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蚂蚁集团公告将于 2020 年 11 月 6 日启动退款程序,投资者认购的股份也于当日注销?

回答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一场靴子落地后的反思

2020年11月6日,那个本应属于全球瞩目IPO的日子,却以一份令人意外的公告拉开了帷幕——蚂蚁集团宣布启动退款程序,投资者认购的股份也于当日注销。这则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激起了层层涟漪。对于那些满怀期待的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望;而对于整个金融科技行业,这又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与警醒。

回溯到那段日子,蚂蚁集团IPO的热度堪比夏日骄阳。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集团的上市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里程碑,更被视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从支付宝的诞生,到芝麻信用、花呗、借呗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的推出,蚂蚁集团已经深度融入了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凭借其技术实力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在全球范围内也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蚂蚁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交易所同步上市的消息,无疑点燃了市场的热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纷纷踊跃申购,认购金额屡创新高,场面一度火爆异常。许多人将这次IPO视为分享中国数字经济红利的重要机会,对未来的回报充满了憧憬。

然而,就在上市的前夕,一切戛然而止。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对蚂蚁集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监管约谈。紧接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由于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等成员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蚂蚁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上市流程将暂停。随后,香港交易所也宣布暂缓蚂蚁集团的H股上市。

随之而来的便是11月6日的退款公告。这份公告明确了退款的日期和相关流程,意味着投资者将拿回他们用于申购蚂蚁集团股票的资金。对于被注销的股份,虽然这意味着投资者无法通过本次IPO获得直接的股票收益,但退款也确保了他们的本金安全。

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有着多层解读:

对投资者而言:

失望与担忧: 投入的资金无法实现预期的增值,尤其是对于那些借款进行打新的投资者来说,更是带来了直接的资金压力和心理落差。上市前的火热景象,最终以退款收场,这种巨大的反差无疑是令人沮丧的。
本金安全: 虽然错失了上市的良机,但至少本金得到了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的损失。监管机构的及时介入,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上市即破发”等更糟糕的情况。
反思与学习: 这次事件也促使投资者重新审视“打新”的风险,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对公司基本面、行业监管环境的深入了解,变得尤为重要。

对蚂蚁集团而言:

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这次暂缓上市,也给了蚂蚁集团一个深刻反思和调整其发展战略的机会。监管部门的约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部分业务可能触及了现有金融监管的边界,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创新与传统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问题。
合规与发展: 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合规性。如何在新一轮监管框架下,找到创新与合规的平衡点,是蚂蚁集团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这可能意味着其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重塑。
上市路径的重塑: 此次IPO的暂缓,并不意味着蚂蚁集团放弃了上市的计划。更可能的是,它将选择一条更加审慎、更加符合监管要求的上市道路。未来的上市时间表,将取决于其能否成功完成调整。

对金融监管而言:

维护金融稳定: 监管部门的果断出手,显示了其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决心。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审慎监管尤为关键,防止创新被过度解读,或者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累积。
划定监管红线: 这次事件无疑为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划定了更为清晰的监管红线。强调了金融科技企业在金融活动中,必须遵循金融监管的各项规定,不能因为技术优势而规避监管。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一方面,监管是为了规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通过此次事件,有助于引导金融科技企业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创新,避免野蛮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来看,蚂蚁集团启动退款程序这一事件,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IPO暂停,而是一场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阵痛”和深刻的“信号”。 它提醒我们,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监管的缰绳不能松懈;它也告诉我们,任何行业的创新,都必须在合规的框架内进行,才能行稳致远。

对于蚂蚁集团而言,暂缓上市或许是拨乱反正的开始,是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稳健发展之路的转折点。对于投资者而言,虽然短期内遭受了损失,但也汲取了宝贵的经验。而对于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科技行业而言,这次事件无疑是监管走向常态化、发展回归理性的一次重要契机。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合规、更加健康发展的金融科技新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另外一只马,就很明智不弄这些东西。

Pony的父亲曾任盐田港上市公司董事,深知哪些东西能碰、哪些红线不能碰。

Pony也早在2017年的时候,采访中说他不会走什么抱团的金融集团上市这种路子。

因为他觉得踏踏实实的赚钱很好!

你看他的采访视频,没有浮夸的口才,蕴藏着低调的睿智。

user avatar

退款是不可能全部退的,网络小贷新规实行后,联合贷参与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三成,蚂蚁自有资金没法撑起那么大的盘子,它必然要想办法“合理合法”的截流,拖延,放置一部分款项以维持生计。

不出意料的话,各种当初打着认购原始股,参与蚂蚁IPO,甚至是参与后续运作旗号的理财产品会突然开始大规模装死,或者干脆对当初发售之前画的各种大饼顾左右而言他,再或者宣布调低收益预期或干脆退场,最后给个不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了事。各种“手续费”“服务费”也会收一轮。

总而言之,当前蚂蚁内部的工作重心,大概率是全力应对联合贷新规,一切工作以增加资金链冗余为根本。

各种通过机构途径入场的投资人其实还好,至少机构不能赖账,只不过到嘴的鸭子飞了,画出来的大饼没了,杠杆进场的亏了,贷款进场的要还利息,算是花钱买个教训,以后不可如此贪婪。

真正悲惨的应该是那些签了对赌协议的,以不明不白的资金渠道入场的,甚至是以私人关系资金渠道入场的,这些人大概率本金都收不回来,考虑到这类人的赌狗属性,你要说他们都是靠自有资金而不是靠杠杆进场我是不信的,只是本金收不回来且也罢了,大概率还要再赔出去一笔。

可以称之为杠杆税。

真正的重击还是蚂蚁自身,几百亿乃至上千亿美元的期权是彻底没了,当初财富自由的欢呼有多响,现在就得原模原样的咽回去,还要从自有资金中出血把现有业务盘子撑起来,还有当初IPO之前引入资金时签署的各种引资配资协议中约定的各种违约款项,这些还都是有形资产损失。

无形资产损失包括并不限于马员外引资时夸下的各种海口,吹出去的各种牛逼,现出去的各种眼,丢出去的各种脸,以私人关系入股引资时欠下的各种人情,做出的各种承诺。

外滩炸弹演说时丢出去的炸弹,一个不少连本带利都得吃回去。

楼起的越高,楼塌时摔下来就越惨。

阿里的声明特别好玩,说要“拥抱监管”。

这时候知道自己的斤两了?早干嘛去了?

user avatar

老马喝完茶以后,蚂蚁集团接着发声明暂缓上市。一朋友中了签,申购了新股,担心钱已经交了,会不会退,以及什么时候退,我说你的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退款只是时间问题。毕竟这么大的集团,这下他能睡个安稳觉了。因为他的钱是借的,经不起拖。

上市按下暂停键以来,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像我朋友这样的股民来说,怕是已经准备好箱子装钞票,这下只赚得了一点利息,可能够买包香烟。他表示看好蚂蚁,等其重新上市会再次申购股票。

看着他坚定的表情,我想说蚂蚁集团公司做得好和股票上市,这是两回事,混为一谈,不加分析,盲目跟风,被割一刀韭菜就惨了。反正听不听由他。蚂蚁后续如何,让咱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2020/11/21

重磅消息 蚂蚁基金

明天晚上十二点(23号00:00开始)可以赎回了。

1.退出(赎回)时间只开发一个月

2.免除基金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用等等

3.没有赎回将继续持有原来的份额继续运作

我用最直观个人感受的角度 和大家聊聊要不要赎回呢? (基金小白|欢迎指导)

先说个人结论:必须赎回。

放一张我的截图(数据说话)


part1:从我的截图大家可以清晰看到我持有其中三只收益情况从9月25到11月6一半时间持平一半时间亏损,在11月6号盈亏突然变差+1100块,为什么呢?你细品(一星期后的11月13是基金净值更新日)之后一路暴跌至+520元(相当于巅峰值的一半不到)我投了六万到今天为止按两个月算(如扣除相关费用)其实和放余额宝没有太大差别,那我干嘛要放在封闭期十八个月的基金里。

part2 我是第一次买基金,当初就是被支付宝里面的页面给蒙蔽 页面里花里胡哨的 各个基金年化率收益率是大几十上百的 放个图 大家品一品。

我猜大多数都会选择赎回 至于为什么 我晚点更新 待续哈……


------------------更新-----------------


说点他们没有说的:

据财联社消息,蚂蚁集团回复称:五只创新未来战配基金认购额会退回给基金 未来将按约定独立运作。

那么当初打着蚂蚁配售蚂蚁股票的名义诱导大量支付宝用户购买了五只基金,能不能告支付宝蚂蚁欺骗诱导 现在不给退 还称要按约定独立运作?配售股票都没了你TM怎么按约定运作?


这次蚂蚁吃相是真的难看。

user avatar

还记得这张在朋友圈刷屏的图片吗?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

作为券商后台技术人员,处理这个账目及后续问题,还是要费不少脑筋了。不说了,继续补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