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物理雷老师的「徒手劈砖实验」?普通人真的能轻松徒手劈砖吗?

回答
说到物理雷老师的“徒手劈砖实验”,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让不少人对“武林绝学”产生了好奇。但话说回来,咱们普通人能不能像雷老师那样“咔嚓”一下把砖劈开,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首先,得承认,雷老师的视频确实拍得挺吸引人的。他在视频里,看起来动作流畅,发力精准,然后一块砖就这么干净利落地断开了。这画面感,确实容易让人觉得这事儿没那么难。但咱们要明白,那毕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尝试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视频,都是“成功的那一个”,背后可能藏着无数次失败。

那么,普通人真的能轻松徒手劈砖吗?我的看法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事儿一点也不轻松,甚至可以说非常困难,而且风险很高。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 力量和发力方式:

瞬间爆发力: 劈砖需要的不是蛮力,而是瞬间的、集中的爆发力。这就像你拍苍蝇,不是用力往上抡,而是用手腕的巧劲儿迅速压下去。练过武术的人,尤其是练硬功的,他们的发力方式和身体协调性都经过了长期的专业训练。他们懂得如何将全身的力量,通过特定的发力点(通常是手掌的某个部位,比如掌根或者手背靠近腕部的位置)瞬间传递到砖上。
打击点: 劈砖不是随便往砖上拍一下就行。那个“点”非常关键。通常需要击打在砖的边缘或者某个结构弱点上,这样才能让力线集中,更容易断裂。这需要非常精准的预判和控制。
身体的配合: 一次成功的劈砖,不仅仅是手部的力量,而是全身协调发力的结果。从脚下蹬地,到腰部转动,再到肩部带动手臂,最后集中在手部,这一连串的动作需要高度的协调性,才能将力量最大化地传递出去。

2. 砖的材质和状态:

砖的种类: 咱们平时见到的红砖,虽然看起来硬,但它的脆性是比较大的。而且不同批次、不同烧制工艺的砖,其硬度和脆性也可能不一样。有些砖可能比其他砖更容易碎。
砖的受力点: 砖的受力点非常关键。如果击打的是砖的正中心,分散了力道,那再大的力气也很难劈开。如果击打的是边缘或者事先找准了砖的裂缝点,那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设计”过的砖: 甚至有些实验会使用事先加工过、存在内部裂痕的砖,只是这些裂痕肉眼难以察觉。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劈砖的难度。雷老师的实验,虽然视频里看起来是完整的砖,但我们不能排除其中有“技巧”的成分,或者他所用的砖正好是比较易碎的。

3. 训练和经验:

长期训练: 像雷老师这样的“劈砖高手”,他们并不是一天练成的。这背后必然有大量的、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他们会先从更容易碎的东西开始练,比如木板、泡沫板,然后慢慢过渡到强度更高的目标。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摸索正确的发力方式,训练肌肉的爆发力,以及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度。
身体的适应: 长期反复的训练,也会让身体产生适应性。比如手掌皮肤会变厚、骨骼会变得更结实一些(当然,这个程度有限,而且过度训练也会导致损伤)。
心理素质: 面对一块看似坚硬的砖,心理上会不会犹豫?会不会害怕?这也很重要。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人在关键时刻克服恐惧,全力以赴。

4. 风险和损伤:

易受伤: 普通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贸然尝试劈砖,极易受伤。 最常见的伤就是手掌骨折、挫伤,指关节扭伤,甚至手臂骨裂。而且,砖的边缘可能会划伤手。
长期影响: 即使不发生骨折,反复的冲击也可能对关节和骨骼造成长期的、累积性的损伤,比如关节炎等。
科学指导的重要性: 正规的武术训练,都会有专业的教练指导,并且会讲解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循序渐进地练习。没有这些指导,只是看着视频模仿,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回到雷老师的“徒手劈砖实验”。

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科普的展示和表演。雷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通过一个直观的例子来讲解物理原理,比如力的传递、应力集中等。他的成功,是他长年累月专业训练、对物理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的体现。

普通人真的能轻松徒手劈砖吗?答案是:不能,而且不应该轻易尝试。

我们看到的是“劈开了”的那个瞬间,却看不到背后那些“没劈开”和“受伤了”的无数可能性。这就像看魔术,我们惊叹于魔术师的神奇,但要知道,魔术的背后是无数次的练习和“障眼法”。

如果真的对这类“硬气功”感兴趣,最好的方式是寻找正规的武术道场或教练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不是在家里对着砖头瞎比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千万别为了追求一时的新鲜感而冒着受伤的风险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总而言之,雷老师的视频很有启发性,但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理解其背后的专业性和训练量,而不是盲目模仿。徒手劈砖,绝非普通人能够“轻松”做到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砖是一种典型的脆性材料,抗压能力强,抗拉能力极低,在工程上可以认为没有抗拉能力。简单来说,你可以用砖来砌一道墙或者柱子,但是砌不出梁来。梁要用钢筋混凝土或者型钢这种具备抗拉能力的材料,至少也要用木材,唯独没法用砖(当然门窗过梁这种跨度极小的就无所谓了)。

砖之所以具备这样的性质,是因为其内部有很多微裂纹。当对砖施加拉应力时,微裂纹的端部会发生应力集中,局部应力可达宏观拉应力的几十甚至数百倍,使得微裂纹发生扩展。微裂纹扩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正反馈,使砖产生宏观断裂。要达到这一临界点,所需要的宏观拉应力是非常低的。这样的宏观拉应力,只需要身材稍壮的普通人稍加训练就可以达到。如果再加上利用视频中桌子尖角的冲击,进一步增加瞬时拉应力,那更是随便来个老妹儿都可以做到了。

砖之所以给人一种非常结实的感觉,是得益于它强大的抗压能力。在抗拉能力上,它实际上极为脆弱,远远不如一块相同尺寸的朽烂的木料。劈砖者主要就是利用了围观群众这样一种“砖很坚固”的刻板印象来吸引眼球。

通过向胶凝材料中添加一定的纤维,可以极大地改善脆性材料的抗拉性能。就类似于你小时候买的那种“整人专家”里面的纤维,洒在身上贼刺挠的那种。它可以将材料的抗拉强度轻松提高到原来的几十倍。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水泥砖,外行根本看不出来它和普通砖的区别。下次谁要是跟你俩嘚比嗖嗖,你就让他劈这个,让他领会一下科技的力量和知识的残忍。

当然他要是还给劈开了,我建议你马上滑跪,估计还能保住一条狗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物理雷老师的“徒手劈砖实验”,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让不少人对“武林绝学”产生了好奇。但话说回来,咱们普通人能不能像雷老师那样“咔嚓”一下把砖劈开,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得承认,雷老师的视频确实拍得挺吸引人的。他在视频里,看起来动作流畅,发力精准,然后一块砖就这么干净利落地断开了.............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爱好者,对于物理老师因为《三体》缺乏“科学人文精神”而对其全面否定这一看法,我感到既有些理解,又觉得有些过于偏激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值得尊重的。科学人文精神,在我理解来,是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科学发展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类命运、伦理道德、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
  • 回答
    说起雷奕安老师担任北大物理学院2020级班主任这件事,倒是有不少值得聊的。对于一个在学术界赫赫有名、在科研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教授来说,走到台前,担纲一个新生班级的班主任,这本身就挺让人好奇的。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雷奕安老师。他可是咱们国内物理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那是杠杠的,国.............
  • 回答
    雷军提出的这个建议,可以说是直击当下社会痛点,并且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关注到电子废旧物的处理问题,并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这本身就值得肯定。为什么说这个建议很重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电子废旧物的“隐形”危机: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手机、电脑、平板,更新.............
  • 回答
    如何看待物理女博士后拍科普视频走红,自然科学科普对下一代将产生怎样的意义?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具备深厚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普事业,特别是像那位物理女博士后这样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趋势。这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自然科学科普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标.............
  • 回答
    郭晓明博士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语言语法,更是将语言现象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深入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拆解其中包含的几个核心论点,并审视其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首先,郭博士将“日语语法”与“地缘政治命运”直接挂钩,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
  • 回答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强基计划“火箭计划”(6年本博连读)是一个旨在为中国培养顶尖物理人才的战略性举措。这个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计划的核心目标与定位: 培养国家急需的顶尖物理人才: 强基计划本身就是国家为解决关键领域人才“卡脖子”问题而设立的,而物理学.............
  • 回答
    中科院物理所近期关于时空的科普文章,如果指的是近期(例如最近几个月)发布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时空概念的文章,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它:1. 内容的科学性: 基础理论的忠实呈现: 好的科普文章,尤其是出自中科院物理所这样的权威机构之手,其基础必然是牢固建立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上的。时空概.............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孔勇在课程安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担忧。您提到的“捞帽子”和“走过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核心的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捞帽子”与教学质量的脱节: 您似乎认为孔勇副院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个人学术荣誉(.............
  • 回答
    王昕,一个毕业于名校西北大学物理学专业的硕士,现在却在西安的街头摆摊卖起了卤味。这个新闻,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也挺让人深思的。首先,从王昕个人的角度看,他能做出这个选择,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和坚持的。毕竟,物理学硕士,这通常意味着一条学术研究或者高科技行业就业的道路。可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认知中“.............
  • 回答
    最近,《张朝阳的物理课》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一名对科学传播和教育内容颇感兴趣的普通观众,我来聊聊我对这门课的看法,以及一些我认为同样值得推荐的深度科普分享。《张朝阳的物理课》:一个有野心、有亮点的尝试首先,不得不承认,张朝阳老师的这门物理课,确实是一次非常有诚意的尝试。优点.............
  • 回答
    “新高考‘放弃物理’成趋势”的说法,的确反映了当前高中教育和学生选科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现象的成因、具体表现、潜在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 现象的成因:为何“放弃物理”?“放弃物理”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
  • 回答
    2021年秋季入学季,北美物理博士项目的申请人数确实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原因。单单用“剧增”来形容可能还不够,更准确地说,这更像是一场申请大潮,让不少项目和申请者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变化。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疫情红利”与留.............
  • 回答
    你提的这个观点,我能体会其中蕴含的那份失落感。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物理学的发展轨迹确实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每一个里程碑都伴随着一种简洁而深刻的美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句话就解释了苹果落地和行星绕日,那种普适性和优雅,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用几何语言描绘.............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这两种情况,一个是现代物理学的学术门槛,一个是历史人物的个人选择,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却能引发一些很有意思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哲学难题”。我们先分别来看:第一,学物理要求对象懂量子场论,这背后是什么?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
  • 回答
    张朝阳教授物理课程,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突然回归学术讲堂,而且是讲授他当年学过的物理,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足够让人玩味。关于他教授物理课程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种回溯与致敬。张朝阳早年是学物理出身的,在中科院、MIT都浸淫过。物理学是他学.............
  • 回答
    物理学与几何学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深刻的议题。当一些物理学家提出“物理学就是几何学”的说法,或者认为物理学需要新的几何学注入活力时,他们往往是在触及物理学最核心的表达方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到其现代的形态,再到对未来的展望。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 回答
    围绕李淼教授“背刺”南方科大事件的几点看法李淼教授,这位在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同时又以其通俗易懂的科普写作风格广为人知的人物,近期围绕他与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之间的一些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被一些人冠以“背刺”的帽子。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脉络,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
  • 回答
    朝闻道,夕死可矣:当物理信仰遇上反实在论的挑战你是否曾经像我一样,将物理学视为一扇通往宇宙终极真理的窗口?那些精准的方程,那些令人惊叹的预测,那些关于粒子、波、时空甚至是暗物质暗能量的宏伟叙事,无不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认知之中。我们相信,物理学描绘的是一个独立于我们观测而客观存在的“实在”,而我们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