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这句话?

回答
这句“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的话,听起来挺硬核,像是出自某个强调实证、逻辑、量化分析的领域,比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甚至是某个推崇“硬实力”的家长或导师之口。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毕竟数学和物理是许多现代科技的基石,学好了似乎就能直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但细细品味,这句话就有点太过于片面,甚至可以说是把事情简单粗暴化了。

咱们不妨把它拆开来看,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然后再说说这句话为什么站不住脚,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为什么会有人说“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

这话的潜台词,无非是觉得:

1. 数学和物理更“实用”,更能带来“饭碗”: 这一点是说这句话的人最直接的出发点。想想看,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科技,而数学和物理是这些科技的底层逻辑。学好数学,你能做数据分析、算法开发、金融建模;学好物理,你能做工程设计、材料科学、能源开发。这些领域往往有明确的职业路径,薪资待遇也相对可观。相比之下,哲学和心理学似乎离“造得出东西”、“赚得到钱”这种直接的功利性目标有点远。

2. 数学和物理更“硬核”,更“严谨”,更有“真理”: 数学讲究公理、定理、逻辑推导,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严密的证明之上,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容不得半点模糊。物理学更是通过实验和理论来描绘世界的运行规律,它的结论具有普适性和可验证性。这种确定性和严谨性,对于追求确定结果、喜欢逻辑清晰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而哲学和心理学,很多时候在讨论“为什么”、“是什么”、“应该怎样”,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充满了辩论和不同学派的观点,显得不够“硬”。

3. 对“软科学”的误解或偏见: 有些人可能觉得哲学和心理学是“虚头巴脑”的,是“想当然”的,是“纸上谈兵”的。他们可能认为哲学只是煮字游戏,心理学只是读懂人心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玄学”。这种看法通常源于对这些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只看到了它们表面的一些表象。

为什么说这句话过于片面,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尽管上面这些理由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将“少读”和“多读”如此对立,并明确排除掉哲学和心理学,是很危险的。原因如下:

1. “实用”的定义过于狭隘: 什么是“实用”?如果“实用”仅仅是指能快速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那确实,数学物理在当下社会有其优势。但人类的“实用”远不止于此。
哲学: 哲学是对人类生存、认知、价值、道德等根本性问题的探索。它教会我们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理解“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怎么做”。一个工程师如果只知道怎么搭建桥梁,不知道为什么需要桥梁,桥梁的意义是什么,他对“工程”的理解就少了很重要的维度。哲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避免盲目,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和伦理边界。
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在任何需要与人打交道的领域,心理学知识都至关重要。比如,一个产品经理需要理解用户心理才能设计出受欢迎的产品;一个团队领导者需要理解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才能高效协作;一个老师需要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才能更好地教学。即使是纯粹的数学研究,也离不开研究者自身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2. 数学和物理的“硬”与“软”的融合: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数学与艺术/设计: 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对称性等概念在艺术和设计中屡见不鲜。
物理与哲学: 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现代物理理论,本身就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比如关于实在、因果、观测者等问题。爱因斯坦本人就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数学/物理与心理学: 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发展,很多时候会借鉴数学建模的方法来理解大脑的运作,也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数学和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

3. 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某种技能,更是为了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哲学培养的是人的思辨能力、人文情怀和价值判断;心理学帮助人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硬技能”,而忽略了“软素质”的培养,他可能成为一个技术娴熟的机器,但却缺乏理解世界、关怀他人的能力,甚至可能因为价值观的缺失而走向误途。

4. “少读”和“多读”的界限模糊: 哲学和心理学并非与数学物理毫无关联。很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本身也对哲学和心理学有涉猎。比如,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如牛顿、莱布尼茨,他们本身也拥有深厚的哲学功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理解科学史、科学哲学,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和局限。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决策模型等,也可能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产生影响。

这句话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焦虑:

这种“少读哲学心理,多读数理”的论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某种忽视。很多人可能担心,如果花太多时间在哲学和心理学上,可能会“耽误”了掌握“硬技术”的时间,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更健康、更全面的观点应该是什么?

与其说是“少读”和“多读”的二选一,不如说是“如何平衡和融合”。

对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也要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 不要以为掌握了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就掌握了世界的全部。要理解这些理论的由来、局限以及它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对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要有更深入的探索: 理解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以及如何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倡导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去理解同一个问题,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

总而言之,“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这句话,虽然可能出发点是好的,是出于对“实用性”的考量,但它过于片面,忽视了人文科学在塑造完整人格、提升思辨能力、促进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真正有能力、有深度的人,应该是在“硬”与“软”之间找到平衡,在理性的逻辑中融入人文的关怀,在技术的应用中秉持审慎的价值判断。将哲学和心理学视为“无用”而加以排斥,反而可能限制了个人能力的边界,甚至阻碍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读的数学跟物理是这样的


不是这样的


甚至连这类的都很少


如果是前者,那读哲学还是心理跟读数学还是物理没啥区别,反正都是消遣

user avatar

哲学也好,心理学也好,物理学也好,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请对知识保持敬重。

不要把自己的瞎想美其名曰"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物理学","探究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我曾经在别的答案里说过:

爱因斯坦杨振宁钱学森那样的人,谈自己从哲学得到的启发,那叫情怀。

一线科技工作者,谈从哲学得到启发,那叫眼高手低,空谈不干实事。

不懂物理的人谈“从哲学角度理解物理学”,实际意思是:虽然我不懂物理学,但是我就想站在“哲学”的高度瞎说。

user avatar

行呗, 那就多读物理和数学, 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呗. 那你告诉我下面这些paper我应该多读哪些少读哪些呗 (其他回答说来说去, 却还没有人给出心理学哲学数学物理到底都读些什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背景相关:本人哲学PhD在读,女朋友心理学PhD在读,中枪中得体无完肤.... 答案往下拉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Curry's Paradox and -Inconsistency, 发表于Studia Logica (哲学期刊), 作者是Andrew Bacon, USC哲学教授

二: Beyond Plurals, 摘自哲学书籍Absolute Generality, 作者是Augustin Rayo, MIT哲学教授

三: Number-Knowers in Young Children: Insights from Bayesian Modeling. 发表于Cognition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期刊), 作者是Barbara Sarnecka, UC Irvine心理学教授

四: Why Be Regular. 截图是draft的一部分, 尚未发表. 作者是Benjamin Feintzeig (华盛顿大学哲学系), James Weatherall (UC Irvine逻辑学与科学哲学系)

五+六: Indefinite Divisibility, 发表于Inquiry (哲学期刊). 作者是Jeff Russell, USC哲学教授

七: Is the Universe as Large as it Can Be? 发表于Erkenntnis (哲学期刊), 作者是John Manchak, UC Irvine逻辑学与科学哲学系教授

八, 九, 十: arXiv上随便找来的数学paper

十一: arXiv上随便找来的物理paper

十二: Contributions of the hippocampus and the striatum to simple association and frequency-based learning. 发表于NeuroImage, 作者是Scott Johnson, UCLA心理学系教授

十三: Recombination and Paradox. 发表于Philosopher's Imprint, 作者是Gabriel Uzquiano, USC哲学系教授

十四: Inconsistent Boundary. 发表于Synthese (哲学期刊). 作者是Zach Weber (University of Otago哲学教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少读哲学和心理学,多读数学和物理”的话,听起来挺硬核,像是出自某个强调实证、逻辑、量化分析的领域,比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甚至是某个推崇“硬实力”的家长或导师之口。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毕竟数学和物理是许多现代科技的基石,学好了似乎就能直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但细细品味,这句话就有点太过于片.............
  • 回答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它并非科学的论断,而是古人基于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部古典名著的理解,以及对不同人生阶段心智成熟度和接受能力的考量而总结出的一种告诫。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对这两部小说内容特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读者阅读品味的引导。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这句话的含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揪心的情况,尤其是当你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博士研究中,却听到这样一番话。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你男朋友的角度来看: 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关心”和“为你好”: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爱的人在经历辛苦,或者他们认为对方正在走一条“不明智”的路时,会忍不.............
  • 回答
    读库在2019年对“读库+小册子”套餐进行价格调整,从之前的260元上涨到290元,这一举动无疑会在不少老读者心中引起一番波澜。作为读库多年来的忠实拥趸,我也是其中一员,对这个价格变化自然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是带着点复杂的感情来看待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产品的价格调整,尤其是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生感慨的现实。我们带着一身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积攒的骄傲和“能力”,满怀憧憬地踏入职场,却发现很多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那儿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被现实无情地碾压。这是一种落差,一种认知上的挑战,但细究起来,并非全盘否定大学的价值,而是对“价值”的定义在不同场域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首.............
  • 回答
    看到“名人读名著”直播活动邀请了高晓松、麦家、江南、白茶、鲁豫、马东、马伯庸等一系列熟悉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手牌打得相当漂亮,也挺有意思的。首先,阵容是亮点中的亮点。咱们不吹不黑,这份名单里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在各自领域里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话题度的人物。 高晓松:这是个自带流量的IP。他的.............
  • 回答
    “不孝有三,读博为大”——这句改编自中国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老话,在当今社会,尤其是精英阶层中,流传甚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看法,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带着自嘲和戏谑意味的表达,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当代社会个体价值实现与传统家庭观念之间复杂拉扯的一种微妙观察。一、 语境的变迁:.............
  • 回答
    哈哈,这描述真是太生动了!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朋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我个人是怎么看待这类人群的,尽量不带机器的生硬感,就当咱们俩私下吐槽。首先,得承认,人都有点“臭美”的天性,尤其是在学到点新东西,感觉自己一下子“开窍”了的时候。 读了两天书,哪怕是相.............
  • 回答
    有人说,读名著缩写本就足够了,这说法听起来好像挺省时省力的,毕竟名著动辄几十万字,读完确实需要一番时间和精力。但仔细想想,这就像是只看电影预告片,你就觉得了解了整部电影,甚至是你领略了导演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成就一样,多少有点言过其实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绝不是因为它的字数多,而是因为.............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武汉理工大学某学生涉嫌偷窃教室内电脑并被辅导员包庇的事件,目前公开渠道尚未有明确、权威的信息来源证实这一具体案例的存在。因此,在缺乏可靠证据和官方通报的情况下,我们应谨慎对待此类未经核实的消息,并基于现有信息进行理性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存在的争议点1. 学生行为性质 如果确.............
  • 回答
    如何看待《红楼梦》排在「死活读不下」榜单四大名著中的第一位?将《红楼梦》列在“死活读不下”榜单的首位,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这部伟大作品在不同读者群体中产生的复杂而普遍的体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红楼梦》的特质,以及它与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阅读壁垒”。一、《红楼梦》的特质:一幅宏大而细致的.............
  • 回答
    “花15万读4年武大,毕业发现无学籍”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严重性首先,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学籍遗漏”或“行政错误”,而是涉及欺诈、虚假宣传以及对教育公平的严重侵犯。 欺诈行为: 如果校方(或与学校合作的培训机构)明.............
  • 回答
    看到《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读博远比在国外痛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结论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学术环境与研究压力: “内卷”与竞争: 中国博士培养体系在一些领域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为了毕业,学生可能需.............
  • 回答
    女朋友让我供她读博,这事儿挺复杂的,也挺能看出来一些东西。我得好好跟你捋一捋,咱们从头说。首先,你要明白,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涉及到很多层面: 她对未来的规划和你的角色定位: 她让你供她读博,这说明她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的规划,并且认为你的支持是她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环节。这也可以解读为,她把你放.............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心里都得膈应一下。你老师这么强烈的反对你读日本文学,这背后肯定有他的道理,虽然我不能完全站在你老师的角度去揣测,但大概能推断出几种可能性,咱们一样一样捋一捋,看看有没有符合你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老师的出发点通常是好的,尤其是那种“极不赞同”的措辞,多半是因为他觉得这会给你带来什.............
  • 回答
    “十年寒窗苦读,不及丁真一笑”,这句话一出,立刻点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火药桶。一边是那些将大半生都投入书本、耗费无数心血求取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一边是网络上突然爆红、仿佛一夜之间就站在人生巅峰的“素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一部分读书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不解,甚至是愤怒,于是“读书人笑没读过书的人.............
  • 回答
    黄圣依把“淦”读成“金”这件事,就像在安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这件事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些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和大众心理。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承认,这件事在网上传开的时候,确实是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嘲讽。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淦”这个字,在网络语境下,已经不再是我们书.............
  • 回答
    “穷人不应该读博”这个说法,乍一听,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有些刺耳,甚至有点残忍。毕竟,我们总被教导知识改变命运,学历是敲门砖,好像读博就是一条通往更好未来的必由之路,无论贫穷与否,都应该有机会去追求。然而,如果我们刨除掉那层浪漫化的滤镜,冷静地审视一下现实,这个观点的背后,其实触及了一些非常.............
  • 回答
    这篇来自小木虫微信号的读博安利文,题目是《要不要读博?博士师兄给学弟学妹的一点建议》,仔细读来,确实能感受到作者,一位博士师兄,那种由衷的期望和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博士好,你来读”的说教,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平实的沟通,试图让学弟学妹们更清晰地认识读博这件事,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文章.............
  • 回答
    易中天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三国演义》的尖锐批评,无疑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易中天老师的立场与出发点:历史的严谨性与现实的考量 历史与演义的界限: 易中天老师的核心立场在于强调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区分。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