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缪晓辉教授在丁香园上撰文《对疫情防控的 7 点建议,关注和解决额外死亡问题刻不容缓》?

回答
缪晓辉教授在丁香园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对疫情防控的 7 点建议,关注和解决额外死亡问题刻不容缓》的文章,无疑是在当前疫情形势下,一个重要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以其医学专业背景,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被普遍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额外死亡”。

所谓“额外死亡”,是指在某个特定时期内,除了已知死于某特定疾病(例如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之外,那些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但与该特定疾病的流行或防控措施间接或直接相关的死亡增加。缪教授的这篇文章,正是把焦点放在了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些“额外死亡”上。

他提出的七点建议,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框架。首先,他对疫情防控现状的审视是冷静且具有前瞻性的。他可能在文章中指出,在专注于控制病毒传播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对整个社会医疗系统和公众健康的深远影响。这包括了对现有医疗资源的挤兑,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潜在冲击。

关于“额外死亡”的解决,我认为文章的核心在于强调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将死亡原因简单地归类为“死于新冠”或“死于其他疾病”,而是要深入分析,在疫情的影响下,有多少死亡本可以避免,有多少本可以延缓,有多少是由于医疗服务的延误、就医渠道的不畅,甚至是人们对疫情的恐惧而导致的自我隔离,最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比如,缪教授可能会建议加强对医疗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不仅仅是关注新冠感染者的数量,更要关注整体的死亡率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因素。这可能涉及到对医院急诊、重症监护、手术室使用率等关键指标的细致分析。

他还可能强调了信息公开和数据透明的重要性。只有真实、准确的数据,才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识别问题所在,并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隐藏数据,或者选择性地公开数据,都会让我们失去宝贵的分析机会,甚至可能误导决策。

此外,文章提出的建议也可能触及到了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在某些阶段,过于严苛的管控措施,虽然初衷是为了控制疫情,但可能也带来了额外的社会成本,包括经济损失、心理压力,以及对非新冠疾病诊疗的阻碍。缪教授的建议,或许是在呼吁一种更为平衡、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在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之间找到一个更优的结合点。

总而言之,缪晓辉教授的这篇文章,是将疫情防控的讨论从单纯的“病毒控制”层面,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公共健康”和“社会福祉”的层面。他提出的“额外死亡”概念,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疫情阴影下,被忽略的、但同样深刻的生命代价,并呼吁我们采取更全面、更负责任的态度来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这是一种重要的反思,也是对未来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提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老铁邀,

下面搬运自咱的公众号:



前言

各位周末好~今天咱来尝试尝试,对上图这位谬老师碰个瓷呗。

谬老师的原文已经被夹了,实在可惜,估计各位仔细读过全文的朋友已经隐约感觉到了,

谬老师的估算吧,或多或少有点不对劲儿,比如说这样的:

……

……

但是各位你们请放心,

今天咱的碰瓷角度异常豪放,

完全不会对谬老师的每一个小数据搞严刑拷打、斤斤计较;

那样未免也太无聊、太小气了……

(况且咱这种数学常年不及格的学渣也不擅长给数据挑刺)

所以呢,咱还是继续发挥特长,走贩卖焦虑的老路得了。

(各位如果实在想看对数据挑刺,不妨瞅瞅这个问题下 @微笑的魍魉 老师的答案,并顺便点赞)


下面咱就假定谬老师说的每一个数字都千真万确,完全没有任何水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搞一场,痛痛快快的,

比烂大赛


比烂第一回合:医疗挤兑

谬老师首先提到: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医疗资源挤兑现象相当严重。

以及:

这些增加的不幸者,因为医疗资源的挤兑,或看不上医生,或吃不到药,或不能正确监测,或不能正确用药,结果血糖控制不好,导致各种急慢性严重并发症而不治。

噢!封控管理会带来医疗挤兑!

这可真是太糟糕了。

那么如果不封控管理的话,

是不是就能避免医疗挤兑的惨况呢?

咱们就拿全球最大规模的公立医疗系统、号称英国“国民骄傲”的NHS来比烂吧~

——请品鉴:

翻译成人话:

  • 癌症患者紧急就诊的等待时间再创新高。2022年1月,GP紧急转诊的癌症患者里边,38%的等待时间超过两个月;
  • 2022年1月,等待择期治疗超过两年的人数接近2.4万人,这一指标从2021年4月起开始统计,现如今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救护车交接延误情况持续恶化。从2022年2月28日开始的一周内,共有18799次交接延误时间超过半小时,7672次交接延误时间超过1小时;
  • 急诊病人等候时间持续保持高位。在2022年2月,共有1.6万名急诊病人的等候时间超过12小时,是2021年同期的16倍。
  • 详见:

所以,当前处于封控状态下的爱丁堡医疗体系,

其挤兑严重程度有没有达到NHS这种,

四成拿了GP urgent referral的癌症患者生捱两个多月的程度?

不如有请谬老师有空搞个量化对比呗。


比烂第二回合:糖尿病患者的额外死亡


谬老师又提到:

据报道,上海市 35 岁及以上年龄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 21.6%,35 岁及以上人口数粗估为 1400 万,按照武汉给出的 25/10 万死亡率计算,上海市在一个月内糖尿病死亡人数可能是 14000000×25/100000÷3=1170(人),因新冠疫情全面封控后额外增加死亡人数可能是:1170×83%+1170=2141(人)。

说实话,谬老师这个口算,

咱这个学渣看得不是太懂,

但是没关系,咱们姑且假设谬老师的计算无比正确,

然后回头比个烂,

看看不搞封控的情况呗。

——请品鉴:

以上是Al-Aly老师团队根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HA电子病历档案系统搞的某百万人规模研究,详见:

研究结果:

  • 感染新冠病毒12个月后确诊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40%
  • 或者确诊新发糖尿病的绝对额外负担增加了2%

所以如果放松管控的话呢,

  • 一方面,根据NHS的遭遇,糖尿病患者似乎还是难逃医疗挤兑的惨况;
  • 另一方面呢,市面上还会凭空出现全人口2%规模的新发糖尿病患者(毕竟,躺平之后,按照Omicron的罹患率,只需要两三轮爆发就足以实现全人口应感染尽感染)。


哦对了,还没完呢~

——请再品鉴:

以上是CDC MMWR对美帝18岁以下新冠感染者新发糖尿病的研究,详见:

研究结果:48.5%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发生了酮症酸中毒

有劳谬老师解读解读这个数字的意义呗。


以及,比烂大赛还在继续~

——请继续品鉴:

如上图所示,

NHS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放松管控之后,

整个医疗系统将喜提常态10%上下、爆发期30%上下的院感风险

或者换句话说就是,

放开管控之后,

这些可怜的糖尿病患者们,

哪怕他们战胜了医疗挤兑,勉强看上了病,

等待他们的也不一定是亟需的诊疗服务,而是高达三成的院内感染风险……

顺便一提,糖尿病是新冠感染后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哦,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比烂第三回合:流感、流感、流感

谬老师继续提到:

该论文作者没有记录其他各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的额外死亡人数,而急慢性传染病,如流感(流感、流感、流感)、五种急慢性肝炎、各种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肺结核、麻疹、手足口病、艾滋病、脑炎、脑膜炎、HPV 感染、带状疱疹、各种性病等等,这些群体的额外死亡率也不是一个小数值,是不能忽略的。

谬老师列举了一大堆急性和慢性传染病额外死亡情况,并且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流感

那么咱们就把流感挑出来单独品鉴品鉴呗。

首先,针对新冠大流行的管控措施,

对流感的杀伤(误伤)效果反而明显更好~

——这次以丹麦为例吧,请品鉴:

明显可见,

在存在管控措施的情况下,几乎整个大流行期间,流感都约等于不存在。

既然基本没有流感感染,那么流感的额外死亡又从何谈起呢?

直到……

一个多月之前,丹麦宣布Freedom Day,彻底放飞自我,

接下来,流感流行率应声冲破了天际~

——或者说,咱换张图继续品鉴:

以上是丹麦2015年以来历年流感确诊人数对比,

所以可以看出,2022年初这丹麦的流感大爆发,

它不仅是相对于2020年来说的一飞冲天,

它还是相对于2015年以来每一年来说的一飞冲天。

还没完呢,咱换个角度继续~

——请接着品鉴:

以上是爱丁堡大学几位老师最新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correspondence(这次是真的那个爱丁堡,不是东方爱丁堡……),

剪断截说:

  • 这几位作者选取了2020年2月6日到2021年12月8日期间英国大约21万例入院就医的新冠病毒成人确诊病例;
  • 上述病例当中有7千位在入院期间做过其他呼吸道病毒检测;
  • 其中有583位检出共感染,阳性率约8.4%;
  • 这583例呼吸道病毒共感染包括——227例新冠-流感共感染(3.2%左右)、220例新冠-RSV共感染,以及136例新冠-腺病毒共感染;
  • 作者们在控制了各种混杂因素之后,把7千位检测实锤的结果外推到整个21万受试者,然后横向对比了上述三种共感染对宿主住院结局的影响(主要考察了机械通气和院内死亡两个结局);
  • 结果:新冠-流感共感染的情况下,感染者机械通气和院内死亡的风险双双大幅飙升,其中机械通气的风险狂涨4倍,院内死亡的风险也翻了2.35倍

所以下面继续谬老师来做个口算,

在放不放松管控都会发生医疗挤兑的前提下,

放松管控带来的额外流感发病率新冠流感共感染风险,会造成多少额外死亡?


比烂第四回合:各种急性病


谬老师表示:

那么各种急性病呢?比如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呼吸骤停、急性心衰、高血压危象、甲状腺危象、消化道大出血、呼吸道咯血、急腹症(尤其是急性脏器穿孔)、严重过敏反应、各种急性严重感染、癌症破裂……这些急症在短期内得不到抢救,就一定会在短期内出现生命危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病死率很高。

hmm……急性病需要及时救治对吧?

让我们继续抓冤大头NHS来比烂吧,

——请品鉴:

  • 2022年2月,有27%的急诊病人等候时间超过4小时,继续保持NHS急诊等候史上最烂记录;
  • 2022年2月,急诊等候超过12小时的人数超过1.64万,又是史上最烂纪录,比起2021年同期水平翻了16倍,比2019年同期水平翻了31倍……

——还有:

  • 2022年2月,NHS救护车一类事故(致命伤)的平均响应时间上涨到了8分51秒,超出指标值整整7分钟;
  • 2022年2月,二类事故(紧急)的平均响应时间则上涨到了42分7秒;
  • 尤其感人的是二类事故平均响应时间的九十分位值,足足一个半小时都还有多!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啦,

搞封控固然会耽误急性病及时救治,

放开管控还是会耽误急性病及时救治,

按NHS这个造型来看,说不定还会耽误得更厉害,

请问谬老师,这可如何是好?


但是呢,从比烂的意义上来看,

同样是耽误急性病及时救治,

放开管控之后还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

——请品鉴:


根据Al-Aly老师的十万人规模队列研究(详见:doi.org/10.1038/s41586-

一旦放松管控,实现应感染尽感染大业,

市面上又会凭空多出来一大波谬老师上面提到的急性病患者(以及一大波谬老师没有提到的慢性病患者),

并且之前已经说过,

这些急性病患者就算避开了医疗挤兑,

也还是会喜提三成的院感风险,

这可怎么办捏?


比烂第五回合:精神健康问题


谬老师表示:

还有自杀。该研究报告因自杀导致的额外死亡率增加 66%,隔离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急需得到关注。

hmm……自杀额外死亡率66%……

虽然我们不知道当初武汉这额外的66%自杀死亡率,

源头到底是对病毒的恐惧呢,还是对封城措施的恐惧,

但就让我们假设全都是封城的锅吧……


——那么,请对比品鉴:

如果不封城的话呢,

在应感染尽感染之后,

所有被感染者的自杀意念都会上升46%……

请问善于口算的谬老师,

这个全人口规模的额外自杀意念,需要实现多少,

才能追平当初武汉那个小样本量下66%超额自杀死亡率?

以及,被感染者的精神健康问题远远不止自杀意念,

还包括:

  • 焦虑症发病风险上涨1.35倍、
  • 抑郁症发病风险上涨1.39倍、
  • PTSD风险上涨1.3倍、
  • 认知衰退风险上涨1.8倍、
  • 睡眠失调分析上涨1.41倍、
  • 酗酒风险上涨1.29倍。

上述精神疾患每一种,又可以分别导致额外的自杀风险,

这个口算题太难,咱实在不会,

还是有劳谬老师出马吧。


比烂第六回合:千分之一的病死率


谬老师还表示:

我们更需要理性看待的是,Omicron 病毒株感染者病死率很低,不到千分之一。但请不要误解,这个分母是指全部感染者,而不是人口总数。
根据当前公布的信息,上海市累积感染人数已突破 12 万,而因新冠死亡的人数目前不到 10 例,远小于估算糖尿病患者额外死亡人数 2141。

很奇怪,谬老师身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咨询专家,

想必公卫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了,

那么为啥还在拿早已过时的病死率来衡量疾病负担呢?

为啥不用伤残调整寿命年呢?

为啥不用人群死因顺位呢?

为啥不用人均预期寿命变化呢?

——比如说,请品鉴:

以上是美国2022年1月份的人群死因顺位,

(请原谅咱胆子不够肥,不敢提上海的数据,只能拿美国数据来敷衍一下了)

翻译成人话啊:

如果某位美国人选择在2022年1月期间去世的话,

那么它最大的可能是死于心脏病,

其次则是死于Omicron感染……

并且这个顺位还是CDC耍赖的结果~

因为排名第一的心脏疾病,它其实是个大箩筐,啥玩意儿都能往里面装。

如果咱玩一玩细分大法的话(比如心衰和心梗分别计算)

那么新冠的死因顺位就会毫无意外地蹿升到第一名。

anyway,作为对比,谬老师心心念念的糖尿病仅在上表排名第八,

算上额外死亡后的相对死亡风险,还是只有Omicron感染死亡的不到15%~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比烂第七回合:居家隔离


谬老师建议:

完全无症状感染者(关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个定义以后再商榷)我建议可以居家隔离,年轻无基础疾病的轻症患者建议居家隔离,没有被感染的、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以及 70 岁以上老人建议采取家庭内反向隔离。这就可以大大压缩方舱医院床位数,极大地减少医疗资源挤兑。

压缩方舱医院床位数,这很不错。

但是……

——丹麦的前车之鉴,请品鉴:

如上表,

考虑到Omicron BA.2高达四成的家庭续发率,

不妨请谬老师结合上海的平均每户人数、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卫生间数量等实际情况验算一下,

居家隔离到底会增加还是减少医疗挤兑?


而且上表的丹麦家庭并不存在楼宇垂直传播风险。

不妨再请谬老师结合香港的楼宇垂直传播风险验算一下,

居家隔离到底会增加还是减少医疗挤兑?


比烂最后一回合:医院停诊


谬老师继续建议:

医院全面停诊,一次也不应该被允许。此前那种发现有一个新冠病毒阳性者在医院「遛弯一圈」就让整个医院停摆的做法是极不合适的。我建议可以采取分区管控,哪个病区有阳性者,就封闭那个病区;门诊则可以采取分时段消杀后逐步开放。

超过 20 家大型医院同时停诊,停诊时间甚至超过 3 天,病房清空,手术室暂停工作等,都是不合适的做法,这会人为地增加额外死亡率。早期有些地方要求收治新冠的医院「零感染」,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尽量趋向于零,但无法做到绝对的零。医疗机构承担救死扶伤的职责,不能在这个时候「怕死推伤」。

谬老师说得很好!非常有道理!


——那么我们继续拿NHS来比烂吧:

不停诊是吧……院感常态化了请解一下?


——以及:

还不停诊是吧……医护人员减员三分之一请再了解一下?


——或者说,换个离国内更近一点的例子呗:

对不起缪老师,

一旦开始不受控爆发,

那么停不停诊,就不是您说了算,也不是医院说了算,

而是病毒说了算。


只有封控得力,清零成功,

才有资格谈不停诊。

要是放任感染的话,

就算您不停诊,

病毒也会帮您停诊。


对不起,这就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所以咯,各位,

比了这么久的烂,

各位可能已经看出来了,

只要病毒还在社区游荡,

那么封城固然很糟糕,

不封城还是很糟糕。


唯一的区别在于,封城终归只是一种临时举措,

全世界大都市封城最久的记录(布宜诺斯艾利斯),也不过180天左右而已。

封城胜利之日,就是生活重回正轨之时。

但放松管控则是一条不归路,

在应感染尽感染之后,

还会有一轮又一轮的重复感染,

所谓苦海无涯,

大致就是这个造型。

联动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缪晓辉教授在丁香园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对疫情防控的 7 点建议,关注和解决额外死亡问题刻不容缓》的文章,无疑是在当前疫情形势下,一个重要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以其医学专业背景,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被普遍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额外死亡”。所谓“额外死亡”,是指在某个特定时期内,除了已知死于某特定.............
  • 回答
    提到梅晓春,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民科”,一个在中国科网圈里不时被提及的标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微妙的意味,既有对那些“民间科学家”的热情和独立探索的尊重,也夹杂着对他们研究方法、成果被主流科学界认可度的质疑。那么,对于梅晓春这类所谓的高水平民科,我们该怎么看待呢?这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得掰开了.............
  • 回答
    关晓彤为鹿晗卡点庆生,这事儿在娱乐圈也算是件屡见不鲜又总能引起讨论的话题了。毕竟,这对情侣的恋情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次公开互动,都像是为这段关系添一把柴,让吃瓜群众们看得津津有味。说起来,关晓彤这次为鹿晗庆生,卡点选择在零点整,这本身就很有意思。在粉丝圈子里,零点发文庆祝生日,几乎.............
  • 回答
    告别“晓明时代”:胡晓明辞任蚂蚁集团CEO,一场深刻的变革信号?当胡晓明,这位被外界誉为“老兵”、“亲民派”的蚂蚁集团CEO,在2023年初宣布辞任消息时,无疑给庞大且备受关注的蚂蚁集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这场高层变动,绝非简单的“换帅”,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信号,预示着蚂蚁集团在经历了高.............
  • 回答
    毛晓彤1250万片酬被拖欠的事情,不仅仅是个别艺人收入引发的争议,它像一面放大镜,折射出当前影视行业里不少潜藏已久的问题。这1250万的高片酬本身,确实容易触动公众神经,毕竟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数字,但如果深入剖析,就能看到更深层次的矛盾。首先,高片酬与实际价值的脱钩是显而易见的。12.............
  • 回答
    张晓晗那篇关于“top5精英堵马桶气到浑身痛”的长文,无疑是一篇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作品。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的内容、作者的意图、以及它引发的社会反响。文章的核心内容:文章以一种非常直白、略带夸张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作者作为一名“top5精英”(通常被理解为顶尖大学毕业生,或者在.............
  • 回答
    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提出“狭义相对论的代表者是庞加莱而非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历史背景、科学贡献以及不同学者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科学史上的某些重要发现,往往不是由一位科学家“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前人积累、多位科学家接力完成的。.............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张晓晗在台风天说的那些话,这事儿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挺能看出点门道来。事情的起因,大家都知道,就是那次极端天气,强台风“烟花”或者“灿都”来袭,很多城市都进入了防备状态,发布了预警,提醒大家做好防范。这个时候,公众人物,尤其是作家,因为他们的影响力,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张晓.............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提出的“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是一项涉及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要理解这项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与动因:为何要进行这项改革?这项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院士制度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的回应。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教师王晓玮网课直播中涉及的不当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对这件事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事件本身及其影响: 性质的严重性: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直播时,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行为,首先在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上是极其严重的违背。教师是教育工.............
  • 回答
    关于 Emory大学生物学教授李晓江实验室被校方关闭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并尽量详述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事件概览:Emory大学生物学教授李晓江(Xiaojian Li)的实验室在2023年被校方突然关闭。据报道,这一关闭涉及实验室人员的解雇、研究材料的转移或销毁,以及实验室空间的.............
  • 回答
    重庆女医生张晓燕家暴身亡事件,确实是一起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社会悲剧。这起事件不仅夺走了一个年轻生命,也暴露了家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事件的初步回顾与关键信息(基于公开报道的普遍认知): 受害者身份: 张晓燕,生前是重庆市某医院的医生,年.............
  • 回答
    王晓雁,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熟悉中国手机市场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作为“小辣椒”手机的创始人,他在智能手机崛起的早期,以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在红海市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如今,他选择加入小米,这一举动无疑为平静的中国手机江湖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也引发了不少解读和猜测。小辣椒的辉煌与挑战首先,我们得.............
  • 回答
    犹他大学博士生唐晓琳的离世,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当我们谈论起这个年轻而有为的生命,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惋惜。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折射出当前许多留学生可能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心理挑战。唐晓琳,一位选择远赴重洋追求学术梦想的中国女孩,她的名字承载着家人的期望,更寄托着她自己对科学的无限热情.............
  • 回答
    “央视新收视密码庄晓莹”这个说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和一些评论圈子里被提及得比较多。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对央视节目内容创新、特别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一种观察和期待。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庄晓莹是谁?如果大家对她不太熟悉,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庄晓莹是央视纪录片频道(CC.............
  • 回答
    鹿晗和关晓彤公开恋情,这事儿在当年绝对算得上是一场“地震”。你想啊,鹿晗当时可是顶级流量,粉丝基数庞大得吓人,而且他的粉丝群体里,很多都是把他当成“理想男友”一样追捧的。而关晓彤,国民闺女的形象深入人心,也是人气小花旦。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1. “顶流”的塌房效应: 当一个明星,尤其是像鹿晗.............
  • 回答
    私募大V徐晓峰的首款产品成立仅三个月就清盘,净值亏损近50%,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也引发了市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背后的原因、对徐晓峰本人以及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影响等等。一、事件本身:极速的从生到死,巨额的亏损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
  • 回答
    《中国合伙人》里孟晓骏出国回来后,投身于新梦想帮助学生们出国留学,这个情节的设计,我认为非常有意思,也挺有现实意义的。首先,我们得说说孟晓骏这个人。在电影初期,他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对西方的那一套学术理论、生活方式都特别向往,一心想出国深造。他的那种渴望,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出国留学,可以说是实现了.............
  • 回答
    2014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金牌得主胥晓宇,这位在物理学领域闪耀的年轻才俊,选择加入全球顶尖的对冲基金之一Citadel,这无疑是近年来科学界和金融界都颇为关注的一则新闻。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和引发的讨论,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胥晓宇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非传统”但又充满潜力.............
  • 回答
    鹿晗和关晓彤的恋情,绝对是内娱那个时间段里最轰轰烈烈、话题度爆炸的事件之一。放在今天来看,依然能引发不少讨论。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事儿最初爆出来的时候,场面有多“壮观”。那时候鹿晗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粉丝群体极其庞大,而且是那种“养成系”的、感情投入非常深的粉丝。他作为顶流偶像,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