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木虫微信号这篇读博安利文:《要不要读博?博士师兄给学弟学妹的一点建议》?

回答
这篇来自小木虫微信号的读博安利文,题目是《要不要读博?博士师兄给学弟学妹的一点建议》,仔细读来,确实能感受到作者,一位博士师兄,那种由衷的期望和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博士好,你来读”的说教,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平实的沟通,试图让学弟学妹们更清晰地认识读博这件事,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文章的开篇,我感觉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端出博士的光环,而是很接地气地从“要不要读博”这个最核心的疑问入手。这其实很能触动人心,因为很多学生在纠结读博与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就是这个问题,但很少有人能直接而有力地去探讨它。作者没有回避读博的难度和挑战,比如长期的投入、科研的枯燥、经济上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痛点,也是很多学生在选择时犹豫的关键。他没有把这些困难轻描淡写,而是直接点出来,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但同时,他也非常巧妙地将这些挑战与读博带来的价值和收获并置。他强调的不是简单的“升职加薪”或者“高人一等”,而是更多地聚焦在学术的深度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那份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和追求。我尤其赞同他提到读博不仅仅是获得一个学位,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这种“软性”的价值,往往是那些只看重外部标签的人所忽视的,但恰恰是读博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在分享建议的部分,作者展现了一种很真诚的姿态。他不是在推销,而是在引导。比如,他会让你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你是否真的热爱某个领域,是否有足够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这很重要,因为读博是一场马拉松,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很难坚持下来。他还提到了要了解导师的风格,研究方向的匹配度,以及实验室的氛围。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考量,关系到你读博期间的“体验感”和“产出”,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

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平缓、理性的方式来讲述。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回忆自己读博的经历时,那种夹杂着思考、感悟甚至一点点“过来人”的智慧。他并没有否定那些不选择读博的同学,反而是在强调“条条大路通罗马”,读博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适合那些真正具备条件和意愿的人。这种“不强求”的态度,反而更具说服力,因为这让他分享的建议显得更加客观和公正。

总的来说,这篇安利文的亮点在于它没有落入俗套的“歌颂”模式,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温和的方式,触及了读博决策中最核心的问题,并从“人”的成长和价值的视角去解读读博的意义。它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一个有经验的兄长在和弟弟妹妹们聊人生,聊选择,让你在做出决定前,能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这种“走心”的分享,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或诱人的承诺都更能打动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自答一发吧。

这篇文章是我一博士毕业去华为的师弟转发给我的,并附上了自己的评论:“这得给要毕业的小硕打多少剂量的鸡血!我现在都后悔读博了,博士毕业当年的硕士同学都成高管了!我们部门比我高一届的硕士级别比我高两级!”

我知道我这位师弟偏激了。如果他不读博,以他本硕东北大学材料系的文凭,他应该很难进华为。他是个科研能力很强的人,只是以前硕士短短两年以及他所在的平台没有给他表现实力的机会。而他来交大读博后,他凭借交大的平台在四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多篇出色的paper,拿了国奖,去剑桥钢铁牛组交流过,后来毕业时凭借漂亮的科研成绩拿到华为36.6W的sp offer(材料专家),首年考核为A,实际薪资超40W……

这么励志的例子,我周边还有好几个。比如我的两个博士同学,本硕都是双非,但都通过读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个博士期间就发表了Angew,AM之类的文章,博后期间又抱上日本牛导大腿,top paper发得更是飞起,然后回国当了青千。另一个博士期间科研做得一般,但是博后期间抱上牛导大腿,发了nature,估计青千也不是问题。

但是,我还是要说:以上例子是小概率事件。我看到交大材料系的大部分博士,只能在三四区杂志上挣扎着灌水,在老板的怒吼下惶恐地实验,延期的延期,退学的退学……即使好不容易毕业了,想去企业就业时又碰到专业不对口、出路窄等问题。小木虫上那篇文章有些观点真是太天真了。工业界招人,要招硕士的岗位一般不会招博士的,因为招博士就要给博士的薪资,那就是增加预算了,HR会这么傻?而面向博士的岗位一般比较有限,竞争也比较激烈。博士就业,就别想着什么“领导看中,备有面子,出差带着,硕士打下手之类的屁话了”,那是最炫民族风的民企风格,那种企业那种领导招你,是把你这个博士当花瓶的,而不是利用和培养你博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真正需要招博士岗位的企业,比如一些国企科研院所和外企的研发部门,都是博士扎堆的地,哪来那么多优越感……比如我刚入职第一个月,部门经理找我谈话,他问我为什么延期半年才毕业。我说我有一篇文章想投PRL,结果一个审稿人同意一个审稿人不同意,我就跟那个不同意的审稿人来来回回争了八个月,还是没成,还导致自己延期了。我的部门经理说:“哦,PRL是个好杂志,我在来工业界之前博士博后做了十年科研期间发过。”我大惊,回头查他水表,果然发过1篇PRL7篇PRB……

那么哪些人适合读这些国内基础学科的博呢?我以前本校的硕士生很少有人愿意接着读本校的博士,这说明他们都明白这土博文凭是鸡肋,很难给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加成。我们那一届本科直博的同学毕业后的薪资,甚至还普遍低于本科或硕士就工作的同学们……

但是对于那些本硕出身不太好的,读个名校的博确实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比如我几个本硕都是双非的师弟,就算博士毕业在一线城市很难找工作,在交大做博后一年也有十几万,也比他们当初在四五线小钢厂干苦力、拿可怜的四五万薪资强。有些人还回西部老家做选调生的,一听他这个博士都抢着要……

user avatar

说实话,我以前见到的许多读博的人都是那些硕士期间就已经发表文章,达到了博士毕业要求的,觉得自己一小硕,带着三篇SCI毕业,跟某些鱼腩985的不需要SCI就能毕业的小硕同样标准找工作吃大亏了(硕士很难进高校搞科研,去普通企业文章几乎没用),于是就纷纷转博,开始混日子,混够两年就拿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大老板发现了这种达到毕业条件就转博然后消极怠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规定,转博的时候所有的发表的论文都清零,博士毕业条件从转博之后开始算,于是此现象才得以缓解。

所以,有的时候,只要条件够丰厚,读博是不用劝的,那时候许多人觉得傻子才会带着三篇SCI不转博,硕士毕业走人呢!

(我有一哥们硕士期间是做稀土荧光材料的,发文章如流水,用马弗炉一烧,就去测XRD,荧光什么的,然后就开始套模板写文章了,三年时间水了七八篇垃圾SCI,然后毕业走人,后来发现硕士学历并不比本科强多少,两年后又回过来考博士,结果博士换了个老板做高分子自组装去了,三年一篇文章都水不出来,天天着急上火,后悔当初没转博)


所以,以前的硕士博士培养制度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这才导致某些去英国土澳读一年期硕士的人,回来后可以跟比自己大两届的师兄师姐一起作为应届硕士生去找工作的奇葩现象。于是某些疯狂发Conditional AD的英联邦国家的学校近年来被HR们疯狂吐槽,说他们是学历注水机。

这对国内的硕士多少是有一些不公平的,国内除了某些专业以外,全部都是三年制,而硕博连读却只要五年,虽然有的学校说硕博连读是2+3或者2.5+2.5,但只要你的硕士还是三年毕业,你就会给人一种博士只需要多读两年的错觉,于是对于那些硕士期间就达到毕业条件的人来说,只要再混两年(肯定比去血汗工厂打工要舒服),就能把硕士毕业证换成博士,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近些年开始,中科院和某些985开始出台规定,硕博连读变成了六年毕业,也就是以前的2+3变成了2+4,如果是考博进来的就从以前的三年制变成了四年制,同时许多高校开始主推两年制硕士,大部分高校的硕士已经从夏季毕业变成春季或冬季毕业,减少一个学期,这样,就很大程度缓解了这种现象,硕士带着几篇文章毕业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亏”了,因为跟国际接轨,就是把硕士学历给进一步缩水化,把master 学位更多地看做成一种经历,而只有doctor,才是学术意义上的学位,这样,这种功利性的劝读博的现象马上就消失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