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蚂蚁链的成立,有可能是下一个阿里云吗?

回答
蚂蚁链的横空出世,无疑是数字经济浪潮中一个值得浓墨重彩的事件。它不仅仅是蚂蚁金服(现蚂蚁集团)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一次大胆布局,更被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成为下一个阿里云,在云计算的广阔天地里也开辟出一片新战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蚂蚁链的诞生背景、核心能力以及它与阿里云之间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来一一剖析。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蚂蚁链的成立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无论是金融交易、供应链管理,还是版权保护、政务服务,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数据孤岛、信息不对称、信任成本高昂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痛点。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而蚂蚁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生活服务提供商,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成熟的金融科技能力和对场景需求的深刻理解,自然而然地将区块链视为拓展服务边界、提升效率和构建信任的下一个重要抓手。蚂蚁链的成立,可以看作是蚂蚁集团从“金融科技”向“科技驱动的数字生活服务”升级的关键一步,通过底层技术能力的输出,去赋能更广泛的商业和社会场景。

那么,蚂蚁链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其“场景驱动”的基因。与阿里云专注于提供通用的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不同,蚂蚁链从一开始就扎根于蚂蚁集团自身庞大的业务场景。无论是支付、借贷、保险,还是供应链金融、物流等,这些都是对信任、效率和安全有着极高要求的领域。蚂蚁链正是通过在这些真实、高频的业务场景中反复打磨,不断迭代,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优化能力。比如,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它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在商品溯源方面,它通过区块链实现商品的“一生可追溯”,打假防伪。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为蚂蚁链积累了强大的“履约能力”和“落地能力”。

另一方面,蚂蚁链也具备了构建生态的潜力。它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服务输出。通过开放平台,蚂蚁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这种“赋能”的模式,与阿里云的生态建设有相似之处,但切入点有所不同。阿里云更偏向于开发者和企业提供底层通用技术,而蚂蚁链则更侧重于在特定行业或场景下,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生态服务。

那么,将蚂蚁链与阿里云进行类比,它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阿里云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审慎分析。

从潜力上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代表着中国企业在底层技术上的突破和对未来数字经济的探索。阿里云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已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市场地位已经毋庸置疑。而蚂蚁链,如果能够持续深化其在各行业的应用,解决更多现实问题,形成强大的技术壁垒和生态网络,其发展空间也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随着数字身份、数字资产、数据确权等概念的兴起,区块链在构建下一代数字世界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然而,挑战也显而易见。首先,市场认知和商业模式的差异。阿里云提供的是普遍适用的“基础设施”,其商业模式清晰,易于理解。而蚂蚁链目前更多地是在特定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其商业模式仍在不断探索和演进中,市场对其的认知也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技术的普适性和标准化。云计算的技术已经高度成熟和标准化,开发者可以轻松上手。而区块链技术,尤其是联盟链和私有链的落地,仍然面临着标准不统一、互操作性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普及。再者,监管环境。区块链技术与金融、数据隐私等紧密相关,其发展需要应对复杂的监管环境,而这正是阿里云在早期发展中遇到的挑战相对较少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成为下一个阿里云”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指的是像阿里云那样成为市场份额的绝对领导者,定义了某个技术领域的规则,并且构建了极其庞大的开发者生态,那对于蚂蚁链来说,其路径可能有所不同。蚂蚁链更像是在“数字信任”这个更细分、更垂直的赛道上,试图成为领导者。它可能不会像阿里云那样“大而全”,而是专注于在它擅长的领域,做“精”和“深”。

总的来说,蚂蚁链的成立是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一次有力的尝试,它依托于强大的场景积累和技术实力,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或许不会复制阿里云的道路,但它有能力在“数字信任”这个关键的领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并有望在未来数字经济的版图中,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关键在于它能否持续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一个健康、可信、开放的生态,并在不断变化的监管和技术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发展路径。它是否能成为“下一个阿里云”,与其说是能否达到同样的市场规模,不如说是它能否定义或重塑它所处的那个领域,成为新的引领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蚂蚁链对于蚂蚁集团(支付宝的母公司)的价值,确实有点像阿里云之于阿里巴巴,不难判断蚂蚁对区块链的投入很大。

虽然如此,正如海底光缆没有必要成为下一个高速公路一样,蚂蚁链没有必要成为下一个阿里云。它们都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承载起用户的真实需求。

即时通讯、在线支付、云计算,这些服务属于基础性的工具,不难理解。但仅仅是让信息流动起来,还远远不足以让互联网承载商业活动。有了马路,不会自动出现快递,我们需要有执法人员扫清车匪路霸,需要有门牌号码让快递员识别出真正的客户。互联网也是如此,没有信用、只能打钱,那就不是商场,是赌场。

蚂蚁链,本质上就是在填补互联网基建中缺失的一环:信任。

区块链技术,很多人拿它来发空气币、画 ppt 忽悠投资人,但在我看来,区块链真正的价值在于建立难以篡改的分布式数据库,并且形成一种多方互信机制,让交易的参与者能低成本验证信息真实性。围绕这一核心属性,蚂蚁链有多种玩法,我来简单列举其中的三条:

1、让交易信息的真实性能更快得到验证,便利交易的同时也能更高效地解决纠纷。

在商业活动中,有太多的时间被浪费在了追问「我凭什么相信你」上,有更多的时间被浪费在识别造假上。

签字盖章截图,都不一定是真的。前两天,我在一起诉讼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件证据:被告提交了一张据称是在 2019 年 6 月截取的电脑截屏,想证明自己当时访问过某网站,注意到了相关信息。在向法院提交的证据中,被告还特意写了一段话说明截屏时间,并签了字。

巧了,我这个人平时就爱刷知乎热榜,看看有什么可以蹭的热点来写回答,于是一下就留意到了截图中另外一个浏览器标签,从开头来看,是一篇关于某家店公司高管被绑架的新闻,而这一新闻发生在 2020 年 6 月。就凭这一个细节,我意识到这份证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当福尔摩斯虽然刺激,但回想起来,更多的是无奈:知名企业的法务,都有可能被「萝卜章」、假文件给忽悠瘸,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又该怎样核验交易伙伴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呢?

上链,是一种解决方案。签名笔迹可以模仿,印章可以伪造、可以抢,截图可以 PS,但蚂蚁链上加密存储的数据,在可信计算环境的保护下,是难以被篡改的,即便是信息的提供者,在信息上链之后,也几乎不可能修改数据(我们不考虑有人能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计算机的极端情况)。

这样一来,和陌生客户打交道的成本就会极大降低:一方面,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核验信息;另一方面,即使出现了纠纷,在进行诉讼或仲裁时,也能更便利地验证证据的真实性。

有人可能认为,区块链应用于诉讼,只是简单的将证据电子化,这其实低估了区块链在司法实践中的潜力。2019年10月,杭州互联网法院联合蚂蚁区块链,发布司法区块链2.0版本。从此,合同签约全过程可以在链上保留不可删除、不可修改的记录,一旦发生违约,法院可以进行智能化的自动立案、自动调取相关证据,和传统电子证据相比,举证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信息真实性能够迅速得到验证,也可以免去提供身份资料、报销费用方面「扯皮」的时间。 浙江省推出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后,医保报销平均时间从12个工作日压缩到几分钟,这都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改变。

2、让企业不用「证明我妈是我妈」,获得融资更加便捷。

除了认清交易伙伴真面目之外,在企业经营中,另外一大挑战在于「自证清白」。

如何证明仓单上记载的货物的确是我的,好好放在仓库里?如何证明我的设备、专利的确属于我?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 对于想要获得融资的企业来说,这都不是小问题。

为了帮助企业自证清白,一大批律师和审计师点灯熬油掉光了头发。「尽职调查」是一项工作量极大、成本很高、有时极为枯燥的事情。为了盘点养殖公司的库存,审计员甚至不得不住在猪圈里,一头一头地数猪。

我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非诉律师,就是被尽职调查劝退的。在广州一家律所实习的时候,接触过一个「融资性贸易」的案例:金融机构认为某企业挂羊头卖狗肉,以买卖之名,行借贷之实,通过几个关联方,左手倒右手买卖钢材,本质上是拆借资金、用买卖的差价来当利息。为了核查交易的真实性,我们接到委托,进仓库、看账本、向企业员工套话,还有同事一个周末飞了三个地方去确认钢材的去向。

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很累,律师很累,而企业也很委屈:你们凭啥当我是骗子?我都把肚子剖开来了,看不到里面有几碗粉嘛?

区块链或许能解决这一「自证清白」的困境,让企业更快的配合金融机构完成尽职调查。一切交易上链,在什么时候,多少货物从哪个仓库发出,这样的信息不光凭企业自己摸着良心记录,而是记在一套不可篡改、可以随时查验的账本上,这样就避免了频繁被要求「证明你妈是你妈」,能更加便利地获得抵押贷款。

之前看到,一家注册资本只有30元的成都冠勇电子产品专卖店,除了一堆应收账款之外,几乎一无所有。但通过蚂蚁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双链通,这堆欠条的真实性得到了验证,资金的往来可以查实,于是成功获得了贷款。


3、让网络内容创作者能够快速固定证据,更便捷地维护著作权,更放心地进行版权交易。

以上说的是公司业务,对于私人来说,区块链也是互联网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基础设施。

光有网络社区、图文视频内容平台,不代表自然就会有网络创作的繁荣。你尽管写,我尽管抄,抄袭者有恃无恐。对于普通人来说,怎样固定证据,打上时间戳证明作品的发布时间,都是一门技术活,甚至有可能被抄袭者反咬一口,反过来说自己的作品发布时间在前。

有网线,能打字,这并不是真正能够承载起网络内容创作的基础设施体系,必须要让作品著作权加以明确,才能告别肆意抄袭的丛林法则。在这方面,区块链同样大有可为:当你随手记下自己的灵感、写下初稿,不断打磨作品的时候,每一步操作都可以永久地留下痕迹,不会被他人抹去。当你将部分著作权转移给他人时,也可以留下不可篡改的记录,向世界证明你都让渡了哪些权利,为他人后续使用划清边界。

今年五月,蚂蚁链首次被广州互联网法院用于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仅用20分钟就打完了一场官司,关键证据一目了然,质证程序自然少费了很多唇舌,迅速解决了过往动辄拖上几个月的知识产权纠纷。

蚂蚁链并不是科幻,不是 ppt,它已经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一天,大家感觉不到蚂蚁链的存在,那就对了,正如普通消费者也未必能感受到阿里云。你只是发现,自己租房签约更快了,获得贷款更容易了,创作的作品没人敢抄袭了,一切如此自然,就好像按下开关灯光就会亮起一样。

而这就是蚂蚁链作为「基础设施」的意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