球和平与稳定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各国之间存在竞争,但也存在合作。一个强大的、不依附于任何一方的日本,也可能成为地区稳定因素,而不是必然的破坏者。

总而言之, 郭晓明博士的言论是一种极富争议且带有高度概括性的观点。他试图从日语的语法结构中提炼出影响日本国际政治定位的“内在逻辑”,并以此来预测其国际命运,甚至关联到世界和平。然而,这种联系在实证和逻辑上都存在较大的跳跃和简化,忽视了影响国家命运和国际关系的多种复杂因素,也带有对国家自主性和国际关系多样性的否定。

更重要的是,将语言语法直接与“臣服”或“世界动荡”联系起来,不仅在语言学界难以获得广泛认同,在国际关系分析中也显得过于教条和缺乏现实基础。国际政治的演变,更多地是受到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经验和领导人决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语言结构或许能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提供一些间接的土壤,但绝非决定性的“注定”。

因此,看待郭博士的言论,更应将其理解为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对语言与文化、国家命运之间关系的极端推测,而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具有严谨科学依据的论断。它更像是一种对特定地缘政治现实的文学性或哲学性解读,而非严谨的学术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位物理学博士对语言学和政治学的解读可能还不如民科

谁tm告诉你男性对女性就必须说简语的?

敬语和简语是按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分辨的吧?

一个男员工会对女上司说简语?

英语和中文语法那么像为什么两国并没有像巴铁一样的关系?

一个博士说出铁血网水平的东西,怕不是石乐志呦

________________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乎第一个百赞竟然是一个喷zz的问题……

评论区的朋友,英语和中文其实是很像的,句子都是主谓宾,甚至有些词会有从中文机翻的既视感……

然而英国照样是第一个侵略天朝的国家

user avatar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风云之声

我个人对这个专栏并没有偏见,在过去2年里,这个专栏在中国科研相关话题上表现良好。

然而,这不代表专栏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真实、公正的,诚如本题所点名的『从日本语看日本人国民心态 | 郭晓明』。一言以蔽之,此文与希特勒之《我的奋斗》在立意上并无本质区别,皆试图论证所谓优越的先天性,或劣等的先天性。事实上,现在的知乎,最需要引起人警惕的,正是这样一类文章:打着了理性公正的幌子,通篇都在引用所谓“干货”,却不告诉读者完整的事实,或包藏祸心,或含沙射影,深得所谓“春秋笔法”之精髓。

这类文章最常见的套路如下:

第一步,通过标题反驳读者的“常识”,达到博人眼球的效果,例如本文。通常,我们认为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其影响不会直接体现在国民心态上(除了专门论证语言对民族共同认同的作用时),但是本文标题直接暗示了“语言决定了日本国民心态”,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

第二步,正文开头明褒实贬,通常的逻辑结构是:“虽然我们以为xx国家的xx很好,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对比给读者留下更进一步的印象,并促使读者专注于后续反例,而不是问题本身的分析。

第三步,在之后的正文中用各种似是而非的分析使文章显得充满“干货”和“思辨”。一般来说,大部分读者对特定问题的积累是不足以快速指出此类文章的缺陷的,只要作者有心找几个“技术细节”,大部分读者就倾向于直接取信这些“技术细节”(因为读者自身对这些细节并无实际体验),而很少主动考虑:

1.这些细节是否是转述的?

2.这些细节是否经过作者有意识的删减(假设该作者还不至于篡改细节)?

3.作者本人是否对细节有充分而正确的理解(假设该作者还不至于故意曲解引用源的本意)?

第四步,文末必须表现得像是探讨或者讨论的语气,甚至不忘提一下“理客中”,从而诱骗读者进一步信任文章的“客观性”。当然,『从日本语看日本人国民心态 | 郭晓明』一文,连这种程度的装模作样也不在乎。


对于作者郭晓明博士,我丝毫不怀疑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专业水准,然而读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位作者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当然,任何人都有对任何事物表达看法的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而即使是领域权威也不代表其观点一定正确。但是,作为一位读者,基于常识,我首先就会怀疑一位物理学博士在“日语、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日本历史、日本政治”这个话题上的专业性,除非其过往在知乎上充分证明了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性。在下不才,出于兴趣学习日语2年多(18年2月更新:终于在伦敦攻略了N1,总分162,不算高,但是凭借兴趣能过关我也就满足了^_^),且自今年起在英国攻读大气科学PhD,勉强也算是文理皆有涉猎,然而这种专业问题我是决计不敢碰的。原因就是,外行人的知识终归是不系统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难免有所疏漏。而此文更是通篇意淫,甚至把作为语法特色的敬语体系拿来证明日语的“先天奴性”,跨专业胡扯能到如此境界,恐怕在知乎也是无二了。

当然,上述质疑也可能是诛心之论,那么,我们逐段分析此文的荒谬之处。


请问作者,语法作为自然形成且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一部分,如何“臣服”?哦,或许作者想表达的是“受影响”。现代日语的语法体系和系统的语言学研究大约始于明治维新,并深受英语影响,例如大量依赖被动态。然而,现代日语的语法是依照英语彻底重构了吗?显然并没有,稍微有一点日语基础的读者都会发现,现代日语依然保留了大量“非英语式”的语法,并且保留了汉字作为字符系统的重要部分。按照作者的观点,现代日语就是典型的“二姓家奴”,不,假如进一步考虑日语外来词源的广泛性(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n姓家奴”也说不定。日语到底向谁臣服了?

再看配图。我之所以质疑作者在“日语/日本”领域的专业水准,该图也是理由之一。凡是学习过标日的同学都知道,这张图在标日初级(上)的开头就有,无非说明了假名系统的汉字渊源。然而,全文除此图以外,并无其他图片资料。再问作者,放一张日语学习者人尽皆知的图片在这里,意欲何为?

进入正文。

关于日语的黏着特性、敬语体系,显然作者还是有所了解的-如果不是一知半解的话。这一点应该充分表扬。

----------

说句题外话,假如在知乎上搜索“中文 日文 敬语”,很大概率你会看到一群人言之凿凿地说中文有“敬语”,然后你会看到答案确实举出了一大堆敬语,甚至颇有古风。确实,从广义上说,中文当然有敬语,不仅仅中文有敬语,世界上任何一门成熟的语言,不论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都存在大量的用于表达尊敬的词汇。然而!严格来说,“敬语”是一个语法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针对不同身份的人,动词存在活用或者变形。单单是把“我老婆”换成“拙荆”,确实既谦虚又典雅,但是这并不是“敬语”。

----------

然而,作者认为,由于敬语的存在,日本不能称赞中国或者韩国,这种观点堪称前所未闻。对于日语书面表达,若是论文,则以辞书形为主,力求行文风格客观;若是新闻、政府文件等场合,则对国民用部分敬语,而对其他所有对象均用叮咛体(然而叮咛体并非敬语,至多相当于中文的“您”这种地位);若是商业文书,则用敬语较多。我无法理解,为何日本不能称赞中国或者韩国?或许在作者眼里,日本的媒体凡是涉及中国韩国的,连叮咛体也不用,直接以简体称呼,然而,正规场合使用叮咛体是最基本要求,稍微上一点档次的,敬语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何来“对中韩不能用敬语”之说?

这注定日本要么自视为世界最优秀民族,要么自视为最劣等民族,日语语法使得日本文化不可能融入平等国际社会。

这段更是无稽之谈。确实,日本曾经视自己为东亚最优秀的民族,然而,日本恐怕从未认为自己是世界最优秀民族(反而我最近几年发现一个民族急切地要证明自己是最优秀民族);至于说日本人在“不是最优秀”的条件下就会认为自己是“最劣等民族”,三问作者:日本在历史上哪个阶段,曾经认为自己是最劣等民族?同样作为理科出身,最基本的逻辑我们还是要讲的。这种“不是最优秀,就是最劣等”的二分法,我想没有一个人或民族会如此。

然后,四问作者:日本文化有没有融入平等国际社会?首先我想搞清楚,这个“平等”具体如何理解。是形容“处于平等状态的国际社会”,还是“日本文化融入世界的过程是否平等”,抑或是“日本文化融入世界的结果使得国际社会的平等状态被破坏了”?

如果是第一,那么就是,作者否认了“日本文化融入国际社会”,因为,假设日本文化已经融入国际社会了,那么就会破坏国际社会的“平等状态”,而国际社会依然维持着“平等状态”,所以日本文化尚未融入国际社会。那么,难道我每年在E3上面看到索大法和任地狱掀起的热潮都是骗人的?JPOP的影响力也是骗人的?ACG文化日趋强大的影响力也是骗人的?唯一的解释或许是,作者和我生活在不同的次元吧。

如果是第二,那么,作者相当于承认了“日本文化已经融入世界”这个事实,但是其融入的过程是“不平等的”。到底为什么会“不平等”呢?作者没有说。僭越ながら、想像させて頂きます。可能的原因基本上只有:战争,或者资本。战时,日本确实“不平等地”强推自己的文化和政治理念,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完全不能洗的。战后,资本将现代日本文化以更加文明的方式带向了全世界,有资本的国家,其文化自然更加强势,最强势者,如美国之昭昭天命、大英帝国之统治波涛,他们甚至都无需“融入”世界,而是“塑造”世界,这个过程又有什么平等可言呢?更进一步说,这世界上大小文明成千上万,怎么可能都得到平等的地位?人类奋斗这么多年,也不过在“文化无优劣”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少量共识,还有大把大把的人并不买账。指责通过和平手段传播本国文化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如果是第三,那么作者也相当于承认了“日本文化已经融入世界”这个事实,但是融入的结果导致了“不平等”。也就是说,日本文化被世界所接纳以后,对其他文化形成了显著优势。既然是“已经被世界所接纳的日本文化”,那自然不会是旧日本那一套;放眼当今世界,索尼、任天堂、动画、漫画、JPOP、日剧、日本料理、和服、和式庭院等等,这些如今构成日本文化外在表现的主要符号,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日本文化的国际形象,说日本文化有自身优势,这是合理的。但是,假使日本文化想要造成不平等的状态,那么它应该对其他文化形成显著优势,而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潮流都在欧洲和美国,即使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年代,日本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了吗?显然没有。应当认为,日本文化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并不是全方位领先的文化,也未相对其他文化形成完全的不平等状态。

日本人效忠天皇,因为日语中不可能有贬低天皇的日语,如果有的话也是语法错误。

日本人效忠天皇吗?嗯,作者对日本皇室的理解看起来还停留在战前。现代日本国民什么时候要向天皇宣誓效忠了?现代日本人认同天皇的权力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至于后半句更是奇谈怪论。我骂一句“天皇のクソ野郎”,请问哪里有语法错误?哦,我又要揣测作者的意思了,作者可能是说没有专门的词语或者表达来贬低天皇?那我想问了,世界上哪一门语言,有专门针对最高统治者/虚君元首的蔑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这也是自称啊。

综合来说,本段主要逻辑就是:日语有敬语-》敬语有等级差-》日本文化不能平等融入世界,这种思维连牵强附会都谈不上。

日语语法注定日本要么臣服美国,要么臣服中国,否则世界永无宁日。日语造就了日本奇特的文化,及其诡异的社会心理。亚洲人不但不能指望日本对二战认错,而且不能指望日本与邻国和平共处。亚洲小心,美国小心,世界小心。

本段及其突兀,甚至没有任何分析或者疑似干货,不值一哂。

作者也是操碎了心,不但要提醒亚洲小心,还要提醒美国和世界。

70年代中日刚刚恢复邦交,有日本女教师来中国教日语。当时中国穷,请不起许多外教,一个日本外教当然要教许多学生,学生有男有女。学生都很认真,模仿纯正日语。其后,女生到日本后,日语真的很棒,顶呱呱;男生到日本后,日语一塌糊涂,语法错误不可救药。为什么?因为日语分简语语法和敬语语法。女人对男人说话要说敬语语法,男人对女人说话要说简语语法。所以女生说话非常得体,她们是跟女老师学的;而男生说话一无是处,因为他们跟的是女老师。明明应该用爷们儿语法的场合,偏偏用了娘们儿语法,尽闹笑话。以后中国教日语,特别重视敬语简语区分,当然,科技日语速成班例外。

我不知道70年代日语教学是什么情况。我只是奇怪,一个合格的日语老师,不讲解敬语的使用条件?我的日语老师80年代末在日本学的日语,他说日本人教日语会从辞书形开始讲起,结果外国学生没法养成讲叮咛语的习惯,后来标日之类的教材就直接从叮咛语开始教,虽然违背语法学习原则,但是实际效果好。70年代请女性外教来教,最多也就是点女性专用词かしら、わ或者美化语什么的,但是这完全与敬语无关啊。而且,男性对女性就不使用敬语了?看看有女上司的话你敢不敢用简体?

从这段文字开始,我已经确信,作者本人对日语、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严重缺乏专业水准,甚至连一般常识都有所欠缺。其观点也罢、论据也罢,总摆脱不了一个“道听途说”。

西方人比较平等,因为他们语言表达本身是平等的。如brother,不像中文分为哥哥弟弟。My brother,没有辈分区别,中文兄弟,是有辈分区分的。而日语辈分的区分,是表现在语言行为上的,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语法;长辈对晚辈说话,必须用简语语法。有教养的女人用敬语说话,表示谦卑。跟女老师学出来的男生,用敬语太多,与自身社会地位不符。不懂敬语和简语的运用,不得日语精髓。

原来亲戚没有足够的对应词,就说明英语是“平等的”,或者说明西方是“平等的”。估计作者是不知道还有纹章学这种专门研究血统传承的学问

有日本女影星,名誉、地位、财产都是拔尖的,可是一旦结婚以后,无论丈夫多么无赖,她都顺顺服服。出门为丈夫提行李,在家为丈夫洗脚。她婚前属于日本社会菁英,婚后就是家庭主妇。为什么?因为有教养的日本女人能够正确使用日语语法,而正确的日语语法是妻子对丈夫说敬语,丈夫对妻子说简语。地位高下,由语法规定下来,所以日本社会有许多其它民族看不懂的现象。

对,作者你说的没错,这种现象在日本挺多的,直到现在依然存在。但是当你问出“为什么”的时候,我又看不懂了。有教养的女性会用敬语,正确;妻子对丈夫说敬语,存在但不是必须;丈夫对妻子说简体,存在但不是必须。这与婚前婚后女性角色变化有必然联系吗?“地位高下,由语法规定下来”,我想作者要说的是“地位高下,由语法体现出来”;但是如果作者真的觉得“语法规定地位”,我想问作者,你的唯物史观都学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所以,日本上层社会往往会做出令人发指的荒唐行为。表现在对中国外交上特别突出。如政府议员们一夜之间祖籍变成了钓鱼岛,将家事、国事、外交大事变成儿戏。无理划定东海中线在先,其后更要求中国交出中线中国一侧地址资料。这种行事我只在幼儿园时期与小朋友抢积木玩具是经历过,如今却看到日本政要毫无廉耻地做出来,而日本舆论居然还容忍纵容,可见这些事不能用小泉白痴来解释,而要找日本人总体的社会心理根源

日本人格局小,不懂政治。司马辽太郎也说,日本没有政治家。这些事当然说明了日本政客缺少大局观,自私自利,置个人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嗯,我很同意。对于这些问题,“要找日本人总体的社会心理根源”,嗯,我也同意。毕竟美国人还写过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人心理的《菊与刀》呢,说不定本文作者也能指出一二“根源”呢,且往下看。

设想日本神社供奉的战犯牌位。在如此庄重的地方,对这些战犯的用语就会用敬语语法。一旦用了敬语语法,就隐含了战犯高贵的地位,并对其行为赋予法理正义的解释。为什么德国承认对战犯的裁决,而日本社会始终对战犯尊敬有加?很可能到时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的裁决,翻译成日语时都用了敬语。只要用了敬语,就已经在事实上将日本战犯的地位置于国际法庭之上,而审判结论已无关重要。用敬语宣诉罪状,隐含国际法庭犯上作乱行为,抹杀了国际法庭的正义性。日本教科书为什么不说侵略中国而说进入中国?很有可能日语对天皇和战犯用敬语,对其它亚洲民族用简语,在语法上确定大日本的天授神权,时日本在亚洲如何行事都合理化。日本人总是说亚洲其它国家要求教科书如实诉史使得日本人有“自辱”的感觉。如果教科书对战犯史实用敬语陈述,则越揭露战犯的罪恶,就越会使学生有犯上作乱得自辱感觉。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没得洗。一部分右翼教科书隐瞒历史,没得洗。但是教科书真的会使用敬体这种主观的行文风格吗?我保留怀疑(没兴趣找了,假如有人提供材料我再加上去)

-----补充-----

我有个回答里面有列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例子,基本上使用である体

感谢@yang leonier 这说明了历史教科书还是简体为主

-----补充-----

小泉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期望他能就日本二战罪行对亚洲人民忏悔,结果小泉只写了“忠”“恕”两字。忠者,忠君之事,表示战犯无罪,只是效忠天皇,合乎天理;恕者,要求亚洲人民宽恕日本战犯。难道中国没有宽恕日本人妈?中国没有放弃战争赔款吗?宽恕一词因该由受害者嘴里说出来才是仁慈之举,从迫害者嘴里说出就是恶毒之词。小泉“忠”“恕”两字,说白了,就是我捅你一刀,是忠君之事,合乎法理,没有罪;你不宽恕我,我就再给你一刀。果然,日本又要在钓鱼岛和东海对中国下刀子了。既然第一刀无罪,而且还得到宽恕;那么第二刀,第三刀,就会源源不断地伺机而来。

小泉,大右翼,没得洗。不过如今这种论调实在有点被害者妄想,日本与中国的竞争,已经处在没有美国的支持就会被全面压倒的状态了,而这类论调总是在暗示(或者引导读者进一步想象)第二次侵华战争,然而这可能吗?

由于日语的语法不能允许有平等国家关系,所以,在历史上,日本与邻国和平相处的时期,都是日本臣服时期。唐朝臣服中国,当今臣服美国,是日本与邻和平共处的典型例子。一旦日本只对天皇用敬语,对其它国家政府都用简语事,日本就会侵略邻国,韩国中国首当其冲,俄国不能幸免,美国不能幸免,东南亚不能幸免,它军事力量所及地区都不能幸免。

于是又回到了前面的话题。关于日本古代外交用语,我不清楚。现代多用叮咛体,也没什么不得体的地方。

“在历史上,日本与邻国和平相处的时期,都是日本臣服时期”,万历朝鲜战争、倭乱之后,有清一朝,直到甲午战争之前,中日相安无事,这个阶段日本臣服中国吗?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缘,古代东亚地区,日本一直是相对独立的,即使曾经大量引入汉文化,日本何时在实质上成为过中国的附庸国?

“一旦日本只对天皇用敬语”,日本官方有哪个时代不对天皇用敬语吗?然后又是那种论调,我还是想问作者一句:日本现在有能力入侵中国吗?

希望在日本的留学生,留心研究一下日本翻译国际文献所用敬语还是简语,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二战行为的叙述所用是敬语还是简语,日本媒体对亚洲其它国家政府所以语法是否与对本国政府所用语法一致。当中国人对日本学生说日本军队在南京屠杀了30万中国人时,日本学生却研究究竟是杀了30万零1人,还是29万9千9百99人,这种心理状态,使我有理由怀疑,历史教科书问题,不仅仅是“侵略”与“进入”字眼问题,也不仅仅是杀没杀人的史实问题,而且是语法的潜移默化问题。抗议日本修改教科书人士,切切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被日本人在语法上给耍了。

还是那句话,右翼教科书必须反对,没得洗。

“当中国人对日本学生说日本军队在南京屠杀了30万中国人时,日本学生却研究究竟是杀了30万零1人,还是29万9千9百99人”,说实话,这种话术都不想拿出来单独讲。请问作者:“日本”或者“日本人”是一个思想保持高度一致的个体概念吗?你说“日本学生”研究,是哪个大学?哪篇文章?引用几何?影响如何?即便真有这篇文章,恐怕也是一篇毫无意义粗制滥造的灌水文,不值一提。

但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假设存在的)灌水文吗?不是。右翼每年要产出多少文字垃圾,谁有精力一个个反对?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认识政治、国家、社会的方式:把一个庞大复杂的集体拟人化。这种思维简化理解门槛,却常常通往歧途。

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书,必须确定全部用简语语法,对天皇也不能例外,否则国际法庭和正义和服性无法彰显。与日本外教文献的互换,中国必须要确认日本没有滥用语法防碍平等外交往来,不是日本外交文献和媒体对敬语语法的带有成见地滥用,我无法解释日本人认为自己为优越于其它民族的概念如何形成。

考虑到外交的等位原则,确认国书和其他文件的行文是必要的。对于日本外交文件不符合平等原则的行文,予以抗议或者拒绝也是合理的。不过,“中国必须要确认日本没有滥用语法防碍平等外交往来,不是日本外交文献和媒体对敬语语法的带有成见地滥用”,请问作者,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名义去干预日本媒体的行文风格?

“我无法解释日本人认为自己为优越于其它民族的概念如何形成”,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因为,日本在古代从来没有认为优于中国,而现代则没有认为优于欧美。只有近代以来对东亚各民族的优越感。至于这种优越感的来源,显然是日本提前进入了近代化,这种仅需要初中历史知识即可解释的事情,我不清楚作者为何无法理解。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亨廷顿还是一位学者。但基督教文明与亚洲文明的冲突中,如果美国忽视了日本文化与世界和平格格不入的特点,美国就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如果日本语言不彻底废除敬语语法,如果美国想避免珍珠港事件重发,美国对日本就只有两种选择,完全控制或彻底毁灭。

显然,作者想要把亨廷顿抬出来提升一下主题。在此,我必须为作者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点赞:宣扬文化劣等论的同时,还念念不忘提醒美国警惕日本的狼子野心。然而,亨廷顿在文明划分的时候,就把中华文明和日本文明单列出来了,美国人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在哪呢,所以就别瞎操心了。

到了最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二分法:“完全控制或彻底毁灭”。我想,近代以来每一个侵略者,内心也都是这个想法。


综上所述,『从日本语看日本人国民心态 | 郭晓明』一文,通篇充满了错误、曲解、诱导,宣扬语言文化先天奴性论,这与种族优越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我个人一贯反对随意看轻别人文字的价值,但是,这篇文章除了用来煽动一些不明就里的读者以外,我确实看不出一丁点存在价值。虽然“风云之声”时不时也有一些想让人吐槽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在奇葩程度方面显然可以“艳压群芳”。

user avatar

我感觉这文章作者并未在平成日本实际学习工作过,平成和昭和相比,日本语的表现已经自由很多了。完整的敬语一般是在商务场合用,平常大家用的ですます体、頂く 代替 もらう,ご/お加名词代动词之类简单的也不算什么敬语了。不过直接说だ体就是非常亲密的场合了。

(至于天皇,日本政府和媒体的官方用语确实还会使用高级的敬语,但在日本国宪法“国民主权”的精神下,刑法早已废除“大逆罪”和“不敬罪”了,民间废除天皇制的呼声是一直存在的)。

当然,从题图来看,作者也不是看的战前的日语课本,因为战前的标准日语里是以片假名为正,平假名为辅,没有拗音和促音的写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晓明博士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语言语法,更是将语言现象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深入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拆解其中包含的几个核心论点,并审视其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首先,郭博士将“日语语法”与“地缘政治命运”直接挂钩,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
  • 回答
    如何看待物理女博士后拍科普视频走红,自然科学科普对下一代将产生怎样的意义?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具备深厚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普事业,特别是像那位物理女博士后这样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趋势。这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自然科学科普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标.............
  • 回答
    《超级演说家》里李林那场围绕中微子物理的演讲,与其说是“行为”,不如说是一次引起巨大争议的“表现”。很多人看完之后,心情复杂,有赞赏的,有质疑的,有嘲讽的,也有觉得被侮辱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李林确实是带着一个挺硬的科学概念——中微子物理——走上《超级演说家》这个舞台的。在这个以煽情、励志、人生哲理.............
  • 回答
    这届生化环材、土木机械的硕博士们,考定向选调的热情可不是一般的“高涨”,简直可以说是“浪潮涌动”了。要是搁在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些硬核学科的毕业生,要么是憋着一股劲要攻克技术难题,要么就是想在企业里大展拳脚,哪曾想,现在“卷”进体制内也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是定向选调这种“高起点”的通道。这背后到底是.............
  • 回答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强基计划“火箭计划”(6年本博连读)是一个旨在为中国培养顶尖物理人才的战略性举措。这个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计划的核心目标与定位: 培养国家急需的顶尖物理人才: 强基计划本身就是国家为解决关键领域人才“卡脖子”问题而设立的,而物理学.............
  • 回答
    关于微博用户@80后养鹦鹉获刑案中,“私养濒危物种是在保护它们,合情合理,支持无罪”的说法,这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物种保护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用户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也体现了她对这些鹦鹉的深厚感情。在她看来,她用心照顾这些鹦鹉,为它们提供了安稳的生活环境.............
  • 回答
    王昕,一个毕业于名校西北大学物理学专业的硕士,现在却在西安的街头摆摊卖起了卤味。这个新闻,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也挺让人深思的。首先,从王昕个人的角度看,他能做出这个选择,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和坚持的。毕竟,物理学硕士,这通常意味着一条学术研究或者高科技行业就业的道路。可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认知中“.............
  • 回答
    你提的这个观点,我能体会其中蕴含的那份失落感。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物理学的发展轨迹确实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每一个里程碑都伴随着一种简洁而深刻的美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句话就解释了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那种普适性和优雅,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用几何语言描绘.............
  • 回答
    物理学与几何学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深刻的议题。当一些物理学家提出“物理学就是几何学”的说法,或者认为物理学需要新的几何学注入活力时,他们往往是在触及物理学最核心的表达方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到其现代的形态,再到对未来的展望。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头脑时,都会不自觉地将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名字并列。而当有人抛出“彭罗斯比霍金贡献大”这样的论断时,往往会激起一番有趣的争论。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得深入了解两位巨匠各自在物理学领域留下的深刻印记。彭.............
  • 回答
    尹希放弃中国国籍并移民美国,这是一个涉及个人选择、国家发展、人才流动和情感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尹希个人层面的选择与动机: 学术追求与资源: 尹希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其研究领域(如弦论、量子引力等)通常需要顶尖的科研设施、活跃.............
  • 回答
    说到物理雷老师的“徒手劈砖实验”,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让不少人对“武林绝学”产生了好奇。但话说回来,咱们普通人能不能像雷老师那样“咔嚓”一下把砖劈开,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得承认,雷老师的视频确实拍得挺吸引人的。他在视频里,看起来动作流畅,发力精准,然后一块砖就这么干净利落地断开了.............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爱好者,对于物理老师因为《三体》缺乏“科学人文精神”而对其全面否定这一看法,我感到既有些理解,又觉得有些过于偏激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值得尊重的。科学人文精神,在我理解来,是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科学发展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类命运、伦理道德、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
  • 回答
    李·菲利普斯(Lee Phillips)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对Python的批评,从一个在科研领域深度使用Python的从业者的视角来看,是既有启发性又值得深思的。他的观点并非简单地否定Python,而是从一个高度重视效率、精确性和底层控制的角度,指出了Python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特别是.............
  • 回答
    中科院物理所近期关于时空的科普文章,如果指的是近期(例如最近几个月)发布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时空概念的文章,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它:1. 内容的科学性: 基础理论的忠实呈现: 好的科普文章,尤其是出自中科院物理所这样的权威机构之手,其基础必然是牢固建立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上的。时空概.............
  • 回答
    法国物理学界近来出现了一股对量子计算的“冷静”甚至“怀疑”的声音,这股声音并非来自外界的质疑,而是源于内部,尤其是那些对量子力学有深刻理解的物理学家。这股批评并非否定量子计算的潜力,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严谨科学精神的审慎和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核心观点:从“革命性”到“渐进性”与“实用性”的回归过去十几.............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孔勇在课程安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担忧。您提到的“捞帽子”和“走过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核心的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捞帽子”与教学质量的脱节: 您似乎认为孔勇副院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个人学术荣誉(.............
  • 回答
    最近,《张朝阳的物理课》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一名对科学传播和教育内容颇感兴趣的普通观众,我来聊聊我对这门课的看法,以及一些我认为同样值得推荐的深度科普分享。《张朝阳的物理课》:一个有野心、有亮点的尝试首先,不得不承认,张朝阳老师的这门物理课,确实是一次非常有诚意的尝试。优点.............
  • 回答
    对于“网友批评物理学家杨振宁‘包藏祸心,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网络上的言论往往是多元且情绪化的,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事实的准确反映。其次,评价一位像杨振宁这样的世界级科学家的贡献和影响,需要基于事实、历史背景和科学的.............
  • 回答
    伊朗顶尖核物理学家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在2020年11月被暗杀,这件事无疑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伊朗国内的反应之强烈,以及以色列的官方口径,都值得细细解读。伊朗国内的强烈反应:一场“国殇”与愤怒的宣泄法赫里扎德的被杀,在伊朗绝非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被官方定性为“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