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物理老师认为《三体》缺乏科学人文精神而对它全面否定的看法?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爱好者,对于物理老师因为《三体》缺乏“科学人文精神”而对其全面否定这一看法,我感到既有些理解,又觉得有些过于偏激了。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值得尊重的。科学人文精神,在我理解来,是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科学发展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类命运、伦理道德、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它不仅仅是发现规律、发明技术,更是要关注这些发现和技术对人的意义,以及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它们。

从这个角度看,《三体》在某些层面上的确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

对科学的描绘: 《三体》中确实有很多令人惊叹的科学构想,比如黑暗森林法则、智子、降维打击等等。这些构想的魅力在于其极端性和想象力,它们为我们打开了窥探宇宙奥秘的窗口。但是,如果从严谨的科学研究角度来看,很多设定是建立在尚未被证实的理论之上,甚至是纯粹的科幻推演。例如,超光速通讯在现有物理学框架下是难以实现的;黑暗森林法则虽然有其逻辑,但它是一种基于猜想的文明生存模型,而非普适的科学定律。一位物理老师,特别是如果他是一位更侧重于实验验证和理论严谨性的学者,可能会觉得这些“科学”部分不够扎实,甚至是对科学概念的一种“过度解读”或“滥用”。
对人性的描绘: 《三体》在描绘人性时,常常呈现出一种极端化和悲观化的倾向。面对生存危机,人类内部的猜疑、背叛、集体无意识的愚蠢和绝望,以及为了延续文明所采取的冷酷手段,被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这种描绘,固然深刻,但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它过于强调人性中的阴暗面,而忽略了人性中闪耀的善良、勇气、牺牲和合作。尤其是在“古筝行动”这样展现集体力量时,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伦理争议。如果一位老师希望看到的是科学如何帮助人类超越自身的局限,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怀,那么《三体》中反复出现的“内卷”和“背叛”,或许会让他感到失望。
“科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关键在于这位老师如何定义“科学人文精神”。如果他认为科学人文精神就意味着科学必须是积极的、乐观的、导人向善的,并且要直接服务于人类的“美好”未来,那么《三体》的黑暗、残酷和对终极孤独的探索,确实与他的期望有所偏差。

然而,我认为对《三体》“全面否定”就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了。

“科学”的边界: 科学的边界在哪里?科学的意义又在哪里?我想,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和公式,它也是一种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驱动力。科幻小说,尤其是《三体》这样的作品,正是利用了科学的边界,去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推演。它提供了一个思想实验的平台,让我们去思考:如果科学发展到某个阶段,如果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科学可能性和科学边界的探索,也是对人类如何与科学共存的一种思考。
“人文”的广度: 人文精神也不仅仅是歌颂光明和美好。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对生存困境的探讨,对文明脆弱性的反思,这些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三体》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更加深刻地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本质和终极困境。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当面对无法想象的威胁时,我们还能坚持什么?我们文明的价值何在?我们所谓的“生存”,又意味着什么?这些追问,难道不比那些一味赞美科学进步的宏大叙事,更能引发人们对自身和文明的深刻反思吗?
科幻小说的本质: 《三体》是一部科幻小说,它的首要任务是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科学幻想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它不是科学教材,也不是伦理说教。它的科学构想是为了服务于故事和思想的推进。它的“人性描绘”是为了展现不同个体和群体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强求它像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或者一本励志读物那样,来直接灌输“科学人文精神”,本身就是对科幻小说类型的不理解。
反向的启发: 有时候,对人类文明的悲观描绘,恰恰能激发出更深刻的反思和更强烈的呼唤。正是因为《三体》展现了宇宙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才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更加意识到团结和智慧的重要性。这种“反向”的启发,同样是一种“科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加警醒的方式呈现。

我理解这位物理老师对科学严谨性的坚持,也认同科学发展需要有更深沉的人文关怀。但是,科学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它不应该被狭隘地定义。我认为,《三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触及了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地带,引发了关于文明、生存、道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

或许,这位老师可以带着一种更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理解科幻小说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而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在享受《三体》的精彩故事之余,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科学构想和人文探讨,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全面否定,总归是剥夺了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看法是,这位老师的担忧有其合理之处,但“全面否定”显得有些武断。科学人文精神的体现方式有很多种,《三体》或许是以一种我们不习惯、甚至感到不适的方式来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没有价值,更不意味着就全然缺乏科学人文精神。它的价值,在于引发我们去思考科学的边界,去探索人性的深度,去审视文明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三体粉说什么“你老师只能当物理老师,大刘却获得了雨果奖”。

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磁铁和三体粉。

温和三体粉都知道,在大刘的价值体系里,别说区区一个雨果奖得主,雨果本人再饶上两托尔斯泰一曹雪芹,绑一块的价值也赶不上一物理老师啊!

user avatar

简单说吧,大刘的物理水平大概相当于当年(198x~199x)国内大学物理的程度。他的脑洞,大多也开在这个基础之上。


这个水平当然不算很高。

尤其是,和其他更为专业的高阶科普作家(比如 卢昌海个人主页)相比,他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理解方面,还是有极大差距的——说的不客气些,就是局限在7x~8x年大学初级水平的教学大纲里。

当时的科学界,尤其是国内科学界,对量子论/相对论的理解都朦朦胧胧,以至于炮制出了“测不准原理”这样误导性极强的错误术语,可谓贻害无穷(正确说法应该是“不确定性原理”,因为不确定性是微观粒子的内禀属性,和测量无关。我就曾为纠正这个概念,和很多人正面怼过——包括一些小有名气的“准名人”)。


但,即便在科幻作家/科普作家群体里,能理解大学水平物理学的,也并不多。至少比连免疫系统是什么都不知道、却还敢对着非典胡扯八道的王晋康,高明的太多。


因此,说大刘是国内科幻界第一,大概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尤其是,相对读者来说,这个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至少90%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了。

这使得他的科幻风格偏硬,直接后果就是,获奖之前读者寥寥无几

——身为一个追他的书追了近20年的老科幻迷,推荐他的书给圈外人时遭遇的尴尬,实在经历的太多了:不管我看得有多兴奋,推荐给同学/同事/非科学论坛网友,收获无非“看不懂”三字而已。


——————————————————————————


如果说,大刘的科学水平称得上中等偏上的话;那么他的政治/经济/制度/博弈论知识,大概只能用“惨不忍睹”四字评价了。


说的尖刻点,就是:一点也不比宋鸿兵高明。

但也正因为“不比宋鸿兵高明”,这才使得他的观点“贴近群众”,继而“为大众喜闻乐见”。

——正如专业的经济学科普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货币战争》受欢迎一样。


一边是只有相对专业的小圈子能看懂,一边是贴近群众任何人都能说两句……你说他的作品一旦火起来,会被如何解读?


显然,一旦他成了名,读者猛增起来,该看不懂他的物理学脑洞的,仍然看不懂。

——比如这个问题下就有一位答主,兴冲冲的拿“光粒是相对论质量而不是静质量”来反驳别人的“光粒耗费资源论”;却不知道“相对论质量”比起“静质量”更可怕无数倍:想象下,你得想办法制造出庞大的能量,然后设计一个恐怖的装置推动一个光粒,直到它的速度无限接近光速、以至于对宇宙中的其他观察者变成一个1/6恒星质量的……黑洞。

考虑质能转换效率(比如太阳核聚变就只有大约0.007,黑洞也很难到0.5 https://为什么吸积盘可以使物质转换出如此大的能量?仅仅因为摩擦生热? - 知乎),再考虑一直推一直推直到把目标推成黑洞的技术难度——你确定,先转换出极大的能量、再把这能量通过“推粒子做功”的形式转换成1/6个恒星质量,这会比直接找一个1/6恒星质量的星体更省资源?

知道丢人俩字咋写吗?

――另一个方向,动用这么大的能量,那可是几百恒星瞬间烧完自己的全部核燃料然后熄灭掉、或者一两个恒星投入黑洞的大动作。太阳直径139万公里,光从太阳表面走一遭都得4秒往上呢,你拿恒星填黑洞能填多快?加上发射装置至少需大于史瓦西半径的限制,你真打算弄个几十公里宽几万公里长的大家伙,发射出一个史瓦西半径3公里的高亚光速物体,这个物体还把路途上的一切星际物质转换成强烈的、大半个宇宙都能看到的高能射线……然后你告诉我,这是黑暗森林里一个猎人在悄悄的打枪、出声的不要?

——然而,在绝大部分场合,知道还有“相对论质量”本身,已经算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因此,大刘精彩的脑洞欣赏不来、思维跟不上趟,没关系,还有黑暗森林呢。拿雨果奖了,这不是真理啥是真理?


类似的,其它《货币战争》这样水准的文字呢?

哎呀真好看真阴谋,越看越好看越看越有味。


以雨果奖为《货币战争》水平的政治观点背书,这显然不是大刘的本意;然而,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刷屏“黑暗森林”“猜疑链”的越来越多,却已不可避免了。


不是他们存心黑大刘,不是他们故意要大刘难堪;但这是他们唯一能读懂的:不刷这个,他们还会做什么?


————————————————————————————


怎么看这位物理老师的评价?

答案是,只要愚民们继续这样刷下去,早晚会有更有分量的人物、或者更尖刻的言辞出来的。


但即便如此,蠢货们也不会消停。


这并不是什么“一粉赛十黑”。他们压根没有粉大刘所必需的最低水平。


然而,一个拿了雨果奖的阴谋论代言人,是多么的难得……


——虽然大刘的本意可能只是想科普下电车难题而已(在这方面,他也只有这个水平。更深入的探讨,比如早就被讨论烂了的“毒树如何开善花”之类议题,大刘显然尚未能涉猎)。

——但,一旦你开了这个头,那么不管你自己乐不乐意,反正,这个位置,你就得坐。民意所向,坐也得坐,不坐还得做。因为相关人等需要一个有分量的代言人

——说的更直白些,《货币战争》被有识者骂,只能乖乖接着;然而“黑暗森林”“猜疑链”乃至“阴谋论”被批评,却尽可搬出雨果奖出来镇楼

——甚至,你驳倒了黑暗森林,那么这只是个科幻小说的设定;然后你要讨论其他事,他就拿黑暗森林来刷屏;你再驳黑暗森林,这又成了一个拿了雨果奖的设定:反反复复如附骨之蛆,大刘的名气可真是妙用无穷。


于是,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三体》在某些人那里,完全成了反民主、反圣母的一杆大旗:你和他说理论,他给你谈设定;你和他谈设定,他给你说雨果;你和他谈雨果,他给你说理论……


有这些人推动,你说会不会出现反弹?首当其冲的是谁?反弹会不会仅仅局限于“黑暗森林”一处?


不是别人和大刘有仇。但是有太多人拿大刘当枪使,拿他出来和人怼——尤其是和行家怼了。

拿着放大镜挑大刘毛病,不是大刘毛病多,而是他现在的支持者中,9成以上第一次看科幻;而经常拿他的大名说事的,99%是喷子。


此所谓声名之累。


——————————————————————————


PS : “电车难题”是现代政治/伦理等社科理论的一个起点,它的贡献在于“摧毁过去人们所坚信的、天经地义的古典道德体系”。


这个东西的精髓,在于之后各家为“使得毒树结善果”而设计的种种理论/机制。


现代理论一方面承认“电车难题”这个基础;另一方面,它试图通过严密的逻辑找出一种制度,从而使得“恶”被抑制下去,而把“善”凸显出来。


——正如你的梦中情人其实也和其他人一样,装了一肚子屎;你改变不了你的爱人装了一肚子屎这个事实,但屎并不是你爱人的本质,不是吗?


同样的,“电车难题“这个“毒树”的确存在;但你凭什么认为,这就应该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你爱人肚子里有屎,所以他/她整个人就是屎?


那么,究竟是从哪里开始,使得你的爱人和屎区分开来?如何防止屎出现在你的面前?


重复一遍: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尝试绕开“电车难题”、在更坚实的基础上重建一切、从而“逼毒树结善果”的现代理论,才是真正的精髓。



换句话说,刨出屎来,再发挥回去,还原出一个活色生香的美人,这叫大家手笔;反之,挖空心思设计情节,非要让你看看你爱人的屎,甚至把屎说成她/他的本质……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恶趣味。



结果呢,能力所限,大刘频频在作品里抛出这么个起点然后止步不前(我猜是没能力走下去了),甚至经常致使大家以为“电车难题”摧毁的是现代理论(大刘幻想出来的,从来都是披着现代皮的195x~7x年代的制度)……


既然你只管抛出个起点,而且只盯着黑暗的一面(大概是为了剧情的戏剧性?),那就别怪别人任意打扮你,拉你出来为各种奇奇怪怪的观点背书了。

耍弄一个自己不能掌握(甚至可能缺乏起码了解)的东西,结果砸了自己的脚——要不怎么说大刘政治不及格呢。

user avatar

大刘的《三体》有些设定确实是有问题的,小说中的硬伤也挺多的。但我还是觉得题主的老师太偏激了,《三体》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被贬低到这个地步吧?

user avatar

就问一句,谁证明了这一点?

生物进化研究领域早就知道相互合作甚至比竞争更能代表进化的本质,更不用说高级智慧通过思考早就意识到合作比竞争更有利这个道理了 。

进化在生物学上的本质是遗传特征的世代遗传。

放到物种里,尽管有很多看法,但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选择)的确是一个很经典的描述。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生物种群中实现的,而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现代综合进化论彻底否定获得性状的遗传,强调进化的渐进性,认为进化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现象,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进化学说。

至少在生命历史上,竞争才是生物的本质,灭绝才是生命的常态

大灭绝对生物进化的意义是什么,是必要的条件吗? - 知乎

而像人类这种又有智慧又懂得相互合作的,其实很少见。

然而,智人的做法是灭绝其他智慧生命(是的,那些曾经的尼安德特人啊之类的,全被灭绝了),甚至连自己人都不放过,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灭绝,种族大屠杀。

(华沙之跪)

当然了,人类也会对合作的生命给予一定的仁慈,那就是圈养和驯化。



维基关于人类家养动物的列表List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部分生物的驯化时间

ps1:获得性遗传已经有证据了

最近二十几年,自然科学领域有哪些常识或理论得到了修正? - 知乎

ps2:关于亲缘选择理论(kinship selection)

这个理论到底是社会学还是生物学的,目前巨大争议。

本身社会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量化难度,vs 生物学上基因频率定量,容易衍生出很多问题。

类似的还有一些心理学理论和生物学理论结合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

不过这种理论,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尽管适用范围极其狭窄。


————最后,我希望谈论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科学————

要幻想就彻底不谈科学,要谈科学就谈科学,一半科学一半幻想,需要哪个用哪个,其实是在耍流氓。

我说科学,你说幻想,我幻想,你又来谈科学,这就麻烦了。


我们谈进化,是基于达尔文,木村资生等体系下的结果,是涉及到种群的,你不能说,我不信这个进化论,我要自己提一个进化论(比如有人觉得人体多细胞之间也算种间互助),事实上,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共同的探讨基础了,那么我们就不具备探讨的基础了(毕竟我不熟悉您口中的新进化论是啥)。

至于有人说,你局限于地球文明了,其实可很笑,仿佛你是外星人是的。如果你不基于现有体系,不按照我们目前的科学认知的话,那和“车库里的喷火龙”有啥区别?

不遵守光速不变的穿越者,不符合物理学定律的白日飞升,其实和满天神佛没啥区别。


另外,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俗称车库里的喷火龙(卡尔·萨根的龙喻)

这个例子可以应用在很多范围内,比如,

万一有鬼/神呢,只是没被发现。

万一有史前文明呢,只是没被发现。(很多奥秘之类的)

万一有三体人呢,只是没被发现。


假如我跟你说:现在在我家的车库里面有一 条会喷火的飞龙!这个时候,你非常怀疑这 个说法,认为我是在说谎。你想要拆穿我这 个把戏。于是你说,那你打开车库大门给我 们瞧瞧吧!
但是我说:非常遗憾,我这条龙是隐形的, 就算打开大门你也看不到,事实上,这条龙 只有我能看到。于是你说:那它不是会喷火 吗?让我们来测试一下你们车库的温度有没 有升高吧。
非常遗憾,我这条龙喷出来的火是冷的,它 并不能提高车库的温度。虽然如此,但是这 条龙的确存在!于是你还不死心,那你能不 能让我往车库里面喷漆,它如果存在的话, 身上肯定能沾上油漆,从而就现身了!
非常遗憾,我这条龙的鳞甲并不能沾上油 漆,所以你就算那样做,也肯定看不到,不 过相信我,它真的存在着!
你提出的每一个试图推翻我说法的测试方 法,都会被我用一个理由来规避掉,于是, 你永远也没有办法推翻我的说法。从另外一 个角度来说,我这个说法从来没有人推翻 过,将来也不会被人推翻。它是一个永远无 法推翻的学说啊!!
user avatar

还能有什么看法呢?举双手赞同这位物理老师的观点,三体之前粉大刘,三体之后看见类似营销一律捏鼻子过,看见刷“黑森林”兜售丛林法则的一律预防性拉黑。

user avatar

“生物进化研究领域早就知道相互合作甚至比竞争更能代表进化的本质,更不用说高级智慧通过思考早就意识到合作比竞争更有利这个道理了。”

那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英国和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为什么不能合作,一定要战争/驱逐外交官/贸易战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爱好者,对于物理老师因为《三体》缺乏“科学人文精神”而对其全面否定这一看法,我感到既有些理解,又觉得有些过于偏激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值得尊重的。科学人文精神,在我理解来,是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科学发展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类命运、伦理道德、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
  • 回答
    说到物理雷老师的“徒手劈砖实验”,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让不少人对“武林绝学”产生了好奇。但话说回来,咱们普通人能不能像雷老师那样“咔嚓”一下把砖劈开,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首先,得承认,雷老师的视频确实拍得挺吸引人的。他在视频里,看起来动作流畅,发力精准,然后一块砖就这么干净利落地断开了.............
  • 回答
    关于B站UP主“立党老师”视频《打脸郭杰瑞?揭露美国新冠病毒下的超市真实物价》的看法最近在B站上看到“立党老师”发布的那个关于美国超市物价的视频,题目挺吸引人的,直接点名了郭杰瑞,还说要揭露“真实物价”,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疫情期间,大家对物价,特别是国外疫情下的物价,都挺关注的,也看.............
  • 回答
    如何看待物理女博士后拍科普视频走红,自然科学科普对下一代将产生怎样的意义?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具备深厚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普事业,特别是像那位物理女博士后这样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趋势。这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自然科学科普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标.............
  • 回答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强基计划“火箭计划”(6年本博连读)是一个旨在为中国培养顶尖物理人才的战略性举措。这个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计划的核心目标与定位: 培养国家急需的顶尖物理人才: 强基计划本身就是国家为解决关键领域人才“卡脖子”问题而设立的,而物理学.............
  • 回答
    我理解您对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学副院长孔勇在课程安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担忧。您提到的“捞帽子”和“走过场”的说法,如果属实,无疑是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未来发展的严重影响。从您提供的信息来看,核心的疑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捞帽子”与教学质量的脱节: 您似乎认为孔勇副院长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个人学术荣誉(.............
  • 回答
    “新高考‘放弃物理’成趋势”的说法,的确反映了当前高中教育和学生选科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现象的成因、具体表现、潜在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 现象的成因:为何“放弃物理”?“放弃物理”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
  • 回答
    2021年秋季入学季,北美物理博士项目的申请人数确实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原因。单单用“剧增”来形容可能还不够,更准确地说,这更像是一场申请大潮,让不少项目和申请者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变化。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疫情红利”与留.............
  • 回答
    张朝阳教授物理课程,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突然回归学术讲堂,而且是讲授他当年学过的物理,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足够让人玩味。关于他教授物理课程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种回溯与致敬。张朝阳早年是学物理出身的,在中科院、MIT都浸淫过。物理学是他学.............
  • 回答
    围绕李淼教授“背刺”南方科大事件的几点看法李淼教授,这位在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同时又以其通俗易懂的科普写作风格广为人知的人物,近期围绕他与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之间的一些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被一些人冠以“背刺”的帽子。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脉络,并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这两种情况,一个是现代物理学的学术门槛,一个是历史人物的个人选择,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却能引发一些很有意思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哲学难题”。我们先分别来看:第一,学物理要求对象懂量子场论,这背后是什么?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
  • 回答
    72岁同济大学女教授的趣味科普与反鸡娃:一次对教育焦虑的深刻反思同济大学一位72岁女教授以其趣味盎然的物理科普方式,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更以其朴实而深刻的劝诫,直指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及其背后的焦虑。这位教授的行为,是知识传承的生动体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有力纠偏。趣味科普:重.............
  • 回答
    朝闻道,夕死可矣:当物理信仰遇上反实在论的挑战你是否曾经像我一样,将物理学视为一扇通往宇宙终极真理的窗口?那些精准的方程,那些令人惊叹的预测,那些关于粒子、波、时空甚至是暗物质暗能量的宏伟叙事,无不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认知之中。我们相信,物理学描绘的是一个独立于我们观测而客观存在的“实在”,而我们所要.............
  • 回答
    2020年3月31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一篇报道,如果其内容涉及粒子加速器领域的“突破”,那么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多层面的。这类突破通常意味着我们对粒子加速原理、技术或者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实现方式,能够显著提升现有加速器的性能,或者开辟.............
  • 回答
    说起雷奕安老师担任北大物理学院2020级班主任这件事,倒是有不少值得聊的。对于一个在学术界赫赫有名、在科研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教授来说,走到台前,担纲一个新生班级的班主任,这本身就挺让人好奇的。首先,我们得认识一下雷奕安老师。他可是咱们国内物理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成果那是杠杠的,国.............
  • 回答
    《超级演说家》里李林那场围绕中微子物理的演讲,与其说是“行为”,不如说是一次引起巨大争议的“表现”。很多人看完之后,心情复杂,有赞赏的,有质疑的,有嘲讽的,也有觉得被侮辱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李林确实是带着一个挺硬的科学概念——中微子物理——走上《超级演说家》这个舞台的。在这个以煽情、励志、人生哲理.............
  • 回答
    杭州二中在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领域一直享有盛誉,可以说是国内顶尖的强校之一。因此,今年只有一位同学进入全国决赛前50名,这个消息确实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甚至有些担忧。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好”或“不好”。一、 为什么会引起关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杭州二中在物理奥.............
  • 回答
    马云的这句话,“音乐跳舞艺术比数学物理重要”,无疑是一句充满争议和引发深刻思考的观点。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理解其可能蕴含的逻辑、时代背景以及潜在的影响。一、 理解马云的出发点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马云是一位极具前瞻性和颠覆性思维的企业家。他的许多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
  • 回答
    这句“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的话,听起来挺硬核,像是出自某个强调实证、逻辑、量化分析的领域,比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甚至是某个推崇“硬实力”的家长或导师之口。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毕竟数学和物理是许多现代科技的基石,学好了似乎就能直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但细细品味,这句话就有点太过于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